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开发一种高效地从造礁石珊瑚中分离、培养共生虫黄藻的技术方法,为珊瑚共生虫黄藻藻种资源储备和生理功能研究积累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微孔滤网过滤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造礁石珊瑚组织中直接分离或富集共生虫黄藻细胞,然后用改良的L1培养基在96孔板上对所得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后进行单细胞分离、培养和(或)平板划线培养获得单克隆虫黄藻细胞系。对所得虫黄藻单克隆藻株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合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和大亚基(large subunit,LSU)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采用上述方法从涠洲岛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e)和西沙群岛的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及柔枝鹿角珊瑚(Acropora tenuis)中分离、培养得到3个虫黄藻株系,编号分别为AP21C1、GF21D1和AT21A...  相似文献   

2.
【背景】黄癣蜂巢珊瑚是我国南海主要的造礁石珊瑚之一,但至今未见对其共生虫黄藻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研究黄癣蜂巢珊瑚不同发育阶段的共生虫黄藻多样性,探讨其获取途径。【方法】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黄癣蜂巢珊瑚卵子、浮浪幼虫以及珊瑚成体中的共生虫黄藻。基于ITS2序列的克隆文库技术分析珊瑚卵子、浮浪幼虫、成体中共生虫黄藻的多样性。【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黄癣蜂巢卵子及发育至第4天的浮浪幼虫中均无共生虫黄藻。没有在黄癣蜂巢珊瑚卵子及4 d浮浪幼虫中检测到虫黄藻ITS2序列,但是在黄癣蜂巢珊瑚成体中检测到共生虫黄藻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提示为C1型虫黄藻。【结论】成体黄癣蜂巢珊瑚中发现了共生虫黄藻,而卵子、浮浪幼虫阶段均未发现虫黄藻,提示黄癣蜂巢珊瑚中的虫黄藻可能是后期从海水中水平转移而来,而不是由母体垂直遗传的。  相似文献   

3.
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是开展珊瑚有性修复技术的基础,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三亚鹿回头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与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它们性腺特征, 明确多孔鹿角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有性繁殖类型。结果表明: (1) 多孔鹿角珊瑚是雌雄同体产卵型珊瑚, 丛生盔形珊瑚是假雌全异株产卵型珊瑚; (2) 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虫黄藻都由后天获取; (3)多孔鹿角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发育到Ⅳ时相后, 卵巢与精巢之间肠表皮消失, 并在随后的5 d 左右产卵; 丛生盔形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发育到Ⅲ时相后的20 d 左右产卵。本研究结果, 为三亚海域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虫黄藻原位互作模式的揭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对珊瑚组织来源细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用于研究标记菌株与虫黄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电穿孔的方式将构建好的广宿主重组质粒转入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WM3064),然后将供体菌与添加海水才可以生长的受体菌SCSIO 12696(港口球菌科,Porticoccaceae;分离自鹿角杯形珊瑚组织)按供、受体菌细胞数比分别为4:1、2:1、1:1比例混合,在25℃和30℃下于改良LB培养基上接合转移。显微观察标记细菌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结果】改良的LB培养基适用于需海水才可生长的专性海洋细菌的接合转移实验。接合转移的效率与供、受体菌的比例及温度有关。确定优化的接合转移条件为:供、受体菌的比例为1:1,温度为30℃。利用建立的接合转移体系,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SCSIO 12696。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能清晰观察到标记菌株SCSIO 12696和虫黄藻在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结论】建立了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构建荧光蛋白标记菌株可用于虫黄藻-细菌、珊瑚-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珊瑚共附生细菌的生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晖  孙世春  王学魁  刘文岭  梁英 《生态学报》2010,30(19):5280-5288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研究了锰浓度(10-12-10-4mol/L)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锰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NPQ)均有显著影响(P0.05);米氏凯伦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在10-12-10-8mol/L锰浓度间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8-10-4mol/L锰浓度间随锰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0-4mol/L锰浓度组的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锰浓度对荧光参数的影响与锰浓度范围和生长时期有关,当锰浓度为10-12-10-8mol/L时,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在第3-9天随着起始锰浓度的增加而升高,Fv/Fm和Fv/Fo在第2-7天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qP值在整个培养周期内随锰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各浓度组的NPQ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第3天开始至实验结束,10-4mol/L浓度组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荧光参数(Fv/Fm、Fv/Fo)、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锰浓度的相关性则随着锰浓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从第4天开始至培养结束,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锰浓度(10-8-10-4mol/L)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赤潮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造礁石珊瑚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及响应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室生态模拟,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三亚湾5种造礁石珊瑚(十字牡丹珊瑚、佳丽鹿角珊瑚、花鹿角珊瑚、强壮鹿角珊瑚、澄黄滨珊瑚)的耐受性,分析了造礁石珊瑚对低温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造礁石珊瑚耐受低温能力与其骨骼类型有关,枝状珊瑚最先死亡,块状珊瑚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枝状珊瑚;14 ℃持续3 d是三亚湾枝状造礁石珊瑚的致死低温;14 ℃持续3 d为块状澄黄滨珊瑚的致白化低温;12 ℃持续10 d为叶片状十字牡丹珊瑚的致死温度;块状澄黄滨珊瑚受到低温胁迫时表面形成粘膜,阻止了珊瑚进一步排出共生虫黄藻. 耐高温的珊瑚对低温也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珊瑚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与对高温的响应模式基本一致, 即珊瑚首先不伸展触手,紧接着不断释放粘液并排出共生藻,最后白化、死亡.  相似文献   

7.
葛仙米光合活性对盐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收集人工条件下培养的葛仙米球形群体,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当浓度超过0.2mol/L后,叶绿素a荧光的可变部分(Fv)与最大荧光(Fm)之比值(Fv/Fm)与NaCl浓度呈负相关,光合放氧速率也随着NaCl浓度升高而降低。这两者随氯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均呈现出两个阶段性:低NaCl浓度时的缓慢降低阶段和高NaCl浓度时的快速降低阶段。Fv/Fm比值的转折点在0.2mol/L,而光合放氧速率的在0.4mol/L,后者与海水的浓度接近。呼吸作用几乎不受NaCl的影响。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活性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均有降低。  相似文献   

8.
“细菌-虫黄藻-珊瑚”是生态系统中一对经典的三角关系,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三者的平衡与稳定是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过去20年里针对共生体交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明确了“细菌-虫黄藻-宿主”三者之间的物质代谢、营养交换以及与环境的交互关系。然而,基于共生系统的复杂性,一些现象背后的机制仍然未被充分揭示,尤其是共生体之间的通讯交流。信号分子介导的相互作用是珊瑚共生体稳态维持和高效运转的内在驱动力。本文以珊瑚共生体系中化学信号为重点,尝试梳理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珊瑚、细菌与虫黄藻以及虫黄藻与珊瑚之间的通讯方式,重点关注了群体感应信号(QS)、二甲基巯基丙酸盐(DMSP)、糖类信号、脂类信号以及非编码RNA。选择性例举了QS信号介导的微生物协作和竞争、DMSP调节下的细菌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胁迫下珊瑚和虫黄藻对非编码RNA的响应过程,强调了它们在共生体中的作用模式和生态意义。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可能方向进行了提炼,包括研究维度的扩充、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生态模型的构建等,旨在提升对三角关系互作方式的认识,增进对珊瑚共生体的理解,探索基于通讯语言的操纵方式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室外条件下不同密度(1 g·L1、3 g·L1、6 g·L1)处理条件与CO2 浓度(390 和800 μL·L1)对蛎菜生长、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CO2 有利于蛎菜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 但抑制了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的合成, 降低了蛎菜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v/Fm)和光能利用效率(α)。高密度时, 高CO2 对蛎菜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对营养盐吸收速率(NUE)、色素含量、Fv/Fm、α 值的影响变小。在两种CO2 浓度条件下, 培养密度增加, 蛎菜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减小, 而NUE, Chl a 和Car 含量则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CO2 浓度升高对蛎菜影响对其生长密度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oto-PAM)研究了不同Cu2+浓度处理不同时间(12、24、48、72、96 h)对铜锈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96 h)内,低浓度Cu2+(1μmol·L-1)处理的铜锈微囊藻的藻细胞密度以及PSII最大光合效率(Fv/Fm)、PSII实际光合效率(ΦPSII)、光能利用效率(α)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显著,最大电子传递速率(Pm)显著下降;高浓度Cu2+(2、4、6、8μmol·L-1)处理下,藻细胞密度及Fv/Fm、ΦPSII、α、Pm随着Cu2+浓度的加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显著降低,浓度为6、8μmol·L-1 Cu2+处理48 h,铜锈微囊藻Fv/Fm、ΦPSII、α、Pm的测得值为0。可见,高浓度Cu2+(≥2μmol·L-1)处理极大地影响铜锈微囊藻的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胁迫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天气变化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以广州市和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死亡率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以广州、上海两市10个冬季和夏季的逐日死亡资料和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得出,在最高温度达34℃的“热日”,各类死亡数明显增多;而冬季死亡数随最低温度的下降而略有增加;广州夏季最大死亡率出现在“阴凉型”天气,而上海则是在“晴热型”天气,且上海死亡率受最高温度的影响大于广州;广州和上海冬季死亡率最大的天气均是“严寒型”,但广州死亡率受低温的影响要比上海大.在其他气象要素相似的情况下,风速对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赵雪雁 《生态学报》2009,29(5):2427-2436
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牧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响应影响着牧区的生态安全.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甘南牧区的97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和半农半牧区牧户两组,就牧民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对环境变化原因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牧民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明确,但在生产中却较少真正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20a前相比,85%的牧户认为生态环境有所恶化,纯牧区牧户的感受更为深刻;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超过40%的牧户认为是超载过牧,其次是破坏植被(22.68%)和气候变化(18.56%).两组牧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一定差别,纯牧区牧户认为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半农半牧区牧户认为是过度放牧与破坏植被、滥垦土地.  相似文献   

13.
草原蘑菇圈对牧草长势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白蘑,黄蘑圈上,圈内及圈外分别作测产样方,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白蘑,黄蘑圈均可极显著地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其对羊草的影响较显著,圈上羊草的生物量,株高,密度及单株重均明显高于对圈内,圈外;对黄囊苔草和其它植物的影响不明显。白蘑圈对羊草的影响较黄蘑圈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浅部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对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61.3%患者担心真菌病影响身体健康,63.6%的患者因为真菌病影响到情绪,50.8%的患者担心会影响到与人交往,72.3%患者担心会传染给家里人,47.5%的患者担心别人会疏远自己,70.5%的患者认为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结论不同部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病程的浅部真菌病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浅部真菌病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探究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base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region on submarine fans arguably reveal discrepancies in the approach utilized by the Commission. The base of slope off Norway was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a 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with the support of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in addition to bathymetric and morphological data. Contrariwise, in the case of Brazil it appears that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seafloor gradients on the slope and rise are guiding the Commission's appreciation of the base of slope region.  相似文献   

17.
生态径流评价中的Tennant法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利丹  夏自强  林虹  王勇 《生态学报》2009,29(4):1787-1792
Tennant法在生态径流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保护河流生命健康与维持生物多样性来说,Tennant法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在具体应用中又有年均值比和同期均值比之别.鉴于Tennant法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文中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及应用中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探讨和评价.认为:Tennant法在生态径流评价中存在一定局限性;Tennant法的同期均值比相对年均值比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免疫学方面探讨磁处理白术药液对小白鼠免疫器官指数影响的药效作用。方法 :用不同强度的磁处理白术药液及非磁处理白术药液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注射 ,连续 7d ,每天一次 ,末次给药 1 2h后处死 ,称其体重 ,取出胸腺、脾脏及肝脏 ,称重 ,计算各器官指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磁处理白术药液组对小白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均有极显著的提高 (P <0 .0 1 ) ,胸腺指数也有影响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 ) ;与非磁处理药液组比较 ,磁处理药液组对小白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有影响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磁处理白术药液对免疫器官指数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自然选择理论与中性理论对生物分子进化中的环境适应机理存在着激烈争论。目前,在植物种群分子进化中对生境适应的研究中正面临着一些难题:中性突变是分子水平进化的唯一原因,自然选择发挥主要作用的适应性进化是否存在于分子水平,选择与中性两种学说两种机制完全不同,如何才能将两者联系和统一起来,部分学者利用建立各种模型来描述自然选择对分子标记位点以及连锁序列的直接作用,如生态位宽度变异假设等。本研究小组以新疆阜康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种重要荒漠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分析两种植物各亚种群不同生境的生态因子与其遗传变异的关系,讨论生态位宽度变异假设,揭示遗传变异的产生与维持。中性论者与选择论者都试图解释生物环境适应与分子变异之间的关系。中性论和选择论是反映进化的两个侧面,它们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0.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CLCS) was estab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76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CLCS has the mandate to consider data submitted by coastal states concerning the outer limits of their continental shelf in areas where those limits extend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submitting state on matter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mits. For third parties that have actual or potential disputes, unresolved borders, or unresolved land or maritime disputes with the submitting stat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LCS can be very sensitive.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on the practice of third parties in responding to submissions and how third parties have constructed their Not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