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川西农区小型兽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3个监测点三年定位布夹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川西农区田间小兽的密度分布有明显的院落依托性,即离院落越近的农田中密度越高。分布模式呈Logistic曲线。家栖鼠(如褐家鼠、小家鼠)比野栖鼠(如大足鼠和黑线姬鼠)更集中于院落周围。不同季节的密度分布有显著差异,春、夏季多集中在离院落50—70米范围。秋、冬季别离院落越近,其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沈丽  王勇  王劼  胡忠军  张美文  李波 《四川动物》2005,24(2):132-137
对洞庭湖3种不同生态类型区(农区、林区、农林交错区)不同季节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的测量表明,在3种生态类型区中,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季节变化显著。农区和林区消化道各器官的鲜重和干重在春季和冬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农林交错区消化道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在春季显著重于夏季和秋季,这可能与春季和冬季黑线姬鼠能量需求增加、食物缺乏和食物质量下降有关。在同一季节,3种生态类型区之间消化道各器官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3种生态类型区间黑线姬鼠食物变化较小有关。关于消化道各器官长度变化方面,除了农区的大肠长度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季节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黑线姬鼠消化道各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消化道形态的变化是黑线姬鼠面临外界胁迫因子时的一种消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1985年4月至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峰,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高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化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丁平  鲍毅新 《兽类学报》1994,14(4):294-298
1985年4月1992年1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Qu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Qu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群种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1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  相似文献   

5.
舟山岛东部地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鲍毅新  丁平 《兽类学报》1995,15(3):222-228
1990年7月至1992年12月在浙江舟山岛东部地区每月定点调查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动态。该地区可划分为室内、房周围、稻田区、山地和山林等五类生境的5个小兽群落。群落相似性指数以稻田区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与山地的黑线姬鼠+黄毛鼠群落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以房周围臭Qu+黄毛鼠+褐家鼠群落最高。各群落的全年数量动态可分为双峰型(室内和山地生境)与单峰型(其余3种生境)。对各群落种类组成的  相似文献   

6.
杨再学  郑元利  金星 《生态学报》2007,27(6):2425-2434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5497只,其中,雌鼠2698只,雄鼠2799只,黑线姬鼠在当地1-11月份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3-10月份,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2次妊娠高峰。种群总性比(♀/♂)为0.9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6.91%±6.79%,平均胎仔数为5.33±1.07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13%±7.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种群繁殖参数不同年度之间比较稳定,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均种群密度与年均繁殖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胎仔数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相关性不显著,繁殖指数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比较全国各地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地理分异特征认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胎仔数、生殖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加的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时间较短;性比与纬度、经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排除海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36.503,df=7,P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5月)及夏末秋初(8~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10只,4~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_(11,84)=61.92,P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黄毛鼠种群季节消长空间分布和繁殖规律以及近年来鼠害加重的原因,结果表明黄毛鼠种群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种群的空间分布和繁殖随农田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变动。而农田作物布局的变化,为害鼠提供良好的食物条件,栖居场所和越冬条件,是近年来鼠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空间配置和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4年3月-1985年1月对闽东山区鼠类群落的调查结果表明,根据鼠种类和数量组成,该区可划分为针毛鼠+社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4个鼠类群落。不同鼠类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本文比较了不同鼠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相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平原农作区小型兽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于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在鲁西和鲁南平原农作区对小型兽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其群落组成以啮齿动物为主,可划为6类群落:河滩高他的黑线仓鼠群落,河滩高地人房附近的黑线仓鼠+小家鼠群落,缓平坡地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群落,浅平洼地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群落,洼地农作区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和洼地蔬菜种植区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群落。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其它月份则黑线姬鼠或大仓鼠较多;人房附近农作区小家鼠也有季节性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杨跃敏  曾宗永 《兽类学报》1999,19(4):267-275
以1989至1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与社鼠(Rattus niviventer)为常见种,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数量稳定性最大,无明显的年间变化;稀有种则相反,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12.
以 1 98 9至 1 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 ,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 ,大足鼠 (Rattus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与社鼠 (Rattusniviventer)为常见种 ,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 ,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 ,数量稳定性最大 ,无明显的年间变化 ;稀有种则相反 ,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 ,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 ,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 ,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 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 ,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河口滩涂围垦区农田小型兽类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8月和1989年8月,作者根据钱塘江河口滩涂不同年份进行围垦农田的土壤特性和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地的条件,选择7个不同的样区,调查各样区内小型兽类的群落组成和数量比例,划分相应的群落,群落中的相似性指数以群落C与D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以群落E最高。黄毛鼠的分布与土壤的盐度及有机质C/N值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15.
Genetic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rans-Palearctic species Apodemus agrarius (striped field mouse), whose range consists of two large isolates-European-Siberian and Far Eastern-Chinese, were examined using RAPD-PCR analysis. The material from the both parts of the range was examined (41 individual of A. agrarius from 18 localities of Russia, Ukraine, Moldova, and Kazakhstan); the Far-Eastern part was represented by samples from the Amur region, Khabarovsk krai, and Primorye (Russia). Differences in frequencies of polymorphic RAPD loci were found between the European-Siberian and the Far Eastern population groups of striped field mouse. No "fix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RAPD spectra were found, and none of the used statistical methods permitted to distinguish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animals from the two range parts. Thus, genetic isolation of the European-Siberian and the Far Eastern population groups of A. agrarius is not strict.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n recent dispersal of striped field mouse from East to West Palearctics (during the 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7000 to 4500 years ago) and subsequent disjunction of the species range (not earlier than 4000-4500 years ago). The Far Eastern population group is more polymorphic than the European-Siberian one, while genetic heterogeneity is mo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within it. This is probably explained by both historical events that happened during the species dispersal in the past,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speci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its range. The Far Eastern population group inhabits the area close to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of A. agrarius. It is likely that this group preserve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formerly integral ancestral form, while some amount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could be lost during the species colonization of the Siberian and European areas. To date, the settlement density and population number in general are higher than within the European-Siberian isolate, which seems to account for closer interpopulation associations, intense genetic exchange, and "smoothing" of polymorphism within the Far Eastern population group of A. agrarius.  相似文献   

16.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盛侃  秦知恒 《兽类学报》1991,11(3):213-219
  相似文献   

18.
热带直流型水库蓝藻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4年调查了广东省飞来峡和深圳两座直流型水库的蓝藻季节分布特征。共检到蓝藻17属,绝大多数为丝状体种类。常见属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微囊藻(Microcystis)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蓝藻细胞密度为5-2052个细胞ml-1。深圳水库最高蓝藻细胞密度出现在6月,其中丝状蓝藻的相对丰度在75%以上;飞来峡水库最高蓝藻细胞密度出现在12月,丝状蓝藻的相对丰度达到90%。水动力学条件是限制蓝藻丰度和种类的主要环境因子。由于飞来峡水库的水力滞留时间变化较大,所以蓝藻季节性变化受水动力学条件的影响比深圳水库的大。假鱼腥藻等丝状蓝藻更适合在水库中生长,特别是在氮磷营养水平较高,水力滞留时间明显增加时,其细胞密度将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
梁健  李金钢 《兽类学报》2004,24(4):322-328
利用生物量、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变量, 对延安人工林区小型兽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调查。选择生物量作为小型兽类的优势度指标, 分析了小型兽类优势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在不同生境的表现。共捕获小型兽类9 种, 分属2 目3 科, 优势种为达乌尔鼠兔和中华鼢鼠甘肃亚种; 小型兽类群落4 种变量的季节变化与小型兽类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关系密切; 延安人工林区小型兽类群落优势种的季节性决定着群落生物量的季节性, 普通种和稀有种的季节性决定着物种数和多样性的季节性; 延安人工林区9 种小型兽类存在不同的时空组合; 中华鼢鼠是唯一在各季节和所有生境中分布的种类; 夏、秋季刺槐人工林区、杂草灌丛区达乌尔鼠兔优势度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