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羚牛指名亚种的生境调查研究,在调查点内对与羚牛生存有关的生境因子(植被型、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人为干扰、距主要公路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进行了调查统计。在研究中,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了3个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羚牛在不同生境中出现概率的预测方程,通过分析后发现,影响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其次是距农业用地距离、距主要公路距离和水源,坡度、坡向和植被型对羚牛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影响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两种姬鼠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姬鼠主要利用坡度平缓,郁闭度、落叶层盖度、乔木胸径和高度较小,灌木、竹子和草本密度适中而草本盖度较大的生境;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低(14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大(平均高度为16—30 cm)的生境中,而中华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高(19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小(平均高度<15 cm)的生境中。此外,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竹林较矮(平均高度<1 m)、水源距离较近(<50 m)、植被演替阶段较低(小树林)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而中华姬鼠对这4种生态因子无明显的选择性。两种姬鼠在对生境的利用上虽具一定重叠性,但对诸多生境变量选择上的差异表明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海拔、植被演替阶段、郁闭度和草本高度4个生境变量判别函数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其他变量,表明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在生境上的分割可能主要与这4个变量有关。生境利用模式的不同有助于两种姬鼠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6.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乔木距离,乔木密度、食物丰富度,海拔,坡位、郁闭度,影响冬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密度,动物干扰度,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位,郁闭度,水源,四川扭角羚春冬季栖息地利用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食物丰富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乔木距离,植被型,水源,坡位等生存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2 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愚公保护站,根据观察到的猕猴活动痕迹和位置,设置了180 个10 m × 10 m 的样方。在这些样方中,对10 个生态因子(地形、海拔高度、坡位、坡向、坡度、离水源距离、人为干扰、郁闭度、隐蔽度、平均胸径)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冬季喜好选择的生境特征为:倾向于围绕大树(乔木平均胸径> 15 cm)活动;较之其它季节,冬季的猕猴更愿意接近人类居所(< 2 000 m),并选择离水源近(< 1 000 m)的地方活动,说明直接饮水可能是猕猴在干旱冬季获得足量水分的重要途径;冬季猕猴喜欢在坡度为15° ~40°、郁闭度< 60% 的阳坡活动,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为1 000 ~1 300 m。猕猴对生境中地形特征和坡位无明显偏好,对活动地点的隐蔽条件也无特殊要求。文中还对所选择的生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 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0.713% ,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冬季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影响黑腹绒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期间,共调查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各58个.在21个生境变量中,海拔、坡度、坡向等16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地黑腹绒鼠对夏季生境的利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地黑腹绒鼠夏季频繁出现的生境为:坡向朝南,偏好选择处于较早植被演替阶段,海拔较低,乔木和竹子较矮,离水源较近,乔木层郁闭度、乔木胸径、竹子盖度、竹子密度和落叶层盖度较小,而草本层较高,草本盖度、密度及灌木密度均较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坡向和草本盖度是影响该地黑腹绒鼠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可能反映了来自食物丰富度和捕食两方面的选择压力决定着该物种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黑腹绒鼠夏季生境资源选择函数logit(P)=8.027+2.792×草本盖度+0.325×坡向,其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可用于预测夏季黑腹绒鼠在该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相似文献
10.
11.
从2001年12月到2002年7月,在西藏东南部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选择样线起始点,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了187个10m×10m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的植被类型与海拔、坡度等9个数量化因子,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利用。冬季,羚牛最喜爱杜鹃针叶林,而鬣羚仅喜爱箭竹针叶林。对9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季,羚牛与鬣羚之间在栖息地利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春季,羚牛最喜欢箭竹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而鬣羚最喜爱针阔混交林,其次是箭竹针叶林;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坡度、坡向和水源距离3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夏季,羚牛最喜爱高山草甸,鬣羚对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和杜鹃针叶林都喜爱;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其中,海拔、隐蔽度、郁闭度、乔木密度和箭竹密度5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本文从动物行为模式、食性和选择因子尺度等方面讨论了羚牛与鬣羚栖息地分化的机理及其共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 在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立固定样方的方法, 调查鬣羚对植被类型, 海拔、坡度、郁闭度、隐蔽度以及水源距离等指标的选择利用情况。通过计算Ivlev 的选择性指数,对鬣羚植被类型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鬣羚冬季主要选择箭竹—针叶林型, 到春季向下迁移, 对针阔混交林的选择性最大, 而夏季向上迁移, 利用范围扩大, 选择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杜鹃—针叶林。鬣羚对植被与对海拔高度选择趋势呈极显著相关( P < 0.01) , 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对鬣羚活动分布有着相似的影响。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鬣羚对植被类型和垂直高度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鬣羚在春季和冬季对平缓坡利用最大, 夏季对急陡坡利用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随坡位变化而表现出的冬春与夏季差异。但鬣羚对隐蔽度、郁闭度和水源距离这3 个因子的选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仅表现为利用中隐蔽度、高郁闭度和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次,春季387次),并分别计算出扭角羚冬季和春季在各时间段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结果显示,扭角羚在冬季和春季的日活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0.1),每天都有3个活跃时期(凌晨、早上和下午)和3个紧随的不活跃时期。其中,冬季日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18:00(RAI=12.42),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3:00~6:00(RAI=0.00);春季最高峰出现在早上6:00~7:00(RAI=20.16),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2:00~5:00(RAI=0.26)。在春季,扭角羚在上午活跃期的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下午活跃期,而在冬季则相反。春季与冬季相比,扭角羚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活跃时间段都有提前,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机陷阱调查技术是研究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模式和活动节律的有效工具,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扭角羚行为生态学... 相似文献
14.
Mainland serow is an endanged artiodactyl of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China, that is often subject to poaching. To provide an easy, rapid and reliable mark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bushmeat, skin and other tissues of the species, we developed a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SCAR) based on a species-specific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 Initially, a 1012-bp species-specific DNA fragment of mainland serow was detected by a RAPD primer S1193. Then, a serow-specific primer pair (SCF/SCR)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APD fragment, resulting in a 438-bp SCAR for the species. Finall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CAR primers was tested by a common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CAR and cyt b universal primers. The results that all mainland serow samples presented two target bands but the others failed to produce the SCAR indicated that the designed primers were highly diagnostic. Therefore, the SCAR probe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for quick authentication of mainland serow tissue sample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bushmeat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5.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羚牛栖息地选择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沿慈巴沟河谷随机选择起始点,系统地设置了187个10 m×10 m 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位置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箭竹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利用。本文通过计算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来研究羚牛对植被的选择性,结果发现羚牛冬季对杜鹃针叶林、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正选择性,春季则对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夏季对高山灌丛草甸和杜鹃针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进行分组处理,利用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计算了这些因子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了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夏及春、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海拔对判别函数的贡献最大,其它因子如箭竹密度、隐蔽度、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等贡献也较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季节分离明显。而羚牛的冬、春之间判别分析不显著,季节分离的程度较小。在结合其它分布区羚牛栖息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食物和盐源在羚牛栖息地选择季节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羚牛包括4个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我国所特有。随着野生动物科研工作的发展。有关羚牛的生态、遗传、血液生化等研究工作正逐步进行,羚牛的疾病诊治、捕捉、搬迁等工作也日益频繁。羚牛性情凶猛,不易保定,人工强行保定极易造成动物和人员的伤亡。因此,如何解决羚牛的化学保定问题,是进一步开展羚牛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Yan Xie 《Zoo biology》2006,25(2):117-123
The rutting behavior of the red goral (Naemorhedus cranbrooki) was studied at the Breeding Center of Shanghai Zoo from September 16–November 21, 2004. Twenty‐three qualitatively distinct behavior patterns was observed. Males showed a more extensive repertoire (18 patterns, 15 carried out only by males) than did females (10 patterns, 6 carried out only by females). Smelling and licking behavior was used most by males, whereas escape was used most by females. Zoo Biol 0:1–7, 2006. © 200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3月在小兴安岭通河林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冬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冬季主要以枯草、落叶和当年生枝条为食,共取食20属,22种植物。通过频率转换分析发现,莎草科的羊胡子苔草(Carex callitrichos)和杜鹃花科的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是其冬季的大宗食物,占食物的百分比分别为31.72%和18.14%。此外,斑羚冬季对苔藓、杨柳科和木犀科植物的取食频次也较高,其百分比分别为7.30%、6.87%和5.2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