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夹竹桃天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玉兰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10,47(5):918-922,F0004
夹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Linnaeus)是夹竹桃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间歇性爆发的特点。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松土及土壤缝穴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中下旬产卵。6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危害最历害,9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持续到10月中旬。第2代蛹发生分化,一部分成为越冬蛹,另一部分则羽化为成虫。第2代成虫于10月上旬开始产下第3代卵。10月上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2.
高建发  杜进琦 《昆虫知识》2010,47(4):794-796
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 Fischer von Waldheim在甘肃甘南1年发生1代。翌年5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该虫以卵越冬。  相似文献   

3.
黄檀丑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檀丑舟蛾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虫产卵于嫩叶上,成块。每雌产卵82-306粒。幼虫5龄,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第一代5月下旬至6旬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第五代9月下旬,第六代11月上旬至中旬。试验表明,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4.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六盘山翠金小蜂Tritneptis sp.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茧期的体外复寄生性天敌。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蜂在宁夏六盘山1年2代,以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蜂从6月中旬开始羽化,每头虫茧平均出蜂6.14头,雌雄比1.79∶1,雌蜂6月下旬开始产卵,一只雌蜂一生可在12.2头寄主虫茧上产卵,第1代寄生蜂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并吸食寄主营养发育,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尾、产卵寄生。该蜂体型较大,对寄主跟随性强,无重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7.3%~33.6%,是一种优良天敌寄生蜂。  相似文献   

6.
杨树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树粒肩天牛在福建省2a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第2年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化蛹,成虫出现期始于5月底6月初,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为盛发期,9月上旬只见个别成虫;产卵期始于6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幼虫孵化期为6月下旬到8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为盛发期;幼虫不越冬。杨树粒肩天牛成虫为补充营养所取食的树种较集中,主要是构树与桑树。杨树粒肩天牛幼虫对杨树危害严重,但成虫却不喜欢取食杨树,用杨树饲养的粒肩天牛成虫寿命很短,仅3-19d,不产卵;而以桑树为补充营养的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55d、雄26.5d;以构树为补充营养的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78d、雄45.5d,补充桑树与构树的粒肩天牛成虫均可正常产卵。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雌虫有多次产卵现象,单雌每天产卵数量1-12粒不等。  相似文献   

7.
杨礼传 《四川动物》1989,8(3):29-29
黑翅拟毛萤叶甲Doryidomorpha nigripennis属叶甲科Chrysomelidae。据调查该虫分布于四川省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1987年毛尔盖林业局阿基坝苗圃60多万株5年生云杉幼苗被该虫毁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万多元。1985年以来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主要生物学特性黑翅拟毛萤叶甲在松潘县毛尔盖林业局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跨两个年头,以幼虫在土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由于7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出现下一代幼虫,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越冬。幼虫期长达10个月以上,都在苗圃…  相似文献   

8.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9.
张英健 《昆虫学报》1958,(3):281-289
柑桔光楯枝绿天牛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亦有极少数为二年完成一代者。成虫5月间出现,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雌虫产卵于树梢之分叉处。6月间幼虫开始孵化为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孵化为害盛期。1月间幼虫进入休眠越冬,为害时间达180—200天。4月间化蛹,化蛹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 该虫成虫寿命为15—30天;卵期18—19天;幼虫期为290—320天;蛹期23—25天。文中对该虫之各期形态与生活习性,亦有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0.
武三安  刘锦  欧小平 《昆虫知识》2010,47(1):190-192
木竹泰广肩小蜂Tetramesa cereipes Erds为我国1新记录种,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发现危害巴山木竹的嫩竹枝,受害竹枝形成多室虫瘿。该小蜂在北京1年发生1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虫瘿内过冬,翌年3月下旬起化蛹,4月初为化蛹高峰期。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初盛发,5月下旬终止。幼虫为害期从6月中旬到11月下旬止。此外,还描述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树的蛀干危害及致死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军  叶辉  段焰青  廖周瑜  母其爱 《生态学报》2010,30(8):2100-2104
蛀干危害是云南切梢小蠹致死云南松树的关键环节。通过控制云南切梢小蠹蛀干密度,对云南切梢小蠹在自然条件下蛀干行为与危害进行了首次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干密度与云南松存活率呈负相关,蛀干密度直接决定云南松死亡或存活。研究发现,蛀干密度115坑/m2是云南松树的最低致死密度阈值,云南松树在蛀干密度低于26.4坑/m2情况下存活,在26.4-115坑/m2有部分存活,超过115坑/m2以后将被害致死。云南切梢小蠹对树干攻击形成有卵和无卵两类坑道。形成无卵坑道的蛀干攻击可导致树势衰弱,形成有卵坑道的蛀干危害严重破坏了韧皮组织,是导致云南松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易门县海拔1600—1700m的云南松中幼龄林分的生物量。云南松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9.985吨/公顷,11年生林分为27.874吨/公顷,23年生林分为69.852吨/公顷。乔木层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而变化。针叶和树皮的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干材和根的比例则不断上升,其中以干材增加最快;树枝的分配比例以11年生林分最大,23年生林分次之,4年生林分最小。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bark polar fraction from Norway spruce [ Picea abies (L.) Karst.] terminal leaders on the feeding activity and oviposition process of the female white pine weevil, Pissodes strobi (Peck). The bark polar fraction was extracted with a ternary solvent [chloroform, methanol and water (12 : 5 : 3)]. This extracted fraction was added,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o an artificial diet on which mated female white pine weevils could feed and oviposit. The bark polar fraction of Norway spruce terminal leaders promoted white pine weevil oviposition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artificial die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artificial rearing substrate requir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hite pine weevil and its host plants. The importance of more specific compounds found in the polar fraction could eventually help produce more resistant trees.  相似文献   

14.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蛀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表现出枝梢聚集、树干蛀害等重要的行为学特征,形成三种基本蛀害模式。横坑切梢小蠹、蓝色伴生真菌参与了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强了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寄主树木的危害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辉  吕军 《昆虫学报》2004,47(2):223-228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次期性害虫之一。1980年以来,该虫与纵坑切梢小蠹T. piniperda(L.)一起在中国西南部大量发生,导致数十万公顷云南松林受害。本文报道了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地区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横坑切梢小蠹年生活史为一代,前后两代在冬春季有部分重叠。成虫羽化于4月下旬开始陆续,5 月下旬结束。成虫羽化后即飞到树冠上蛀食枝梢,直到11月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在此期间,每头成虫可以蛀食4~6个枝梢。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没有越冬习性。繁殖期从11月至次年3月。成虫主要在已经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木的中、下部产卵。繁殖期较纵坑切梢小蠹约迟1周。由于横坑切梢小蠹从枝梢到树干对云南松持续危害,对树木的危害性较在其它地区更为严重。横坑切梢小蠹利用受到纵坑切梢小蠹蛀害的树木繁殖产卵,加强了蠹虫对云南松树的危害,加速了受害树木的死亡进程。横坑切梢小蠹的上述生物生态学特征是该虫对云南松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从横坑切梢小蠹虫体和虫坑中检测到伴生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is。横坑切梢小蠹对该菌的带菌率在蛀梢期为11.5%;在蛀干中期约为10%~26%。  相似文献   

16.
滇重楼是云南传统的道地药材。由于种苗繁育困难和生长周期长,重楼的推广种植多年来未能取得突破。滇重楼的"多年栽培,分期采收"技术是将滇重楼根茎按用途分为药用部分与种苗部分,采收时,仅采收药用部分,种苗部分(带顶芽的根茎)继续生长发育,而不是将整个根茎全部采收作为商品药材。通过考察滇重楼须根比率的月度变化规律及3年的根茎生长量,进行采收时间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滇重楼"多年栽培,分期采收"技术间隔时间以3年为宜,每年每公顷收益为11.25万~33.0万元,采收时间以12月至翌年3月份为宜。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双团棘胸蛙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勇  叶辉 《动物学研究》2009,30(6):662-670
对云南省84个县(市)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地理分布进行了全面调查。基于历史记录与本次调查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了云南双团棘胸蛙地理分布图。结果表明,双团棘胸蛙在云南广泛分布于迪庆州以外的15个州(市)71个县(市),分布海拔为1 400~2 600 m,年平均气温为11.54~18.50℃。根据双团棘胸蛙分布受海拔和年平均气温限制的特点,采用DIVA-GIS 5.2软件,得到云南省双团棘胸蛙可能分布区图。该图可以预测双团棘胸蛙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为在云南对该物种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蕊帽忍冬的扦插育苗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卫邦  张石宝  魏兆祥  秦国富   《广西植物》1993,13(3):257-261
云南蕊帽忍冬(Lonicera pileata Oliv.f.yunnanensis(Fr.)Rehd)是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海拔2100—3200米处的常绿或半常绿小灌木,现主要开发作为盆景材料和绿篱植物。本文研究了该植物的扦插育苗方法,结果表明,云南蕊帽忍冬的扦插育苗可全年进行,应利用当年抽生的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枝顶段或中段作为插条,长5—6厘米,用IAA 2000ppm快蘸后插入滇池草炭或红土或炉渣中,在温度15-38℃,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7.9%以上,透光约50%全光照条件下,30—50天内可得到好的生根苗;芽和叶在云南蕊帽忍冬的扦插生根中起重要作用,采条时要避免它们的损坏和脱落,本文还对在6-8月份抽生枝最旺盛的期间,在昆明的露地进行了扦插育苗试验,认为露地扦插后,插床用白色塑料薄膜封闭,竹帘遮荫,插条生根最好。  相似文献   

19.
云南紫胶虫的地理分布及生态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又清  王绍云 《昆虫学报》2007,50(5):521-527
紫胶虫是重要的资源昆虫。本文结合云南西南部、东南部地区云南紫胶虫自然分布区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生态因子在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云南紫胶虫的地理起源可能是印度洋地区的南亚。云南紫胶虫主要分布于怒江流域及支流、澜沧江流域及支流、红河流域及支流、伊洛瓦底江流域支流河谷两岸半山坡。气候因子中的温湿度组合是决定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而寄主植物分布对云南紫胶虫地理分布也有限制作用。云南特有的流域地形、山脉走向及所形成的小气候特点决定了云南紫胶虫在云南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云南松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就滇中一带云南松林进行了多次调查。共采集,鉴定标本130余号;从中选取13科,19属,33种真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培养的研究,选用并修改4种培养基进行了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培养的比较,结果共有11科,17属,25种真菌分离获得成功。成功率高达75.8%。4种培养基的分离成功率依次为36.4%,63.6%,33.3%和57.6%。其中,修改PDA培养基和松针,玉米培养基较适宜不动声色云南松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