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血细胞是临床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北京海洋馆养殖的40尾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外周血细胞组成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超过30龄、18龄、16龄、15龄、11龄、7龄和4龄共7个龄组,并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腺快速发育前后以及处于疾病前后血细胞指标变化,希望应用于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外周血红细胞总数(RBC)平均为(5.56 ± 1.19)× 1011/L,18龄和11龄与其他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超过30龄组血细胞比积(HCT)和血红蛋白(HB)值显著高于其他龄组(P < 0.05);2)白细胞总数(WBC)平均为(16.53 ± 4.94)× 109/L,18龄与4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3)白细胞分类计数(DLC)中各类型白细胞平均所占百分比分别为,大淋巴细胞(LLYM)5.26% ± 3.95%、小淋巴细胞(SLYM)77.74% ± 11.73%、嗜中性粒细胞(NEU)9.40% ± 7.98%、嗜酸性粒细胞(EOS)1.90% ± 2.06%和单核细胞(MON)5.50% ± 4.00%,超过30龄和4龄间显著差异,且分别与其他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4)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后,红细胞总数、血细胞比积和白细胞总数较发育前均显著增加(P < 0.05),血红蛋白值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5)疾病中华鲟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P < 0.05)并伴随红细胞各指标降低,白细胞数增加幅度达90%,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显著变化(P < 0.05)。中华鲟快速发育阶段及疾病状态的血细胞组成不同,血细胞密度的变化以及分类计数的差异可及时判断中华鲟健康状况,结果对中华鲟的健康评价与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 但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 尤其是人类扰动所致的变化, 长江中的几种极其重要的大型物种先后因此而走向“灭绝”, 或“极可能灭绝”, 或“极度濒危”, 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以现存于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的生存状况为核心, 建立一项新的生态考核指标, 以综合表征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为“十年禁捕”和《长江保护法》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 是长江中极可能仅存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 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已成为长江“明星”物种。长江江豚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变化与长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具有综合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的基本属性。在复杂的水下声环境中, 长江江豚的声纳信号具有独特的时频特征, 具有较强的可监测性和可量化特征, 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江江豚的被动声学监测、实时识别和群体估算。同时, 在自然水域对长江江豚进行被动声学监测是一项方便和高效的工作。在沿江和沿湖设置一些样地水域, 布置水下声学仪器, 开展长期被动声学监测, 不但可以掌握长江江豚的分布规律、群体规模及其变化, 而且可以为定量分析样地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的丰度提供可信的依据, 继而可以为定量评价所监测水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扰动提供长期数据支撑。因此, 基于被动声学监测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 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考核指标, 用于定量评价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并用于考核相关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实际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为江海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1981年即葛洲坝截流前,其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的约600km江段。葛洲坝水电工程阻断了其产卵洄游通道,调查发现自1982年以来,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江段的狭小范围成功产卵。对中华鲟繁殖季节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水温、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与中华鲟产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葛洲坝截流后,宜昌中华鲟产卵场江段10~11月份的月平均流速及11月份的月平均含沙量发生明显变化(P〈0.001),而月平均水位、流量及水温的变化不明显。多年观察结果显示,中华鲟产卵时,5种水文因子的参数均有一定的变动范围。1983~2004年期问,37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水温范围为16.10~20.60℃,平均为18.63℃;日平均水位范围为40.69~47.32m(黄海高程),平均为43.91m;日平均流量范围为7170~26000m^3/s,平均为13908m^3/s;1983~2000年31次中华鲟产卵时的日平均含沙量范围为0.10~1.32kg/m。,平均为0.46kg/m。;日平均流速为0.81~1.98m/s,平均为1.30m/s。分析得到较适宜中华鲟产卵的水温是18.0~20.0℃,流量是14100m^3/s,水位是42.0~45.0m,含沙量是0.2~0.3kg/m^3,底层流速是1.0~1.7m/s。水温是中华鲟产卵的必备条件,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水位、流速和含沙量出现逐渐从高位下降的趋势、而且各水文要素值均达到其适宜范围时,中华鲟即产卵繁殖。三峡工程运行后,下游江段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对中华鲟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而江水含沙量下降对其产卵繁殖较有利。 相似文献
5.
水体中铜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检测中华鲟在不同铜离子浓度的水体中暴露60d后血液生化指标,研究Cu2+对幼鱼血浆生化成分和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致毒效应.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浆中血糖( Glu)、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胆固醇(TC)、肌酐(CREA)含量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0.40 μg· L-1)AL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lu、Urea、TC、CRE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中浓度组(0.89 μg· L-1)和高浓度组(2.00 μg·L-1)含量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TG)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L)不受Cu2+的影响.Na+、Cl-、P含量和pH值随Cu2+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Ca2+、Mg2+显著上升,其变化与Cu2+浓度存在相关性,K+含量不受Cu2+的影响.实验表明,Cu2+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0.89和0.4 μg·L-1.血浆中ALP受Cu2+影响最明显,其含量除受Cu2+浓度影响外,随着时间的延长也显著升高,是Cu2+污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非使用价值定量评估.结果 表明:根据支付意愿中位值(100元/人·年)估算出巾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可达15 975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6784.6万元/年,遗赠价值6346.9万元/年,选择价值2843.5万元/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与其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对保护区的熟悉程度显著相关(P<0.01),对保护区越熟悉,被调查者越愿意为保护区保护支付更高的价格.收入水平仍成为制约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67%的渔民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对其个人利益造成了损害,但仍有60%渔民支持设立保护区.因此加强保护区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才有利于保护区非使用价值体现,从而有利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调查分析和特尔斐测定的基础上,选取人口密度、耕地人口负荷量、土地工业经济密度、居民点、厂矿用地、>25°土地面积、单位森林蓄积占用土地、耕地非旱涝保收面积7项指标,应用分值权重累加、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3种方法对杭州湾6市土地生态环境作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可应用于国土规划实践,对探讨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暴露试验和6周的Pb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水溶液(0、0.2、0.8和1.6mg.L-1)对中华鲟幼鱼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Pb暴露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6mg.L-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幼鱼血液中的LDH和CK活力均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其中LDH活力只在1.6mg.L-1组显著升高(P0.05);而CK对Pb浓度则比较敏感,0.8mg.L-1组达到对照组的8倍(P0.01),1.6mg.L-1组则高达对照组的20倍(P0.01)。Pb排放后结果显示:幼鱼血液中的ALP活力总体仍表现为随Pb暴露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各暴露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幼鱼血液中LDH活力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积累和排放对比显示,血液中的ALP活力在0.8和1.6mg.L-1组有所回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LDH活力在1.6mg.L-1组极显著降低(P0.01),表现出明显恢复。初步认为:经1.6mg.L-1Pb2+暴露后的中华鲟幼鱼会发生代谢异常;血液CK变化较ALP和LDH更为明显,是Pb污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对象, 基于Landsat8 遥感数据源, 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 以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和土壤盐渍化为评价因子, 通过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以不脆弱、轻度脆弱和高度脆弱为主, 占总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5.2%、20.5%和22.3%, 中度脆弱区和极脆弱区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6.7%和15.3%, 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程度各有差异, 但脆弱性特征明显。(2)地形起伏度和坡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因素, 而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盐渍化却是主导因素, 对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影响显著。通过人为恢复与保护地表荒漠植被以及防治土壤盐渍化, 阻止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11.
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水域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类群。为合理评估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文章提出将土著鱼类物种数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作为评价指标, 并建立了相关的评价基准和等级划分标准。以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 评估了长江干流及代表性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显示, 当前长江上游干流和下游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游; 支流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大型湖泊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从时间上看,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 长江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地好转。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98年,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江段,中国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共捕捞663尾中华鲟亲鱼用于人工繁殖。各年的捕捞量变动在31—60尾之间。实际用于人工催产的亲鱼年利用率变动在3.1—91.7%之间。平均28.4%。催产卵的年受精率变动在0—85.0%之间,平均66.5%。年人工孵化鲟苗量变动在5—151.9万尾之间,平均54.3万尾。历年合计向长江放流初孵鲟苗4258万尾、幼鲟6.28万尾。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华鲟的人工催产,幼鲟孵化、培育和放流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50,自引:10,他引:5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长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资源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江是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据余志堂调查 ,重庆到湖北的田家镇共有 30处四大家鱼产卵场 ,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就有 1 1处 ,产卵量约占全江产卵量的 42 7% [1 ] 。 1 997年1 1月三峡工程已实现大江截流 ,随着工程进展 ,三峡工程将逐渐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将带来不利影响。 1 997— 1 999年连续三年对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家鱼产卵场进行了监测 ,并与 1 981年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资源进行了比较 ,其目的旨在为今后评价三峡工程对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8— 2 0 0 2年期间 ,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 2月龄稚鲟 (全长 7 5— 17 0cm) 17 5 2万尾 ,其中 7795 7尾用CWT进行标记 ;14月龄幼鲟 (全长 5 5 0— 98 0cm) 4 0 0尾 ,全部用外挂银牌和CWT双重标记。放流后沿长江及沿海收集中华鲟稚鲟和幼鲟样本 ,4年共回收稚鲟样本 6 4 0 0尾 ,幼鲟样本 13尾 ,检测到携带标记的稚鲟和幼鲟各 13尾。人工放流的幼鲟降海洄游的速度平均达到 2 8 6km/ 2 4h(7 1— 10 0 2km/ 2 4h) ,回捕时离放流点的距离从 346—2 4 5 9km ,平均 16 0 0km ,回捕的标志幼鲟有 4 6 2 %的个体来自海区。初步估算出 1999年和 2 0 0 0年人工放流个体在长江口幼鲟种群中的贡献率分别为 2 2 81%和 0 997%。结果表明 ,人工放流中华鲟稚鲟和幼鲟的生长、洄游及分布与自然种群没有明显差异。放流较大规格的幼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而目前长江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仍以自然繁殖种群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系统了解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 于2016年5—6月和10—12月对长江干流宜昌-安庆段进行2次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96种, 水生昆虫种类数最多, 占总数的49.0%。大部分物种(58.7%)的出现频率都较低(<1%), 且各江段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为(213±58) ind./m2, 生物量为(0.202±0.066) g/m2。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汛前汛后差异显著, 汛后种类数和现存量均明显下降。与建坝前资料相比,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种类数增加, 现存量下降。环境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流速, 底质和水质的影响不大。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下降与建坝后干流冲刷加剧有关, 针对底栖动物保护, 建议开展水沙调节、营造缓流生境并加强洲滩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