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衡量和评价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是当前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借鉴经济增长生态指数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5个模块在内的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明显,其中万年县的生态经济指数最高,达到55.74,在研究区中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优;瑞昌市的生态经济指数最低,只有28.65,即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差;(2)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高的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其他地区应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相结合;(3)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低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得分也较低,只有38.37,处于较差水平,需从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入手。最后就生态经济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植被调查数据,利用植被完整性指数法(V-IBI)评价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35个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对核心参数赋值并累加求得各采样点V-IBI分值,以所有采样点95%分位数值为最佳期望值建立评价标准划分健康等级。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30个采样点中6个为非常健康(V-IBI≥5.01),7个为健康(4.38≤V-IBI5.01),8个为一般(3.74≤V-IBI4.38),7个为差(3.10≤V-IBI3.74),2个为极差(V-IBI3.10),呈现出西部优于东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空间差异。V-IBI与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和栖息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数(QHEI)呈显著相关性,表明V-IBI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合理有效,可作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温榆河底栖动物和水质采样数据,采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方法,进行温榆河生态健康评价,并探求河流水质与B-IBI指数的相关性。通过分布范围、判别能力以及相关性分析等,确定研究区B-IBI指标体系,包括总分类单元数、总生物量、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敏感类群分类单元数、生物指数和粘附者个体丰度6个指标。根据参照点25%分位数确定温榆河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标准,即B-IBI>1.821为健康,1.366—1.821为亚健康,0.910—1.366为一般,0.455—0.910为较差,0—0.455为极差。结果表明,温榆河27.3%河段处于健康状态,9.1%河段处于亚健康状态,13.6%河段处于一般状态,50%河段处于较差和极差状态。河流水质与B-IBI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49,表明生物指标作为水体评价的补充指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 aunk 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用M arga 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2.15为最高,水源区和放鸭的稻田均不高,放鸭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2002年春季,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2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53个样品,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31个硅藻属的80个种和变种;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有17个种,斜纹藻属(Pleurosigma),有8个种和变种;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为3.48×10^3cells·L-1,占28.54%;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1.43×10^3cells·L-1,占16.98%;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0.71×10^3cells·L-1,占9.85%.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1230E断面的站位,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31~32°N断面的站位.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0.43×10^3~23.3×10^3cells·L-1,平均4.61×10^3cells·L-1;在123°E、30.5°N的DDl5站位,无论表层还是中层,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表层,1.85×10^4cells·L-1;中层,2.33×10^4cells·L-1).从水平分布看,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从垂直分布看,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记述了近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发现一种严重为害向日葵的姬花蚤属1新种──杨氏姬花蚤Mordellistena(s.str.)yangi,sp.n.,还简述其生物学习性,同时记录了姬花蚤属1中国新记录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草兔胃内的四川尖柱线虫,新种Obeliscoides sichuanensis sp.nov.本新种同已知种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16.
短体属线虫一新种:(垫刃目:短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造成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红斑病病原线虫进行了观察,鉴定该线虫为薯蓣短体线虫,新种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有2个环纹,侧带处具6—8条侧线;雌虫口针长16.8—20.1(18.3) μm,V(%)=65.7—81.2(79.0)。雄虫和雌虫的比例近乎相等。 相似文献
17.
常革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寄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常革螨属一新种,宁夏常革螨,新种Vulgarogamasus ningxiaensis sp.nov.。模式标本均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所。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道了西藏高寒山区田鼠盲肠内的一寄生线虫——加查首尾线虫,新种(Cephaluris jiachaensis sp-nov.)。隶属于线虫纲、尖尾亚目、异尖线虫科。本新种的鉴别特征为:1.缺肛前栉。2.泄殖孔前后仅两对乳突。3.交合刺明显长于已知种的交合刺。 相似文献
20.
在雅安高山姬鼠、黑线姬鼠、大足鼠和黄毛鼠的小肠内检获线虫23条(雄虫7条,雌虫16条)。经鉴定本种与爱氏纵纹线虫和舒氏纵纹线虫近似但有明显区别,定名为雅安纵纹线虫,新种(Longistriataya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