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优良自交系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0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用幼胚通过组织培养研究其再生特性,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基因型间的培养能力有较大的差异,自交系178的再生率高达78%。在此基础上以其中的178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影响玉米成熟胚再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高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4.0 mg/L)是诱导愈伤组织必须的;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2,4-D(2.0 mg/L)、6-苄基嘌呤(6-BA)(0.2 mg/L)和硝酸银(10 mg/L)显著增加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0.5 mg/L 6-BA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该再生体系的建立,为以成熟胚为受体系统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玉米优良自交系愈伤组织基因枪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慧芬  王兴智 《遗传学报》1999,26(4):397-402
利用基因枪将Bt基因导入玉米E28幼胚愈合组织中,在潮霉素浓度为5mg/L选择培养基上,经过35天的继代和分化2次选择及45天继代继续3次选择后分化再生成植株,PCR及Southern分子杂交结果表明,潮霉素基因及Bt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E282次选择的转化频率达到7.8%,显著地高于3次选择2.9%的转化频率,选择至再生的时间缩短25天;自交系Pal372次选择的转化频率为13.3%  相似文献   

3.
玉米幼胚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敏生  黄健秋等 《植物生理学报》2001,27(6):489-494,T001
建立了玉米幼胚高效再生系统。经研究发现,苏玉1号、农大3138、农大108的幼胚培养在含有2,4-D(2.5mg/L)的IM培养基上后,大多数幼胚能愈伤化并增大,形成基部相连、上部分开的微芽结构;微芽结构在转移到BM培养基上后,形成小植株;进一步转移到RM培养基上,它们长根并形成完整杆株。玉米幼胚高效再生植株与下列因素有关:玉米基因型、幼胚大小、幼胚长芽至分化时间、6-BA、IBA、Gelrite。不同品种玉米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幼胚大小在1-2mm之间再生能力强,幼胚长芽至分化时间4-6d最好。激素6-BA浓度在0.5-0.6mg/L之间有利于微芽形成小植株,IBA浓度在0.6-1.0mg/L促进生根。Gelirte可代替琼脂粉用于玉米生根。  相似文献   

4.
骨干玉米自交系丹598遗传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玉米骨干自交系丹598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建立遗传再生体系。方法:探讨胚龄、培养基种类、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在授粉后16~18 d,2,4-D浓度为2.0 mg/L时诱导最佳;设置N6、NB、改良NB、MS、MB等5种培养基,筛选出改良NB培养基为最佳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 mg/L激动素、0.5 mg/L 6-卞基嘌呤和0.5 mg/L萘乙酸能促进绿苗分化和根系生长。结论:建立了玉米自交系丹598的优良再生体系,为以后的基因转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9046,齐319,414,Mo17的幼胚为材料,在已经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优化的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0-2.0mm的玉米幼胚是最适宜的转化受体;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加入乙酰丁香酮(200μmol/L)和抗坏血酸(50mg/L),能显著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侵染能力;而感染前将幼胚高渗透压预处理未能提高转化率;延迟筛选有利于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存活率.应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这4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转基因植株,PCR阳性植株率为1.71%-4.09%.转化植株叶片总DNA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T-DNA上的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了玉米基因组,并且在大多数转基因植株(71.4%)中为单位点插入.这一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将有用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改良我国优良杂交种的遗传潜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玲  王畅 《遗传》2005,27(4):611-616
以9个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为母本、11个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8个优良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为父本,组配107个杂交组合,采用Dudley方法分析了利用南斯拉夫自交系改良我国优良杂交种产量的遗传潜势、利用方法及改良的主要穗粒性状。结果表明,引进自交系具有较高的间接利用价值,9801、9802、9803、9805、9807、9808、9809可以分别通过改良不同亲本自交系的不同穗粒性状提高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具体改良效果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育种实践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7.
玉米在农业生产和遗传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可用于品种改良和遗传学研究。如何提高玉米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关试管苗移栽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报道。我们连续三年进行了玉米试管苗移栽研究。材料为生产上推广的玉米自交系黄早4,B73,单交种烟单14、鲁玉7和鲁单40。  相似文献   

8.
玉米幼胚高效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玉米幼胚高效再生系统.经研究发现,苏玉1号、农大3138、农大108的幼胚培养在含有2,4-D(2 5 mg/L)的IM培养基上后,大多数幼胚能愈伤化并增大,形成基部相连、上部分开的微芽结构;微芽结构在转移到BM培养基上后,形成小植株;进一步转移到RM培养基上,它们长根并形成完整植株.玉米幼胚高效再生植株与下列因素有关玉米基因型、幼胚大小、幼胚长芽至分化时间、6-BA、IBA、Gelrite.不同品种玉米再生能力有显著差异,幼胚大小在1~2mm之间再生能力强,幼胚长芽至分化时间4~6 d最好.激素6-BA浓度在0.5~0.6 mg/L之间有利于微芽形成小植株,IBA浓度在0.6~1 0 mg/L促进生根.Gelrite可代替琼脂粉用于玉米生根.  相似文献   

9.
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9046,齐319,414,Mo17的幼胚为材料,在已经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幼胚转化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优化的玉米优良自交系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0—2.0mm的玉米幼胚是最适宜的转化受体;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加入乙酰丁香酮(200μmol/L)和抗坏血酸(50mg/L),能显著提高农杆菌对玉米的侵染能力;而感染前将幼胚高渗透压预处理未能提高转化率;延迟筛选有利于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存活率。应用优化后的转化体系,获得了这4个玉米优良自交系的转基因植株,PCR阳性植株率为1.71%-4.09%。转化植株叶片总DNA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T-DNA上的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了玉米基因组,并且在大多数转基因植株(71.4%)中为单位点插入。这一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将有用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羊茅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 植物名称 高羊茅 (Festucaarundinacea) ,又称苇状羊茅。2 材料类别 成熟种子。3 培养条件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1 )MS大量及微量元素 (下同 ) 2 ,4 D 9.0mg·L- 1 (单位下同 ) ;( 2 )MS 2 ,4 D 5 .0。分化培养基 ( 3)MS 6 B  相似文献   

11.
Application of association mapping to plant breeding populations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plant genetics.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 investigate the extent and genomic distribution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between pairs of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ii) compare these results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and (iii) compare the usefulness of AFLP and SSR markers for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in plant breeding populations. We examined LD in a cross-section of 72 European elite inbred lines genotyped with 452 AFLP and 93 SSR markers. LD was significant (p < 0.05) for about 15% of the AFLP marker pairs and for about 49% of the SSR marker pairs in each of the two germplasm groups, flint and dent. In both germplasm groups the ratio of linked to unlinked loci pairs in LD was higher for AFLPs than for SSRs. The observation of LD due to linkage for both marker types suggested tha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mapping should be possible using either AFLPs or SSR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SSRs should be favored over AFLPs but the opposite applies to popul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re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12.
茎秆是玉米植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植株倒伏、籽粒产量密切相关.研究我国玉米茎秆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年代茎秆性状演变规律,为我国玉米抗倒伏及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以20世纪60-90年代65个代表性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调查植株茎高、穗位高、茎节数、穗位节、茎粗、茎秆含水量、茎秆含糖量7个茎秆性状,及其衍生的穗位系数(...  相似文献   

13.
以2个高淀粉和2个低淀粉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动态积累规律,同时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动态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igmoid型曲线。灌浆过程中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20~30DAP(授粉后天数)。2个高淀粉自交系的Q酶(淀粉分支酶)活性也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也出现在20DAP,而2个低淀粉自交系的Q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DAP和30~35DAP。4个自交系籽粒淀粉的积累速率与各自交系ADPG-PPase、SSS和GBSS的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自交系关键酶活性之间,ADPG-PPase、SSS和GBSS三者间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种酶活性变化与Q酶活性变化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我国玉米自交系茎秆性状特征及其多样性,是培育宜机收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兰卡斯特、PB、四平头、旅大红骨和瑞德五大主要类群70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调查12个茎秆相关性状(茎高、穗位高、穗位系数、茎节数、穗位节、穗节系数、穗茎长、穗茎粗、茎鲜重、茎干重、含糖量和含水量),分析性状相关性和类群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地方种质四平头和旅大红骨茎秆性状表型变异丰富;灌浆期玉米茎秆含水量比较稳定;玉米植株高度与茎节长度显著相关;玉米雌、雄穗节之间的节间数比较恒定;玉米茎秆含糖量与茎节长度、茎粗、果穗着生位置有关;有效降低穗位高度应从降低果穗着生节入手;类群茎秆特征鲜明:兰卡斯特茎节较少,瑞德茎秆较粗,PB茎秆较细,旅大红骨茎秆较粗、茎节较短,四平头植株较矮、茎秆含糖量较低、干物质含量较低;兰卡斯特×四平头和兰卡斯特×PB类群间存在较强的生物量及籽粒产量杂种优势;挖掘和利用茎节较长、穗位较低的玉米地方种质是我国宜机收玉米育种的技术途径。本研究结果对玉米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通过对我国正在使用的12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RAPD分析,从220个Operon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全部供试自交系分成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黄早4系统的5个自交系;第2类群包括478和488两个姊妹系;第3类群包括5个关系较远的自交系,其中3个来自美国,1个是全部中国血统,1个既有美国血统又有中国血统。这个结果与根据各个自交  相似文献   

16.
农杆菌介导淀粉分支酶基因RNAi片段转化玉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自交系“178”和“R18红”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敏感性实验,确定了潮霉素15 mg/L~25 mg/L为愈伤组织适宜的选择压。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 efaciens)介导将淀粉分支酶基因RNA干涉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中,并对农杆菌转化系统的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感染液和共培培养基中分别都加入100μm ol/L乙酰丁香酮和50 mg/L抗坏血酸,农杆菌LBA4404的菌液OD600为0.6、侵染时间20 m in为农杆菌转化的最适条件。对转化的愈伤组织分化诱导出苗后进行PCR检测,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转化率最高达到2.4%。  相似文献   

17.
玉米骨干自交系黄早四育成于20世纪70年代,具有适应性强、配合力高、株型紧凑、生育期短、灌浆速度快等优点.以其为基础材料选育衍生出数以百计的黄改系,形成我国特有的黄改群(或称塘四平头群)核心种质群.利用黄早四及其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已累计推广应用数十亿亩,包括目前的主导大品种郑单958、京科968等.该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