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有关淋洗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淋洗法是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是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一种补充 ,使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化成为可能。淋洗法就是使用淋洗剂来清洗土壤 ,使土壤中污染物随淋洗液流出 ,然后对淋洗液及土壤进行后续处理 ,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而淋洗剂的选择是影响这一技术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目前淋洗剂的应用情况 ,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探讨了天然有机酸、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对环境影响小的淋洗液的应用前景。并根据“以废治污”的指导思想提出并分析了以柠檬酸废水和味精废水作为淋洗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适合于快速修复受高浓度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与沉积物。本文综述了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的特点、技术流程、土壤淋洗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因修复效果稳定,易于实现系统控制和废弃物减量化等优点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友好型淋洗剂正逐渐取代人工螯合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成为土壤淋洗剂研究的主流方向,而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引入和发展有可能对复合污染土壤的高效淋洗修复研究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沿途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造成寇河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还直接影响清河的水质.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寇河流域出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本文以寇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西丰县与开原市2个控制单元,选取化学需氧量(COD)为污染因子,计算出寇河流域水环境容量,结合河流水质监测数据、河流环境功能分区、污染普查数据、COD恢复成本,确定了寇河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在50%保证率、75%保证率、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30Q10)保证率下,西丰县应向下游开原市补偿的标准分别为390.9×104、448.6×104、514×104 yuan·a-1.提出了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分配、监督相结合的寇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9,自引:4,他引:149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根据其作用和过程和机物,物理化学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和动电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本文就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国际研究与发展动态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策略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造成重要危害。植物修复因其具有经济有效、绿色生态等优点,已经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植物重金属毒害、修复耗时过长等因素致使植物修复技术受限于研究阶段而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采用科学合理的强化措施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可能是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之一。讨论了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溶磷微生物和内生真菌构建的微生物-植物共生系统在强化植物修复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概述了EDTA、EDDS等螯合剂在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可溶态,促进重金属从土壤向植株转运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植物中编码金属转运蛋白、金属硫蛋白、植物螯合肽等与重金属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在植物修复领域的实际应用;归纳了上述强化策略主要机制为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缓解重金属植物毒性以及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重金属在富集植物中积累和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植物修复强化技术在今后研究的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综述植物修复技术采用的主要强化策略及其机制,旨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解磷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敏  滕泽栋  朱静  宋明阳 《生态学报》2018,38(10):3393-3402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表聚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能够依靠自身的代谢产物或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具有多重植物促生长功能和重金属解毒能力,可在重金属毒害水平下,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克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重金属修复植物的生存竞争力。从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入手,介绍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综述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作用机制,分析了目前解磷微生物在重金属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纪耀坤 《工业微生物》2023,53(4):125-127
文章通过了解微生物修复的基本定义与特征,结合农田土壤整体重金属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入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并观察其修复实况,分析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果,并基于此不断调整与优化修复方案,希望最大程度地发挥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这对于农田土壤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具有基本的保障意义,并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去离子水作淋洗剂,开发一种分级分筛式异位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技术,研究显示,土壤中粒径大于25μm颗粒占比接近80%,重金属Pb、Cu、Ni、Cd和Cr含量分别为125.85 mg/kg、85.93 mg/kg、63.29 mg/kg、1.31 mg/kg和108.39 mg/kg,基本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可用于农田回用土;土壤中粒径小于25μm颗粒占比低于20%,其对应重金属含量超出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可用作制砖原料。  相似文献   

9.
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世伟  徐明岗 《生态学报》2007,27(7):3043-3050
从研究方法、反应机理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综述了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分析和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目前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化学形态提取法、化学平衡形态模型法和光谱及显微镜技术,各个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应该结合使用并探索新方法。磷酸盐稳定重金属的作用机理主要有3个:磷酸盐诱导重金属吸附、磷酸盐和重金属生成沉淀或矿物和磷酸盐表面吸附重金属,但磷酸盐与重金属反应的机理十分复杂,人们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难以有效区分和评价诱导吸附机理和沉淀机理或其它固定机理,相应地对磷酸盐修复重金属的长期稳定性难以预测。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由于其较高的施用量可能会造成磷的积聚从而引发一些环境风险,如磷淋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营养失衡造成作物必需的中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土壤酸化等。所以应该谨慎选择磷肥种类和用量,最好是水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配合、磷肥与石灰物质等配合施用。今后应着重研究磷酸盐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机理区分和评价;关注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加强植物长期不断吸收磷或其它环境条件变化致使土壤磷素持续减少过程中稳定的重金属溶解性和移动性的研究,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长期田间实践等。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   总被引:88,自引:11,他引:88  
阐述了植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及主要作用方式 ,并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形态 ,植物对重金属吸收、排泄和积累以及植物生物学特性与植物修复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及局限性和限制性因素 ,从超富集植物性能强化和技术强化两方面探讨了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 ,并指出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相结合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1.
12.
拉萨河流域耕地不同尺度土壤水分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的尺度差异及作用是其尺度依赖性研究的基础.本文以青藏高原拉萨河流域耕地土壤为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和野外调查,在全流域和小流域尺度上分别布设样点115和49个,采用土钻法分3层(0~20、20~40、40~60 cm)抽取土壤样本,获取土壤水分含量,然后运用生态学冗余分析和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耕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 在全流域尺度,受气候、海拔影响,土壤水分呈西南 东北递增趋势,其中,河谷区耕地受河流侧渗补给影响,下层土壤水分高于上层;在小流域尺度,耕地土壤水分随海拔升高及坡度增大而减少,土壤贮水能力随石砾含量增多而减弱.研究结果为拉萨河流域耕地向高海拔扩张、作物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及灌溉设施布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重金属在环境中积累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生物表面活性剂环境相容性好,在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重金属络合的机理;影响二者络合的因素(如pH值、表面活性剂浓度、重金属存在形态等);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砂培方法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3种酸的混合物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结瘤和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大豆地上部各时期氮素积累量的降低幅度分别为:苗期17.6%~44.9%,花期29.8%~88.4%,鼓粒期9.18%~69.6%,成熟期2.21%~41.7%;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使根瘤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1.4%~59.6%,80.5%~91.7%和11.9%~59.9%,从而使大豆的固氮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大豆的固氮量较对照显著降低(降低幅度9.71%~64.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氮积累、根瘤生长和固氮能力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有机酸中,草酸的抑制作用相对大于柠檬酸和苹果酸,3种有机酸混合后,抑制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6.
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creased heavy metal pollution generated through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to the environment has necessitated the need for eco-friendly remedi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mycoremediation. With a view to prospecting for fungi with heavy metal remediation potentials, the tolerance of five Aspergillus species isolated from soils of three active gold and gemstone mining sites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to varied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was investigated. Isolated Aspergillu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and 2 (ITS 1 and ITS 2) regions. Growth of Aspergillus strains were challenged with a range of varied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cadmium (Cd) (0–100), copper (Cu) (0–1000), lead (Pb) (0–400), arsenic (As) (0–500), and iron (Fe) (0–800) concentrations (ppm) incorporated into Malt Extract Agar (MEA) in triplicates. Mycelial radial growths were recorded at intervals of 3 days during a 13-day incubation period. Aspergillu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A. tubingensis, A. fumigatus, A. terreus, A. nidulans, and A. nomius. A. tubingensis tolerated Cd, Cu, Pb, As, and Fe at all test concentrations (100–1000 ppm), showing no significant (p > .05)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imilarly, A. nomius tolerated all concentrations of Cu, Pb, As, and Fe and only 50 ppm Cd concentrations. A. nidulans, A. terreus, and A. fumigatus, on the other hand, tolerated all concentrations of Cu, Pb, and Fe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5) difference from the controls. Overall, the Aspergillus species showed tolerance to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bove permissible limits for contaminated soils globally. These heavy metal tolerance traits exhibited by the Aspergillus isolates may suggest that they ar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bi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pollute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Ni speciation in natural and spiked soils (with similar total concentration) was studied. Spiked soils were prepared by addition of NiSO4.6H2O to obtain concentration similar to the one in natural soils. In soils mobile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with a simplified sequential extraction as follows: H2O for water-soluble metal, KNO3 for exchangeable species, DTPA for complexed/adsorbed species. Results show that in spiked soils the exchangeable and adsorbed Ni concentrations ar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in natural soils. A study of plant uptake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mobile species and phyto-availability.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even though it is not a hyperaccumulator, was selected for its tolerance to high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il.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a very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Ni mobile species and Ni uptake by alfalf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piked and natural soils. In the latter, high levels of total Ni did not correspond to relevant uptake as in the case of spiked soil. Result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evaluating preliminarly heavy metal speciation in soil before planning phytoremediation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9.
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14,自引:3,他引:1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污染严重的乐安江河流沉积物为对象,利用风险因子E和风险指数RI等定量诊断工具开展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指标体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将流域划分居不同特征的4种生态风险功能区。对比评价效果。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与地积累 情况大同小异,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