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苦草属(Vallisneria L.)植物的繁殖器官微小,营养器官相似且变异较大,使该属植物的鉴定和命名较混乱。笔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考证和长期跟踪观察,对我国记载的苦草属3种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刺苦草(V.spinulosa Yan)、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 Makino)的命名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对这3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根据种间形态差异,可为苦草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苦草属一新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长梗苦草 新种 图 1Vallisneria longipedunculata X.S.Shen.sp.nov.TYPE:Anhui(安徽 ) ,Hefei(合肥 ) ,in the Dongpu Reservoir(董铺水库 ) ,alt.60 m,1 999-0 9-0 5,Shen Xian-sheng 990 1 9(holotype,PE) .Fig.1 .A V.spinulosa Yan stolones nullus spinula;costa laevis;spathae feminei teres,3~ 5cm longa;petala absentia;integumentum extra longior intra,absque alatus appendicibus;capsula teres,accuatus,inermis;seminae oblanceolata glandulosus differt.Herba annua immersa,acaules erecti,stolonis nullus…  相似文献   

3.
安徽苦草属—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分类学报》2001,39(6):571-574
描述了1个新种,即安徽苦草,并提供了该属全部已知国产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1个新种,即安徽苦草,并提供了该属全部已知国产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苦草属植物体外部形态相似,叶线行或带形,野外难以直接鉴定到种,而雄花雄蕊数目、果实和种子的显微结构是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物种的鉴别性特征之一。苦草属物种的雄花小,仅有1.5 mm,人工解剖雄花观察方法难以实现雄花雄蕊数目的识别;本研究采用雄株雄佛焰苞水培预培养技术获取自然开放的雄花并利用解剖学显微镜对3种苦草属植物雄花、果实和种子进行了解剖观察和研究。显微结构观察表明,苦草(V. natans)雄蕊1枚,果实圆柱形,表面光滑,种子无翅,具纵条纹;刺苦草(V. spinulosa)雄蕊2枚,果实三棱形,棱上具刺,种子具翅;密刺苦草(V. denseserrulata)雄蕊2枚,果实三棱圆柱形,表面光滑,种子无翅。依据文献,密刺苦草、刺苦草、长梗苦草(V. longipedunculata)和安徽苦草(V. anhuiensis)是安徽苦草属新分布记录种,其中长梗苦草和安徽苦草是分布于安徽的新种。  相似文献   

6.
外来植物坚尼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尼草(Panicm maximum Jacq.^-)是一种外来草本植物,已逸为野生,扩展迅速,对本地草本植物构成一定的影响。其扩展能力与其生长和繁殖特点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坚尼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植株较高大,生长迅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花期长,单丛坚尼草从始穗到终穗,花期可长达6-7个月;同一穗的果实熟期不同,而且边熟边脱落,从抽穗的5-7d起开始有果实脱落,脱落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以抽穗2-3周为脱落高峰;不同时间成熟的果实,明发率也不同,7月份成熟的果实比9成熟的果实萌发率高。同一穗中,以抽穗后2-3周(果实脱落的高峰期)成熟的果实萌发率较高。果实成熟后,不能立即萌发,储存1-6个月,种子萌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亚洲苦草与刺苦草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维政   《广西植物》1991,11(2):153-156
本文以亚洲苦草和刺苦草根尖为实验材料,对其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种均为2n=20,同属Stebbins的不对称核型,亚洲苦草为“3B”,刺苦草为“2B”。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0=2m+12sm+6st,K(2n)=20=2M+2m+14sm+2st。  相似文献   

8.
苦草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太湖野外调查、室内培养、种子与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对太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种群的繁殖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苦草分配于有性繁殖部分的生物量较无性的大,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5.0%±13.8%和10.1%±7.0%。雌花数与座果率平均分别为22.9±13.8朵·株-1和73.3%±17.9%。雄株可以产生11~33个佛焰苞,每个佛焰苞内平均含有364±38朵雄花,每个雄花产生的花粉为128~184粒。每个果实内种子丰富,多达150~360粒,估算太湖苦草种群立地种子量可达1.68×104~1.01×106个·m-2。但每年种群主要来自地下块茎和匍匐茎,水深、风浪等可能是种子苗难以在湖泊中定植成功的主要因素。2)苦草的块茎数量较大,平均90~226个·m-2,是种群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3)温度、光照、基质及种子保存方式与时间长短对种子发芽率均有较大影响。10 ℃时种子发芽率较低,仅8.35%±1.89%;20 ℃时发芽率较高,为56.73%±6.42%;30 ℃时发芽率有所降低,为43.55%±4.34%。种子发芽对光照有一定要求,20 ℃、无光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下降63.6%。在没有湖泥为基质的情况下,发芽率下降36.5%。此外,随干燥保存时间增加,种子发芽率下降。4)块茎发芽对光照需求不大,但温度对块茎的发芽率有较大影响,10 ℃时发芽率为20.3%±5.7%,20 ℃时较高,达90.2%±12.6%,30 ℃时发芽率降低至60.4%±7.6%。5)光照对幼苗生长有一定影响。有光照的幼苗伸长生长比无光条件下慢,但生物量积累较大,有光的苗生长速度平均为0.56~0.70 cm·d-1,无光的为0.86~0.96 cm·d-1。试验结果还显示,苦草的块茎苗初期的伸长生长主要依赖于基部的根茎生长。6)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在湖泊中恢复苦草种群应主要利用地下块茎,种子只适用于相对静止的浅水池塘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25个湖泊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种群进行广泛的取样调查、鉴定和查明种间共存格局的基 础上,结合同园种植实验,对该属两个混生近缘种刺苦草(V. spinulosa)和苦草(V. natans)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定和比较研究 ,探讨了种间生活史差异对种间共存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苦草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优势物种,苦草为常见种,而密刺苦草(V. denseserrulata)仅有很少分布;2)苦草和刺苦草常混生于这些湖泊中,形成共存分布格局:刺苦草和苦草种间呈明显的的带状相间分布格局, 或苦草只零星分布于刺苦草群落中;3)刺苦草和苦草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显著不同:刺苦草为多年生,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只有有限的有 性繁殖投入;相反,苦草在调查的地区为一年生,以有性繁殖为主,只进行微弱的克隆生长,且不能产生克隆繁殖器官(冬芽)。刺苦草和苦草 在有性和无性繁殖生活史对策上的权衡,导致种间资源利用和竞争能力的分异而使这两个近缘种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0.
车前属(Plantago L.)植物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水良 《植物学通报》2002,19(5):567-574
车前属植物是理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车前属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系统分类学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竹叶眼子菜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宋志文  曹军  杨光 《植物研究》2001,21(1):131-135
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作为遗传标记, 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及野外居群调查等工作, 对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分子资料基本上同形态学、细胞学研究取得比较一致的结果。对一些在分类上有争议的类群提出了处理意见, 并推测了该属内一些多倍体的起源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浓度CO2下苦草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沉水植物苦草 (VallisneriaspiraslisL .)在高浓度CO2 (10 0 0 μmol/mol)和对照浓度CO2 (35 0 μmol/mol)下的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实验的早期阶段 ,从冬芽出苗的苦草幼株在高浓度CO2 下生长明显加快 ,但由于后期生长逐渐放慢 ,其最终总生物量比对照组仅高出 11.6 %。尽管高浓度CO2 也促进了根的生物量的累积 ,但是由于苦草叶片生物量占总株生物量比例大 ,高浓度CO2 下苦草生物量的增加主要反映为叶片生物量的增加。在实验后期阶段 ,高浓度CO2 促进了苦草冬芽的形成。实验过程中 ,苦草的根叶生物量比 (RLR)在高浓度和对照浓度CO2 下均有所降低 ,二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高浓度CO2 下苦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 ,而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城市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昌笃 《生态学报》1990,10(1):92-95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花生物学和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祥君  丁美美 《植物研究》1997,17(4):421-430
对东北地区野豌豆属植物花生物学研究表明文中类群均为自花授粉植物,ATP酶活性与柱头间的可授性有关。花粉-胚珠比高于Cruden标准,开花物候期分化成早春-春季和夏季两种开花类型,表现出在物种形成时地理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金刚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中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经鉴定为β-谷甾醇(Ⅰ),二氢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Ⅱ)和香草酸(Ⅲ).这三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北京铁线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熙 《植物研究》1997,17(4):377-379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辅以光学显微镜的方法,详细观察并描述了北京铁线蕨属4种即团羽铁线蕨、普通铁线蕨、掌叶铁线蕨、铁线蕨孢子的形态结构特征。讨论了各种间的差异,为铁线蕨属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孢粉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豌豆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国产野豌豆属43种,4变种及6变型,其中包括4个新种(多叶野豌豆,三尖野豌豆,武山野豌豆,长齿野豌豆);一个新变种(三叶歪头菜)及一个新等级(千山野豌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中国针茅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点及其与植被分布的关系。中国针茅属有32种1亚种及4变种,据该属各个种所处环境中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种的分布也各异。属的分布区的类型属于吴征镒(1979)的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泛北极植物区中的6个植物亚区,即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及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20.
林冠附生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存留物是构成山地湿性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由于在林冠攀爬技术上的限制,过去对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20年来,随着对林冠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影响的认识和研究技术上的提高,对林冠附生生物的研究已逐步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系统水平上。有关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其生态学效应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研究领域——“林冠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林冠附生植物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交互作用比它们的解剖、形态和生理特征更为重要。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冠是一个适合于许多生物种类生存的场所,其数量比想象的更为丰富。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9 500余种附生植物,其中维管束附生植物的种类高达24 000种,约占总维管束植物种类的10%。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在世界各地森林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范围在105~44 000 kg·hm-2之间,其中在一些热带和温带天然老龄林中林冠附生物的生物量超过了宿主林木的叶生物量。林冠附生植物还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LAI)。林冠附生物丰富的物种组成、较高的生物量、独特的生理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分布于森林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界面,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养分和水分循环、指示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林冠附生植物及其枯死残留物具有较强的能力吸收雨水和空气中的营养物质,在林冠层中形成一个潮湿的环境促进氮固定,林冠附生植物群落还能为生存于林冠的其它生物(如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林冠附生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布格局除与宿主有关外,还受到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微生境条件等)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由于世界各地森林类型多样和环境条件各异,目前国际上有关附生物的研究仍十分活跃,建立了林冠研究网络,研究不同类型森林中附生植物及其枯死残留物的动态及其与群落特征、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探讨、交流和发展有效的标准测量方法和技术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对林冠附生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于今后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