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干热区小粒咖啡水光管理粗放,产量和品质得不到保证.为探明干热区小粒咖啡最佳灌水和荫蔽栽培耦合模式,通过大田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轻度亏缺灌水和重度亏缺灌水)和4个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单作咖啡;轻度荫蔽:4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中度荫蔽:3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重度荫蔽:2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研究香蕉荫蔽栽培下亏缺灌溉对小粒咖啡生长、叶片光合特性、水光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粒咖啡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叶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LRUE)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胞间CO2浓度(Ci)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与充分灌水相比,轻度亏缺灌水的干豆产量减小9.4%,重度亏缺灌水的干豆产量减小36.7%,水分利用效率(WUE)减小16.9%.Pn、Tr、gs、LWUE随荫蔽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度荫蔽栽培的增量最大;与无荫蔽模式相比,轻度荫蔽模式干豆产量增加13.0%,WUE增加12.9%,中度荫蔽栽培模式干豆产量增加23.1%,WUE增加23.4%.干豆产量、WUE、百粒咖啡豆的体积和百粒鲜质量随灌水量和荫蔽度的增大呈不同程度增大,其中,中度荫蔽栽培下充分灌水的干豆产量和WUE增量最大.相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率随荫蔽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LRUE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或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因此,从优质高产、水光高效利用的综合效益考虑,中度荫蔽栽培下充分灌水是小粒咖啡灌水处理和香蕉荫蔽栽培模式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小粒咖啡(卡蒂姆P7963)为材料,研究连续2.5年不同施氮水平下周期性干旱胁迫后复水对小粒咖啡生长、产量、叶片光合特性和水氮生产力的影响.设灌水(周期性干旱胁迫后复水)和施氮2因素,4个灌水模式分别为充分灌水(IF-F:100%ET0+100%ET0,ET0为参考作物腾发量)、轻度干旱胁迫-复水(IL-F:80%ET0+100%ET0)、中度干旱胁迫-复水(IM-F:60%ET0+100%ET0)和重度干旱胁迫-复水(IS-F:40%ET0+100%ET0),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高氮(NH:每次750 kg N·hm-2)、中氮(NM:每次500 kg N·hm-2)和低氮(NL:每次250 kg N·hm-2),分4次等量施用.结果表明: 小粒咖啡株高、茎粗、产量、水氮生产力受灌水和施氮影响显著,株高和茎粗与日序数呈S型曲线关系,干旱胁迫时小粒咖啡叶片光合作用显著下降,复水后大部分光合作用指标能不同程度恢复.与IF-F相比,IL-F干豆产量增加6.9%,而IM-F和IS-F干豆产量分别减少15.2%和38.5%;IL-F和IM-F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8%和6.0%,而IS-F水分利用效率减少12.1%;IL-F氮肥偏生产力增加6.1%,而IM-F和IS-F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减少14.0%和36.0%.与NH相比,NM干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0.9%和19.3%,而NL分别减少42.4%和41.9%;NM和NL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81.4%和72.9%.与IF-FNH相比,IL-FNM干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7.6%、52.9%和106.4%.回归分析表明,灌水量为318 mm、施氮量为583 kg·hm-2时,干豆产量(2362 kg·hm-2)最大;灌水量为295 mm、施氮量为584 kg·hm-2时,水分利用效率(0.78 kg·m-3)最大,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达到最大值时最接近IL-FNM水氮组合.因此,IL-FNM为小粒咖啡最佳的水氮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干热区小粒咖啡肥光管理粗放,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受到限制。为探明干热区小粒咖啡节肥高产的肥光耦合模式,通过大田试验,设置4个遮荫度(100%NR、75%NR、60%NR、45%NR,NR为自然光照)和4个施肥量(不施肥及666.67、1000、1333.33 kg·hm-2),研究不同肥光处理对小粒咖啡冠层结构、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 遮荫和施肥对小粒咖啡冠层结构、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显著。小粒咖啡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随遮荫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养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先增后减,施肥量1000 kg·hm-2时达最大(200.30 mg·kg-1)。遮荫和施肥对小粒咖啡叶面积指数、开度等冠层结构影响显著。叶面积指数与开度、林隙分数、总定点因子、冠下总辐射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响应面分析及空间分析可得,当肥料偏生产力、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及肥料增产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遮荫和施肥组合分别为80%NR和666.67 kg·hm-2、79%NR和1286.81 kg·hm-2、79%NR和967.74 kg·hm-2、82%NR和1075.27 kg·hm-2。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和肥料增产率同时达到大于等于最大值的80%时,遮荫和施肥区间为68%~77%NR和946.24~1178.79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遮荫度及施肥量组合为75%NR和1000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甜瓜伊丽莎白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棚甜瓜生殖生长期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灌水量,甜瓜坐果后开始不同灌水处理,分别为T85(85%θfc,θfc表示田间持水量)、T75(75%θfc)、T65(65%θfc)、T55(55%θfc)、T45(45%θfc),研究不同亏缺灌溉程度下果实生长发育状况及对果实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发育分3个阶段,分别为授粉后的7~10 d(果径增长速率3~5 mm·d-1)、10~19 d(1~2 mm·d-1)和19~35 d(1 mm·d-1);果实增长速率随着补充灌水的进行而呈波动趋势,不同灌溉条件下补充灌水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复水补偿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分胁迫对产量造成的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各处理与T85相比产量分别降低了0.60%、3.59%、10.18%和16.17%,单果重T75与T85无差异,其他各处理则与T85差异显著;随着亏缺灌溉程度的加深,果实横、纵径减小,果皮变薄,果形指数随之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边糖、心糖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T75最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T75含量最高,各处理差异不显著;Vc及游离氨基酸含量以T65最高,并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糖、酸含量以T75最高,T65、T55、T45均与之差异显著。在武汉地区可以T75为甜瓜生殖生长期的灌水指标,指导大棚甜瓜的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小粒咖啡快速生长和土壤环境优化的最佳亏缺灌溉和荫蔽栽培耦合模式,于2016—2017年通过小区试验,研究4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FI,1.2Ep,Ep为水面蒸发量)、3个亏缺灌溉(DI1,1.0Ep、DI2,0.8Ep和DI3,0.6Ep)和3种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S0:单作咖啡,对照;轻度荫蔽S1:一行咖啡间作一行蓖麻;重度荫蔽S2:一行咖啡间作两行蓖麻)对小粒咖啡冠层结构、干物质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I相比,DI1改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不明显,而显著增加小粒咖啡冠面积和干物质量,分别为9.53%和10.46%(P0.05),同时减少冠下总辐射5.51%,但不显著(P0.05); DI2和DI3减少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8.94%~47.06%;与S0相比,S1显著增加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13.99%、30.77%和9.72%(P0.05),同时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量,分别为10.31%和30.02%(P0.05);不同灌水和荫蔽模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随含水率和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含水率和温度呈二次曲线关系; DI1S1获得最大的干物质量、较大的LAI和最小冠下总辐射;与FIS0相比,DI1S1显著增加干物质量62.90%(P0.05),而显著减少冠下总辐射21.77%(P0.05);因此,DI1S1为小粒咖啡幼树较优的水光管理组合。  相似文献   

6.
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两个水分水平(100%ET0,W1;75%ET0,W2)和4种滴灌施肥方式处理,不同滴灌施肥方式处理按推荐施肥量(N∶P2 O5∶K2 O分别为360∶180∶540 kg·hm-2)的100%、66.6%、33.3%、0%(Z100、Z66、Z33、Z0)分8次滴灌施肥,剩余肥料一次性基施;另设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比例和水分与黄瓜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品质均呈正相关关系.W1 Z100处理的产量最高(67760 kg·hm-2);W2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W1处理高9.4%,其中W2Z100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7.71 kg·m-3),其产量比最高产量低3.4%却节水25%.与Z0相比,Z100的黄瓜产量和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5.3%和16.8%;同时,黄瓜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9.1%.W2Z100处理为温室黄瓜高产、优质、节水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单施化肥(T0)、不同比例氨基酸配方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氨基酸配方有机肥(T100)对胡麻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氨基酸配方有机肥对胡麻出苗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氨基酸配方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胡麻出苗率提高。(2)氨基酸配方有机肥促进了胡麻干物质积累进程,增加了干物质积累总量,如在成熟期时,30%氨基酸配方有机肥与70%化肥配施(T30)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最大,比不施肥、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52%、37.01%和29.97%;且T30处理的产量与不施肥(CK)、单施化肥(T0)、单施生物有机肥(T100)相比分别增加了72.07%、16.47%、13.30%。(3)不同比例氨基酸配方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下均可改善胡麻的品质,提高胡麻氮肥利用效率,其中在30%氨基酸配方有机肥替代化肥(T30)的情况下胡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亚麻酸含量最高,60%氨基酸配方有机肥替代化肥(T60)的情况下胡麻亚油酸含量较高。研究认为,30%氨基酸配方有机肥与70%化肥配施对当地胡麻生产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水分利用是植物光合固碳的关键过程,其效率反映植物对胁迫环境的适应能力,δ13C作为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对于揭示植物与环境长期作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马尾松幼苗为对象,通过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控制,设置干旱(土壤水分为30%饱和含水量)、遮荫(光照强度为全光照的30%)及干旱+遮荫(土壤水分为30%饱和含水量和光照强度为全光照的30%)3种胁迫方式和对照(CK,土壤水分为70%饱和含水量和全光照),研究干旱和遮荫对马尾松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δ13C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和干旱+遮荫处理分别使马尾松当年生叶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了67.96%和60.78%,遮荫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当年生叶的δ13C在干旱处理下显著增加了14.35%,但在遮荫和干旱+遮荫处理下未发生明显改变;各处理对1年生叶δ13C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瞬时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不同步,且马尾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的响应较早;在各处理下,各库器官中的δ13C均大于源叶,茎干和根中...  相似文献   

9.
遮荫处理对臭柏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顺  黄秋娴  李玉灵  李晓莹  李雯  程达  尹坤 《生态学报》2014,34(8):1994-2002
为了探明臭柏幼苗在不同遮荫处理下的光合特性和色素含量,通过盆栽实验,测定了0%、25%、50%、75%和90%四个遮荫处理下臭柏光合特性日变化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随着遮荫率增加,臭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随之减小,而胞间CO2浓度(Ci)随之增大,非气孔制限因素是臭柏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且90%遮荫会影响臭柏幼苗的正常生长;(2)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叶绿素总量(Chl a+b)均随着遮荫率增加而增大,Chl a/b则随着遮荫率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3)几乎所有遮荫处理组Gs均与T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Gs与Pn的相关性较差;所有遮荫处理组水分利用效率(WUE)与Pn均呈极显著相关,而与Tr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臭柏是通过较高的光合速率来实现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同时WUE和Ci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下小麦的合理灌溉与施肥方法,于田间研究了漫灌(FI)、微喷灌(SI)、滴灌(DI)和灌水施氮模式(N1, 基施纯N 157.5 kg·hm-2+拔节期施纯N 67.5 kg·hm-2; N2, 基施纯N 157.5 kg·hm-2+拔节期施纯N 45.0 kg·hm-2+灌浆期施N 22.5 kg·hm-2)对土壤水分、硝态氮(NO3--N)含量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溉方法和灌水施氮模式共同影响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的变化.其中,灌溉方法对越冬期和返青期0~60 cm、孕穗期和灌浆期0~160 cm、成熟期100~16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相对较小,对越冬期和返青期80~160 cm、成熟期0~80 cm土层含水量影响大;FI对含水量和贮水量影响最大,DI次之,SI最小;SI和DI的灌水施氮模式中灌水量多,则土层含水量高、贮水量多,变化大.NO3--N含量受灌溉方法和施氮的影响,施氮对0~20 cm土层影响大,SI生育期NO3--N含量变化大,DI越冬期至孕穗期NO3--N含量变化小,此后变化大,FI与DI相反;生育前中期灌水量对NO3--N含量影响大,后期施氮对NO3--N含量影响大;SI和DI的2种灌水施氮模式中冬前灌水量多的NO3--N含量变化大.灌溉方法中SI越冬期总茎数和单株分蘖高,成穗率高,成穗数多,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滴灌次之,漫灌最低;SI和DI中N1生育期总茎数、成穗数多,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产量、WUE和氮素利用效率低于N2.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后播种小麦,微喷灌代替漫灌生育期灌4水,施足基肥,拔节期和灌浆期分次追氮,是山西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水分胁迫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和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自2016年起连续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田设置了秸秆还田控水试验.于大型遮雨棚内采用滴灌控水的方法,设置行间秸秆翻埋(T1)与混拌(T2)两种还田方式,15 cm (D1)、30 cm (D2)、45 cm (D3) 3个还田深度,以秸秆不还田3个翻埋深度为对照,在玉米苗期和吐丝期分别进行旱、涝处理,分析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产量和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2016年S1T1D2(秸秆翻埋还田30 cm)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增产幅度为5.7%~7.1%;侧根和深层根系根干质量较其他处理分别高67.3%~149.9%和17.9%~116.4%;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降低幅度为2.1%~35.8%. S1T1D2可以提高玉米根系生长量,扩展根长的空间分布范围,缓解了旱涝危害,实现降雨不均条件下的增产和稳产. 因此,在东北地区先旱后涝的气候条件下,春玉米生产推荐行间翻埋30 cm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冰心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625-3633
为了研究麦田用微喷带灌溉的适宜带长,2015—2016和2016—2017两年度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带宽80 mm微喷带下带长为60 m (T1)、80 m (T2)和100 m (T3) 3个处理的试验,试验小区长度等于带长,试验小区内沿灌溉方向每20 m为一个取样区段,依次命名为A、B、C、D、E,分析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不同处理A区段拔节期、开花期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T123,B区段为T1、T23,C区段为T1>T2、T3,D区段为T2>T3;各处理区段间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为T123.2)不同处理A、B区段小麦开花后20、30 d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光截获率、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C区段上述指标为T1>T2、T3,D区段为T2>T3;不同处理开花后20、30 d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率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T1>T2>T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T1、T2>T3.3)不同处理A、B区段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C区段为T1>T2、T3,D区段为T2>T3,整畦籽粒产量为T1、T2>T3.4)两年度不同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T1、T2>T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T1>T2>T3.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带宽80 mm、带长60 m的处理(T1)是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带长为80 m的处理(T2)是较优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小麦利用微喷带进行节水高产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双季稻水肥管理措施,在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设置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T0(对照,未施肥+常规灌溉)、T1[习惯施肥(273 kg N·hm-2, 59 kg P·hm-2, 112 kg K·hm-2)+常规灌溉]、T2[优化施肥(240 kg N·hm-2, 52 kg P·hm-2, 198 kg K·hm-2)+常规灌溉]和T3(优化施肥+节水灌溉)4种水肥耦合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田面水氮、磷流失变化。结果表明: 与T0相比,T1、T2和T3处理早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0.7、1.0和1.1倍,晚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0.9、1.1和1.0倍;T1、T2和T3处理早、晚稻植株地上部分,尤其稻谷氮、磷吸收量增加显著,早稻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1.2和1.2倍,磷吸收量增加0.9、1.4和1.6倍,晚稻稻谷氮吸收量增加0.8、1.0和1.0倍,磷吸收量增加0.7、0.9和0.9倍。T3比T1处理早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71.1%和69.2%,晚稻分别显著增加26.4%和25.0%,但田面水可溶性总氮流失量减少了16.0%,并以硝态氮流失为主;T2与T3处理早晚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本试验中的优化水肥管理措施(T3)既能促进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提高双季稻产量,又能降低早稻田面水氮素尤其是硝态氮的流失。本研究可为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水肥利用管理和氮、磷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 m(T40)、60 m(T60)和80 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 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 m、58~60 m和78~80 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 cm和20~8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 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水氮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探索适宜的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水平,于2016—201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进行了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单施化学氮肥不施有机肥(T1)、有机肥50%替代化学氮肥(T2)、有机肥37.5%替代化学氮肥(T3)、有机肥25%替代化学氮肥(T4)、有机肥12.5%替代化学氮肥(T5)和不施氮肥对照(CK),研究了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系统产量、经济效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在200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肥氮替代处理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而在丰水年,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处理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与单施化肥相比,50%和37.5%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6%和18.2%,收获指数分别增加35.1%和27.0%;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7.4%、15.7%、15.6%、155.2%和22.3%、17.7%、18.0%、179.3%.表明在相等的总氮量投入下,50%和37.5%是该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有机氮替代无机氮的适宜水平,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2014—2015和2015—2016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微喷带长宽组合处理:带宽65 mm下设置带长60 m (T1)、80 m (T2)和100 m (T3)处理,带宽80 mm下设置带长60 m (T4)、80 m (T5)和100 m (T6)处理,研究不同组合对麦畦各区段(沿微喷带铺设方向分为D1至D6)水分和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期灌溉,带宽65 mm下喷洒均匀系数为T1>T2、T3,带宽80 mm下为T4、T5>T6;开花期灌溉,带宽65 mm下为T1>T2>T3,带宽80 mm下为T4>T5>T6.65 mm带宽下,T1开花期灌溉后各区段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花后20和30 d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电子传递效率(ETR)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T2为D1、D2>D3>D4>D5;T3为D1、D2>D3>D4>D5、D6.各区段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以及成熟期各区段干物质积累量为T1>T2、T3.80 mm带宽下,T4开花期灌溉后各区段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以及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5为D1、D2、D3>D4、D5;T6为D1、D2、D3>D4>D5>D6.各区段花后20和30 d旗叶ΦPSII、NPQ、ETR以及成熟期各区段干物质积累量为T4、T5>T6.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T1、T4、T5>T2、T3、T6,灌溉效益T1、T4优于T5处理.本试验条件下,带宽65 mm下T1和带宽80 mm下T4为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T5为较优处理.  相似文献   

17.
马忠明  杜少平  薛亮 《生态学杂志》2015,26(11):3353-336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砂田西瓜产量、品质及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肥氮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砂田西瓜苗期生长,伸蔓期或膨果期不施氮肥则限制了西瓜“源”或“库”的形成,在相同的施氮量水平下,T4(30%基肥+30%伸蔓肥+40%膨瓜肥)和T6\[100%基肥+长效复合肥添加剂(NAM)\]处理较传统施肥模式T1(30%基肥+70%伸蔓肥)西瓜坐果后茎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降低,而果实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其中,T4处理的氮素运转率和氮素贡献率分别达到33.6%和12.0%,T4和T6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较传统施肥模式T1分别显著提高14.1%和12.7%、11.6%和12.5%、5.3%和8.7%.T4和T6处理较T1西瓜分别增产11.6%和12.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6.5%和11.7%,有效酸度分别提高4.5%和2.8%,糖酸比分别提高19.4%和13.4%,Vc含量分别提高35.6%和19.0%.因此,T4和T6处理为砂田西瓜高产优质的较优氮肥运筹模式,若减轻砂田施肥难度,延长砂田使用年限,可采用100%基肥+NAM(T6)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F优498’)-小麦(品种‘内麦863’)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成都平原稻麦种植体系常规施氮水平,设7个不同猪粪施用处理:对照(CK,无化学氮肥,无猪粪)、常规化肥(T1,无猪粪)、化肥减量25%+猪粪2500 kg·hm-2(T2)、化肥减量50%+猪粪5000 kg·hm-2(T3)、猪粪10000 kg·hm-2(T4)、猪粪15000 kg·hm-2(T5)和猪粪20000 kg·hm-2(T6),研究添加猪粪对稻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及分配特征、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猪粪配施化肥对稻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稻麦成熟期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以高量猪粪施用处理(T6)最高,但其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分配向茎叶富集,且籽粒干物质积累及氮积累分配率显著低于T2处理;随着配施猪粪用量的增加,稻麦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籽粒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水稻季以T3处理最优,较常规化肥处理提高11.4%、55.4%、11.4%,小麦季则以T2处理最优,较常规化肥处理提高14.0%、29.1%、14.0%.本试验条件下,2500~5000 kg·hm-2猪粪+化肥减量25%~50%处理,有利于促进稻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向籽粒运移,达到增产及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效果,超量施用猪粪(15000~20000 kg·hm-2)后,土壤氮素供应过量,干物质向经济器官运移受阻,氮素向茎秆富集,贪青晚熟现象严重,稻麦籽粒产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