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2.
典型养殖湖泊大通湖软体动物的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于 2008 年 12 月至 2009 年 10 月按季度对大通湖水质及软体动物资源监测, 并通过纵向比较, 探讨了集约化养殖对大通湖水域环境及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 以期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大通湖水质全年呈碱性 (8.62 0.07), 具有较高的还原性 [(-88.40 9.10) mv], 属富营养水体。软体动物共计 5 科 15 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圆顶珠蚌(Unio doug lasiae)是主要优势种。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 时间上呈现由春夏季到秋冬季逐渐升高的趋势, 空间上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氧化还原电位、pH、溶氧、水深、电导率和水温与大通湖软体动物时空变化的关系最显著。与 1960 年相比, 大通湖水体碱性显著增强 (7.0-7.5 vs 8.4-8.8), 电导率增加了 9 倍 (0.25-0.27 vs 2.17-2.56 mS/cm), 环境类型由氧化型转变为还原型。湖区喜好水草 (白旋螺、光亮隔扁螺、萝卜螺) 与流水生境 (德氏狭口螺、湖沼股蛤、橄榄蛏蚌) 的物种消失, 软体动物优势种群呈现由双壳类向腹足类演替的特征。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是大通湖软体动物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 也是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如何在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的同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保障人类福祉是当前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兴起的“安全公正空间”(Safe and Just Operating Space, SJOS)理论框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方法, 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人类社会福祉的同时确保环境生态安全。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通湖流域为例, 根据流域内的社会经济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湖泊沉积记录, 从社会基础和环境系统两个方面构建该流域的SJOS框架, 并利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来揭示总体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流域内淡水利用、空气质量、水质均突破环境上限, 处于危险的状态, 此外流域内无贫困和产业创新两个社会基础维度的完成度相对较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揭示了大通湖流域内社会-生态系统大致分为初始阶段(1950s—1980s)、严重退化阶段(1980s—2000s)和逐步改善(2000s后)三个阶段。研究为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同时也为区域SJOS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滇池北部湖区浮游植物时空格局及相关环境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滇池北部湖区浮游植物的时空格局,探讨影响格局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在滇池北部湖区选择6个点位,共开展了24次采样,调查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相关理化参数。通过比对滇池全湖周年监测数据,研究发现,北部湖区叶绿素a浓度从12月中旬开始下降,2月中旬降至最低值26.5μg/L,5月中旬达到最大值530.5μg/L。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4属97种,其中绿藻53种,蓝藻20种,硅藻17种,隐藻2种,金藻2种,甲藻1种,裸藻2种。蓝藻生物量在12月、3月至6月期间占优势,12月份优势种为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3月至5月为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flos-aquae),6月为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硅藻在1月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研究结果表明,水温高于14℃以上,微囊藻生物量迅速增加;束丝藻生物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高于22℃时迅速减少。北部湖区6个点位浮游植物的空间差异显著,D1、D4号点微囊藻、束丝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点(P<0.01),D2、D5号点广缘小环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四个点(P<0.01)。研究结果显示,在富营养化严重的滇池北部湖区,水温可能为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水平分布的差异主要由气象因素和水体营养盐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7.
武汉东湖磷含量的变动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武汉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均以PO4计算)的周年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动及其分布上的差异(1973-1985年)。按面积加权法计算总磷的平均含量为0.244毫克/升(1983-1985年),总溶解磷和溶解活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1毫克/升和0.051毫克/升(1981-1984年),总磷和总溶解磷周年中出现两次高峰含量,即春季(3-5月)和夏末秋初(8-9月)。低含量出现在水温最低的冬季(12-2月),周年中溶解活性磷高峰含量出现在冬末春初(1-3月),低含量多数出现在春天夏初(5-7月)。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平面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而垂直分布表层和底层差异小,各种形态磷的组成中颗粒磷所占比较最大(1983-1984年平均值),平均占总磷63.4%,溶解非活性磷所占比较最小,平均占总磷12.0%。  相似文献   

8.
太平湖浮游动物动态演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对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5属89种, 其中轮虫 29属69种、枝角类5属7种、桡足类2属4种和原生动物9属9种;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异尾轮虫属(Trichocereca)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夏季最大, 平均达1326 ind./L, 秋季春季次之, 分别为608和605 ind./L, 冬季最小为216 ind./L; 垂直分布表现为春夏季太平湖表层浮游动物丰度最高, 中间层次之, 底层最小, 秋冬季则表现为中间层最高。浮游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中间层普遍高于表层和底层, 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底层要高于表层和中间层, 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的现象, 水质评价表明夏秋季水质好于春冬季。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 太平湖浮游动物可分为夏秋季类群与春冬季类群, 两类群均表现为湖心与上下游区域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其中春冬季类群差异较明显; 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透明度和水温为太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 在溶解氧和水温较高的水环境中浮游动物丰度值表现为较大, 其中水温对轮虫的影响高于对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湖介形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间对太湖介形虫分布状况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共获得介形虫15种,其中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Fabaeformiscandona cf.fabaeformis和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的出现频度分别达71.05%、44.74%和42.11%,为太湖水体中的常见种。相似性分析(UPGMA)结果表明太湖介形虫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即终年出现物种、仅秋季出现物种、夏秋季出现物种和仅春季不出现的物种。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太湖38个样点的15种介形虫与9个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结果是介形虫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太湖水体环境因子变化影响了介形虫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水体的9个环境因子中的pH值、植被密度、总磷和总氮对介形虫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化学需氧量和溶氧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稳定湖花介Limnocythere stationis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其高分布频度对高总磷和高叶绿素具指示作用;太湖中的三种常见种介形虫(克氏瘤丽星介、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和塔尔薄丽星介)的分布主要受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其高分布频度是水体高化学需氧量的良好指标种;在高总氮和高化学需氧量的春季水体中无角尾狭星介Stenocyprisderupta,近球形金星介Cyprissubglobosa,上野湖湾介Strandesiauenoi,绿色湖湾介S.viridis,条纹湖湾介S.vittata,环星介(未定种)Zonocypris sp.和史氏达尔文介Darwinula stevensoni的出现,暗示这些物种的高分布频度可以指示水体中的低总氮和低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10.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疆罗后干涸湖盆中的K1钻孔揭示,100、2m的沉积剖面共有92个宙积层,划归16同积旋回,包括了早更新世以来的各时期沉积。据划分的15个孢粉组这及古地磁、14^C、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早更新世该区曾发育森林-草原植被,早更民末,强烈的构造运动保留我下更充变形,上覆的中更统与下更新统间呈不整合接触。中更新世,荒漠和荒漠草原交替出现,地层中有大量膏质泥岩和石膏。晚更新世以来,在干旱气候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环境监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1997-1999年对鄱阳湖区渔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动态监测,统计渔获物2778kg,生物学测定1627尾,采集到鱼类122种,隶属于12目21科77属,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最多,计65种,占53.3%,湖区渔获物个体偏小,以1-2龄鱼为主,鲤、鲫基本上是当年鱼,鄱阳湖现有鲤,鲫产卵场33处,主要分布在湖区东,南,西部,年均有效产卵面积616.66km^2,年均产卵量56.85亿,鄱阳湖区湖口,蛤蟆石,星子,康山水域湖水的pH,COD,Cr^ 6,Cd,Zn,Cu,Pb,总磷,氨氮,总汞均未超过渔业水质标准,鄱阳湖区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2.
关继义  刘义 《植物研究》1999,19(1):100-110
本文对次生蒙古栎林中的灌木层及主要灌木树种(毛榛子,溲疏和刺五加)在林分分生物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灌木层在生物量,养分量,存留量,归还量等方面在林分中次于乔木层,但循环速率为0.68,高于乔木层(0.60),又高于林分(0.64),在林分养分步入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毛棒子和溲疏是灌木中的优势或亚优势树种,是在养分良性循环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树种,是重点保护的  相似文献   

13.
鼠兔属两对“近缘种”的分子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于宁  郑昌琳 《兽类学报》1998,18(2):127-130
通过对6种鼠兔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分析,发现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公认的两对近缘物种,即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及甘肃鼠兔与藏鼠兔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母系群。该结果提示这4种鼠兔两两间彼此形态的相似性可能因趋同进化所致。通过遗传距离计算的各物种分化的时间表明,鼠兔在晚上新世可能有一个快速进化时期。这与在地史上发生的相应的地质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江苏固城湖区一万多年来的孢粉植物群及古季风气候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固城湖 2 0 m岩芯钻孔 34 3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 ,划分出 3个孢粉组合带及 1 0个组合亚带。结合 14 C测年着重讨论了该区 1 5 .0 ka BP以来古气候变迁及古季风活动规律。研究表明 ,1 5 .0~ 1 1 .0ka BP虽然气温已回升 ,但总的说来气候仍偏冷凉 ,降水不丰富 ,变化较频繁 ,反映当时夏季风较弱 ,季风降水较少。其中 1 1 .3~ 1 1 .0 ka BP的冷湿期反映冬季风效应增强 ,该区可能位于锋面进退的位置 ,造成较大的有效湿度。约 1 1 .0 ka BP以后短短 5 0 0年内 ,气温迅速上升 ,此后气候明显转暖变湿 ,夏季风效应进一步增强。这种快速增温 ,与 1 1 .0~ 1 0 .0 ka BP太阳辐射能的增加相对应。 1 0 .5~ 6.4 ka BP,该区以较强的夏季风为主要特点 ,但仍存在 2~ 3次降温波动 ,季风降水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