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骏  万方浩  郭建英  游兰韶 《生态学报》2003,23(11):2232-2238
引进的豚草卷蛾和本地的苍耳螟是取食豚草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种天敌种问的竞争作用,定量研究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在寄主植物种类和空间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在寄主植物种类上,豚草卷蛾只取食豚草和苍耳;苍耳螟可取食豚草、苍耳、黄花蒿、向日葵、万寿菊、国庆菊、菊芋、麦杆菊;苍耳螟的生态位宽度指数(Hurbert标准值0.228)明显大于豚草卷蛾(0.069),两者的食物资源生态重叠程度较小(Horn’s指数0.318);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常用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93.5%(豚草)和59.3%(苍耳)。在相同寄主植物上,两种天敌的空间生态位表现为: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两种天敌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高龄幼虫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大于低龄幼虫。在食物生态位上,豚草卷蛾主要取食新发生的幼嫩枝,并且一旦蛀入形成虫瘿后很少发生转移,而苍耳螟除低龄幼虫喜蛀食幼嫩枝外,高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常常发生转移,从枝型较细的幼嫩枝转向枝型较粗的老龄枝。两种天敌对豚草和苍耳实际选择作用以及对常用资源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形成竞争的程度较小,在对豚草的控制机制上形成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的重要天敌——广聚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的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的试虫相比,有取食三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的成虫选择苍耳产卵的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的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三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的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聚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的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食性广聚萤叶甲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评估以入侵豚草为食的外来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选择性试验测定了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对当地代表性植物的取食选择,观察了幼虫在选出的植物上生长发育的适合度表现。结果表明:在5大类52种测试植物中,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不同程度地取食向日葵、苍耳、天明精、菊芋(仅成虫)、紫茎泽兰(仅幼虫)和石胡荽(仅幼虫);野外罩笼非选择性测定发现,初孵幼虫在苍耳和向日葵8个品种上可完成发育,直到成虫产卵,并观察到在菊芋上完成幼虫发育,个别到成虫但未产卵;在这些植物上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质量明显减轻,成虫产卵明显减少。本文还分析了广聚萤叶甲对少数本土植物以及经济作物向日葵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豚草卷蛾是害草豚草和银胶菊的重要天敌.本文就该虫生态适应性、对目标杂草的控制效能、引进与释放的安全性评价作了综述.豚草卷蛾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所有田问选择性寄主均局限于豚草亚族,而对向日葵和菊花仅表现为随机风险(风险值<0.01)或0风险;生态适应性强。适宜发育的温度为15~35℃,越冬虫态的低温下限为-8~-12℃;种群增长快.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分别以23和4倍的速度增长;控制能力强,大量感染时田间寄主的平均虫瘿达到每株20~30头,营养生长前期5.2虫瘿可使植株死亡,营养生长后期26个虫瘿可使植株致死,释放后12个月内扩散区域超过100km;对释放地天敌苍耳螟不构成竞争,是控制豚草和银胶菊的有效天敌,可以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5.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是我国引进用于控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重要天敌昆虫,苍耳螟Ostrinia orientalis是取食苍耳和豚草的本地种。为了全面评价释放的豚草卷蛾与苍耳螟共存系统中的竞争与控制作用, 作者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选用豚草的生育期(以主茎近基部直径表示)、豚草卷蛾和苍耳螟虫量为参试因子,分别以豚草的地上部生物量(鲜重)、种子量和株高作为观测目标,分析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综合控制效应。结果表明,两种天敌对寄主的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组合中,具有最大控制效果的处理组合及其防效分别为:当主茎直径为1.0 cm,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63头和8头时,对生物量的控制效果达到94.3%;当主茎直径为1.0 cm,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17头和8头时,对株高的防效为31.7%;当接虫主茎直径为0.7 cm时,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40头和5头时,对种子量的防效达到99.3%。而当主茎直径达到2.1cm时,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40头和5头,两种天敌对寄主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的防效仅分别为2.0%、6.1%和-2.4%,抑制效果最低。两种天敌的控制效果随寄主生长和补偿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当寄主处于生长前期(主茎直径小于0.7 cm)时,两种虫量的作用效应大于植株的补偿作用;而长成的寄主植物其补偿效应则大于两种天敌的虫量作用。3种因子间的作用方式相互独立,两种天敌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干扰现象,属于可利用的有效天敌。综合平均效应表明,寄主的生育期(补偿能力)要大于两种虫量的影响,豚草卷蛾对寄主种子量的影响大于苍耳螟,而苍耳螟对寄主的生物量和植株高度的影响要大于豚草卷蛾。在两种天敌的应用中,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及早在豚草的生长前期释放或扩增天敌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适应性是研究昆虫和植物协同进化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评估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群的适合度,需要综合分析昆虫对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和寄主对昆虫的取食适合性。以桔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这两种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番石榴、香蕉、杨桃、木瓜、甜橙、番茄的产卵选择性以及幼虫取食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寄主产卵选择性实验分别采用完整寄主果实直接供试产卵和块状寄主果实气味引诱产卵两种处理方式;在生长发育适应性实验中,以幼虫和蛹的存活和生长发育等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寄主的供试方式不同,两种实蝇的选择性均有明显差异;对寄主气味选择性强的寄主更适合于两种实蝇后代的生长发育。两种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和后代发育适合性两者相关性不显著,与许多文献报道单一地采用发育适合性(如发育历期、存活率或蛹重等)作为评价寄主选择性的结果不一致。两种实蝇之间对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和幼虫取食适合性既具相似性也具差异性,表明这两种实蝇在寄主生态位上既有重叠性又有分化性。  相似文献   

7.
甜菜夜蛾在太仓菜田的发生与危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江苏太仓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调查、性诱、灯诱及系统解剖资料表明 ,甜菜夜蛾在太仓 1年可发生 7代 ,第 7代是不完全代 ;9月末 1 0月初大批出现的甜菜夜蛾成虫可能是即将迁出的种群 ;田间卵峰日通常比蛾峰日落后 5~ 6d ;寄主选择性调查表明 ,甜菜夜蛾喜欢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和取食。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豚草与苍耳上的广聚萤叶甲种群是否存在分化,对来自这两种植物上的叶甲(分别称为"豚草叶甲"和"苍耳叶甲")进行了选择性试验,并测定了其对5种近缘植物的取食量.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群来源不同的叶甲对豚草和苍耳的选择偏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豚草叶甲更偏好豚草,而苍耳叶甲相对更偏好苍耳.对广聚萤叶甲成虫取食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对不同测试植物的取食量随来源寄主植物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两群叶甲对向日葵的取食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其他植物的取食量均无显著差异.豚草叶甲对豚草的取食量显著大干对其他测试植物的取食,24h平均取食量达51.27 mm2,而对其他4种植物的取食量无显著差异,均低于40 m2;苍耳叶甲取食豚草的量为52.24mm2(24 h),与取食向日葵和三裂叶豚草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干取食苍耳和菊芋的量,取食后两种植物的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苍耳属植物可能是广聚萤叶甲除豚草外的另一潜在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温度为(25±5)℃、湿度为75%±5%、光照周期为L∶D=16∶8的恒定条件下,研究了7科12种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蛹期、成虫期、羽化率、雌蛾繁殖力及雄蛾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亚洲玉米螟能够在12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长发育。取食苍耳的幼虫历期较短(17.4 d),蛹期较短(5.9 d);成虫寿命较长(9.0 d),蛹重较大(50.7 mg);取食油菜的幼虫单雌产卵量较大(210粒/雌),取食油菜和油麦菜的幼虫成活率和蛹羽化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幼虫取食不同植物后,雄蛾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差异显著,幼虫取食酸模叶蓼后,雄蛾体内SOD活性较高,幼虫取食苍耳后,雄蛾体内POD和CAT活性较高。【结论】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及雄蛾保护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取食苍耳和酸模叶蓼有利于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玉米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保护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性。亚洲玉米螟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能调节自身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寄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多食性昆虫,为明确该害虫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和适生性,本文比较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Zea mays、豇豆Vigna unguiculata和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等3种寄主的取食及产卵偏好性,并分析了取食不同寄主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初孵幼虫和2龄)对玉米叶和豇豆叶表现出取食偏好性,而高龄幼虫(3龄和5龄)对3种寄主不同组织的取食选择性无明显差异;草地贪夜蛾取食3种寄主植物均可以完成世代发育,但取食豇豆叶和四季豆叶的幼虫历期、蛹历期显著变短,化蛹率、羽化率显著降低;取食豇豆叶对其蛹重、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取食四季豆叶的蛹重显著变轻、雄成虫寿命显著变短;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草地贪夜蛾在3种寄主上的繁殖力表现为玉米叶(1 138.29)>豇豆叶(1 179.00)>四季豆叶(585.50),处理间差异显著;取食2种非嗜好寄主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历期(T)显著延长,取食豇豆叶的雌雄性比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对寄主玉米具有明显的产卵偏好性,选择豇豆和四季豆的产卵量仅占植物着卵量的4.19%和18.23%,显著低于玉米着卵量。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偏好选择玉米进行取食和产卵,但在豇豆和四季豆寄主植物上可以实现种群繁衍,当其种群密度大时存在转移为害豇豆和四季豆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检疫的安全性而又不失国际贸易的透明度,需要对检疫害虫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本文介绍一套基于最高虫口限量概念的害虫传入定量风险评估计算机平台,把两性生殖害虫的入侵风险建立在至少一对潜在交配成虫的传入概率上。计算机分析平台由SAS V9.0分析软件,PHP网络编程语言和MySQL数据库构建,通过Apache服务器进行网络发布。用户通过web登陆该平台并输入相关参数,可自动调用服务器端的SAS分析程序进行分析并在网页上得到结果。这是害虫传入风险定量评估的新尝试,它将为检疫部门提供一套实用性较强的害虫传入风险量化评估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昆虫区系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总结分析中国昆虫的分布规律, 为昆虫地理区划提出依据, 作者2008年创建了新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 它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的主要不同是直接计算任意多个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从而摈弃原来的合并环节。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对中国823科17 018属93 662种昆虫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当种级水平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9和0.14时, 全国64个基础地理单元聚类为20个小单元群和9个大单元群。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提出我国第一个由定量分析产生的9个昆虫区20个昆虫亚区的中国昆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西北昆虫区、 东北昆虫区、 华北昆虫区、 青藏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北方昆虫大区, 江淮昆虫区、 华中昆虫区、 西南昆虫区、 华东昆虫区、 华南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南方昆虫大区。江淮昆虫区的设立是因为这里多平原和丘陵, 为重要农业区, 昆虫区系简单, 种类显著少于华东、 华中、 华南昆虫区, 而和华北昆虫区相当; 包括台湾在内的华东昆虫区是昆虫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显著高于邻近的华北、 江淮、 华南昆虫区。最后, 对昆虫地理定量分析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讨论, 还对今后昆虫区系调查的薄弱地区提出建议。这项研究证明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是简便、 快捷、 实用的, 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应用, 这预示着生物地理学研究将会由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3.
高磊  鞠瑞亭  丁俊杰  徐颖  王建国 《昆虫学报》2013,56(9):1020-1025
在上海发现一种取食观赏草坪矮生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的草螟科新害虫。为了明确这一新害虫的分类地位、 寄主及危害状况, 本研究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 结合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 (COI/cox1)的测序和比对方法, 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核实; 并调查了其在上海地区草坪草上的发生及危害现状。形态鉴定结果表明, 这一新害虫为原产于北美的早熟禾拟茎草螟Parapediasia teterrella, 是中国新记录属种。序列比对显示, 目标样本656 bp的cox1序列与NCBI中已提交的P. teterrellus的4个COI条形码序列覆盖率为100%, 同源性达100%, 表明分子遗传数据支持形态鉴定结果。调查发现, 早熟禾拟茎草螟寄主主要为矮生百慕大, 已在上海多个区县形成危害, 局部地区危害严重, 种群密度最高的区域达740头/m2。早熟禾拟茎草螟是中国新发现的入侵害虫, 已明确其在上海地区能定殖、 扩散, 并形成经济危害, 其入侵将威胁我国草坪产业和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 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武三安  张润志 《昆虫知识》2009,46(1):159-162
2008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扶桑的害虫,经鉴定确认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在广州市的扶桑上多点发生。扶桑绵粉蚧原产美洲,最近几年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严重危害棉花,其暴发危害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成为威胁世界棉花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文章提供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等情况,并对其检疫与防控措施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昆虫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尤民生 《生物多样性》1997,5(2):135-141
本文论述了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义、我国昆虫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昆虫多样性的保护战略和利用对策。文中强调指出,昆虫是生物界的一个主要类群,在我国,需要防治的害虫大约只占全部昆虫种类数的1%,其余种类对人类都是有益或者是中性的,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显花植物的传粉者、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各种工业原料,而且可以作为许多害虫或杂草的天敌,以及用于环境净化和科学研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生境复杂,因此,昆虫种类极为丰富,珍稀物种及有益昆虫较多。然而,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国昆虫多样性面临着生境遭到破坏,物种濒于灭绝,天敌大量减少等问题。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昆虫资源,作者提出了一些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背景】芒果蛎蚧属于盾蚧类昆虫,食性杂,分布广,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惠州口岸于2014年12月从芬兰进境的货物中截获该虫,属于我国口岸首次截获。【方法】在收集整理芒果蛎蚧的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芒果蛎蚧的主要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结果】芒果蛎蚧雌成虫为椭圆形,长约1.2 mm,触角每侧有1根长毛,每侧前气门有3个盘状腺,形态特征与近似种Lepidosaphes camelliae和Lepidosaphes pallida非常相似。风险分析表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等省非常适合芒果蛎蚧生存和危害。芒果蛎蚧入侵我国会给芒果等果树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还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结论与意义】芒果蛎蚧有入侵我国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 原产北美洲东部, 2006 年在中国发现, 危害刺槐叶片, 严重影响刺槐的健康生长, 已经列入我国检疫性害虫名单。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野外调查, 发现了一种广腹细蜂科天敌--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 该寄生蜂属中国新记录种。野外观察表明其对刺槐叶瘿蚊最高寄生率达84.8%, 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本文对该广腹细蜂的外部形态和初步观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魏建荣  牛艳玲 《昆虫学报》2011,54(12):1399-1399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危害杨树、柳树等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较难防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光肩星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我国近儿年来已开始广泛利用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9.
袁峰  赵延会  张彦周  朱朝东 《昆虫学报》2009,52(9):1055-1057
本文报道普通马蜂Polistes nimphus (Christ, 1791)的雌雄嵌体一例,并提供其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的采集地为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瓢蜡蝉科昆虫的区系结构及起源特性,本文对中国已知瓢蜡蝉科昆虫3族45属187种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计3式区系型;东洋界区系型呈现主导优势,计179种,占总数95.72%;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计14式区系型,其中华南区系型所占比重最大,计121种,占总数64.71%;华南区成为现生中国瓢蜡蝉的集中与分化中心,并与华中区的联系最强;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北方起源性,这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且燕山运动等地质事件造就了该类昆虫属种水平的分异与演化;该科族级水平演化关系为:瓢蜡蝉族Issini Spinola,1839最为原始,铲头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 ChengYang,1991次之,球瓢蜡蝉族Hemisphaeriini Melichar,1906最为进化;通过聚类分析,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可分成3个区:即A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B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C区(青藏区),这可能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瓢蜡蝉自身飞行能力较差等原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