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然红海榄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湛江高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的天然红海榄种群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同时根据红海榄种群个体定位图,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聚块性指数、扩散型指数、平均拥挤度、负二项参数、Cassie.R.M.指标,分析天然红海榄种群在不同潮带、不同群落类型及不同取样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红海榄种群在高潮带和低潮带中趋向于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中潮带则呈现为明显的聚集分布;红海榄种群在纯林中的分布格局略偏向于随机型,在混交林中则呈现较强的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表现为C>1,Iδ>1,K<8,m*/>1,Ca>0;红海榄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聚集强度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弱,在取样尺度为5m×5m时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取样尺度为5m×10m时亦表现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相对较小,取样尺度为10m×10m时其空间格局介于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的临界状态。红海榄种群的分布格局与生境条件的异质性以及红海榄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兰  张华  赵传燕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407-3412
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 K函数,将宏观的地理环境与微观的点格局相结合,分析了不同尺度下黑河下游胡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胡杨种群密度随离河距离增大而减小,且东河胡杨种群密度整体上高于西河;胡杨种群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在中尺度5~12 m呈聚集分布,在小尺度0~2 m和大尺度38~40 m呈随机分布,极少呈均匀分布;胡杨种群在不同离河距离主要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离河距离的增大呈增大趋势,而胡杨种群在离河距离较远的地段有扩散趋势,转为随机分布.表明胡杨种群内部的生态联系对空间尺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胡杨种群空间分布主要受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信息维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信息维数探讨了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信息维数适用于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定量描述.6个不同植物群落中桫椤种群的信息维数大小依次为桫椤+毛叶木姜子(1.584)>桫椤+血桐-火炭木(0.947)>桫椤+盐肤木-腹水草(0.828)>桫椤+黄牛奶树(0.779)>桫椤+黄杞-南川楼梯草(0.635)>桫椤+白栎+异叶榕(0.535),这种差异反映了桫椤在各群落中更新状况的差异.集群型的信息维数比随机型的高,信息维数揭示了桫椤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和表征了种群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太白山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针对研究区太白红杉种群分布特点,设置了15个20 m×2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太白红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型,在25 m2和100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在分布下限地区,聚集最强的尺度较小,中下部地区较大;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年龄增加,种群分布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在幼、老龄期为150 m2,中龄期则为100 m2.分布格局受生物学特性、年龄阶段、群落组成、环境因素等影响.在未来保护与利用中,低海拔和阴坡应该适度间伐乔木层非目的树种;在高海拔和阳坡地区,适度间伐灌木,促进群落内团块状更新;育林作业面积应该与聚集性最强的面积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岷江柏四个地理种群分布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柏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其种群分布格局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采用Greig-Smith的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调查了四川西部四个岷江柏地理种群,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种群空间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岷江柏种群分布格局与取样尺度有关。在2m×2m、4m×4m、6m×6m、8m×8m四个取样尺度下,小金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马尔康种群均表现为随机分布,金川种群和理县种群却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表现出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的变化趋势。四个取样尺度中以2m×2m取样尺度来分析岷江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时效果最好。方差/均值比率法运用统计方法确定T值的显著性,数学推导严密,运算简单,在分布格局分析中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空间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在南方红豆杉集中的广西元宝山林区设置样地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T形距离取样法调查取样。应用方差 均值比的t检验法判定种群分布格局类型 ,用负二项参数、格林指数、Morisita指数、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T形距离指数等方法测度集聚强度 ,对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整个种群在 1 0m×1 0m、1 0m× 5m、5m× 5m、 3m×2m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均表现为集聚分布格局 ,但集群强度不高。在种群生活史中 ,从幼苗到大树 ,集群程度减小 ,大树呈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有强烈的萌生能力 ,大量产生萌生分株 ,幼苗期剧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 ,导致个体密度下降、集群程度降低 ,种群表现扩散趋势 ,而小树、中龄树因占据了所需的生态位空间 ,种内竞争相对减缓 ,集聚强度有所增强 ,随个体生态位空间的扩张 ,种内和种间竞争重新加剧 ,种群密度下降 ,种群空间格局转为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大小级分布格局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种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南方红豆杉集中的广西元宝山林设置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T形距离取样离法调查取样 。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判定种群分布格局类型,用负二项参数 格林指数、Moristita指数 、丛生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T形距离指数等方法测度集聚强测度,对南方红豆杉种群克隆生长的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种群在10mX10m、10mX5m、3mX2m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均表现为集聚分布格局,但集群强度不高。在种群生活史中,从幼苗到大构树,集群程度减小,大树呈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有强烈的萌生能力,大量产生萌生分株,幼苗期剧烈的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导致个体密度下降、集群程度降低,种群表现扩散趋势,而小树、中龄树因占据了所需的生态位空间,种内竞争相对减缓,集聚强度有所增强,随个体生态位空间的扩张,种内和种间竞争重新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种群空间格局转为随机分布。南方红豆杉种群不同大小级分布格局这种动态变化反映了种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态策略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以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县天然胡杨和灰叶胡杨混交林、塔里木河上游农一师16团天然灰叶胡杨林和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天然胡杨林为对象,研究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8种不同取样尺度(5 m×5 m、5 m×10 m、5 m×15 m、10 m×10 m、10 m×15 m、15 m×15 m、15 m×20 m、20 m×20 m)下,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集群分布,表明集群分布是研究区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属性;在5 m×5 m尺度上,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均表现出负二项参数最小、Cassie指标和聚块性指标最大、聚集强度最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实地踏查,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富县天然沙棘林区,设置10个10 m×10 m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不同生境和年龄阶段的沙棘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讨沙棘种群分布格局动态特征.结果显示:(1)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聚集型,在6.25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天然条件下,种群聚集强度最大的取样尺度,是其种群更新的最佳面积.(2)沙棘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阴坡的种群分布聚集强度总是大于阳坡.(3)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在幼、老龄期聚集性最强的格局尺度为25.00 m2,中龄期为6.25 m2、25.00 m2.研究表明,天然沙棘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生长阶段以及生境条件关系密切,在保护与利用中应针对不同生境的差异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特性进行适度人为干扰,促进种群的生长、更新和群落发育.  相似文献   

10.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2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 ,设置 10 0 0m2 样地 5个 ,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 .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 ,结果表明 ,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 ,幼苗贮备达 15 3 8和 9763株·hm-2 ;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 ;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 ,幼苗缺乏 ,幼树只有 4株·hm-2 ,但大树较多 ,达 44株·hm-2 ;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 ,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 ,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 ;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 ,但聚集强度不同 ,K值为 0 42 80~ 0 975 0 ;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 ,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 .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 ,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 ,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 ;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 ,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 .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 .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  相似文献   

11.
涪陵磨盘沟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探讨了重庆市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桫椤种群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各不相同,与生境密切相关。在6个不同植物群落中,桫椤种群的计盒维数大小依次为黄牛奶树淡竹叶>黄杞水麻>盐肤木腹水草>血桐芒>白栎扁穗莎草>毛叶木姜子火炭木。计盒维数定量地反映了该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随机型的桫椤种群对空间占有能力比聚集型的低。  相似文献   

12.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分布格局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润楠的存活曲线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罗浮栲与赤楠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既有稳定型或增长型,也有衰退波动型,如木荷、润楠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增长型,拟赤杨、枫香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丝线吊芙蓉、罗浮槭、鹿角栲等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趋向衰退型。应用聚集度指标、方差和均值比率、负二项式分布等方法研究各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为构成群落乔木层的12个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均属聚集分布,并符合负二项式分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四川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分布特点,设立4个样地1个样带共44个样方(20 m×20 m),从种群密度、生命表和生境关联(草本层郁闭度和林分受干扰强度)等方面研究了保护区桫椤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每个桫椤种群样方的平均密度为0.088株/m2,幼苗密度为0.049株/m2;桫椤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基本一致,发育过程中出现3个死亡高峰值,分别在第1龄级(H0.01 m)、第7龄级(3.90 m≤H4.80 m)和第10龄级(H≥6.60 m)阶段;种群生存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第7龄级以后,种群生存率小于1%;根据种群生存率函数Si、累计死亡率函数Fti、死亡密度函数fti和危险率函数λti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桫椤各龄级阶段密度与草本层郁闭度均无显著相关(p≥0.18),然而桫椤幼苗(第1龄级)以上的个体密度、第7龄级密度与干扰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画稿溪桫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但人为活动的干扰可能是限制桫椤种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永定桫椤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群落的种类组成、重要值、种内与种间的竞争指数、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植物186种,隶属于75个科132属,植物种类丰富。该群落乔木种群的重要值,以及桫椤与其他优势种群种内和种间的竞争指数表明,该群落由多个种群共建而成,初步认定有5个共建种群或优势种群。在水平空间上,5个可能的共建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在垂直空间上层次分化明显。通过分析表明永定桫椤群落是保存完好、结构典型、物种丰富多样的珍贵群落,应很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是东北东部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该文研究了55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测定了样地内(30m×18m)所有天然更新幼苗的坐标、地径和苗高.在幼苗坐标点图的基础上,进行了23个取样尺度(离散尺度)下的相邻格子法的空间格局分析:采用Poisson分布、负二项分布和正二项分布拟合幼苗的离散分布,方差均值比、Morisita指数和最近邻体法确定了空间分布格局,C-指数、Green指数和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强度.利用更新幼苗的坐标点图,采用地统计学中自々半方差分析方法和空间点格局方法(采用Ripley二次分析法)研究了尺度连续变化条件下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的变化并确定了其聚集规模,利用最近邻体法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更新幼苗的自然定植特点.结果表明:1)更新幼苗所有离散尺度下(样方面积从1m^2到18m^2)均呈聚集分布.连续尺度下,在0—10.5m的半径区间内呈聚集分布,在10.5—12.3m的半径区间内呈随机分布.2)离散尺度下(样方面积从1m^2到18m^2),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而增加.连续尺度下,在0.10.5m的半径区间内,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半径(尺度)为4.2m处聚集强度最大.3)此次调查的样地范围内天然更新幼苗呈现聚集状态生长的平均最大聚集斑块(聚集规模)的半径为4.79m.4)天然更新幼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30-0.42m,更新幼苗生长在与母树相距2.99—3.26m之外的空间.5)相邻格子法(传统的样方方法)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对格局的判别和格局强度的确定基本一致,但是空间点格局分析法能够反映出尺度连续变化条件下格局和格局强度的变化.它与最近邻体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等以种群分布的坐标点图为数据源的  相似文献   

16.
福建永定县笔架山桫椤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福建省永定是笔架山桫椤群落的不同样地,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群落垂直结构的5个层次中,桫椤的物种多样性除物种丰富度外其他各项指标在各层次中是最大的;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分居第2位,群落均匀度则居第3位;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居第1位,但群落均匀度最小;乔木层第1亚层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除群落均匀度居第2位外,其他均最小;藤本的物种多样性各项指标要私居第3位,要私居第4位,样地间,乔木层,灌木层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差异较小,草本层和藤本的差异较大,结果还表明;永定桫椤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PIE)的数值几乎相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7种保护植物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Oliv)、十齿花(Dipentondon sinicus Dunn)、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Wall.)Ying)、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 Beissn)和山白树(Sinowilsonia henryi Hemsl)的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缩小,其中太白红杉、山白树和水青树减少幅度较大,十齿花和青檀次之,桫椤和桃儿七较小。就植物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太白红杉和山白树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呈现减少趋势,其它植物却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改变,太白红杉将失去适宜分布范围,其它植物目前适宜分布区的西部、南部、西南、东部和东南部一些区域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主要向北部、东北部、西部、西南或西北部一些区域扩展。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一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系数并不显著(p〉0.05);除了桫椤新适宜及总适宜、十齿花和桃儿七目前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回归关系较密切外,其它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都较弱。这说明,在气候变化情况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目前适宜分布范围缩小,除太白红杉和山白树外,其他几种植物新适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8.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然而,由于受研究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其种群生态特征等方面仍不清楚。以云南高黎贡山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了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反"J"型,属稳定型种群。(2)长蕊木兰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关系密切,空间尺度小于75 m时为聚集分布,大于75 m时为随机分布。生境异质性在长蕊木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树和小树阶段的分布格局在中、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大树阶段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4)长蕊木兰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中、小尺度上的负相关,在较大尺度上则趋向于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王鑫  任亦钊  黄琴  邓小兵  陈才文  邓洪平 《生态学报》2021,41(15):6123-6133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适生区分布,对于桫椤种质资源保护、桫椤种群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桫椤在赤水河流域的80个桫椤分布点位、20个样地信息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借助ArcGIS运用Maxent模型软件预测了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刀切法检验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对赤水河地区桫椤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桫椤的生境适宜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研究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为"极好";(2)最暖季的降水(39.65%)、温度日平均范围(18.2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2.69%)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异性系数(6.87%)是影响桫椤生长和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7.42%,可见桫椤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3)模型预测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泸州、宜宾、自贡)、重庆、贵州(遵义),在空间上存在明显连续性,从高适生区到不适生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桫椤高适生区面积高达49842 km2,但现状生境破碎化,人为干扰,人工植被较多等的影响会对桫椤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综上,赤水河地区桫椤适生生境面积大、连通性好,为本地区的桫椤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的人工抚育可促进桫椤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