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湖南稻螟的发生与水稻品种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影响我省水稻螟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因子很多,诸如耕作制度、栽培技术、水稻品种、气候因素、天敌因子以及人为防治等条件不同,常引起年度间和地区性螟虫种群数量上的不同变化。其中作为螟虫食料的水稻,与螟虫种群数量变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自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其年度间种群数量变动幅度较大,究其原因,除了本地虫口基数、迁入虫量和食料因素外,气候和天敌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盛衰的重要因素。我们于1970—72年在崇安县和1979—82年在沙县和福州对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和天敌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在松毛虫的生活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影响其繁殖和地理分布,间接作用于食料植物和天敌的消长,虫体温度的升降和新陈代谢作用等都依外界温度变动而转移。所以掌握了松毛虫发生与温度的关系,就便于我们在自然界调查时分析害虫的消长原因为预测预报正确确定数量变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松毛虫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种群数量的消长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发生的松林里,轮毛虫的虫口密度会自然地下降到最低状态。其原因主要是天敌和被害松林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敌对抑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起了重要作用,被害松林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就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化螟种群动态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学明  杨凤  梁葵珍 《昆虫知识》2002,39(2):113-115
分析了 1 980~ 2 0 0 0年三化螟种群数量变动情况 ,发现年度间的变动不一致 ,有明显间歇性。认为冬春气候 (气温、雨量 )、耕作制度、天敌因素等与三化螟为害密切相关 ,并提出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于跃  房磊  方国飞  王凤霞  杨健 《生态学杂志》2016,27(9):2839-2847
为探究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年度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以赤池信息量准则为评价依据,通过逐步回归的方式从拟合优度和复杂度两方面权衡选取最优模型.采用相对权重法确定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并量化了关键气象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龄幼虫期和繁殖期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时期,而中龄幼虫期和高龄幼虫期的影响较弱;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和繁殖期降水总量是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低龄幼虫期日相对湿度均值和繁殖期降水总量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分别减少62%和35%;低龄幼虫越冬期日均温小于-22 ℃积温的标准差每增加1倍,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标准差增加40%.表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落叶松毛虫的爆发特点等可能呈现出新的形式,建立长期的种群数量监测体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仓库害虫数量变动是仓库 害虫生态学上的重要问题,研 究此问题,以便弄清仓虫数量变动与内在和外在因素间关系的规律性,这无疑会对仓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就作者一些肤浅了解介绍如下。 一、仓虫数量变动与增殖能力、行为和 自热的关系 研究仓虫数量的变动,在种群密度很大的时候比较容易进行。与高密度同时俱来的不适合影响有拥挤、种内竞争、食物缺乏、天敌和病害的侵袭、引起扩散、生长期中死亡的增加、成虫体形的减小、寿命精短、产卵数减少、卵损失的增加以及幼虫因相互竞争而受损失等等。 首先应该指出,仓虫增殖能力的大小,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关键,增殖能力很大的仓虫,在适合的环境下,不久就会繁殖很多后代,种群密度因而大增;增殖能力小的仓虫,在同样环境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繁殖起来,所以它们平时的密度都很小。即同一种仓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增殖能力也各有不同。可参考表1。  相似文献   

8.
在海南岛五指山腹地橡胶林中系统观测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变动8年.对海南山蛭种群数量Y与气候因素X_(1-n)的关系建立逐步最优回归方程Y=b_0 b_1X_1 b_2X_2 …… b_nX_n计算分析采用国际标准化最新版本SAS(6.11)软件进行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每年海南山蛭种群数量变动不同,影响其数量变动主要因素是X_1,X_2和X_3.2)雨季(5~10月)种群数量明显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X_1,X_2和X_5,旱季(11月~次年4月)种群数量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X_1.3)8年19条回归方程,7个气象因素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X_1,X_2和X_5,X_7,与山蛭生物学特性一致,本研究结果为山蛭防治提供科依据.  相似文献   

9.
鼠类的天敌包括猛禽、哺乳动物中的(?)科和小型猫科动物。研究表明,无敌不能影响鼠类种群,但对鼠类的影响是重要的。当多种高度机动的天敌群存在时,其作用比食物限制、社群关系、天气条件对鼠类影响都大。从短期看,天敌能否有效的抑制鼠类种群,与天敌的数量有一定关系。有人提出,当鼠和食肉兽之比小于100时,  相似文献   

10.
孙江华  张彦周 《昆虫学报》2003,46(4):466-472
湿地松粉蚧是于1988年传入我国广东省的一种重要林业外来入侵害虫。现在该害虫在我国的分布面积为35.52万公顷,严重影响着我国南方松林的生长健康。该害虫在其原产地美国南方并不造成大的危害,也不是一种主要害虫。只有当大量应用杀虫剂防治其它害虫时,由于杀死了其天敌,湿地松粉蚧种群才会明显增长。为控制这一外来入侵害虫,中美两国于1995年开展了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广东省湿地松粉蚧的林业合作项目。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间在美国南方三个种子园使用杀虫剂防治球果种实害虫时,杀虫剂对湿地松粉蚧种群及其两种主要天敌有明显的影响,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寄生性天敌对湿地松粉蚧在自然条件下的控制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数量与其天敌是密切相关的,但杀虫剂可以打破这种平衡。这一方面说明从美国引进天敌防治湿地松粉蚧是可行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在美国采集湿地松粉蚧天敌应在使用过杀虫剂后的林分中。  相似文献   

11.
何忠  韩瑞东  黄丽莉  戈峰 《昆虫知识》2006,43(4):486-491
研究不同受害程度松林与马尾松毛虫Dedrolimuspunctatus(Walker)种群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大面积发生时松林的受害程度可以很好地标示着松毛虫种群的发生阶段。松林点片受害显示松毛虫种群进入上升开始阶段;松林受害程度中等时,松毛虫仍处于上升种群阶段;当松林的针叶被吃光,表明松毛虫已处暴发阶段。松毛虫暴发种群在自然情况下,将出现典型的蛹期和下一代卵期的寄生率大幅度升高、雌性比、蛹重和产卵量等种群参数大幅度下降等特征;其后代会自然转入下降种群或进入低虫口期。但这些暴发种群的卵转入在保证充足饲料的可控条件下饲养时,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存活率、性比、蛹重等主要种群参数没有明显差异。即没显示出上升种群和暴发种群的特征差异,说明暴发种群的终止主要是受外界环境的限制而不是松毛虫本身的内因所致。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广西大青山马尾松林区马尾松毛虫一个暴发周期中食叶、捕食、寄生、刺吸四大类群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MD)、均匀度指数(J)和害虫与天敌的数量比例的数据,建立突变模型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利用湖南桂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毛虫的整个暴发过程中,暴发区在暴发年的昆虫生物群落处于明显的不稳定状态,而在非暴发年时,群落则处于亚稳定的状态;非暴发区在暴发年处于亚稳定的状态,非暴发年时处于稳定状态.在松毛虫各个发生阶段,当上升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有可能导致松毛虫的大发生;松毛虫暴发后,节肢动物群落依旧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会造成松毛虫的连续暴发,这主要依赖于各种因子的影响.马尾松毛虫暴发呈现非线性、突变性等特点,食叶类群的影响为马尾松毛虫暴发的关键因子,各类群作用均衡的系统比较稳定,虫害暴发是群落结构趋稳调节过程中的强烈外部表现.研究表明,突变模型在检测群落结构稳定性和预测松毛虫发生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林食叶类群昆虫多样性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凭祥地区主要的马尾松食叶害虫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松艺夜蛾Hyssia adusta Draudt、松尺蠖Ectropis bistortata Goze、松叶蜂(Diprinid):对马尾松林食叶类群昆虫多样性、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无灾区各种食叶害虫的多样性较高,比例比较均匀,而常灾区多样性较低.以马尾松毛虫和松毒蛾为主,其它食叶害虫的比例都很小,偶灾区介于二者之间。非暴发期的多样性高可降低害虫的变动幅度。松毒蛾与松毛虫具有协同危害的特性,而其它几种马尾松食叶害虫对松毛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水平相互关系可能降低或增加松毛虫暴发的机会。增加食叶类群的多样性,不但可以通过竞争抑制松毛虫,还有利于增加天敌和整个群落的多样性,是松毛虫持续控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松毛虫研究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静君 《昆虫知识》1992,29(3):175-177
<正> 在中国,松毛虫是最严重的森林食叶害虫。远在370年前就有发生成灾的记载,至本世纪90年代每年发生面积达270万公顷左右,给林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造成严重损害。中国现有松毛虫27种(4亚种)。除宁夏和青海外,分布遍及28个直辖市、省和自治区。其中,陕西省有10种,台湾省有4种。从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看,发生严重的有:南方的马尾松毛虫,北方的  相似文献   

15.
竹篦舟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毛竹林间系统观察和调查,明确了竹篦舟蛾种群数量消长与气候因子和天敌数量关系密切。第1代幼虫的大发生主要与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温度、降雨有关,第2-3代幼虫的大发生主要与天敌数量多省关系密切。该虫在1年内有3个为害高峰,以6月上旬最为严重。提出了以林业防治为主要手段,应用生物、化学药剂协调防治,维持竹林的生态平衡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Natural enem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ibiting population growth of pine caterpillar, but they are difficult to be used in systematic management mode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some forest stand factors to substitute the effect of natural enemies, which could be used in management models. Through the studies from more than 200 stand plots with different stand conditions in Qu County, Changshan County, and Longyou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16 predominant species groups from insect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n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number, individual number of pre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stand factor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nopy density and ground vegetation were the key stand factor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function of insect community. The forest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canopy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s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models between the rate of variation of pine caterpillar density and the forest factors including canopy density and vegetation covers were developed in each type of fores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number, individual number of insect commun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f pine caterpillar among four types of forest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fou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rather high ( r =0. 924 — 0. 964). This means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rest stands is reasonable and the stand factors can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natural enemies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松阴吉丁Phaenops yin KubáňBíly(鞘翅目:几丁甲科)对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的危害情况,了解该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偶然性暴发成灾的原因及规律,探讨该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通过林间采集、解剖受害木段以及实验室罩笼饲养等方法,调查了松阴吉丁的发生现状,包括油松的受害情况和受害症状、天敌生物等,并结合历史文献和北京地区近2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虫偶然暴发的原因。【结果】松树死亡率约为30%,受害株率约为60%,发现两种主要寄生性天敌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Fabricius)和赤腹深沟茧蜂Iphiaulax impostor(Scopoli)。【结论】该虫在我国北方地区偶然性暴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持续高温干旱和降雨量减少导致的油松长势衰弱有关。建议结合气象变化及时预测预报松阴吉丁的发生,通过补水降温、清理枯枝、保护天敌、合理用药等综合治理措施调控该害虫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8.
不同立地条件下昆虫群落对松毛虫密度影响的估计(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敌在松毛虫种群动态中起重要作用,但把天敌的作用加入系统管理模型中却很困难。本文试图用林分因子代替天敌的作用,因为林分条件可以方便地用于系统模型中。通过对浙江省衢县、常山县和龙游县不同立地条件的222块样地的调查数据的分析,从70多科的昆虫群落中选择了16个关键种(科),并对林分因子和各样地关键种的种数、个体数、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和植被条件(灌木层盖度、灌木层高度、草木层盖度、草木层高度、总盖度)是刻划昆虫群落功能的关键林分因子。根据郁闭度的变化和植被条件用系统聚类方法可以把林区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林地的昆虫多样性指数、种数、个体数量和松毛虫的密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在每种林地都建立了松毛虫密度的变化率与关键林分因子间的回归模型,所有的回归的相关系数都相当高(0.924-0.964),因此可以认为对林地的分类是合理的,而且用林分因子评估天敌的影响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Synchronous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occur in many species and have large economic impacts, but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Dispersal, climate and natural enemies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cause synchronous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across large areas. For example, insect herbivores cause extensive forest defoliation and have many natural enemies, such as parasitoids, that may cause landscape‐scale changes in density. Between outbreaks, parasitoid‐caused mortality of hosts/herbivores is high, but it drops substantially during outbreak episodes. Because of their essential role in regulating herbivore populations, we need to include parasitoids in spatial modelling approaches to more effectively manage insect defoliation. However, classic host‐parasitoid population models predict parasitoid density, and parasitoid density is difficult to relate to host‐level observations of parasitoid‐caused mortality. We constructed a novel model to study how parasitoids affect insect outbreak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The model represents metacommunity dynamics, in which herbivore regulation, colonisation and extinction are driven by interactions with the forest, primary parasitoids and hyperparasitoids.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parasitoid spatial dynamics can produce landscape‐scale outbreaks. Our results propose the testable prediction that hyperparasitoid prevalence should increase just before the onset of an outbreak because of hyperparasitoid overexploitation. If verified empirically, hyperparasitoid distribution could provide a biotic indicator that an outbreak will occu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