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眼的发生过程, 结果显示: 胭脂鱼眼的发育经历了眼原基形成期、眼囊形成期、视杯形成期、晶体板形成期、晶体囊形成期、角膜原基形成期、角膜上皮形成期、视网膜细胞增殖期、晶状体成熟期、眼色素形成期以及眼成型期等11个时期。视网膜发育最早, 起始于眼原基的形成, 直至眼成型期分化完成, 形成了厚度不一的8层细胞, 由内向外依次为神经纤维层、神经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 且发育历时最长, 约264h。晶状体的发育在视网膜之后, 始于晶体板的形成, 于出膜前期成熟, 发育历时最短, 约74h。角膜发育最晚, 始于角膜原基的形成, 出膜1 d分化为透明的成熟角膜, 发育历时约96h。出膜4 d仔鱼眼色素沉积明显, 视网膜各层分化明显, 晶状体内部完全纤维化, 眼的形态结构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2.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稀有鮈鲫眼发育的形态变化,并分别对视网膜发育早期神经层、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及眼发育后期视网膜的总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稀有鲫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与两栖、哺乳类动物不同,其眼原基是由间脑向左右伸出的对称外突实体;在尾芽期眼原基向腹侧弯曲、侧向伸长,随后开始内陷,在尾泡期形成视杯。眼原基外层与外胚层紧贴的部分将发育为视杯的内层、神经视网膜,而眼原基其余部分将分化为视杯的外层、视网膜色素层。在尾泡期之后,视网膜色素层停止有丝分裂开始形成色素颗粒,此时视网膜神经层开始分化。视网膜这两层结构在发育早期分化的有序进行可能与早期胚胎头部内空间以及附近的间充质细胞有关。从神经胚期到尾泡期,视网膜色素层厚度由42.3±0.8μm减小到4.8±0.4μm,视网膜神经层厚度从37.1±0.2μm增加到43.7±0.6μm,而从尾鳍期到孵出期视网膜总厚度从42.7±1.2μm逐渐增加到98.3±2.1μm。与所有脊椎动物一样,稀有鲫眼的视网膜分化也是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晶状体、角膜及其他结构在孵出时已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3.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眼的发生和发育变化过程,并分别对各发育时期视网膜的厚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非洲爪蟾眼的发牛开始于眼原基的形成,进而形成视泡;晶状体的发生是在视杯外壁增厚的同时诱导覆盖其上的胚胎外胚层内层增厚,形成预定晶状体板;在视网膜和晶状体共同诱导下,预定角膜上皮变为透明的角膜.在视杯出现之前,预定RPE的厚度由厚变薄,NR层不断地增厚直至结构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4.
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已被列为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增殖放流保护鱼类,为探讨两水系的环境差异对其早期发育产生的影响,本文以雅砻江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已有报道的金沙江短须裂腹鱼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雅砻江短须裂腹鱼卵径(2.70±0.02)mm,较金沙江短须裂腹鱼大0.34 mm;初孵仔鱼全长(11.36±0.22)mm,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长2.7 mm;在水温(14±1)℃时,两水系的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一致,但听囊等部分功能器官的发育时序存在差异;胚胎发育历时181 h,积温2 539.98 h℃,分别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早73 h和低1 025 h℃;出膜后1~9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第9天卵黄囊吸收基本完全,与金沙江短须裂腹鱼一致。比较表明,两水系短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基本相同,但卵径大小、孵化历时、部分器官发育时序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二者为适应环境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视觉器官发育与生态习性及摄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条件下的褐菖鲉仔、稚鱼的视觉器官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卵胎生鱼类,其视觉器官的分化速度较一般鱼类快,从母体产出时,仔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和原始晶状体已形成;1日龄仔鱼的视网膜分化为6层,晶状体出现纤维化,直径约72 μm,仔鱼开始具有一定趋光性;2日龄仔鱼视网膜分化完成,可见10层结构,巩膜出现,与仔鱼开口摄食相适应,游泳能力增强;5 ~ 7日龄晶状体直径达99 μm,晶状囊形成;17日龄,仔鱼角膜结构分化完成,脉络膜趋于完善;37日龄稚鱼的视觉器官各部分已经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6.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7.
河川沙塘鳢视觉器官的发育及其与摄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视觉器官的发育,并对其发育与摄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河川沙塘鳢的眼囊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当胚胎发育至心跳期时,眼囊内陷形成视杯;之后,视杯内表面的外胚层形成晶状体而与视杯分离,视杯进一步发育形成视网膜。随着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晶状体的直径增加,结构逐步发育完善。胚胎发育至眼黑色素出现期时,视网膜分化为6层,其中,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3个核层明显;胚胎发育至孵化前期时,视网膜已分化为10层。孵出后1d的仔鱼,其视网膜已能行使功能,仔鱼逐渐开口摄食。随着稚、幼鱼的发育,视网膜厚度进一步增加,结构发育完善。视网膜的结构和视觉特性显示河川沙塘鳢是要求光照条件好、白昼活动并具有较好视觉功能的鱼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放射自显影追踪注射入胚胎的~(35)S-硫酸盐的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早期形态发生时眼的各部分组织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硫酸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简称:硫酸GAG)的合成,并分析了其在眼形态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眼早期形态发生时,合成的硫酸GAG主要是硫酸软骨素。2.眼各部分组织中在即将分化时硫酸GAG合成率增高,分化开始后逐渐下降到原基形成时的水平。3.在晶状体被诱导时,在视杯和晶状体相互贴近的组织及两者间的细胞外基质中硫酸GAG的合成率明显增加,提示这是晶状体诱导的重要因素。4.角膜上皮形成时即向角膜上皮下层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硫酸GAG;角膜上皮透明时,合成更多的硫酸角质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大渡软刺裸裂尻鱼的受精卵,观察了实验室孵化培育条件下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平均水温为11.86℃(9.0~16.0℃)下胚胎历时9 d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1.65 mm±0.27 mm,鳃弓、口凹和肛门原基明显,眼色素和胸鳍原基出现,肌节43对(12+20+11),心跳140~160次/min。出膜9 d,仔鱼肠道贯通,鳔雏形和背鳍原基出现。臀鳍原基出现和尾鳍分叉分别于出膜后13 d和16 d发生。出膜19 d,腹鳍原基出现,此时背鳍鳍条4~6枚,臀鳍鳍条2~4枚。出膜32 d,鱼体全长22.99 mm±0.65 mm,除存在少量鳍褶外,基本具备成鱼的形态特征。仔鱼卵黄于出膜第12天吸收完全,卵黄囊体积与出膜后天数呈显著的多项式相关(P0.01)。体长、全长、头长和肛后长的生长均呈明显的二项式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为人工养殖研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形态发生中胶原合成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伯森  孙颖 《动物学报》1990,36(1):52-57
本实验以~3H-脯氨酸为标记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花背蟾蜍眼的早期发育中胶原的合成、分布以及对角膜早期形态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角膜上皮从开始形成即合成胶原,并在角膜上皮基底面聚积。在角膜开始透明时,角膜上皮、内角膜和晶状体的胶原合成速率都明显增加,提示与角膜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