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皮锦鸡儿黄酮醇类化合物及其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豆科植物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 Pojark.)地上部分分离到3个黄酮醇类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3-O-甲基山奈酚(1)、3-O-甲基槲皮素(2)和槲皮素(3)。活性测定表明,1表现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对大肠杆菌和番茄疮痂病菌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00μg/mL和7.42μg/mL,最低抑制浓度均为12.5μg/mL;而2和3则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还原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4.39μg/mL和13.64μg/mL;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0.26μg/mL和9.87μg/mL。上述黄酮醇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皮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用70%乙醇提取得到黄花菜粗黄酮化合物后,再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不同极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用酒精配成溶液测其含量,然后稀释不同梯度测其总抗氧化性、羟自由基清除率,同时以维生素C做平行实验,与维生素C作比较。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群调查结果证实,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davazamcii Sancz.)和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 Kom.)在内蒙古高原形成地理替代分布。种群分布、分类、形态、生长发育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地理替代分布是连续的、渐变的,三个种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形成一个地理连续渐变群。分析内蒙古高原的气候变迁和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及柠条锦鸡儿的地理替代分布状况认为,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地理替代分布是适应环境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地区(117.6o ~105.7o E,44.6o ~38.8o N)分布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和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 Kom.)种群的光合特性和水分代谢特性。结果发现:(1)由东向西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净光合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增强;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空气湿度依次下降;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气温依次增加。光合日进程午前优势逐渐升高,光合速率逐渐升高,光能利用率逐渐升高,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叶含水量逐渐降低,植株逐渐采取低蒸腾、高光合的节水对策。这些生理变化与它们分布区的光、温、湿条件相适应。这是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发生地理替代分布的生物学基础。(2)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光合系统对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湿度和气温的适应都表现出连续性,而且这种连续性与环境的梯度变化相一致。不同种、不同地点光合日进程、日净同化积累值、蒸腾日进程、日蒸腾积累值、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含水量日变化也随经度自东向西呈连续变化。光合特性和水分代谢特性表明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地理替代分布是连续过渡的,是一个连续地理渐变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价了香露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在体外测定了提取物和组分的总抗氧化活性,二苯代苦味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和组分均表现出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如下:正丁醇部分>乙酸乙酯部分>乙醇提取物>水部分>石油醚部分。总酚含量的顺序和其相似,说明提取物和组分中的酚类化合物使其具有抗氧化活性。香露兜叶提取物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天然抗氧化资源,并将在保健品和食品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间锦鸡儿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的分类处理一直存在争议, 它与小叶锦鸡儿C. microphylla Lam.和柠条锦鸡儿C. korshinskii Kom.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种被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或后两个种的变种。本文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 综合形态和地理分布, 探讨了中间锦鸡儿的起源及与另外两个种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 中间锦鸡儿的trnL-F序列与小叶锦鸡儿完全一致, 而与柠条锦鸡儿有明显差异。中间锦鸡儿的ITS序列高度纯合, 不支持该种可能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相反, 另外两个种的ITS序列均出现多个位点杂合, 克隆后均得到2种不同的序列。中间锦鸡儿的ITS序列与小叶锦鸡儿2种序列中的1种完全一致。该结果表明, 中间锦鸡儿可能作为亲本之一参与了小叶锦鸡儿的杂交起源, 或者基因流是造成这两个种形态相似的主要原因。中间锦鸡儿与柠条锦鸡儿形态上的相似可能是趋同进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采用RAPD技术对10个具较大地理跨度的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678个位点,多态条带比率(PPB)为100%;特有位点41个,占6.05%.总体上3种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分析表明其与生长地点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AMOVA表明:3种锦鸡儿种间变异只占总体变异的6.08%,且显著性检验表明这种变异不显著;种内种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1.90%;总变异的主要部分来自种群内部(82.02%). 3种锦鸡儿各种群总体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比率Hpop/Hsp为0.801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03,种群每代迁移数Nm为2.6192,显示种群间存在一定强度的基因流,3种锦鸡儿间表现为异交性.3种锦鸡儿多样性高低及种群聚类分布格局都表现出一定的地理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含量较高,生物活性较好。由于植物资源短缺,导致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受限。【目的】从北桑寄生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方法】以北桑寄生枝条为研究对象分离内生菌,通过显色反应和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筛选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并采用NaNO2-Al (NO3)3比色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利用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的体外实验来初步评估产黄酮内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共筛选出4株产黄酮内生菌,其中3株为内生真菌,1株为内生细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sp.(ZC020)、Phoma sp.(ZZ105)、Nemania sp.(ZS042)和Pseudomonas sp.(ZC026)。4株菌中ZC020和ZS042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44.58±0.72) mg/L和(31.98±0.18) mg/L (P<0.05,n=3),并且ZS042可产生与北桑寄生植物相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ZC026和ZS042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活性,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2.85%±0.66%(ZC026)、57.01%±0.89%(ZS042)和85.36%±0.75%(ZC026)、88.17%±0.15%(ZS042)(P<0.05,n=3)。ZZ105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从北桑寄生枝条中分离出4株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菌,其中有一株为内生细菌。这项工作为北桑寄生黄酮类化合物的生产提供了新的资源,也为其他珍稀药用植物和材料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玉竹黄酮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芦丁为参照,利用DPPH比色法和总还原能力测定法,对不同产地玉竹药材总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玉竹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但各样品间存在一定差异,在浓度为0.5 g·L-1时,山东泰安、安徽六安产玉竹黄酮DPPH清除作用达到最强,与芦丁相比无显著差异;(2)不同...  相似文献   

10.
金色补血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金色补血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金色补血草花中黄酮对大豆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温度对黄酮类化合物在大豆油中抗氧化性能有一定影响,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对金色补血草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均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部地区小叶锦鸡儿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博  王赞  陆景伟  高洪文 《植物研究》2009,29(3):276-281
根据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资源分布状况,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13个小叶锦鸡儿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均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01);主成分分析显示种子宽、种子长、荚果长是小叶锦鸡儿表型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显示地理生态因子对小叶锦鸡儿的表型变异有较强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小叶锦鸡儿居群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2.
小叶锦鸡儿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的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千金子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千金子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以L-酪氨酸为底物,采用比色法测定千金子不同极性部位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得到了千金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半数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0.150 mg/mL,0.813 mg/mL,7.570 mg/mL,并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七叶内酯,其IC50值0.103 mg/mL。结果表明千金子中起到酪氨酸酶抑制性的物质为七叶内酯,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相中。为千金子中酪氨酸酶抑制性物质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刺梨黄酮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化学发光及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刺梨黄酮对活性氧自由基O2-.,H2O2,DPPH·的清除作用,以及对H2O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和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刺梨黄酮能很好地清除各种活性氧,并能显著抑制红细胞氧化溶血以及肝组织MDA的产生。提示其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5.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的柠条锦鸡儿籽油对3种(每种15株)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籽油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分别为64~512μg/mL、32~512μg/mL、64~1024μg/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显示,与其生长对照菌相比,籽油作用的皮肤癣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柠条锦鸡儿籽油主要是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管碟法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方法,以抑菌圈大小及对DPPH的半清除率浓度(IC50)为指标,评价林檎叶水提物及其不同极性组分(包括乙酸乙醑、正丁醇萃取物、及乙醇沉淀物和剩余组分)的抑菌及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林檎叶乙酸乙酯组分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毛霉、红酵母及啤酒酵母均有抑制作用;且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且清除率和质量浓度之间存在剂量依赖的关系,IC50值为0.33 mg/mL.有望成为新型的天然防腐保鲜剂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民间用药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省份。基于前人的研究,并未发现对洋紫荆花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报道,本文以采自云南德宏地区的洋紫荆(B.variegata)花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柱色谱分离手段,从其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解析,分别鉴定为Isoliquiritigenin(1)、Naringenin(2)、Kaempferol(3)、Kaempferol-7-O-β-D-glucopyranoside(4)、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Caffeic acid(6)、(-)-Catechin(7)及Kaempferol-3-O-L-rhamnopyranoside(8)。化合物1和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茶叶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个产地茶叶多糖的糖醛酸含量进行了测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无需预处理等特点,稳定性、重现性较好,回收率高,适合于茶叶多糖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茶叶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有明显差异。本文同时研究了不同产地茶叶多糖对超氧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不同产地茶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糖醛酸含量呈正相关,糖醛酸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9.
六种藜科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角果藜( Ceratocarpus arenarius)、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里海盐爪爪( Kalidium caspicum) 、叉毛蓬( Petrosimonia sibirica )、盐角草( Salicornia europaea )和小叶碱蓬 ( Suaeda microphylla )等六种新疆藜科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黄瓜角斑病菌(P Pseudomonas lachrymarts)、番茄疮痂病菌( Xanthomonas vesicatoria ) 等植物病原细菌以及杨树溃疡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角果藜、叉毛蓬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表现出一定抗细菌活性,其中以叉毛蓬和盐角草提取物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多数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表现出强的抑制活性。抗真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供试植物的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提示活性成分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角果藜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供试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尾叶远志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贵州兴义的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 Rehd.et Wils.)根,经乙醇提取,再用不同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得到了12个不同的组分.用比色法研究了各组分还原三价铁离子及清除脂性自由基DPPH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观察各组分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活性.研究发现,尾叶远志各组分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其活性成分可能主要集中在PC-BuOH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