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2.
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建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应用排除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秋季花前期菜豆上种群趋势指数为5.61;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是影响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子;若排除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其种群密度将增长为原来的2.476倍。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相似文献   

4.
烟草和香芋上斜纹夜蛾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倍数均以香芋高于烟草。无论烟草还是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均以“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如排除所有天敌等作用因子的作用,2005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2029和50.0371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29.3492和41.2873倍;2006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3.1421和75.4167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5357和70.5355倍。说明天敌等自然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烟草上的自然作用因子的作用要强于香芋上的自然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5.
不同寄主植物上马铃薯甲虫种群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等茄科作物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为了探明寄主植物对新疆马铃薯甲虫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非选择性试验测定了马铃薯、 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3种栽培寄主及野生寄主中亚天仙子Hyoscyamus pusillus对马铃薯甲虫种群生长发育、 存活、 繁殖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铃薯甲虫幼虫虽然能够取食番茄, 但幼虫的发育历期长、 存活率低且蛹不能羽化, 表明番茄不是新疆马铃薯甲虫种群的适宜寄主。马铃薯、 茄子、 中亚天仙子3种寄主植物对该虫卵、 幼虫、 蛹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及成虫产卵前期没有显著影响, 但对蛹重和繁殖力影响显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 该虫蛹重和繁殖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 马铃薯>茄子>中亚天仙子; 种群的净增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I)从大到小依次为: 马铃薯>茄子>中亚天仙子。因此马铃薯为新疆马铃薯甲虫种群的最适宜寄主, 其次为茄子和中亚天仙子, 而番茄为不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6.
生态恢复状态下天敌对小菜蛾的自然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组建不同防治措施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区小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52.52;在生态恢复区,天敌因子对目标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得到恢复和增强,连续4个世代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9、7.16、3.71和4.02,其种群数量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抑制.影响小菜蛾春季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分别为绒茧蜂寄生、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赤眼蜂寄生和绒茧蜂寄生,其相应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1.56、1.74和1.54.从天敌与小菜蛾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前者对后者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其种群数量的发展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能否采取积极的田间保护、增强措施,将是充分发挥天敌控害潜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假眼小绿叶蝉自然天敌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卵期寄生蜂-缨小蜂进行了初步调查观察,并应用生命表方法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作用作了评价,提出了卵期寄生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控制因子,通过高峰期世代自然园与化防轩绿叶蝉生命表比较,结果表明,自然园种群趋势指数为1.09,化防园为2.71,模拟采摘试验,下一世代种群趋势指数均小于1,数量将下降。  相似文献   

8.
昆虫天敌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本文应用生命表及Morris-Watt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害虫天敌作用的方法。 文内应用了M-值,即如果组份“i”被除去,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I′”将比原有的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数“I”将增加M(si)倍。根据1976~1981年稻纵卷叶螟第二世代平均生命表的组份分析,M-值表示出天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重要作用。按照推算,如果排除了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及病原,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将比原来的增长358.69倍,或这种害虫的第三代将比第二代种群数量增长31.78倍。 应用生命表方法及Morris-Watt数学模型分析,在对稻纵卷叶螟不同处理的试验中,广谱性杀虫剂(1.5%1605+3%666)在施用一天后或数天后引起高死亡率,但同时由于杀死天敌的副作用,其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指标H对照为高。散放松毛虫眼峰的处理中,引起不孵的死亡百分率低于化学杀虫剂引起一龄幼虫的死亡。由于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于卵期开始下降,相对来说,天敌的作用于幼虫期及蛹期增长了,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指标下降至0.067,表现出明显的好效果。 文内还讨论了植物抗虫性与天敌的关系,应用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以估计植物的抗虫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人工林和近自然林栖境下斑衣蜡蝉自然种群生长发育与种群动态变化的差异,明确斑衣蜡蝉死亡的敏感虫期和主要作用因子,为斑衣蜡蝉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跟踪调查法,构建了斑衣蜡蝉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致死因子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和各发育阶段致死力K值,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数量变动关键因子分析图,对比分析不同栖境条件下斑衣蜡蝉种群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人工栖境和近自然栖境下斑衣蜡蝉世代的发育历期存在极显著差异,后者较前者延迟25.7 d;两种栖境下1~3龄若虫期和成虫产卵前期的发育历期均存在显著差异,仅4龄若虫期无显著差异。人工栖境和近自然栖境下斑衣蜡蝉世代总死亡率分别为83.6%和98.6%。人工林栖境下斑衣蜡蝉种群趋势指数显著高于近自然林,其中在人工林栖境中斑衣蜡蝉种群数量易剧增,而在近自然林栖境中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两种栖境下斑衣蜡蝉的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Ⅲ型,并均以卵期“寄生性天敌”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最高,分别为1.3和1.6;卵期总K值最大,分别为0.2和0.3;天敌K值回归斜率最高,均为0.6。研究结果显示,近自然林栖境条件对斑衣蜡蝉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实现对斑衣蜡蝉自然调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野生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繁殖及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天仙子、刺萼龙葵2种野生寄主对马铃薯甲虫产卵量、孵化率、发育历期以及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马铃薯甲虫产卵量和孵化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卵期无显著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雌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取食马铃薯和刺萼龙葵雌虫产卵量;1龄幼虫的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雌虫的下一代1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寄主植物1龄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下一代马铃薯甲虫种群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都有显著差异(P<0.05),世代平均周期(T)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天仙子的马铃薯甲虫下一代种群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显著小于取食马铃薯、刺萼龙葵的下一代种群.由此可知,天仙子作为马铃薯甲虫野生过渡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繁殖策略的作用弱于马铃薯和刺萼龙葵.在马铃薯甲虫前沿分布区,应进一步加强对刺萼龙葵野生寄主的铲除,防止马铃薯甲虫种群进一步扩散,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茄科植物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明确出现倒春寒短时低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马铃薯甲虫卵在8℃下分别处理1,3和5d,以27℃下饲养的卵作为对照,调查卵孵化率及孵化后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用种群参数评估短时低...  相似文献   

12.
陆永跃  梁广文  曾玲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42-1644
通过调查研究,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春季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种因子对假茎象甲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春季假茎象甲自然种群趋势指数成长蕉株上平均为4.3481,留头蕉茎上平均为3.6628,捕食及其它因子对该虫种群控制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成长蕉株为1.9256,留头蕉茎上为2.357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成长蕉株为1.3607,留头蕉茎上为1.3554;寄生或疾病因子作用最小,成长蕉株为1.1988,留头蕉茎上为1.1668,捕食及其他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影响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自然种群变化的关键因子, 本研究于2010-2011年采用当年秋季和翌年春季两个特定时间调查取样的方法, 组建了天津、 北京和辽宁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 这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的自然种群数量在今后几年均将呈增长趋势, 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地区白蜡窄吉丁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趋势指数I=12.9997), 其次是天津地区(I=12.4388), 这两个地区的寄主植物相同, 均为绒毛白蜡。增长最慢的是辽宁地区(I=3.6394), 其寄主植物为水曲柳。另外, 通过3个地区白蜡窄吉丁生命表和排除控制指数可以看出, 天津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柄腹茧蜂Spathius agrili Yang(种群数量排除控制指数EIPC=1.5382), 对种群数量变动的贡献最大; 北京地区的是啄木鸟(EIPC=1.4515), 而辽宁地区白蜡窄吉丁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白蜡吉丁卵跳小蜂Oobius agrili Zhang et Huang的寄生作用(EIPC=1.470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寄主植物的差异是影响白蜡窄吉丁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同时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柄腹茧蜂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因此, 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培育抗性树种和人工繁育优势天敌等方法对该虫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4.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white wax scale, Ceroplastes destructor Newstead, was studied intensively in four easy-peel citrus orchards in the Western Cape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ove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1997-1999). Key fa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d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mortality factors to the total generation mortality. Key stage mortality, determined from a cohort life table, was in the third instar and pre-ovipositing female stages. Mortality of C. destructor was caused primarily by parasitoids, predators and miscellaneous factors. Parasitoids and miscellaneous factors acted as density-dependent regulatory agents during the pre-ovipositional and first instar stages respectively.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C. destructor. Some of the mortality factors acted either randomly with no reference to the population densities or in an inverse density-dependent manner during the egg-crawler, second or third instar stages.  相似文献   

15.
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和种群系统控制理论,模拟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不同浓度和不同施用次数组合对菜心地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蔬菜生态系统天敌作用得到逐渐恢复的前提下,如果不采用任何防治措施,春季菜心地小菜蛾自然种群经第一代的繁殖,第二代卵和幼虫数量为第一代的41倍;在小菜蛾第一代低龄幼虫期,喷施0.25 LE/L病毒2次,小菜蛾第二代卵和幼虫数量比对照显著下降,但下代小菜蛾种群增长仍保持在1以上;而喷施0.5 LE/L病毒2次,1 LE/L病毒1次两种组合处理,小菜蛾第二代种群增长倍数仅为0.13,显著降低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达到控制小菜蛾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粉蚧夏季数量凋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命表技术及其相应的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对新侵入害虫湿地松粉蚧Oraoellaa-cuta(Lobdell)夏季数量凋落的某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南部的新侵入区,夏季高温引起的松梢迅速老化,上代为害以后引起的营养质量的变化、拥挤以及煤污病的严重发生等,均对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的凋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总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46.89,如果排除这几个因子的作用,下代种群的数量将为当代的46.8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