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RAPD技术研究了我国油葫芦属Teleogryllus 5种蟋蟀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中使用了15个标本,在所试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67条。应用UPGMA法对多态性片断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推测其系统发生关系。每一种蟋蟀先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支持黑脸油葫芦与黄脸油葫芦为独立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三种蟋蟀鸣声结构分析(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重点对湖北省3种蟋蟀的鸣声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从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明显地显示了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蟋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整理了铁蟋属Sclerogryllus已知种的检索表,描述了采自海南省尖峰岭的铁蟋属1新种;单耳铁蟋S.tympanalis,sp.n.。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蟋蟀音齿的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蟋蟀总科中3科5属10种蟋蟀的音齿形态结构。研究采用沿着音锉伸展方向的正面观察和横着音锉伸展方向的侧面观察2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蟋蟀类昆虫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属间都存在明显差异,而种内差异极小,据此可以作为蟋蟀分类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时对音齿特征给予了详细描述,并从分类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蟋蟀常见鸣声类型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蟋蟀的3类常见鸣声(召唤声、求偶声、争斗声)进行了分析比较,同种3类鸣声在频域特征和时域特征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3类鸣声中,召唤声在分类研究上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蟋蟀总科两新种记述(直翅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蟋蟀总科2新种,即青海异针蟋Pteronemobius qinghaiensis Yin,它与印度异针蟋P.indicus(Walker)相似,但额突和单眼区淡黄色,雄性前翅与生殖器也不相同;海南小须蟋Micrornebius hainanensis Yin,它与M.graclicornis Chopard近似,但下颚须第5节端缘平直,前胸背板侧片前部和后部均较低,近中部明显向下突出。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采自中国福建省蟋蟀总科长须蟋属的1个新种:武夷长须蟋Aphonoides wuyiensis Yin。同时列出中国长须蟋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10.
采用DNA测序技术并比较了蟋蟀科5个属:斗蟋属Velarifictorus、棺头蟋属Loxoblemmus、油葫芦属Teleogryllus、灶蟋属Gryllodes和蟋蟀属Gryllus以及蛉蟋科针蟋亚科Allonemobiussocius的mtDNA-COⅡ基因部分序列,依据分子数据建立了5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A、T、C和G碱基含量分别为34.8%、35.3%、19.3%和10.6%,AT含量(70.1%)仅略高于半翅目锥猎蝽和缨尾目。分子系统树显示,油葫芦属黄脸油葫芦与蟋蟀属家蟋亲缘关系较近。显示油葫芦属与斗蟋属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棺头蟋属的多伊棺头蟋和窃棺头蟋先聚合,这与形态学特征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1.
运用RAPD技术对棺头蟋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恺  郑哲民  陈立侨 《昆虫学报》2003,46(6):761-765
用RAPD技术研究了棺头蟋属Loxoblemmus 9个种的亲缘关系。研究中每种使用了3个标本,试验所用的54种随机引物中,有9种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多态性片断,多态性片断共计193条。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个体间及种间扩增片断共享度和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每个种均各自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所呈现的属内种间关系与传统分类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用RAPD技术对中国蔗蝗属3种蝗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2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179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为200—2000bp。统计这些片段,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NJ和UPGMA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树,以确定这3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等歧蔗蝗与异歧蔗蝗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斑角蔗蝗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五种品系猪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0个RAPD引物对贵州小型猪,巴马小型猪、西双版纳近交系小耳猪JB和JS亚系、荣昌猪Ⅰ系、长白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39个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品系间多态性,将其扩增结果以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程序进行分析,计算相对遗传距离指数1-F,再用NJ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三种小型猪相互间亲缘关系较近,尤以贵州小型猪与巴马小型猪更近。荣昌猪Ⅰ系和长白猪关系较近,但与小型猪关系较远。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DNA;小型猪;亲缘关系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five species of pigs including Guizhou miniature pig,Bama pig,Xisuangbanna inbred pig,Rongchang Pig and Landrance was studied by RAPD analysis.Thirty-nine single polymorphic primers were selected out of 190 primers.The amplified fragments of thirty-nine primers were analysed by the 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 and the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NJ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as the following: three strains of miniature pigs have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zhou miniature pig and Bama miniature pig was much closer.Landrance and Rongchang pig have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oo,but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s far from the three strains of miniature pigs.  相似文献   

14.
红豆杉科植物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艇  黄超 《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243-249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白豆杉属(Pseudotaxus)、穗花杉属(Amentotaxus)和榧树属(Torreya)的6种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er)Rehd)、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ee etLevl.)Cheng etMaireYew  相似文献   

15.
在形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APD技术,对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6属9种共15个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假冷蕨属应包括在蹄盖蕨属中(2)角蕨属与蹄盖蕨属,羽节蕨属与冷蕨属亲源关系较近(3)短肠蕨属为独立一属,与其它属亲源关系较远。根据黑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的DNA水平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建议将黑龙江省蹄盖蕨科划分为3个亚科:冷蕨亚科(Cystopterioideae)包括2个属:冷蕨属(Cystopteris)和羽节蕨属(Gymnocarpium)。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包括3个属:蹄盖蕨属(Athyrium)、假冷蕨属(Pseudocystopteris)和角蕨属(Cornopteris)。双盖蕨亚科(Diplazioideae)包括短肠蕨属(Allantodia)。  相似文献   

16.
用RAPD标记研究蚱属五个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陆敢  黄琨  黄日波 《昆虫学报》2002,45(4):499-502
用RAPD技术对蚱属5种蚱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2个随机引物扩增, 共得到84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为200~2 000 bp。统计这些片段,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UPGMA和NJ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树,确定了它们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RAPD技术在黑糯玉米亲缘关系划分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个黑糯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CTAB微量提取法从幼苗中提取DNA,进行RAPD扩增,筛选出3个能产生稳定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分别是OP—A01、OP—A11和OP-006;利用这些引物的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个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与各个自交系的来源基本一致。表明RAPD可以用于黑糯玉米亲缘关系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