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鹅掌楸居群遗传结构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10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电泳结果表明:鹅掌楸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内遗传变异的20.6%分布在居群间,79.4%分布在居群内,东部分布亚区的多样性水平和基因流低于西部,居群间分公程度则高于西部;其遗传我样性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形成南高北低格局。针对我掌楸居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原因及现状提出了适宜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种间杂交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种间杂交的胚胎学研究尹增芳,樊汝汶(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应用控制授粉、常规行蜡切片技术,研究了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tulipifera)种间杂交...  相似文献   

3.
鹅掌楸属引导组织和花粉管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掌楸属引导组织和花粉管生长樊汝汶,方炎明,黄金生(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1.鹅掌楸属两种植物一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和北美鹅掌揪(L,tulipi-jera)的雌蕊引导组织的分布与个体发育是相同的。引导组织...  相似文献   

4.
以鹅掌楸的冬芽为材料,提取DNA做模板,用14个引物对131个鹅掌楸样本进行RAPD分析,扩增出235个谱带,显示该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①中国鹅掌楸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8.98%,北美鹅掌楸91.06%,杂种鹅掌楸89.98%。②中国鹅掌楸遗传变异分量在群体间占33.03%,群体内占66.97%;北美鹅掌楸分别为8.73%和91.27%;主要变异均存在于个体间。③聚类表征图表明杂种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的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5.
鹅掌楸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星散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海拔450~1800m阔叶林中。依其自然地理区域,鹅掌楸在我国西部,从北由大巴山,经武陵山、大娄山,伸向云贵高原东部,形成一条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带,在东部和中南部,有5个各自以中、低山为中心,被平原相间隔的“岛”状分布。较大种群多分布在我国西部。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L.)在北美洲的分布相比,鹅掌楸为星散间断分布,天然更新不良,在自然群落中多为偶见种。中国东部和西部鹅掌楸在形态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别,西部种群在花被片颜色,叶片裂片变化及同工酶等方面表现出与北美鹅掌楸有更多的相似特性。因而推论,现存鹅掌楸属的这两个对应种,在地史上是通过欧洲及大西洋陆桥建立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鹅掌楸属植物花粉萌发前后壁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描述了在电镜下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2种植物花粉壁的超微结构及其水合后的变化。(1)成熟花粉壁由6层组成,即外壁3层──外层,中层1和中层2,内壁3层──内壁1,内壁2和内壁3。(2)花粉水合时,在内壁3与质膜之间由P一粒子(多糖-粒子)和被膜小泡参与形成新层。(3)花粉萌发时,由内壁3的一部分和新层突出萌发孔共同形成花粉管壁。(4)新层于花粉管形成早期分成2层──外染色深的果胶层和内电子透明的胼胝质层。  相似文献   

7.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北美鹅掌楸(L.tutipifera L.)及杂种鹅掌楸(L.chinense×L.tulipifera)为对照,对重庆酉阳鹅掌楸(Liriodendron sp.)种源‘优酉’(‘Youyou’)的外部形态特征、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特征和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优酉’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鹅掌楸属各树种在外部形态上存在差别,但在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优酉’的各形态特征与鹅掌楸有较多相似性。RAPD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优酉’的遗传距离与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较远,但与鹅掌楸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近。推测‘优酉’可能是由较原始的鹅掌楸向较进化的北美鹅掌楸过渡的1个中间类型。‘优酉’生长速度快、观赏价值高,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及林木种植。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花粉败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花粉败育是限制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生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败育多数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少数发生在小孢子形成以后,是由于花粉发育过程中存在异常现象造成的。异常现象有7个方面:(1)造孢组织解体;(2)小孢子形成过程中胼胝质的积累与降解异常;(3)绒毡层发育异常;(4)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异常;(5)小孢子解体;(6)生殖细胞败育;(7)药隔维管束韧皮部的伴胞解体。这些原因可引起花粉产量和质量降低,从而影响鹅掌楸生殖过程中的传粉受精及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鹅掌楸不同交配组合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其卫  李火根 《遗传》2010,32(2):183-188
揭示不同交配类型与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关系,对于林木杂交育种及种子园管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选取来自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及杂交鹅掌楸的16个交配亲本,共组配14个杂交组合,分属5种交配类型,分别为种间杂交、种内交配、多父本混合授粉、回交、以及自交。每个交配组合随机抽取30个子代,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各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16个交配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总体上,鹅掌楸交配子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5种交配类型子代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水平由高至低的趋势为:多父本混合授粉子代、种间交配子代、杂种F1与亲本的回交子代、种内交配子代,自交子代。子代遗传多样性与亲本间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大,则子代遗传多样性高。相同亲本正反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鹅掌楸的花部数量变异与结实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濒危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的花被片一般为9枚,对贵州松桃(G)、湖南龙山(H)和浙江龙王山(Z)三地自然居群3年的观察发现,少数单株出现花被片数目变异,有10、11、12枚花被片情况。与居群G和H相比较,居群Z在单花花粉量,花粉大小和雌蕊数目等方面的变异较小,且无花被片数目变异。结实率与花部数目变异明显相关,变异较大的居群其结实率也高。居群间花粉平均大小与结实率有较好的正相关(r=076),并在居群间比较了结实率与花粉胚珠比(P/O)的关系(r=-074),发现P/O低的居群趋向于有较高的结实率,暗示资源配量限制了鹅掌楸的结实率。花部数量变异与结实率的关系表明潜在的遗传多样性对种子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纬度对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长在北纬23至32度的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观察的特征有:导管分子的长度、直径、壁厚、梯状穿孔板横闩的数目;导管密度、纤维长度、直径、壁厚;射线的高度、宽度,单列射线的比例,射线的密度等。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增加,管分子变短变细,壁变薄,梯状穿孔板的横闩数目减少;纤维也变短变线,壁变薄;木射线变敌变窄,单列射线的比例和射线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两种鹅掌楸繁殖成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配设计结合花部性状调查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kt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inn.)的繁殖资源分配与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鹅掌楸通过增加繁殖器官的数目以提高繁殖成效,而北美鹅掌楸则通过提高繁殖器官功效来保障繁殖成效.根据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出苗率分析表明,鹅掌楸总体的雄性繁殖成效高于北美鹅掌楸,而雌性繁殖成效低于北美鹅掌楸.  相似文献   

13.
杂种鹅掌楸及其亲本花部形态和花粉活力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种间杂种[L.chinense(Hemsl.)Sarg.×L.tulipifera  相似文献   

14.
鹅掌楸致濒的生态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为古老残遗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中国鹅掌楸局限星散分布于被称作“避难所”的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山地,其种群大小和结构,受到与其共存的优势树种的竞争压力及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天然分布的鹅掌楸,其种群规模小,在原生境中往往种子饱满率偏低,尤其是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种群,正处于非适宜的“濒危生境”中。如果物种陷入了因地质历史变化、种间竞争或其他灾难引起的“濒危生境”中,运用迁地保护手段,可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相似文献   

15.
We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derived from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of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Characteristics of 15 EST‐SSR loci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33 L. tulipifera individuals. Th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ranged from two to five.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216 to 0.751 and from 0.182 to 0.97, respectively. These loci were further tested for their cross‐species transferability to Liriodendron Chinense. Because of their 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 and transferability, our 15 single‐locus EST‐SSR markers will be valuable tools for research on mating system,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systemic evolution of Liriodendron.  相似文献   

16.
淹涝胁迫对鹅掌楸属植物叶片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淹涝胁迫对不同种源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和杂种鹅掌楸(L.chinense xL.tulipifera)幼苗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淹水处理24h后,杂种鹅掌楸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明显,鹅掌楸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淹水处理48h后,净光合速率均大幅度下降。在淹涝胁迫下及胁迫解除后,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持续缓慢下降;而脯氨酸含量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与鹅掌楸相比,杂种鹅掌楸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但SOD活性最高,POD活性最低。结果表明,杂种鹅掌楸具有较强的耐淹涝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鹅掌楸油细胞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鹅掌楸油细胞比相邻组织细胞分化,因而在叶肉细胞未完全分化的叶原基、幼叶以及未完全分化的幼茎中,都可看到已分化的油细胞。通常,在第二叶原基中可发现油细胞原始细胞,由于其染色深、细胞核大而易与周围组织的细胞相区别。以后,油细胞逐步液泡化,直至形成一个大的液泡,此时,细胞核呈扁平状,并与细胞质一起成为一薄层围绕着大液泡。当油细胞发育成熟后,细胞质及核开始解体,整个油细胞的腔由大液泡充满,成为油囊,在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用RAPD标记检测鹅掌楸属种间杂交的花粉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L .)的生物学特点 ,实践上常采用不套袋杂交授粉技术 ,理论分析和间接检测结果证明这种杂交授粉方式的花粉污染率低于 1% ,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直接的检测证据。本试验首次采用RAPD标记对鹅掌楸属种间不套袋杂交授粉的花粉污染率进行了检测 ,结果证明 93个受检不套袋杂交授粉子代均来自目的父本 ,而非花粉污染所致。通过对所用 4个父本标记谱带在试验群体中出现频率的测定和分析 ,证明这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大于 99% ,从而认为对鹅掌楸属进行不套袋杂交授粉是可行的。并就这一方法在植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