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高产紫杉醇的内生菌株,为发酵生产紫杉醇提供菌种。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红豆杉根、茎、叶中分别分离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发酵,用HPLC法对菌丝体和发酵液中的紫杉醇含量进行检测,获得高产菌株。结果:获得54株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其中根、茎、叶分别为29株、16株、9株。根、茎、叶三部位产紫杉醇菌株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48.57μg/L、149.09μg/L、104.94μg/L;其中一株产量高达622.75μg/L。结论:从野生红豆杉的根部分离内生真菌效果较好,并获得了一株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产紫杉醇类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菌技术从云南红豆杉中分离得到200余株内生真菌,经过PDA液体培养基发酵后用TLC、HPLC等方法检测,发现其中有一株的胞外分泌物中含有紫杉醇,标号12.3,2。经过形态学鉴别,其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利用微生物(特别是内生真菌)产紫杉醇是新的途径,该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var.mairei)植株分离到内生真菌63株,其中24株经鉴定分属于19个种(属).真子囊菌纲的2个属2株,半知菌纲的14个属22株.真子囊菌纲的无毛毛壳属(Achaetomiumsp.)的1株为新发现种.半知菌纲的葡萄孢属(Botrytissp.)1株和无孢菌群(Mycelia sterlia)2株的培养液,经浓缩萃取,薄层层析检测,Rf值分别为0.404、0.404、0.401,与紫杉醇对照品Rf值一致,为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志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1,19(4):360-364
对从广东乳源县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内生真菌中分离和筛选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进行了研究。从南方红豆杉的树皮、茎部、叶片及叶片研磨物中分离纯化了145株内生真菌,对其中的53株内生真菌采用摇瓶发酵培养的方法筛选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发酵物和菌丝体经研磨、离心、乙酸乙酯萃取和浓缩,经硅胶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从茎部分离的1株内生真菌能够产紫杉醇或其异构体, 产量达180 μg L-1。通过对产紫杉醇内生真菌进行诱变、筛选以及优化培养条件等措施,大规模培养生产紫杉醇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6.
红豆杉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相关基因BAPT的鉴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几种红豆杉中先后分离了30余种内生真菌,深入研究了三种能够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形态学观察及18srDNA鉴定它们分属于Fusarium(属)和Pestalotiopsis(属),三个菌株均可以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产生紫杉醇,经两周培养产量可分别达到8.5,31.5,31.1μg/L。(其中Pestalotiopsis1分离于南方红豆杉,Fusarium1分离于东北红豆杉,Pestalotiopsis2分离于中国红豆杉)。对这些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的初步机理作了研究。BAPT(C-13phenylpropanoidsidechain-CoAacyltransferase)是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途径里支链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我们根据其保守区序列设计了引物,首次在能产生紫杉醇的上述三种红豆杉内生真菌中克隆得到了BAPT基因片段,而分离的其它真菌并没有得到扩增。序列分析表明,来自内生真菌的BAPT基因片段序列与红豆杉BAPT基因片段序列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98.9%)。推测红豆杉内生真菌之所以能够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可能直接源于其宿主植物,即其遗传学起源是基因转移而不是共进化。这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快速经济的鉴定产紫杉醇真菌的辅助方法。内生真菌的遗传稳定性及改良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一种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本文首次报道从云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并用薄层支析技术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8.
9.
红豆杉—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的内生真菌-粘帚霉属真菌(Gliocladium sp.简称F菌)菌丝体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20s,22s)-4a-同-22-羟基-4-氧杂麦角甾-7,24(28)-二烯3-酮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8,12,16-四甲基-1,5,9,13-四氧杂环十六烷-2,6 ,10,14-四酮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到,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羟基为首次从F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从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并用薄层层析技术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合成抗癌药物紫杉醇。 相似文献
11.
一株印楝植物内生真菌Epicoccumsp.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Epicoccum sp.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苔黑酚(1)、4-甲基苔黑酚(2)、苔色酸(3)、对羟基苯乙酸(4)、邻苯二甲酸正丁异丁酯(5)、乙基-β-D-葡萄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一株银杏内生真菌菌株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银杏叶柄分离筛选到具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SP NTB-2菌株,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在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到抗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化合物,经MS、NMR等波谱数据确认该活性成分为芹菜素-8-C-葡萄糖苷(apigenin-8-C-β-D-glucopyranoside),该化合物首次从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内生真菌已经成为学者寻找具有显著活性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对近年来从内生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p.)中发现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总结,按其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了萜类,生物碱类,异香豆素和香豆素类,醌类和半醌类,色酮类和脂类等,并简要阐述了一些代谢产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从印楝植物内生真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YM311498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琥珀酸(3)、柠檬酸二甲酯(4),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An endophytic taxol-producing fungus (strain MD3) isolated from the inner bark of Taxus x media was identified as Aspergillus candidus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8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Taxol produced by A. candidus MD3 was shown to be identical to authentic taxol analyzed by UV, HPLC, M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The gene encoding the 10-deacetylbaccatin III-10- O -acetyl transferase, which catalyzes formation of the last diterpene intermediate in the taxol biosynthetic pathway, has been cloned from A. candidus MD3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ossesses high homology to the same gene found in Taxus spp. 相似文献
17.
南海半红树植物黄槿内源真菌GT20036029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半红树药用植物黄槿内生真菌GT20036029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与已知化合物数据作比较,鉴定它们分别为N-(2-羟基苯乙基)乙酰胺(1)、环(L-脯氨酸-D-异亮氨酸)(2)、环(L-亮氨酸-L-脯氨酸)(3)、环(D-亮氨酸-L-脯氨酸)(4)、环(亮氨酸-酪氨酸)(5)、环(苯丙氨酸-丝氨酸)(6)、脑苷脂B(7)、(25S)-纽替皂苷元-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8)和(25S)-异纽替皂苷元-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9)。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显示了较好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19.
银杏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YXf3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种柱层析技术,从银杏叶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YXf3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terreinol(1)、cyclo-(L-Leu-L-Trp)(2)、sphaeropsidin A(3)、sphaeropsidin B(4)和4-hydroxy-3-(3’-methyl-2’-butenyl)benzoic acid(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银杏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4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4.67和3.40μ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