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市26种落叶阔叶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适用于北京市的具有优良滞尘能力的绿化物种, 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 选取北京市园林绿化应用最广泛的26种落叶阔叶树种, 应用质量差值法, 于2014年夏季对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测定, 计算单叶滞尘量与单株滞尘量, 并对树种滞尘能力进行了相应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间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选择不同的滞尘量计量单位, 树种滞尘量排序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对26种北京市常用落叶阔叶树种从叶片、植株与综合滞尘能力三个方面的聚类分析均可得到相应的分类, 各类别代表不同级别的滞尘能力水平。研究分析认为, 植物滞尘能力与其叶表特征、滞尘方式、株型结构、整株叶量及所处环境含尘量等密切相关, 评价树种滞尘能力时应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8种常绿阔叶树种滞尘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舒欣  蔡妤  董丽 《生态学杂志》2017,28(2):408-414
为筛选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具有优良滞尘能力的常绿阔叶型绿化树种,提高城市植被滞尘能力,选取北京地区园林绿化应用广泛的8种常绿(含半常绿)阔叶绿化树种,应用洗脱-质量差值法,于2014年冬、春季节对其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测定,计算单叶滞尘量和单株滞尘量,并对树种综合滞尘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小叶黄杨、冬青卫矛、小叶女贞、金叶女贞、胶东卫矛、箬竹、早园竹和黄槽竹8种主要常绿(含半常绿)阔叶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冬青卫矛具有最大的单位叶面积与单株滞尘能力,为1.36 g·m-2和59.63 g·plant-1,而箬竹的单叶滞尘能力最强(1.62 mg·leaf-1).选择不同的滞尘量计量单位,树种滞尘量排序会发生变化.对8种常绿(含半常绿)阔叶树种做基于多指标综合滞尘能力的聚类分析可得到相应的分类,各类别代表不同级别的综合滞尘能力水平.其中,冬青卫矛、早园竹的综合滞尘能力较优良,而小叶黄杨、金叶女贞和黄槽竹的综合滞尘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林鑫涛  张晶  陈健 《生态学报》2020,40(15):5337-5346
为探寻持续干旱胁迫对典型常绿阔叶绿化植物滞尘能力与形态的影响,在开顶式气室内对不同供水条件下的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 var.aurea-marginatus Hort)进行了35d的机动车尾气(模拟颗粒物污染源)暴露实验,分别分析了正常供水下与持续干旱下的金边黄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量的变化,并观测了植株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PD组(持续干旱+尾气暴露)的金边黄杨比P组(正常供水+尾气暴露)提前9d出现老叶的黄化、脱落现象,实验中仅PD组有成熟叶与幼叶的脱落(19d后)。(2)实验期间,PD组植株对各粒径颗粒物的平均滞留量比P组低2—3μg/cm2,但在前28d,持续干旱对两组间滞尘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在第35天,则因PD组成熟叶的大面积脱落,干旱显著降低了各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约38.60%—46.54%,并使其滞尘能力大幅减弱。因此,短期的中轻度干旱对金边黄杨滞尘能力的影响较小,而极度干旱则加快了尾气暴露下植株成熟叶的脱落,并降低了其滞尘效应。  相似文献   

4.
典型天气下植物叶面滞尘动态变化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会霞  石辉  王彦辉 《生态学报》2015,35(6):1696-1705
在天气变化频繁的春季选择了几种典型天气观测了油松、女贞、珊瑚树和三叶草叶面滞尘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和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供试物种的叶面滞尘量(g/m2)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4.57—5.45),珊瑚树(2.23—5.85),女贞(2.14—4.27)和三叶草(0.12—0.38);(2)油松和三叶草叶面滞尘量无明显变化,而天气状况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影响明显;(3)连续2d(17.1、14.8 mm)的降雨后,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降低了50%以上;极大风速对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的影响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极大风速为14 m/s时达到峰值;相对湿度大于80%时,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量明显降低;空气中高浓度的颗粒物可使女贞和珊瑚树叶面滞尘在4—5 d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青岛市城阳区11种园林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较大,其滞尘量相差达到4倍以上,降雨可显著降低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不同树种所受影响差异明显;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蜡和火棘,其叶表面较平滑,细胞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悬铃木、紫荆和紫薇,其叶表面上有密集纤毛或呈现出明显的脊状皱褶,并且结构越密集、凹凸越明显,越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滞留。  相似文献   

6.
在测定武钢工业区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绿地实地调查和武钢工业区园林绿地GIS,比较分析了园林绿地不同植物种类和层片类型的滞尘能力,并定量研究了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的滞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有较大差异,这主要与不同植物的叶表面特性、树冠结构、枝叶密集程度等差异有关.不同层片类型滞尘能力依次为落叶阔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绿篱>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针叶乔木>草本.武钢厂区园林绿地的日滞尘量是9.51 t,年总滞尘量为3 089.98 t.其中常绿阔叶乔木层片年滞尘量最大,达991.68 t,落叶阔叶灌木层片最小,只有0.0181 t.由于园林绿地的滞尘量取决于所构成植物的滞尘能力及其叶面积绿量,因此,选择滞尘能力强的植物,并以乔灌草不同生活型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是提高园林绿地滞尘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热带地区湛江市常见的行道乔木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行道树滞尘能力及作用机理, 为筛选生态效益高、适合热带环境种植的行道树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热带街道常见的9种行道乔木在4个地点重复采样, 采用最新比例称重法计量尘埃质量, 纸重法测量叶面积, 并进行叶面微结构, 叶面特征, 叶柄长度和滞尘情况组合分析探索滞尘机理。这9种行道树的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 麻楝滞尘能力最强, 达6.2907 g•m–2, 羊蹄甲滞尘能力最差, 为1.3136 g•m–2, 它们相差达5倍, 9个树种的滞尘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 麻楝>小叶榄仁>非洲楝>人面子>大花紫薇>垂叶榕>雅榕>糖胶树>羊蹄甲; 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其叶片气孔密度、开闭程度有关, 表明气孔密度小且开张程度大的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高于气孔密度大且开张程度小的植物; 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特征和伸展角度有一定关系, 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叶面的纹路和粗糙程度, 而与叶片的质地关系不大; 关键研究结果是行道树叶柄长度与滞尘能力呈明显的负相关, 其叶柄越长, 滞尘能力相应越差, 羊蹄甲平均叶柄长度为3.43 cm, 滞尘能力最差。行道树间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 行道树的气孔特征、叶面特征、叶柄长度和枝条伸展角度都会影响行道树的滞尘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常见行道树种叶片表面形态与滞尘能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璐  管东生  陈永勤 《生态学报》2013,33(8):2604-2614
以广州市常见的18种行道树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行道树的叶表面形态结构、应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绿化树种叶片的接触角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显著,18种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的最大滞尘量在0.066-1.831 g/m2,物种间相差达27倍以上.叶表面具有网状结构,气孔密度较大(20<气孔密度<60个)且气孔开口较大(如芒果)容易滞留粉尘;叶表面平滑具有蜡质层,气孔排列整齐,无明显起伏(如红花羊蹄甲、桃花心木、大叶紫薇、鹅掌藤),滞尘能力较弱.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滞尘量呈负相关(r=-0.614),接触角<90°的表现为亲水性.易润湿的植物叶片雨后第26天最大滞尘量在1.0-1.831 g/m2,叶片表面的形态结构凹凸不平,具有钩状或脊状褶皱、突起等且20<气孔密度<60范围内,测得的接触角较小(芒果、重阳木、高山榕),使得粉尘与植物叶片接触面积较大,粉尘不易从叶面脱落,滞尘能力较强.而接触角较大的盆架树、麻楝、大叶紫薇、鹅掌藤和红花羊蹄甲的滞尘量均<1.0g/m2,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疏水的蜡质使颗粒物不易吸附在植物叶片上,因此滞尘能力较弱.由此可见,植物叶表面蜡质含量和气孔密度及其叶片接触角的大小是影响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城市绿化时,适当考虑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滞尘的绿化树种,将可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9.
马克明  殷哲  张育新 《生态学报》2018,38(12):4482-4491
绿地滞尘是指大气颗粒物在植物表面的干沉降过程,植物个体特征、绿地结构及环境因素均会对绿地滞尘效应产生影响,模型模拟、实地监测和风洞试验是评估绿地滞尘效应的3种主要方法。现有研究基本上是采用上述方法,从绿地滞尘量或绿地对大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两方面对城市绿地滞尘效应进行评估,然而评估方法相对单一,影响因素纷繁复杂,评估结果难有定论。为了避免评估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加深对机理的理解,使绿地滞尘研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绿地建设,对绿地滞尘效应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至关重要。通过仔细分析相关研究的原理及方法发现,绿地滞尘研究多集中在较大尺度上对绿地滞尘量的评估,研究方法虽然一直在更新,且不同方法相互结合已成为趋势,但仍然缺乏大的革新,难以取得较大突破;未来,应加强中小尺度绿地滞尘的研究,深入探讨绿地滞尘机理,在研究方法上寻求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对比分析方法分别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及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钢厂区绿地斑块数目多,破碎化指数高,体现了工业区见缝插绿的绿化特点,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将各分厂绿地连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已初步形成,其滞尘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交流污染物及二次飞扬的阻滞作用,以乔木为主的防护林斑块平均面积大,滞尘效果好,滞尘率达38.9%-46.1%,但优势度不高,专类园和观赏草坪斑块植物种类丰富,景观效果好,但滞尘效果较差,道路绿带优势度和破碎化指数最高,构成了厂区绿色廊道网络,并在阻滞交通污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多行复层绿带的滞尘率(46.2%-60.8%)比单行乔木绿带的滞尘率(14.8%-39.2%)高,但道路绿带仍不完整,多行复层绿带的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1.
广东佛山市有毒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克娜  李镇魁  陆耀东 《生态科学》2005,24(3):212-217,223
佛山市的有毒植物以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分别占科、属、种的95.7%、98.0%和98.4%,其中又以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从习性方而来说,又以木本植物占优势,占总数的51.4%,草本和藤本分别占总数的33.9%和14.8%。佛山市计有有毒植物69科148属183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66科145属180种;木本94种,草本62种,藤本27种;剧毒4种,大毒21种,中等毒35种,小毒121种。文章分析了这些有毒植物资源的特点,并就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佛山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广东省佛山市维管植物概况。据调查统计,佛山共有维管植物239科832属1813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63属96种,裸子植物13科28属41种,被子植物278科979属1676种。在佛山市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421种、食用植物100种、芳香植物24种、油脂植物61种、纤维植物61种、淀粉植物8种、树脂植物1种、鞣料植物30种、色素植物8种、材用植物90种、观赏植物123种。佛山市有野生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列入珍稀濒危和红色名录的种类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20种。结合佛山市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对佛山市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115,自引:10,他引:115  
提出以植物材料的滞尘功能作为城市绿地设计中重要依据 ,对哈尔滨市 2 8个树种进行滞尘测定和叶表电镜扫描 ,结果表明 ,不同的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 ,树种之间的滞尘能力可相差 2~ 3倍以上 .常绿针叶树种中 ,红皮云杉、杜松是优良的滞尘树种 ,4周后滞尘分别达到 5 .7和 4.4g·m-2 .落叶阔叶树种中 ,银中杨、金银忍冬、山桃稠李是优良的阔叶滞尘树种 ,两周后滞尘分别达到 1.9、2 .0和 2 .45 g·m-2 .电镜观察发现 ,叶表皮具沟状组织、密集纤毛的树种滞尘能力强 ,叶表皮具瘤状或疣状突起的树种滞尘能力差 ,并结合滞尘测定对滞尘方式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等7城市的调查,统计出园林中有毒植物共计59科146种,约占城市园林常见植物种类的10%左右。分析有毒植物的中毒原因、栽培状况、有毒部位和毒性强度,并对其栽培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市针叶树冬季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对不同种针叶树同一降尘条件及同种针叶树不同降尘条件的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树在东北的冬季有很强的滞尘作用,不同的针叶树滞尘能力排序为沙松冷杉>沙地云杉>红皮云杉>东北红豆杉>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不同针叶树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皮松、华山松和油松表面平滑,细胞与气孔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红皮云杉、沙松冷杉、东北红豆杉的针叶表皮平滑程度较差,细胞与气孔排列较前3种植物差,在红皮云杉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瘤状物,不同针叶树叶断面形状与滞尘量相关,白皮松和油松叶片的上表面呈弧形,不易附着灰尘;华山松叶片呈三棱形,上表面较窄,附着灰尘的量较小;两种云杉的叶片呈四棱形,上表面较3种松属植物的叶片要宽与平展,因此相对滞尘量要大;沙松冷杉和东北红豆杉的叶断面形状都较扁、平,这种断面正是构成其滞尘量大于3种松属和两种云杉属植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A layer effec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ous pollutants in two batch subsurface horizontal constructed wetlands. Artificial drainage water containing a low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Cr), but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and nitrate, was treated in two batch wetland cuboids. The nitrogen removal rate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s of the layer as well as the biomass and roots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P < 0.05). Correlations between pH,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and retention time indicated that nitrogen removal rates under study condition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layer and the plant species in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相似文献   

17.
福建漳平是中国十大花卉基地之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蕴含着丰富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2001~2003年的野外调查中发现漳平市有野生观赏植物90科1、91属3、14种。  相似文献   

18.
王润  丁圣彦  卢训令  宋博 《生态学报》2017,37(7):2225-2236
在农业景观中,传粉昆虫的生存繁衍与半自然生境的面积大小有关。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半自然生境比例逐渐减少,农田比例不断增加,随着景观简化梯度的变化(农田比例逐渐增大),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选择黄河中下游典型农区巩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诱捕盘法(Pan traps)进行农田、林地的传粉昆虫取样,以21个样点作为景观简化梯度(农田比例范围5%—86%)的呈现,基于每个样点的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变化来探究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39660头,优势类群包括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拟合后发现景观简化程度与传粉昆虫多度和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景观简化对传粉昆虫类群间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其中对鞘翅目多度的影响最为密切(R~2=0.27),同时对膜翅目和双翅目也有较大影响(R~2=0.14、R~2=0.11),景观简化与鳞翅目多度呈正相关;随景观简化的程度加深,农田生境中膜翅目多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林地中膜翅目多度变化不明显。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传粉昆虫中鞘翅目类群的栖息地变化及食物资源状况。依据研究结果建议林地生境中应注重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群落,在人工林中可以种植一定面积的蜜粉源植物;农田生境内对杂草群落、半自然生境斑块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还可以种植线性景观植物作为传粉昆虫的食物源。  相似文献   

19.
吉安市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安市典型山地野生地被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在初步确定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87种野生地被植物基础上,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数学模型对吉安市野生地被植物作了综合评价,重点推荐在吉安地区具有园林应用价值的野生地被植物5种,为野生地被植物的合理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潜流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氮磷净化影响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元 《生态学报》2011,31(6):1538-1546
采用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配制以NH+4-N、NO-3-N和PO3-4-P为主要成分的模拟污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考察了芦苇和小叶章的生长情况、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污水中N、P净化效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植物对湿地系统pH变化、NO-3-N和NH+4-N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7d时,小叶章和芦苇湿地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65.1%和99.6%,去除负荷分别为1.66g · m-3 · d-1和2.53g · m-3 · d-1。小叶章和芦苇对去除TN的贡献率分别为14.7%、61.7%,对去除TP的贡献率分别为11.7%和12.9%;芦苇植株内N、P浓度分别为29.2mg/g和3.41mg/g。芦苇湿地的净化效能高于小叶章湿地。湿地系统中pH值先升高后降低的拐点可作为氨氧化反应结束的指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