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及哺乳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继对1978年采自青海西宁盆地中新世哺乳动物的记述后,本文简介盆地中新统地层,并讨论了各化石层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从化石的初步分析表明,西宁盆地在中新世时,有比较连续的沉积,这使它在我国晚第三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可能为与欧洲有关层位进行比较,进而为中新世欧亚动物地理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湖北房县几种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湖北房县发现的,属晚中新世的五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新属,两新种。柱齿犀在晚中新世就已十分特化。安琪马、利齿猪和角羊曾见于内蒙通古尔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群。湖北房县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时代当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3.
宁夏海原两个第三纪中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宁夏南部海原地区首次发现了第三纪中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产自二个不同的层位:上层的采自红柳沟组的底部;下层的产自清水营组的上部,我们称为袁家窝窝动物群。袁家窝窝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渐新世。这一动物群在海原的发现不但将产中渐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地点往南推移,而且表明在海原的清水营组时代的上限为中渐新世。在红柳沟组底部发现的哺乳动物群表明其时代可能为早中新世(或更早),显然要比典型地区的红柳沟组的时代-中中新世要早。这不但表明红柳沟组是异时性的,至少代表早-中中新世的沉积,而且说明在中新世时从早期到中、晚期宁夏盆地的沉积中心可能由南向北推移。这很可能与六盘山的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古生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近两年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在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内发现了新的化石层位。对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勒布勒津地区索索泉组顶部的沉积物时代为中中新世,下部的沉积物时代不晚于晚渐新世,中新世与渐新世地层的界线应在索索泉组内寻找。新发现的动物群分子Cricetodonsp.nov.和Tachyoryctoidessp.nov.指示哈拉玛盖动物群的时代应重新考虑,有可能早于丁家二沟动物群。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群的演替过程在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落线(cenogram)是将陆生哺乳动物群中非肉食性种类按体重分布顺序排列的一种曲线,并可在图中将肉食性种类单独排序,以便显示动物群的整体组成。通过与现生哺乳动物群的比较,化石动物群的群落线已经被用来推断古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基于甘肃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群落线进行古环境重建,时代从晚渐新世直到早更新世。大多数化石种类的体重通过下第一臼齿面积与体重的回归公式来估计,少数种类用其他牙齿或肢骨来估计。大多数体重估计的测量数据来自临夏盆地的化石,少数取自文献。对7个化石动物群分别计算群落线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古环境解释。这些分析揭示了临夏盆地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具有开阔的环境,晚渐新世是半开阔的林地,而中中新世为比较紧密的森林;在晚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早期气候干燥,晚中新世的其他时段以及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为半干旱环境,而中中新世时期相当湿润。  相似文献   

6.
记辽宁早第三纪一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长期以来,东北广大区域内未曾发现过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1984年,在吉林桦甸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王伴月、李春田, 1990).1988年,辽河油田秦德荣同志将一件哺乳动物化石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是辽宁首次发现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发现于辽宁沈阳以西大约37.5公里的大  相似文献   

7.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临夏故事     
邓涛 《化石》2003,(2):13-1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晚新生代地层发育 ,蕴藏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自上个世纪 5 0年代以来这里就盛产作为中药材的“龙骨” ,实际上就是大型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惜的是很少被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最近 ,我们已在从晚渐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各个层位中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 ,尤其以三趾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以鼬、剑齿虎、鬣狗、四棱齿象、三趾马、犀牛、弓颌猪、长颈鹿、麝牛和羚羊等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数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