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褐胸噪鹛Garrulax maesi分布于中国、越南和老挝.全球有4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分布.指名亚种G. m. maesi见于中国贵州、云南和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和老挝;西南亚种G. m. grahami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海南亚种G. m. castanotis仅见于我国海南岛;老挝亚种G. m. varennei分布于老挝的中部和东北部(郑作新等, 1987;赵正阶,2001;Dickinson,2003;郑光美,2005).在这些专著中均未提到广东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2,23(4):311-314
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云南原记录有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ailaoshanensis).  相似文献   

3.
橙翅噪鹛的生态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洪成  黄炎 《四川动物》1991,10(3):34-35
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是我国的特有种;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是留鸟;从常绿阔叶林带到高山灌丛带都有分布,为优势种类。关于橙翅噪鹛的生态资料,过去只见零星报道;现将1984年5月—1987年7月期间所得资料报道如下。1非繁殖期此鸟在非繁殖期多结群活动,冬季常结成20—30只左右的大群,最多时可达50—60只。常见在地面或丛林底部穿梭跳跃,受惊时快速跳走或短距离飞行,隐蔽到灌丛深处。善鸣叫,鸣声多变,在清晨尤为响亮而频繁。常听见的鸣声似“wān dǒu—miè泊”和“gǚ、ěr”声。翌年3、4月份陆续进入繁殖地,所见群体在10只左右。5月初群体…  相似文献   

4.
杨岚 《动物学研究》2002,23(4):311-314
红头噪鹛(Garrulax erythrocephalus)全世界有14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云南原记录有3个亚种。采自云南近中部哀牢山脉景东、双柏、新平等县境内的红头噪鹛7号成鸟标本与记录的各亚种有显著区别,并且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分布区域。因而鉴定为一新亚种,命名为红头噪鹛哀牢山亚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ailaoshanensis)。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徐州泉山森林公园内的两种噪鹛(留鸟)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公园内每小时大约可见到4只(6—7月)或10只(10月—翌年2月)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以及1只(6—8月)或2只(12月—翌年3月)黑脸噪鹛G.perspicillatus;两种噪鹛都有集群习性,但群体大小不同,总体上看,冬季及其前后一段时期内,两种噪鹛的群体规模大于其他时期。两种噪鹛的综合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790和0.649,黑脸噪鹛的海拔和坡度生态位宽度显著窄于黑领噪鹛;两种噪鹛的坡向生态位重叠度为0.8667,竞争较大(0.9855);由于食性相似,两种噪鹛在同一地点的生态位重叠度随"乔木层(0.4103)-灌木层(0.6325)-草本层(0.7864)"依次增加。建议加强林下草本和灌木的培育,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6.
刘阳  何芬奇  危骞 《动物学杂志》2011,46(3):142-143
白点噪鹛(Ianthocincla bieti,以往一段时间内曾多用Garrulax bieti),系由法国动物学家mile Oustalet(1844~1905)于1897年依据Père Jean AndréSoulié神父得自云南西北部"Tsékou"的单一性别未定标本、以法国传教士Félix Biet的姓氏而命名,并指出它在形态上与大噪鹛(I.maxima)、眼纹噪鹛(I.ocellata)以及斑背噪鹛(I.lunulata)近似,且更相似于后者"[1]。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噪鹛种类丰富,共计有40种之多,其中噪鹛属28种,彩翼噪鹛属12种。本文综述了我国噪鹛类分布、分类现状和已报道的噪鹛类生态学研究结果,主要包括繁殖生态、身体大小性二态、配偶选择、体温调节和适应性产热、鸣唱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2010年1月和2011年1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内,红翅噪鹛冬季多集小群活动,主要选择次生林,而回避原生林和人工林。2个冬季在野外共遇见红翅噪鹛21群78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红翅噪鹛喜欢在海拔较低、坡位较高、坡向...  相似文献   

9.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荣 《四川动物》2005,24(4):594-595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我国特产鸟类,在山西为留鸟.2002~2004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 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窝产卵3~5枚,卵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为97.44%,巢内育雏12~13天.  相似文献   

10.
婺源靛冠噪鹛生物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靛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由原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复又被]剥离出来的一独立鸟种并由此而为中国南方之特有种,具两个地理上相互分离/分立的亚种,其指名亚种于中国东南、亚种simaoensis于中国西南;因其对繁殖生境之狭选性且群体数量之稀缺而被列为极危物种(CR)。十余年来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其指名亚种于繁殖季节几乎仅见于江西婺源,营巢于低地村落乡镇的林木间,为典型合作繁殖鸟种。统计结果显示,在婺源靛冠噪鹛各繁殖群体中,其每年的营巢数量从未超过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3,接近1/3已是很好年景;若首批卵和/或雏鸟遭天敌捕杀,二次所筑之巢的数目则充其量不及该群体中个体数的1/5,且二次筑巢通常在首批卵和/或雏鸟遭捕杀后月余方才开始;野外未见婺源靛冠噪鹛在一年之内有第三次筑巢的现象。若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离开其繁殖地即视其繁殖期成功结束,则从未记录到当年幼鸟的数量有达到该繁殖群成鸟数量1/4的例子,能够接近或达到1/5已属上乘;作为另一方面,婺源靛冠噪鹛的某个或某几个繁殖群由于巢卵遭捕食而在个别年份中无幼鸟问世却并不罕见。目前已能确定婺源靛冠噪鹛有9个繁殖群体,个体总量逾300只,且在过去的5年中其数量略呈增长趋势。另外,尽管10余年来野外找寻simaoensis亚种的努力从未间断,但无论在已知原产地并周边地带却一直未能[再]发现该亚种。  相似文献   

11.
鹰鹃在橙翅噪鹛巢中寄生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和2012年每年的5月到8月,在甘肃莲花山地区共发现了5例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在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巢中寄生繁殖的案例.鹰鹃卵为椭圆形,浅蓝色,卵壳上没有斑点.测量了其中2枚卵,卵重分别为6.9g和7.2g,长径×短径分别为29.76 mm×20.40 mm和28.40mm×21.68 mm.鹰鹃幼鸟在出壳后的第20天离巢.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山噪鹛繁殖巢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光美 《动物学杂志》2016,51(5):832-832
正山噪鹛(Garrulax davidi)是我国分布繁殖最为靠北的特有噪鹛属鸟类,在北京地区分布的为G.d.chinganicus亚种。笔者于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地区发现山噪鹛繁殖巢2个,现记录如下。巢1于1962年7月20日在北京市延庆县下花园村周边山坡的灌丛基部发现,已产3卵,卵色为蓝绿色,巢内壁纯为禾本科植物细根,外壁为干禾本科草及细枝。巢内径7.0 cm×8.5 cm,外径11 cm×12 cm,巢高7.5 cm,巢深2.5 cm。其中2枚卵的量度分别为27.2 mm×20.0 mm和27.3 mm×19.4 mm,1枚卵的重量为5.4 g。  相似文献   

13.
蓝冠噪鹛繁殖期生境选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至2015年每年4—7月,在江西婺源境内对蓝冠噪鹛繁殖小群进行调查。观察并测量其繁殖地斑块海拔,距山地、水源及干扰源的距离,计算斑块面积、周长及形状指数,并在每个繁殖斑块的4个方向5km以外选取同样植被类型的对照斑块,比较繁殖斑块与对照斑块在以上7个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斑块海拔,距山地距离和距干扰距离显著小于对照斑块。说明在斑块尺度上,蓝冠噪鹛繁殖期倾向于选择低海拔阔叶林,且在离山地更近的村庄附近繁殖,这可能与食物丰富和天敌较少有关。在微生境尺度,选择繁殖点B在巢区及同一片阔叶林中无噪鹛筑巢的对照区进行10个生态因子的测量,并用资源选择函数以及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进行分析。资源选择函数结果表明草本密度、草本高度在微生境尺度对蓝冠噪鹛生境选择贡献最大;而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结果表明蓝冠噪鹛喜在胸径较粗(40—80cm)的朴树、枫杨和枫香3种树上筑巢,筑巢偏好树高20m以上及草本盖度较高(60%—90%)的生境。综合两种分析结果,在微生境尺度蓝冠噪鹛对筑巢树种及高度具有选择性,对巢区隐蔽性有所要求,巢下草本情况可以反映昆虫等食物资源状况,说明蓝冠噪鹛繁殖期偏好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区域筑巢。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8~11月,在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次发现一种此前未监测到的鸟类,鉴定为小黑领噪鹛(Garrulax monileger)。8月5日,在湖北宜昌市兴山县龙门河村黄崩口沟口西侧公路上方山坡(31°19′37′′N,110°28′59′′E,海拔1 292 m),小溪边的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发现5只小黑领噪鹛并拍摄照片(图1);10月21日在龙门河东湾白栎子树包(31°19′32″N,110°31′19″E,海拔1 691 m)的巴山水青冈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在云南南部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江城县西南部的整董镇附近发现棕臀噪鹛(Garru-laxgularis),调查表明该种在江城南部沿中国—老挝边界一带分布;此发现为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正式纪录,期待今后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对该种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Black-throat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chinensis) is examined to infer the influence of Pleistocene glacial oscillations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its subspecies. Mitochondri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ndemic Hainan Island taxon, G. c. monachus, is monophyletic, whereas its closest continental relatives, G. c. chinensis and G. c. lochmius, are not. Multilocus coalescent analysis based on two mitochondrial and two nuclear intron loci indicates inter-subspecific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Pleistocene and substantial post-divergence genetic introgression from G. c. chinensis into G. c. lochmius. In contrast, G. c. monachus experienced no post-divergence gene flow despite occasional land-bridge contact with its continental relatives, suggesting its isolation may have been imposed by ecology as well as geography. It is probably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and should be treated as a distinct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