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游泳速度是鱼类重要的游泳能力参数。本文利用开敞式平坡水槽,采用固定流速法,测试了118尾鳙幼鱼的持续游动时间,研究鳙的基础游泳能力。结果表明:全长为12.5~17.5、17.5~22.5和22.5~27.5 cm的3组鱼的持续游泳速度分别为13.7~39.8、46.1~78.0和60.3~75.7 cm·s~(-1),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29.9~60.0、65.3~120.2和59.2~122.9 cm·s~(-1),且98%以上的测试鱼类持续游动时间分布在0~10 min和200 min的范围内;在18~26.3℃的范围内,温度对鳙幼鱼的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游泳速度均有显著性影响,相对持续速度Us(TL·s~(-1),TL为鱼全长)随温度T升高呈线性增大的趋势,拟合方程为U_s=0.19T~(-1).57(n=27,R~2=0.48,P0.001);相对耐久速度U_p随温度T升高也呈线性增大的趋势,U_p=0.20T-0.63(n=83,R~2=0.22,P0.001);鳙幼鱼的持续游动时间呈明显的两极化分布,因此在其临界游泳速度测试中应选用10 min的时间步长和适宜的流速步长,鳙幼鱼发生极限疲劳的前一个水流速度可用于评估其持续游泳速度;温度变化会显著影响鱼类的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游泳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鳙幼鱼的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临界游泳速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2.
解析鱼类上溯过程中的游泳行为及其对鱼道水力学条件的响应是优化鱼道设计、提高鱼类上溯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本文以异齿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将流场、紊动能场、应变率场与鱼类上溯及折返轨迹相叠加,分析各水力学因子对折返行为及重新上溯的影响,并结合鱼类上溯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率进一步探讨折返行为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鱼类在上溯过程中普遍存在折返行为,其折返行为大多是为了搜寻合适的上溯路径。鱼道流速是引发折返行为的主导因素,鱼类折返行为集中发生在高流速区域,折返后倾向于选取低流速区域重新上溯;紊动能在折返运动导向方面有显著贡献,鱼类趋向于从低紊动能区域折返,并选择较高紊动能区域重新上溯;水流应变率对鱼类折返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鱼类上溯轨迹点处的水力因子与能量消耗率相关性分析表明,高能量消耗和生理压力是引发折返行为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修建补水设施是提高鱼道过鱼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补水形式如何改变鱼的游泳行为策略从而吸引其进入鱼道进口是国内外关注热点。本研究基于鱼道进口概化模型,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研究对象,采用进口内部侧面补水、旁道补水和旁道顶部补水3种形式,探究不同流量和补水距离下补水方式对鱼道进口附近处目标鱼上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补水的工况相比,补水距离为1 m的旁道补水和补水距离为0.65 m的旁道顶部补水,鱼类在鱼道进口通过次数显著提升(P0.05)。通过提取目标鱼成功上溯路径上对应的水流速度场和紊动场发现,齐口裂腹鱼上溯偏好流速0.6~0.8m·s~(-1),优先选择低紊动区(0.01 m~2·s~(-2)),且明显逃离高紊动区(0.04 m~2·s~(-2))进行上溯。本研究验证了紊动能和流速是影响鱼类上溯的重要水力因子,为鱼道进口补水设计及其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是体型较小的重要经济鱼种。游泳耐力、临界游泳速度、冲刺游泳速度是鱼类重要的游泳能力参数。本文利用鱼类游泳能力测试环形水槽,在实验水温21.4±0.3℃条件下,用固定流速法对128尾(全长TL:9.60~15.10 cm)测试鱼进行游泳耐力测试,用流速递增法分别对31尾(TL:9.16~15.91cm)、56尾(TL:8.78~16.81 cm)测试鱼进行临界游泳速度、冲刺游泳速度测试。结果表明:在游泳耐力测试中,84%以上测试鱼持续游泳时间集中分布在0~10 min和200 min的范围内;疲劳时间(E)、游泳速度(V)、全长(TL)之间的关系可拟合为lg E=1.603-0.025V+0.146TL(R~2=0.562,P0.001),根据拟合关系式预测全长为9.60 cm(最小长度)测试鱼可连续通过的鱼道长度与允许最大鱼道内平均水流速度的关系曲线为V_(fmax)=223.3973-17.3609ln(d-0.0130);测试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值为61.07~120.03 c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6.57~12.65 BL·s~(-1));冲刺游泳速度范围为65.03~155.07 cm·s~(-1)(相对冲刺游泳速度5.31~17.95 BL·s~(-1)),78%的实验鱼其冲刺游泳速度大于1 m·s~(-1),平均冲刺游泳速度约为平均临界游泳速度的1.23倍。本试验方法和结果可为鱼道设计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理模型实验的光倒刺鲃生态行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明  陈求稳  黄应平 《生态学报》2011,31(5):1404-1411
建立了基于天然河道的物理模型,通过控制实验研究水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文中选取了金沙江下游2.6 km河段建立物理模型,以南方水系的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鱼的行为对底质和流速的响应实验。分析得出,光倒刺鲃对砂卵石底质的选择明显大于其它底质且差异极其显著(P<0.01),光倒刺鲃2龄幼鱼期的喜好流速范围为0.3-0.6 m/s;研究同时发现水流紊动强度对光倒刺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光倒刺鲃栖息地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感应流速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1±1℃水温下,使用自行制作的鱼类游泳行为测试槽,采用流速递增的方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长9.64±3.12 cm,体重20.97±16.71 g)、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长10.60±3.45 cm,体重24.37±18.61 g)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长11.54±1.46 cm,体重20.98±6.94 g)幼鱼个体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分别是(8.21±0.68)、(6.74±0.84)和(33.11±3.06) 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91±0.22)、(0.67±0.15)和(2.9±0.29) BL·s-1;鲢和草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差异不显著(P>0.05),但瓦氏黄颡鱼比草鱼和鲢幼鱼感应流速大近4倍,差异显著(P<0.05);因此,草鱼和鲢幼鱼较瓦氏黄颡鱼幼鱼对流速的感应更敏感.本实验结果可为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鳙(花鲢)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于中国南部流域至阿穆尔河,是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具江湖生殖洄游特性。大坝建设阻碍了其洄游产卵繁殖通道,导致自然环境中其繁殖力的下降,需要有效的过鱼设施帮助鳙通过大坝等水流屏障。为了设计高效的鱼道引导鳙通过,本文通过自制密封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研究了鳙幼鱼游泳能力。测定了5个温度(5、10、15、20和25℃)下鳙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疲劳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评价疲劳运动引起的生理胁迫。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游泳速度显著提高(P0.05)。25℃时临界游泳速度最大,为7.01 BL/s(1.19 m/s)。在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温低于15℃与高于15℃相比,鳙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以鳙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非适宜温度环境和疲劳运动胁迫下鱼类的生理反应。以期为鱼类生理学研究和渔业保护管理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有效的鱼道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天然河道底部的障碍物形成了复杂的水流环境,洄游鱼类对复杂水流环境的响应行为对于鱼能否上行或下行通过障碍物并完成生活史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封闭水槽中采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在不同障碍物型式下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鳙幼鱼在自由来流、圆柱和半圆柱下的临界游泳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方柱下鳙幼鱼的临界游泳能力显著降低(P<0.05);鳙幼鱼受障碍物下游复杂流场影响表现出3个特征游泳姿态,依此划分出3个位置区间;为了分析方柱下游泳能力下降的原因,统计了不同流速下鳙幼鱼在3个位置区间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并提取了相应的游泳动力学指标,包括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鱼头侧向最大加速度、鱼身侧向最大加速度、身体波动速度、身体波长和鱼头最大转角速度;鳙幼鱼在近柱区(障碍物下游6~26 cm; A区)停留时间最长,时间百分比高达63.1%;其次是中区(障碍物下游26~46 cm; B区)为29.1%;远柱区(障碍物下游46~66 cm; C区)最低,为7.8%;不同水流速度下,鳙幼鱼在方柱下游3个位置区间的时间百分比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在流速为5...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具有下行洄游需求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实验对象, 分别在2种不同流态加速流(Ⅰ: 22—55 cm/s, Ⅱ: 25—60 cm/s)中进行下行实验, 对实验鱼在2种加速流中的游泳行为(下行率、下行方式及各区域游泳时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游泳停留时间百分比Ft衡量其偏好水流速度。结果显示: 加速流下鲢、鳙均表现出了直接下行与非直接下行两种行为。其中加速流Ⅰ中鲢、鳙直接下行率分别为35.71%、30.00%, Ⅱ中分别为45.83%、59.09%。非直接下行的鲢在2种加速流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鲢在实验条件下的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 非直接下行的鳙在加速流Ⅰ中小于30 cm/s及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Ⅱ中小于30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 即鳙本实验条件下偏好水流速度范围为小于30 cm/s。将2种加速流流速相同区域合并分析发现鲢、鳙在小于30 cm/s和50—55 cm/s流速区域的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中间及高流速区域无明显性差异(P>0.1)。研究表明: 加速流对鲢、鳙下行游泳行为产生了影响且2种鱼在下行通过方式和偏好流速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叶尔羌河厚唇裂腹鱼的游泳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 Ddy)是新疆特有鱼类,由于水电建设导致该鱼种数量急剧下降,亟待保护。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可为过鱼设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采用递增流速法测定了厚唇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爆发游泳速度,利用固定流速法进行了厚唇裂腹鱼的耐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鱼感应流速为1.41±0.28 BL·s~(-1)(24.50±4.13 cm·s~(-1),BL:体长);临界游泳速度为6.04±1.21 BL·s~(-1)(117.61±12.34 cm·s~(-1));爆发游泳速度为11.41±2.79 BL·s~(-1)(210.24±39.56 cm·s~(-1)),3种速度(BL·s~(-1))均随体长增加呈下降趋势。耐力测试中,随着设定流速(80~135 cm·s~(-1))增加,游泳时间显著下降。疲劳时间与游泳速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根据研究结果,鱼道高流速区流速小于1.9 m·s~(-1)时可保证80%实验鱼通过,建议厚唇裂腹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内最小流速应大于0.3 m·s~(-1),入口及竖缝流速为1.2~1.9 m·s~(-1),休息池主流流速范围为0.3~1.0 m·s~(-1)。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tlab的鱼类游泳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游泳动力学分析研究对解决鱼道等工程应用中水力学设计方面的关键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鱼类游泳动力学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目标鱼类的生理特性、游泳能力及其与水力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基于MATLAB软件对我国特有鱼类鲢幼鱼进行游泳动力学分析,借助鲢幼鱼游泳时的摆尾行为,得到不同水流速度下鲢幼鱼的摆尾频率、摆尾幅度、游泳速度和加速度;对比人工计数和手动跟踪分析方法,从实际操作复杂程度和实验数据准确性的角度,分析各数据采集方法的优劣性。结果表明基于Matlab软件采用跟踪鱼的身体中线的思路能更高效的获取大量的运动参数,比如摆尾频率、摆尾幅度、游泳速度和加速度等指标。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Matlab开发的鱼类游泳动力学分析方法,有助于为以后鱼类游泳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五种淡水鱼类幼鱼游泳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翔  付成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2020,(5):1629-1635
为了探讨栖息于不同生境中鱼类的游泳能力和偏好游泳速度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胭脂鱼(Myxocryprinus asiaticus)5种鱼的幼鱼为对象,在(25±1)℃条件下测定了5种鱼类的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有氧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rit)、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Ucat)和偏好游泳速度(Upref)。结果发现:5种实验鱼中,中华倒刺鲃的游泳能力最强,游泳能力较差的为青鱼和胭脂鱼;5种鱼之间的代谢和游泳能力差异显著,其偏好游泳速度主要集中在(10~24.5cm·s^-1)区域。研究表明,鱼类游泳能力的种间差异可能主要由心鳃系统相关的呼吸能力和体型相关的游泳效率所决定。本研究提供的有关鱼类游泳能力、偏好游泳速度等资料对于鱼道设计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鲤(Cyprinus carpio)幼鱼快速启动游泳能力并揭示电刺激参数的影响,将90尾鲤幼鱼(体长6.47 cm ±0.09 cm;体重6.36 g±0.03 g)在水温25.0℃±0.5℃的条件下分别采用4个不同的刺激场强(0.25、0.40、0.55和0.70 v·cm-1)和5个不同的刺激历时(10、50、90、130和170 ms)测定实验鱼的快速启动游泳能力.结果表明:电刺激场强由0.25 v·cm-1分别上升至0.40、0.55 v·cm-1时,第一阶段偏转角度(θs1)、第二阶段最大线性加速度(αmax)和速度(Vmax)随刺激场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而当刺激场强高于0.55 v·cm-1,上述3个参数却无显著差异(P>0.05);刺激历时在10 ~50 ms范围内,αmax 和Vmax随刺激历时的延长而显著增大(P<0.05),当刺激历时长于50 ms时上述2个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场强和历时分别为0.55 v·cm-1和50 ms条件下,鲤幼鱼的θs1、αmax和Vmax分别是(56.51±4.11) deg、(31.60±3.62)m·s-2和(1.34±0.07)m·s-1;鲤幼鱼采取“快速直线”的逃逸策略,具有较强的快速启动游泳能力,鱼类的电刺激反应受刺激参数的影响并且存在阈值.  相似文献   

14.
以具有下行洄游需求的鳙(Aristichthys noblis)幼鱼为研究对象, 在自行设计制造加速流的装置中进行下行实验, 结果发现: 在实验设置的3个入口流速下(入口流速分别为: 0.018、0.034和0.053 m/s), 鳙幼鱼的通过率均为100%。在下行通过孔口的方式上, 以尾部先通过为主(即顶流通过), 尤其是在流速较高的时候, 头部先通过比例仅为6.25%。在通过总时间(从实验开始至通过孔口的时间)上, 鳙幼鱼在低流速条件下显著小于在中流速条件下(P<0.05), 而在高流速条件下与中低两个流速条件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1)。在通过时间(从实验鱼最后一次进入加速区域, 至通过孔口的时间)上, 鳙幼鱼在三种流速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性(P>0.1)。研究表明, 加速流会对鳙幼鱼下行的时间和方式产生影响。研究旨在为鱼类资源保护, 帮助鱼类安全高效过坝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也为研究鱼类在下行过程中应对加速流的行为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流速对鱇(鱼良)白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水温下,采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对实验鱼在静水和0.1、0.2和0.25 m·s-1流速下的游泳状态、游泳速度、趋流率和摆尾频率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水流速度对鱇(鱼良)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游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流速组的趋流率显著高于静水组,但不同流速组间的趋流率无显著差别;在0 ~0.2 m·s-1流速范围内,摆尾频率随流速加快而显著增大,但在0.25 m·s-1流速下40 min后摆尾频率显著低于0.2m·s-1流速组;随着流速的增大,主要游泳状态由逆流前进变为逆流静止;在有流速组,顺流而下状态所占时间比例相对其他游泳状态都较少;在逆流游泳的3种状态中,游泳速度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顺流而下状态中,游泳速度和水速间无显著相关;游泳速度、摆尾频率和水流速度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温度变化通常会引起鱼类的生理功能和游泳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为考察温度驯化对鲫偏好游泳速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分别在(15±1)℃和(25±1)℃条件下将单尾实验鱼置于梯度流速选择仪(流速范围为11.86~65.45 cm·s-1,等距离划分为5个流速区域,从第一到第五流速区域的流速连续增加)中拍摄1 h,采用Ethovision XT9软件分析视频资料并计算实验鱼在不同流速区域平均进入频次(F,次)、单次进入停留时间(T,s·次-1)和平均停留时间百分比(Pt,%)等流速选择行为指标。结果表明:25℃下,随着流速的上升、F值显著增加以及水流速度过高,鲫无法在最高流速区域停留较长时间而导致鲫在第四流速区域的Pt达到47%,显著高于其他流速区域(P0.05);15℃下,鲫第一到第三流速区域的F值相近,而第四和第五流速区域F显著下降;同时其T值的最大值也出现在最低流速区域,导致该温度组的最低流速区域的Pt达到最大(37%),显著高于其他流速区域(P0.05);在第一至第三速流速区域25℃组的F显著低于15℃组,且25℃组实验鱼在第四流速区域的T值显著大于15℃组(P0.05),导致25℃组在第一、第二速流速区域的Pt显著低于15℃组,而25℃组在第四、第五速流速区域的Pt显著高于15℃组(P0.05);实验鱼在25和15℃下其偏好游泳速度分别为27.91~41.30和11.86~15.18 cm·s-1;温度下降导致鲫的偏好游泳速度明显降低,与低温环境下鲫的整体生理功能受限有关。  相似文献   

18.
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及其与鱼体长度的关系是渔业声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我国广泛分布的鲤科经济鱼类鲤(Cyprinus carpio)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宜昌市隔河岩水库的一处僻静库湾作为实验地点,于2017年5月1—20日采用绳系实验法和Simrad EY60型(频率120 kHz)分裂波束回声探测仪,在环境干扰小的实验网箱里逐一测量单体实验鱼游动状态下的目标强度,由此构建2种鱼的目标强度与个体大小关系式。用于实验的鲤和鳙均为26尾,其全长分别为19.9—29.6 cm和49.2—74.2 cm,体重分别为175—461 g和1200—4700 g,实验所测TS值分别为–59.35—–45.20 dB和–34.22—–17.49 dB。回归得到实验鱼目标强度(TS,dB)与全长(TL,cm)关系式(1)鲤: TS = 29.84×lgTL – 95.23(R^2 = 0.74,P<0.01),(2)鳙: TS = 35.88×lgTL – 90.33 (R^2 = 0.83,P<0.01)。同时选择一个小型封闭水体(盐龙湖)“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捕捞之前的鱼探仪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实例,通过本文鳙TS-TL关系式估算全湖鱼类资源总量为89360 kg,折合40.1 g/m^2,捕捞产量(73610 kg)与之较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目标强度测定及其与体长关系式的合理性,有助于丰富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水声学评估技术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查速度增量(△v)和持续时间(△t)2个参数变化对鱼类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的影响,于25℃条件下,首先以15%临界游泳速度作为△v,设置不同的持续时间(△t:5,10,15,30,60min);再以20min作为△t,设置不同的速度增量(△v:5%,10%,15%,20%,30%Ucrit),测定瓦氏黄颡鱼(Pelteobag vachell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随△t的增加Ucrit整体呈下降趋势,△t由5min增加至60min,绝对游泳速度(absolute swimming speed,Ua)由(47.4±0.7)cm.s-1下降至(39.1±1.5)cm.s-1(P<0.05),除15和30min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v由5%提高至10%Ucrit,Ua由(44.1±0.6)cm.s-1显著增加至(47.0±0.4)cm.s-1(P<0.05),15%和20%Ucrit的Ua分别为(45.2±0.2)cm.s-1和(46.3±0.8)cm.s-1,与10%Ucrit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v增...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能力测定实验装置, 采用递增流速法, 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 青鱼、草鱼、鲢及鳙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大小排序为鲢>草鱼>青鱼>鳙, 这四种鱼类的绝对突进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 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鱼类游泳能力及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并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