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半自然农田边界与相邻农田步甲和蜘蛛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小麦、玉米收获前后,采用陷阱法调查了华北地区典型农业景观中具有不同植被结构的农田边界及其相邻农田中两类重要天敌类群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农田生境及相邻农田边界间两类天敌群落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相邻半自然生境植被群落的相关关系,探讨半自然农田边界对两类天敌类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整个取样季节农田边界处蜘蛛的多度显著高于农田内部;而步甲多样性在农田与边界间无显著性差异,仅呈现不同的群落结构;作物收获后蜘蛛分科数在边界处的增加以及在农田的减少,显示了蜘蛛在农田和边界之间的迁移活动.边界植被结构对蜘蛛和步甲多样性有不同影响:边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和较低的乔木层盖度有利于增加农田中某些步甲优势种的多样性;而较高的草本层盖度有利于增加皿蛛科蜘蛛的多样性.因此,半自然生境的存在可以通过天敌在农田和边界之间的迁移运动促进农田天敌多样性的维持;但不同类型半自然生境植被群落结构可能影响其对不同天敌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作用.为促进农业景观对天敌的保护作用,提高其害虫控制功能,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天敌的生境需求及食物需求,精心设计有利于天敌多样性维持的半自然生境.  相似文献   

2.
农田边界植草带是农田系统各斑块间生物物种迁移和群落演替、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区域,对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及提高农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作物-害虫-天敌互作有机整体对植草带宽度的响应,选取不同宽度植草带(2 m、4 m、6 m)及其比邻农田并以对应宽度作物边界作为对照,采用地表陷阱法对蜘蛛和步甲进行取样调查,探究植草带宽度对蜘蛛和步甲种群结构、迁移扩散规律以及对农田害虫控制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草带内蜘蛛和步甲个体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条带,4 m、6 m植草带的蜘蛛和步甲多度显著高于2 m植草带,且物种丰富度和多度显著高于其对照条带。此外,不同宽度植草带蜘蛛和步甲群落存在较高的异质性,蜘蛛和步甲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在4 m和6 m植草带及其比邻玉米田内,蜘蛛和步甲多度在植草带和植草带与比邻玉米田交界处显著高于农田内部,且随距离的增加,蜘蛛物种多度呈显著降低趋势,植草带宽度和距离共同决定蜘蛛和步甲的空间分布;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植草带宽度、植被Margalef指数对农田中蜘蛛和步甲群落结构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蜘蛛主要优势科和步甲主要优势种主要分布在6 m植草带比邻玉米田内;4 m、6 m植草带比邻的玉米田中蜘蛛和步甲对玉米害虫的益害比显著高于2 m植草带比邻的玉米田,且4 m、6 m植草带显著增加了玉米籽粒的百粒重及比邻农田的玉米总产量。本研究对植草带涵养捕食性天敌预防害虫发生的最适宽度进行探索,综合考虑植草带耕地占用、天敌涵养和生物控害潜力等因素,确定4 m宽度植草带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农田边界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库区生态环境和渔业的潜在贡献, 对秭归、云阳和忠县库区共计30个典型消落带断面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营养成分、断面坡度及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共发现54科、61属、209种植物, 其中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为主要优势种, 平均盖度分别为29.73%和26.87%; 随着水位高程逐渐降低, 狗牙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的盖度逐渐增加, 苍耳、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和狼粑草(Bidens tripartite)的盖度逐渐降低, 而葎草(Humulus scanden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盖度先增加后降低; 植被的分布还受到断面坡度的影响, 狗牙根的盖度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 而苍耳的盖度则随着坡度呈现先增后降的显著单峰形态分布(P<0.001)。较高的土壤含水率促进了以狗牙根为主的共优势群落的形成, 而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 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苍耳为主的共优势群落; (2)低水位高程(150—160 m)消落带地表土壤呈现明显的磷吸收趋势, 而高水位(160—175 m)表层土壤则呈现明显的磷释放趋势, 这与样地的植被类型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3)三峡水库消落带狗牙根和苍耳的地面鲜重总量为2.51×108和2.48×108 kg, 它们的鲜重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远高于其他植物, 对库区渔产潜力贡献分别为1.25×108和1.24×108 kg。综上,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的主要优势种为狗牙根和苍耳, 植被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位高程、断面坡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消落带植被在库区陆源磷营养截留、水体磷营养调控和鱼产力贡献方面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可为评估水库消落带的生态渔业功能及研发水库消落带的植被修复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设计苜蓿-麦邻作与麦-麦邻作的农田界面捕食性天敌空间分布对比试验,在距离交接界面3、6、9、12、15、18、21、24和27 m处设诱集小区,采用陷阱法诱集调查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与数量.结果表明: 不同界面麦田边缘地表步甲和蜘蛛物种多样性和多度都表现出一定的边际效应.苜蓿 麦界面15~18 m范围内边际效应明显,超过20 m, 边际效应逐渐消失.麦-麦界面的边缘效应明显弱于苜蓿 麦界面.苜蓿的刈割使苜蓿田中的天敌向邻作麦田迁移,苜蓿刈割后10 d内,邻作小麦田20 m内地表步甲和蜘蛛种类和个体数都有所增加,其中个体数的增长幅度大、速度快.绘制了苜蓿-麦界面地表步甲和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毛青步甲和星豹蛛)种群数量空间动态分布图,能直观地看出天敌由苜蓿向小麦田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5.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施用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施用杀虫剂对麦田蚜虫防效高 ,对其天敌有保护作用 ,且瓢蚜比降低。使用 1 0 %吡虫啉( 1 0g 667m2 )后 5~ 2 5天瓢蚜比为 1∶34~ 1∶1 70 ;用 50 %抗蚜威 ( 5g 667m2 )后 1 0~ 2 0天瓢蚜比为 1∶31~1∶1 95;而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 ( 50mL 667m2 )对麦田蚜虫防效好 ,对天敌杀伤力大 ,药后 1 5天瓢蚜比为1∶2 65。施用化学农药可使蚜茧蜂寄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采煤沉陷对地表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莹  贺晓  徐军  刘健 《生态学报》2009,29(8):4517-4525
对神府-东胜矿区6个矿3种不同地貌下2个不同沉陷年份及对照区地表植被进行了调查,计算并分析了各样地植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结果表明:(1)神府-东胜矿区植物种类总体上来看较为稀少,生态较为脆弱;在调查区内共出现植物30科 82属 114种.(2)6个矿中以上湾、大柳塔和活鸡兔3矿区植物种类较丰富,补连塔和乌兰木伦矿区物种相对单一.(3)经沉陷干扰后,植物群落主要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群落的建群种没有改变;除生态十分脆弱的乌兰木伦矿区外,其余矿区地表沉陷后物种多样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4)沉陷后群落组成成分较沉陷前增多,且沉陷1年区比沉陷当年区物种数多,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陈文波  谢涛  郑蕉  吴双 《生态学报》2020,40(19):7044-7053
我国当前城市日益频发的雾霾问题引发公众广泛关注,PM2.5被认为是雾霾的主要成因。研究认为,在某一区域短时间尺度上(如日),PM2.5浓度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但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如季,年),由于气象条件基本相似,则PM2.5浓度主要受土地利用特别是地表植被景观的影响。如何耦合地表植被景观格局与PM2.5浓度信息,定量分析其影响是当前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需要引入新思路。首先基于季节气象条件基本相似的科学假设,采用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分四季高精度模拟PM2.5浓度空间分布。其次,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四季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统计回归模型耦合植被覆盖度与PM2.5空间分布,定量研究植被覆盖度对PM2.5分布影响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与PM2.5浓度在本研究选择的空间尺度上,都显著负相关,说明植被覆盖度对PM2.5具有显著影响;同一个季节不同尺度上,以及不同季节同一尺度上的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2)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方式比较复杂,不同的季节的表现方式不同,总体来说PM2.5浓度与植被覆盖度曲线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高于线性回归模型,说明植被覆盖度对PM2.5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3)不同的PM2.5浓度水平下,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PM2.5浓度越高,植被覆盖度对其浓度的影响越明显。本研究提出的区域尺度耦合地表植被覆盖与PM2.5浓度的思路与方法,有效的揭示了植被覆盖度对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方式与尺度效应,为通过优化城市植被缓解大气污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岩溶区植被和季节对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随植被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假设,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检测岩溶区草丛(T)、灌丛(S)、次生林(SF)和原生林(PF)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随着地上植被的演替土壤细菌群落具有连续性但优势种群不明显,真菌群落没有连续性但优势种群明显.植被和季节对于细菌和真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同时存在显著的植被和季节交互作用.草丛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灌丛土壤中仅细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季节变化(p<0.05);而森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土壤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地上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微生物遗传结构逐渐稳定;植被恢复早期阶段,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但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蜘蛛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天敌类群,其分布易受田块尺度因素的影响。在农田边种植野花带可以增加景观美感,而对于蜘蛛多样性的影响在国内研究不足。在北京市选取8对农业管理和周边景观组成相似的农田,每对中一块田地毗邻野花带,另一块周围无开花植物生境。通过对农田中的蜘蛛进行监测,探讨野花带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毗邻野花带的农田中蜘蛛多样性高于无野花带的农田,且这种差异在农田内部更为明显;蜘蛛优势种群落分布与野花带性状无统计学显著性相关关系,却与野花带物种多样性和野花带宽度呈一定的正相关。研究表明,构建农田边界野花带有助于增加蜘蛛多样性,进而有助于虫害的生物控制。  相似文献   

10.
消落带土壤生态环境对水库水质及坡岸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土壤酶活性具有驱动土壤物质循环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以三峡库区梨香溪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四个海拔梯度和五种植被样地的土壤蔗糖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及相关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样地中,表层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均高于土壤下层,并且有效磷和总磷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四种土壤酶活性随高程的增加均总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除脲酶外,167~180 m样地的下层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165 m样地。在不同植被样地中,苔藓结皮样地的表层土壤中,蔗糖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为最大。有植被覆盖的样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裸地,其中虎杖和藻结皮植被对土壤的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影响作用高于狗压根和苔藓结皮。四种土壤酶的酶活性与土壤总氮、总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大体都呈现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供给能力受水淹影响,藻类结皮和苔藓结皮对消落带土壤肥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烟田节肢动物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点,给烟田害虫绿色防控及天敌保育提供基础资料,2019-2020年对贵州省惠水县代表性烟田节肢动物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结构开展调查分析。田间调查采用目测法、网捕法和陷阱法,数据分析采用物种累积曲线法,并比较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差异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惠水县烟田有节肢动物83种,分属于2纲13目55科83种(昆虫纲12目50科77种,蛛形纲1目5科6种);其中烟草害虫19种,天敌18种,中性昆虫46种。烟草整个生长期中,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和烟蚜(Myzuspersicae)危害严重,其他害虫零星发生。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nsi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chlorideae)和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是3种主要天敌昆虫,且在田间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的跟随效应。多样性指数变化与烟田节肢动物种群的实际变化保持一致。在烟草旺长期至成熟初期,群落多样性最高,群落结构最稳定,是抵御外来干扰最强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关于植物因昆虫取食所诱发的求救信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新生  严福顺 《昆虫知识》2004,41(6):610-612
虫害会使受害植株释放求救信号 ,后者能招引来致害害虫的天敌。害虫与寄主植物之间这一关系的联因在于致害害虫的唾液酶引起了被害植物代谢过程乃至代谢产物的改变。深入研究植物体的求救信号 ,就会了解昆虫和植物如何协同进化的秘密 ,进而可为寻找害虫防治新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麦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调查,在Windows 98平台上利用Visual Basic6.0统计编程,系统研究了麦田害虫及其天敌从5月9日至6月2日的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动。表明5麦田是相继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源,应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多样化的棉田生态系统控害保益功能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数量分析与能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地分析和比较了华北棉区多样化的套间作棉田生态系统与单作棉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及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多样化的套间作系统中苗蚜与 2代棉铃虫发生轻 ,而伏蚜与 3代棉铃虫发生重 ;套间作系统有利于天敌群落能量的生产 ,尤其是利于捕食性蜘蛛类群的能量生产 ;从棉田生态系统棉株 害虫 天敌相互作用关系来看 ,尽管间套作系统内天敌群落生产力增加 ,保护益虫 (天敌 )作用好 ,同时也增加了害虫群落生产力 ,其控害功能较差 .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对春季蔬菜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的粘虫板,促进蔬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采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和黑色6种颜色的市售粘虫板对菜地昆虫进行诱集试验.结果显示,粘虫板诱集的害虫以尖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和黄蓟马Thrips flavus为优势种;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灰地种蝇Delia platura、棉蚜Aphis gossypii、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菜粉蝶Pieris rapae为常见种.试验中蓝色粘虫板诱集的灰地种蝇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黄色粘虫板诱集的南美斑潜蝇、棉蚜、小绿叶蝉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蓝色和白色粘虫板诱集的端大蓟马、黄蓟马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蓝色粘虫板诱集到的尖眼蕈蚊的数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各种颜色粘虫板诱集昆虫的益害比较低,诱集益虫总数仅占诱集昆虫总数的1.64%,表明该时段使用粘虫板防治菜地害虫,对益虫伤害较小,对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为科学使用粘虫板防治菜地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田动物群落动态及天敌与害虫种群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得出:l)棉田生物多样性指数越大,群落稳定性越高;2)龟纹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之间极相关,草间小黑株与棉蚜种群之间有相关关系,棉蚜及龟纹瓢虫种群增长为指数增长;3)棉蚜及其多种天敌在水平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4)棉蚜、龟纹瓢虫及草间小黑蛛在垂直分布上均为聚集格局,龟纹瓢虫对棉蚜聚集场所具有追随跟踪攻击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毛竹主要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结果,共查明天敌9目32科102种。其中昆虫纲螳螂目1科3种,半翅目1科5种,双翅目2科2种,脉翅目1科2种,蛇蛉目1科1种,鞘翅目4科9种,膜翅目14科37种;蛛形纲蜱螨目5科40种,蜘蛛目3科3种。  相似文献   

18.
张欣  邓巍  朱娅佼  李娜  肖文  杨晓燕 《生态学报》2022,42(12):5059-5066
为探究微生物在流域中的水、陆分布差异和相互关系,对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水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枯水期,以澜沧江一级支流沘江和黑惠江为研究区域,系统布设12个采样点(水流交汇点),每个采样点采集水、陆对称样品各5份,共采集土样120份。结合传统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和鉴定菌株,按照《Nematode-Trapping Fungi》进行分类,共获得2属13种88株捕食线虫真菌;其中,陆地样品中共分离到2属11种45株,水体底泥中分离出1属10种43株,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3.33%。结果表明,澜沧江两条支流捕食线虫真菌在物种、属、群落结构3个层面上均存在水陆差异,也相互联系;陆地土壤可能是流域内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的源,水流是其重要的传播因子。在流域生态系统内,水陆间的扩散限制和水流的连通性都是维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于毅  严毓骅 《昆虫学报》1998,41(-1):82-90
1992-1995年对四个不同类型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引入夏至草、泥胡菜等有益杂草并与树行间种植的紫花苜蓿搭配的生草园,捕食性天敌发生量大,种群稳定,发生高峰期较免耕园、清耕园提前7d左右;害虫发生量低,种群数量变化平稳,无突增现象,生草园在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的情况下,树冠上蚜虫、叶螨和潜叶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均低于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密植园。生草园寄生性天敌的数量亦明显增加,金纹细蛾的寄生率高达62.7%,分别是免耕园、清耕稀植和密植园的1.34倍、16.9倍和17.9倍。果园植被多样化可使地面植被上的天敌数量逐年成倍提高,生草第3年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是生草当年的12.5倍,树冠上天敌量亦明显增加,益害比大大提高,生草第2年树冠上最大蝽螨比为1∶14.4,与原先油菜与紫花苜蓿搭配生草5年的效果相近。除当年生草果园(1992年)早期施用1次杀螨剂—螨克外,1993、1994年均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效地控制果树害螨、蚜虫和金纹细蛾等次生性害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20.
The uniparental parasitoid Closteroceruschamaeleon (Girault) is discovered to be fortuitously present on a population of the invasive Eucalyptus Gall Wasp Ophelimusmaskelli (Ashmead) in Riverside, Californi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from the New World of Closteroceruschamaeleon, which has proven to be a highly effective natural enemy of Ophelimusmaskelli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The taxonomy and identification of Closteroceruschamaele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