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骨科全麻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麻醉恢复室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观察组(术后发生谵妄)和对照组(术后未发生谵妄),分析术后麻醉恢复室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老年骨科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调查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296例,统计其术后谵妄发生率,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6例老年脊柱手术患者中有31例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47%。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与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年龄、脑卒中病史、术中低氧血症、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术前焦虑、苏醒时间、慢阻肺病史、术中低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前Hb<100 g/L、有慢阻肺病史、手术部位为颈椎、有术前焦虑、苏醒时间≥60 min、有术中低氧血症是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且受手术时间、年龄、术前Hb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结合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关系,并分析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术后发生谵妄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患者术前HbAlc水平与术后意识障碍评估量表(CA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者根据剔除标准剔除20例,最终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谵妄42例,发生率为21.00%(42/200)。将发生谵妄的患者纳为谵妄组(n=42),未发生谵妄的患者纳为非谵妄组(n=158)。谵妄组的术前HbAlc水平、术后CAM评分均高于非谵妄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术前HbAlc水平与术后CAM评分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与年龄、术前合并呼吸系统性疾病、手术时间、发生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存在电解质紊乱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发生低氧血症、术后疼痛评分>3分、术前HbAlc水平>8%均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术前HbAlc水平较高的患者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高危人群,且围术期应尽量给予减少疼痛、预防术后低氧血症的措施,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下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控制通气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异物患儿13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静脉全麻下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自主呼吸通气,69例)和观察组(采用控制通气,6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置镜首次成功率、置镜时间、置镜难易程度、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镜首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镜难度低于对照组,置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心率、MAP水平低于对照组,Sp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患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采用控制通气的方式效果较好,其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且安全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疼痛会对产妇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术后的急性疼痛会使产妇处于高水平的应激状态,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利于产妇的快速康复,并且可能导致慢性疼痛及产后抑郁的发生。良好的术后镇痛一方面可以消除体内的不良刺激,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为机体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使其能尽早开始哺乳,并且更好的与新生儿互动。椎管内或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镇痛方法,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并且可以转移至母乳,对新生儿有潜在风险,因此,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或手段进行多模式镇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本文对剖宫产术后镇痛药物及镇痛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剖宫产术后产妇提供高质量、个体化的镇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老年腹部重症病患术后谵妄以及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48例拟行手术的老年腹部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给予负荷剂量1μg/kg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盐水注入。术中观察组继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2μg/(kg·h),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不同时间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β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1、2、3d谵妄发生情况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T0时,两组NSE、血清S100蛋白、TNF-α及IL-1β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两组NSE、血清S100蛋白、TNF-α及IL-1β的浓度持续升高,且观察组NSE、血清S100蛋白、TNF-α及IL-1β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两组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谵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0 min时相比,两组术后1 h、6 h、12 h、24 h、48 h时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在术后30 min、1 h、6 h、12 h、24 h、48 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应用于老年腹部重症患者,可保持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平稳,缩短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减少术后谵妄发生情况,且缩短谵妄发生时间,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宫颈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均采取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方法。比较两组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术前、术后12 h和术后72 h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CD3~+、CD4~+/CD8~+、CD8~+、CD4~+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的血清TNF-α以及IL-6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术后12 h的CD3~+、CD4~+/CD8~+、CD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CD3~+、CD4~+/CD8~+、CD8~+、CD4~+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更有助于宫颈癌手术患者早期拔管和苏醒,其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的免疫抑制,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术后疼痛是术后常见的一种伤害性疼痛,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倡导,经皮穴位电刺激因其无创、安全等优点受到关注。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将经皮神经电刺激与针灸穴位理论相结合的一种方法,虽有研究证实其频率、波形、强度、刺激时间的设定及不同穴位的配伍对镇痛效果均可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在规范化方面仍有不足。本文总结其使用方法及镇痛疗效,以期对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临床提供最优参数及穴位配伍,使之规范化,从而发挥出最佳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修正衰弱指数(mFI)联合血清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7A(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7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计算术前mF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E2、IL-17A水平。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FI和血清PGE2、IL-17A水平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预测价值。结果:276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发生率为17.03%(47/276)。与非POD组比较,POD组mFI和血清PGE2、IL-17A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脑卒中、mFI、PGE2、IL-17A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FI联合血清PGE2、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mFI、PGE2、IL-17A单独预测(P<0.05)。结论:mFI和血清PGE2、IL-17A水平升高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独立相关,mFI联合血清PGE2、IL-17A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价值较高,可能成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苏醒期谵妄(Emergency Delirium,ED)与血浆S100β、NSE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择期全麻患者病人,于术前一天和术后苏醒期采用CAM量表进行谵妄状态评定,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为谵妄组,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为对照组.并分别于术前、苏醒期,随机选择谵妄组42例,对照组42例抽取血清用ELASA方法测定S100β、NSE值.结果:血清S100β蛋白、NSE值在苏醒期谵妄患者和非谵妄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β蛋白、血清NSE与苏醒期谵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腹腔镜术的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08例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中,约有22例患者发生EA,发生率为10.58%。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n=22)和无EA组(n=1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与ASA分级、年龄、合并高血压、性别、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前焦虑、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情况、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中低体温、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中补液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3 h、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无术后镇痛、术前焦虑、年龄≧60岁、术中低体温、合并糖尿病、ASA分级II级、性别男均是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麻醉恢复室胃癌腹腔镜术后患者EA发生率较高,且受到手术时间、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后镇痛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防治措施,以期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指标、围术期指标、应激激素指标、肺功能指标和不同时间点血清NSE、S100β浓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肾上腺素、皮质醇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手术1 h时、手术时2 h时、术毕时血清NSE、S100β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指标水平均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RV/TLC水平比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研究组患者术后的(MVV-VE)/FEV1、MVV/FEV1、RV/TLC等指标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更有效改善老年腹部肿瘤患者手术指标,并控制机体应激反应和降低麻醉过程对脑部的损伤,且对其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前无精神障碍的患者受围术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术后出现的神经并发症,表现为焦虑、认识障碍、记忆受损和人格改变。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围术期死亡率及手术和麻醉并发症大大降低,但POCD发病率未见明显改善,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康复及远期生存质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认识和分析POCD,成为当今麻醉管理的重要课题。POCD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估方法较多且相对主观,没有标准统一的评估、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目前虽已有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全面认识和分析POCD发病机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麻醉维持方法对老年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行腰椎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患者于入室后(TI)、麻醉诱导后(T2)、插管后(T3)、切皮开始(T4)、手术结束(T5)、拔管后(T6)的SBP/DBP、HR和SctO_2;检测患者于麻醉诱导前(X1)、拔管后(X2)、术后第1d(X3)、术后第3d(X4)、术后第7d(X5)静脉血中IL-1β、IL-6、HMGB1、S100P和TNF-α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结果:T6时,B组SBP较A组高(P0.05);T4时,B组SctO_2较A组高(P0.05)。X1~5时,B组IL-1β均较A组低(P0.05);X2~4时,B组IL-6较A组低(P0.05);X2~5时,B组HMGB1较A组低(P0.05)。与X1时比较,A组X2~4时HMGB1均升高,B组X2~4时HMGB1均降低(P0.05);与X1时比较,A组X3时IL-6升高,B组X3时IL-6下降(P0.05)。A组术后第3 d发生POCD10例,B组3例(P0.05);A组术后第7 d发生POCD8例,B组5例(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均可引起老年患者发生早期POCD,在术后第3天时,静吸复合麻醉较全凭静脉麻醉能较少POCD的发生,而在术后第7天时,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米库氯铵在老年患者麻醉恢复期的肌松残余作用,探讨其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拟行择期腹腔镜下胃肠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48例,ASAI-II级,随机分成持续输注米库氯铵组(M组)和持续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C组),每组24例。采用4个成串刺激尺神经,通过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以监测TOFR值(T4/T1)。记录两组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IS)、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及术后不良反应等。M组在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分别采集动脉血并检测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D1和D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失血量、术毕体温、输液量以及D1和D2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1与D2的差值D与输液量明显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425,P0.05);M组的临床时效、恢复指数、TOFR恢复到0.7的时间、TOFR从0.7恢复到0.9的时间和停药至拔管时间均明显小于C组(P0.05);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D1和D2)分别与临床指数、恢复指数、TOFR恢复到0.7的时间、TOFR从0.7恢复到0.9的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相关性不大(P0.05),M组肌松残余发生率相对低(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的围拔管期,米库氯铵的肌松恢复时间短于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残余作用相对较少,并与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活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Copeptin can reflect individual's stress state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poor outcome of critical illness.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outcome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surgery.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plasma copeptin level to predict POD and POC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surgery. Postoperative plasma copeptin levels of 108 patients were measured by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plasma copeptin levels were substantial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OD than without POD (1.8 ± 0.6 ng/mL vs. 1.1 ± 0.3 ng/mL; P < 0.001) and in patients with POCD than without POCD (1.9 ± 0.6 ng/mL vs. 1.1 ± 0.4 ng/mL; P < 0.001). Plasma copeptin level and age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POD [odds ratio (OR), 67.38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2.031–377.426; P < 0.001 and OR, 1.202; 95% CI, 1.075–1.345; P = 0.001] and POCD (OR, 28.814; 95% CI, 7.131–116.425; P < 0.001 and OR, 1.151; 95% CI, 1.030–1.285; P = 0.003) using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prediction of POD, 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of the copeptin concentration (AUC, 0.883; 95% CI, 0.807–0.937)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age (AUC, 0.746; 95% CI, 0.653–0.825; P = 0.020). For prediction of POCD, the AUC of the copeptin concentration (AUC, 0.870; 95% CI, 0.792–0.927)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age (AUC, 0.735; 95% CI, 0.641–0.815; P = 0.043). Thus, postoperative plasma copeptin level may be a useful, complementary tool to predict POD and POC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surg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80 例老年行非心脏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3 d 分别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同时记录行不同手术种类患者POCD 发生率并分析其年龄、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与POC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80 例患者POCD发生率为30.0%,且不同种类手术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 组术后1dMMSE 评分为较术前分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CD组术后3 d及非POCD 组术后1、3 d MMSE 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麻醉持续时间≥ 3 h、术中出血量≥ 350 mL及合并高血压与POCD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POCD 发病率较高,且患者高龄、文化程度低、高血压合并症及麻醉持续时间长等是引起POC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4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躁动-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观察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EA,发生率为23.04%,纳为EA组,剩余的157例未发生EA,纳为非EA组。EA组、非EA组在性别、全麻方式、术前用药、苏醒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非EA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胃管/导尿管、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或泌尿外科手术、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为Ⅱ级、术后疼痛是E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是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