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7~1990年在西藏的野外调查资料和752km长的调查样线以及调查中所遇见的267头野牦牛,采用截线抽样法,以直方图截舍法确定其探测函数,计算出了野牦牛在西藏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079头/km2,每群平均头数为12.71头,种群数量达7959±802头,分布面积为10万km2,加上新疆3031头(或10000头),甘肃103头和青海4092头,则中国野牦牛总数为15000~20000头,分布总面积为466000km2以上.目前其分布区已被分割为5个较孤立的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亟待人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分布区的进一步分割并制止捕杀,切实保护好现有资源  相似文献   

2.
高原珍兽——野牦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而你要想亲自目睹一下家牦牛的祖先——野牦牛,那就难多了。倒退一千年成几百年前,野牦牛的分布究竟有多广,虽无史料记载供参考,但可断言,那时假尚未被开垦的、且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原,估计都有它们的足迹;如今,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它们的生态环境,侵占了它们的生存空间,现在主要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高原北部,包括西藏羌塘高原、新疆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事实上,这三块地区在自然地域上是连在一起的,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此外,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的上游谷地、甘南西北部肃北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四川西北部的石渠县曾有过野牦牛的分布记录,可近年多次考察证实,野牦牛已在石渠绝迹了。  相似文献   

3.
西藏羌塘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冬季野生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1~23日,我们在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长达1692km的野生动物调查,此次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均为无人区,海拔在4800~5200m之间。本次调查显示,冬季该荒漠/高山草原区域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分布最多的有蹄类物种。在全长1692km,宽2km的样线上,共记录到5999只藏羚羊。在每个分区内的密度各不相同,从0.03/km^2到9.21/km^2,平均为1.77只/km^2。在调查期间,明显的雄性个体群平均为6.3只/群,雌性个体群平均为6.4只/群,同时我们也记录到了100只以上的雌雄集合群。由此可见,藏羚羊正进入冬季的交配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集中分布的现象。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开始集中的雌性藏羚羊分别来自哪几个迁徙种群,和各个产仔地的明确关系,以及雄性藏羚羊又来自哪些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同一纬度区域内其它有蹄类物种的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当向东进入可可西里之后才有所上升。其中,在可可西里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牦牛(Bos grunniens)占总数的73%(n=977),藏野驴(Equus kiang)占48%(n=527)以及藏原羚(Gazella picticaudata)占95%(n=146)。西藏的羌塘北部地区对于藏羚羊是重要的冬季分布区,而可可西里地区不仅是几个藏羚羊种群重要的产仔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野牦牛种群的避难所。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青藏公路东部有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草场的情况。在该区域内,已出现多个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种群数量约200头的全身被毛为金色的野牦牛。为探究该种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和家牦牛(Bos grunniens)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丝野牦牛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 b)和D-loop区基因序列差异,初步探讨了金丝野牦牛遗传分类地位。结果表明:金丝野牦牛的这两个基因片段的序列结构特征、长度、核苷酸组成与其他牦牛相似;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在系统树中,它们聚集为一支,说明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但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较普通野牦牛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大,加上毛色等形态区别,我们认为金丝野牦牛为野牦牛的一个亚种或者重要保护单元。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
藏羚     
<正>雌性藏羚具有长距离生殖迁移的习性,季节性往返于冬季栖息地与夏季产羔地之间。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内的卓乃湖和太阳湖是已知藏羚最重要的产羔地之一,每年聚集了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不同地理种群的藏羚。图片拍摄于8月三江源种群于卓乃湖产羔后返回三江源冬季栖息地的途中,图片中央为一对藏羚母子,藏羚幼体尚在哺乳期。本图片拍摄地位于青藏公路K2996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侧,藏羚将先后跨越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返回家园。  相似文献   

6.
保护藏羚     
张立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0-21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属牛科、藏羚属,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和新疆三省区,印度和尼泊尔有少量分布。估计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5~10万只。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7~1988年在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的调查,这一地区的藏羚密度范围在0.6~7.2只/km2。1990年中国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曾在9个样地进行调查,发现其平均密度为2.08只/km2。藏羚善奔跑,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雄性肩高80cm左右,体长130~140cm,体重在3…  相似文献   

7.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但目前人们缺乏对其多样性分布格局的清晰认识以及人类活动对药用植物资源影响的评估。本研究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地区254种药用植物分布及人类活动的数据, 分析了当前青藏高原地区药用植物分布格局及其面临的威胁, 并划定出当前需要保护的优先区域。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药用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 且较强的人类活动影响力与较高的药用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重叠,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药用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有着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结合生物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算法, 划定了保护优先区, 包括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部、青海东部及西藏中部, 这表明青藏高原现有的保护区存在大量保护空缺。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了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管, 增设保护区, 补充和完善保护植物名录, 加强科普宣传, 加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的保护青藏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建议, 为今后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区划定提供依据, 也借此宣传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问题, 唤起民众的保护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野牦牛的分布,类型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根据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对野牦牛的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型作了阐述。野牦牛仅分布于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高山寒漠,数量约2—4万头。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种动物,论述了野牦牛的两个生态类型,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经八年试验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明显提高了家牦牛生产性能。野血牦牛在活重、体格大小、增重速度、屠宰率、产奶量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15%以上,为牦牛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具有丰富的生境类型和生物种类,是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热点研究区域。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动物区系,尤其是有蹄类动物,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野牦牛(Bos mutus)、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普氏原羚(P.przewalskii)、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等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如下问题:青藏高原有多少种有蹄类动物?有多少种特有有蹄类动物?其分布格局如何?生存状况如何?保护现状如何?我们首先确定了青藏高原动物地理区的地理边界。发现青藏高原有28种有蹄类,其中10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青藏高原有蹄类种数占中国有蹄类的42%,单位面积上的有蹄类物种密度比中国现生有蹄类物种平均密度高62%。特有种比例高达36%。然而,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分布不均匀,其丰富度呈东部高西部低格局,而高原特有有蹄类则分布于高原腹地。青藏高原有蹄类动物生存受威胁比例高,其中71%为受威胁物种,54%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或附录II。野外调查发现大额牛(Bos frontalis)已经野外灭绝,目前仅在高黎贡山有人工养殖的群体。青藏高原有蹄类物种红色名录指数从1998–2015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一趋势。青藏高原有蹄类受威胁局面仍在继续,物种生存状况持续恶化。虽然经过4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但一些青藏高原有蹄类的重要种群与栖息地并没有被自然保护区和新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所覆盖。因此,在开发青藏高原、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尽量保存高原野生动物种群与生境,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