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的一些软舌螺化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该文的软舌螺标本采自贵州省台江县八郎村中寒武世地层,计有Haplophrentis?reesei,H.?carinatus,Hyolithes?cf.idahoensis,H.?cf.cariniferus,H.?sp.,Cambrovitus balangensis gen.sp.nov.,Notabititidae gen.et sp.uncertain.。其层位位于梅树村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之上。地层时代与北美布吉斯页岩的时代相当,两地的软舌螺可直接对比。更为可贵的是在方Haplophrentis?carinatus的腹内视标本中发现了直肠和伸缩肌软体印痕。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我国是石炭-二叠纪地层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在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在华南的许多地区则为一套连续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海相沉积。这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牙形刺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国石炭-二叠纪牙形刺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981年,王成源、王志浩在“  相似文献   

3.
【背景】城市环境中空气微生物的丰度、群落组成及其传输、扩散受区域环境和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环境安全和居民健康。【目的】研究福建厦门不同季节、城市功能区和行政区空气细菌和真菌丰度和群落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影响空气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病原菌的潜在风险。【方法】采用大容量生物气溶胶采样器,于2021年夏季和2022年冬季在厦门市多个城市功能区采集了生物气溶胶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功能区和行政区空气细菌和真菌的绝对丰度,并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厦门岛和同安区细菌群落组成,并开展潜在病原菌的风险评估。【结果】细菌绝对丰度在夏冬两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冬季(平均2.17×105 copies/m3)比夏季(平均3.18×104 copies/m3)高1个数量级左右。公园中空气细菌绝对丰度最低,而在工业区最高。真菌绝对丰度在夏冬两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夏季绝对丰度(平均4.24×103 copies/m3)高于冬季(平均8.95×102 copies/m3),最低绝对丰度出现在公园。夏季同安区空气细菌和真菌绝对丰度最高,并与其他3个行政区有显著性差异。在冬季,厦门岛细菌绝对丰度平均值最低,真菌最高,并且与其他3个行政区有显著性差异。采样点不同半径范围内“绿色空间”占比与细菌绝对丰度存在显著相关(P<0.01)。细菌绝对丰度与大气多个环境参数(NO2、PM2.5、SO2、温度和相对湿度)有显著相关,而真菌仅与温度有显著正相关(P<0.01)。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厦门岛和同安区的优势菌群无明显的时空变异。冬季潜在病原菌的绝对丰度显著高于夏季(P<0.001),工业区显著高于公园(P<0.05)。【结论】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厦门市空气微生物的绝对丰度较低;空气细菌与真菌绝对丰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空气细菌绝对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厦门空气细菌和真菌的绝对丰度与环境因子息息相关,但其关键影响因子不尽相同。厦门岛和同安区的菌群组成具有较为稳定的时空分布特征,但潜在病原菌的风险冬季高于夏季,工业区高于公园。  相似文献   

4.
万峰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9年9月(夏季)和2010年1月(冬季)对万峰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万峰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其中夏季水库表层(0-10 m)浮游植物优势种为蓝藻门中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kiborskii),底层为硅藻门中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在冬季以硅藻门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梅尼小环藻为主.夏季,浮游植物表层丰度为13.0×104~54.6×104 cells·L-1,野鸭滩(S2)最高,而以坝艾(S4)浮游植物丰度最低;浮游植物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m),以蓝藻组成为主,蓝藻丰度百分数在大坝(S1)最高,达到90.3%,香浓多样性指数夏季高于冬季,夏季表层均匀度指数最低.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为17.43×104~25.28×104 cells·L-1,浮游植物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m)和中层(10~50 m),水体的各层硅藻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看,万峰湖处于中营养状态,冬季水质好于夏季.夏冬两季浮游植物丰度与水体的温度及水深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红树林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非常关键。本研究从中国亚热带北部湾典型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采集沉积物样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手段,完成了沉积物样品16S rDNA基因的扩增子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红树林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在干季还是湿季,在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最丰富的类别。此外,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一共占据总丰度的80%左右。干季时期的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高于湿季,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显示干、湿两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干季时期的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湿季,而古菌则相反。不同时空期(干季和湿季)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对揭示亚热带海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空气微生物沉降及污染与文化遗产的微生物退化密切相关,本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赋存环境空气中细菌浓度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石窟环境监测预警和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在2016年春、夏、秋和冬季分别采集空气样品;基于传统培养方法获得空气中细菌浓度及纯培养菌株;通过提取基因组DNA、扩增细菌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生树等分子技术研究细菌群落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影响遗产地空气细菌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监测期内,空气细菌浓度在(281.20–1409.20)CFU/m3之间,最高浓度出现在MJ4处的夏季,最低浓度出现在MJO处的春季;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在空间层位分布上有所差异,但不显著(P0.05)。培养的细菌菌株经鉴定属于4个门11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Paenarthr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薄层菌属(Hymenobacter)和考克氏菌属(Kocuria)等为优势属。【结论】麦积山石窟空气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在石窟不同层位,空气中细菌群落分布与相对湿度、温度与降雨量相关;部分细菌种属如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Micrococcus),为壁画及彩塑生物腐蚀的潜在病害菌;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环境空气细菌的监测可为石窟保护和旅游开放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0~2001年柘林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7月至 2 0 0 0 1年 7月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 2 9属 5 7种 ,枝角类 3属 3种 ,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其中 ,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 Penilia avirostris为优势种 ,合计占浮游动物总个体数的 6 2 .7%。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和总个体数都表现为湾外大于湾内的平面分布格局 ,周年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 ,高峰期位于 6~ 1 0月份 ,最低谷位于冬季 1月份。因此 ,总个体数与水温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柘林湾是一个浮游动物相对丰富的海湾 ,年均生物量为 1 1 5 .7mg· dw / m3 ,总个体数达 6 .8× 1 0 3 ind/ m3 ,但群落结构的小型化趋势比较明显。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与浮游植物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空气微生物无处不在,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是大气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大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空气微生物中不仅包含有益微生物,也潜在大量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全面深入揭示空气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特征及演替规律,对提高空气质量、保障人们健康及国家生物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地阐释了空气微生物来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潜在健康风险,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空气微生物污染及其健康风险,为空气微生物污染防控和人类健康保障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SPEI指数的华北冬麦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玉静  王春乙  张继权 《生态学报》2015,35(21):7097-7107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不断加剧。利用华北冬麦区45个气象站1961—2010逐月温度与降水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作为区域干旱指数进行华北冬麦区近5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平均温度明显上升,研究区整体呈现干旱化加剧趋势。华北地区平均SPEI指数对于典型干旱年份的表征准确,与历史资料相符合。(2)华北不同区域之间增温率不同,导致干旱化趋势存在差异。通过对典型站点的分析,发现增温率越大的区域干旱化趋势越严重。(3)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站次比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年型干旱的发生特点。对SPEI指数矩阵的EOF分析结果显示出华北地区典型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呈现全区旱涝变化一致型的分布形式,高值区包括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现南北相反的分布型,河北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河南大部分地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北部干旱化趋势加剧,南部干旱化有所缓解;第三模态呈现东西相反的分布形式,这种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对鲁西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以及华北各地石炭、二叠系孢粉组合中已经发现的Sinulatisporites一属的时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其时空分布仅限于华夏植物区的北方亚区,在时间上始于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灭绝于中二叠世中、晚期,可视为鲁西乃至华北地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中期华夏植物区北方亚区的典型分子。其母体植物可能为一种喜湿热的真蕨植物或种子蕨植物。该属产出层位稳定,延续时间较短,在月门沟统山西组、石盒子统下石盒子组含量丰富,又常产出于月门沟统山西组的主要含煤岩段及其上部石盒子统下石盒子组的砂、泥岩段,故可作为二叠系划分和对比煤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板块巴楚隆起区主体部位的寒武纪地层多为典型浅水局限台地蒸发相、潟湖相沉积,在早中寒武世时期沉积石膏与岩盐层。本次研究对中寒武世阿瓦塔格组石盐进行了氯同位素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海水存在强烈的陆源水体输入。  相似文献   

13.
乔丽 《古生物学报》2011,(2):166-175
统计广西中泥盆世不同沉积相区二十条剖面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共计13目45科69属167种,其中Eifelian期47属73种,Givetian期32属100种.对不同级别分类单元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从Eifelian期到Givetian期,不仅腕足动物各个目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构有明显改变,而且各个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腕足动物...  相似文献   

14.
芦苇是生态域极广的一种禾本科芦竹亚科植物,且其植硅体含量丰富,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温度带及生长期的不同阶段芦苇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揭示芦苇植硅体的环境指示意义,从而为定量恢复古环境和探讨植硅体形成机理提供相关参考。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2个样点芦苇样品中共包含6种主要植硅体类型,其中鞍型的含量最高,是芦苇植硅体的优势类型。同时在不同温度带及生长期芦苇植硅体浓度具有明显差异。在东北地区,从温带到暖温带,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多,但在不同湿度区,其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总的来看,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可指示环境温度的变化,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湿度的影响。在6—10月,芦苇植硅体和鞍型浓度均在其生长初期较多,而在9、10月相对较少,并推测植物植硅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植物生长本身对硅的需求规律相一致。该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硅体的形成机理,从而促进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生物礁的层孔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系统描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淳化县铁瓦殿、岐山县烂泥沟上奥陶统生物礁中的层孔虫化石,包括2目5属9种,分别为囊层孔虫(Cystistroma)、拉贝希层孔虫(Labechia)、穿孔层孔虫(Forolinia)、网格层孔虫(Clathrod ict yon)和蜂巢层孔虫(Ecclimadictyon).建立拉贝希层孔...  相似文献   

16.
放射虫是揭示古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采用虎红染色方法,首次揭示了南海典型断面现代放射虫残骸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比较分析现代水体中放射虫残骸群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群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海春季放射虫残骸群比较丰富,其丰度一般呈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最高值主要出现在75—300m深即位于叶绿素最大值层和活体高峰深度之下;分析发现研究区放射虫残骸丰度的深度分布受到海流的横向输运影响;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属种组成和丰度分布的差异表明,除了现代放射虫具有季节性变化之外,海流的横向传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150—300m水体中除了Cornutella profunda和Cyrtopera laguncula,还发现了Cycladophora davisiana的残骸,推测典型冷水种C.davisiana由于受到径向翻转流的作用,从中深层水被带到了中上层水体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化石昆虫群的建立及其演化序列(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几十年来已积累了众多的中国北方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昆虫化石标本,对其长期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昆虫化石演化序列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即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和第三纪演化阶段,其中包含14个昆虫群虫和29个昆虫组合。这些昆虫群及其组会既反映了北方昆虫在地质历史上兴衰的发展规律,也为地层划分、对比与地质时代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ccording to a systematic study of large numbers of fossil insects collected from th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Tertiary strata in North China, three evolutionary mega-stages of fossil insects including 14 fossil entomofaunas and 29 entomassemblag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se insect faunas reflect their order or law of evolution—the history of their rise and fall, and form their evolutionary succession in North China. Such a hist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not only for understanding fossil insects through time, but also showing for 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19.
东湖放养鱼类时空分布的水声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0年,用鱼探仪逐月对东湖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探测的结果表明:东湖鱼类主要分布在1.5m以下的水层,1.5m以上与1.5m以下的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差异,此外,东湖中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亦有显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这种水平分布差异与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可能主要由群聚行为引起,由不同月份群聚程度不一致,推测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群聚行为,污水排放对鱼类空间分布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第四纪(或亚代)"环境变化与大哺乳动物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质年表2004的筹备和发表使关于“第四纪”概念、时限、阶元的讨论达到了高潮。目前的情势是,其下限下移至~2.6 Ma几乎已成定局;其阶元究竟是“纪”还是“亚代”正在表决中(初步表决倾向于后者)。这样一来,“第四纪”就包括以海相地层为基础建立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及全新世三大部分。中国北方“第四纪”大哺乳动物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现在应该根据新的情势重新审视其演化的阶段性及其与~2.6 Ma以来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环境变化和大哺乳动物化石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1)-2.6 Ma是北极冰盖大规模扩大,季风气候急剧加强,黄土开始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沉积,哺乳动物群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大量三趾马动物群特有的成员在此之前灭绝。2)~2.6至1.3 Ma是古老“第四纪”类型繁盛的时期。真马(Equus)和巨颏虎(Megantereon)从北美经过白令陆桥进入欧亚;一大批欧亚大陆起源的新属出现,如Eirictis,Meles,Crocuta,Coelodonta,Eucladoceros,Elaphurus,Leptobos等。这一时期后期的气候,从黄土粒度曲线变化幅度普遍较小判断,应该相对比较稳定,较为温和。3) 1.3-0.13 Ma为中华大角鹿(Sinomegaceros)异常繁盛的时期。一大批以周口店动物群为代表的典型中更新世的种类出现,如与狼接近的变异狼、中国硕鬣狗、意外巨颏虎、基什贝尔格犀等。这一时期之初有相当数量的东洋界分子越过秦岭进入中国北方的南部,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毛冠鹿、鬣羚等。这一时期的气候起伏大,有明显逐渐变冷的趋势。从黄土粒度曲线看,至少有3次明显的冷期和一次较长的暖期(L15,L9,L2和S5)。因此,这一阶段是可以再分的,但这需要对哺乳动物化石和动物群的年代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4)0.13~ 0.011 Ma出现大量现生种,如普氏野马、野驴、野猪、盘羊等;一些晚更新世特征的类型出现, 如猛犸象、原始牛和具有奇特角枝的中华大角鹿等;在东北还出现了驼鹿化石。这一时期的气候波动不大,相对较温和。哺乳动物群所反映的特点应该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较温和的气候条件下的辐射适应与新生现生种类的混合。5)0.011 Ma~现代,适应于寒冷气候的特殊类型,如猛犸象、披毛犀等灭绝。上述4个哺乳动物演化阶段自下至上可以NCMQ1~4代表之。其中NCMQ1-2之间的界限与现在“第四纪”所包含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及早—中更新世的界限(1.8 Ma和0.78 Ma)并不一致。这种划分和北美及欧洲的哺乳动物分期都比较接近。北美的Blancan和Irv- ingtonian的分界约为1.35 Ma;而欧洲维拉方期的顶界也在1.1~1.4 Ma之间。NCMQ3和 NCMQ4则与晚更新世及全新世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