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秋季高寒山区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根系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及与牧草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CAT和SOD活性增强。其中火烧地的全期平均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SOD活性明显高于未火烧地,总增幅度也较大。秋季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是多年生牧草贮藏能量物质安全越冬和翌年再生芽萌动的能量需要,而CAT和SOD活性的增强可阻止低温下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积累,使植物生物膜系统免受伤害,是决定植物抗寒性的另一重要因子。火烧地牧草春季萌动早,长势强,产量高,秋季其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及CAT和SOD活性强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秋季高寒山区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根系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及与牧草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CAT和SOD活性增强。其中火烧地的全期平均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SOD活性明显高于未火烧地,总增幅度也较大。秋季牧草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是多年生牧草贮藏能量物质安全越冬和翌年再生芽萌动的能量需要,而CAT和SOD活性的增强可阻止低温下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积累,使植物生物膜系统免受伤害,是决定植物抗寒性的另一重要因子。火烧地牧草春季萌动早,长势强,产量高,秋季其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及CAT和SOD活性强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温带地区的高山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在-30℃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然而人们并不了解其抗冻的生理机理。本研究目的拟通过测定自然生境下生长的4种高寒山区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花雀麦(Bromus  sinensis  Keng.)、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草地早熟禾(Poa sphyondylodes  Trin.)根中渗透调节物、膜脂过氧化产物、多胺含量季节变化,以了解他们与牧草抗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晚秋(9月1~15日)牧草根中MDA含量增高,尔后下降,冬季保持恒定。总碳水化合物(TNC),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晚秋气温下降而增加,在11月达到最高,尔后下降,且持续到翌年春季。随晚秋气温下降从9月到11月根中多胺含量迅速增加,4种牧草平均增加180%,其中亚精胺(Spd)占多胺含量的53%。在11月牧草根中多胺几乎完全消失。上述物质在晚秋入冬增加正好与牧草抗冻锻炼时间相吻合,因而是植物抗冻适应的重要生理响应和植物越冬的低温保护物质。他们在降低细胞冰点、防止细胞结冰引起的膜机械伤害,抑制膜脂过氧化保护膜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镉对小麦幼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小麦幼苗经镉胁迫后,随着镉浓度的增高,叶征和根系中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过氧物酶(POD)活性明显升高,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有所提高。叶片中MDA积累量和SOD活性都高于根,而POD活性则是根高于叶片。随幼苗生长时间延长,叶片和根中的MDA积累量增加,而SOD活性却降低。  相似文献   

5.
周瑞莲  张普金 《生态学报》1996,16(4):402-407
本文研究了高寒草地3种立地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在春季萌动过程中根系碳水化合物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S3307对番茄插枝生根的作用(简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经10mg.L^-1S307处理过的番茄侧枝,其发根数、根干重、根体积及根系活力都提高而优于NAA。在NAA和S3307诱导不定根尚未长出前,切段基部内源激素IAA含量增加,PPO和POD活性下降,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7.
小麦开花后8、16和2d,上、中、下3层根的 SOD活性开始下降,而 MDA含量开始上升,与根系活力的开始下降期一致。异戊烯基腺苷(iPAs)含量的下降速率和脱落酸(ABA)含量的上升速率均为上层根快于中、下层根。  相似文献   

8.
黄顶  王堃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2):210-214
在春季萌动期,分别对典型草原几种常见禾本科牧草老芒麦、披碱草、羊草、赖草和克氏针茅的幼芽和地下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及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含量的GA和较低含量的ABA是根茎类禾草羊草和赖草春季萌动早的重要调控因子,而根系丰富的可溶性糖为根茎类禾草的萌动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玉米素核苷动态变化趋势与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动态相似,萌动初期呈下降趋势,4月底达到最低值,此后又逐渐上升;而内源激素IAA和GA的含量与牧草幼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茎类禾草羊草和赖草与须根系禾草老芒麦和披碱草之间幼芽的GA和ABA水平以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用DArg+ MGBG 处理保持系, 降低花粉可育度, 并使其幼穗中蛋白质、DNA 和RNA含量以及蛋白酶、RNA 酶和DNA 酶活性下降,使O-·2 生成速率和MDA 含量上升。Put+ Spd + Spm 可消除或部分消除DArg +MGBG的上述效应( 对酶活性的影响除外) 。DArg + MGBG 也使POD、SOD 和CAT活性上升, 但是,多胺只能降低抑制剂对POD 的刺激作用。用Put+ Spd + Spm 处理不育系, 使花粉可育度轻度提高, 并使其幼穗蛋白质、DNA和RNA 含量略有上升,使蛋白酶、DNA酶和RNA 酶活性、O-·2 生成速率、MDA 含量、SOD 和CAT活性下降, 使POD 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10.
三唑酮对绿豆幼苗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三唑酮处理可提高离体绿豆(PhaseolusradiatusL.)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叶片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及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20mg/L三唑酮可提高POD、AsAPOD活性和AsA、GSH含量,对SOD、CAT活性无影响。丙二醛(MDA)含量在叶片衰老过程中提高,并与POD、AsAPOD活性和AsA、GS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三唑酮可降低MDA含量。表明三唑酮有提高植物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保护能力,延缓叶片的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温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经高温处理后,黄瓜幼苗MDA含量显著增加,随着处理时间延长,MDA含量不断增加,这说明幼苗的膜系统受到明显伤害。高温处理后,POD活性增强;其中对高温敏感的自交系Q10增加量较大,耐高温的自交系T97增加较少。而高温处理有前后T97的POD活性明显比Q10高。高温处理d后,CAT活性降低。同时SOD活性逐渐降低,对高温敏感的自交系Q10降低低较严重。试验表明,保持较高膜保护酶的活性可以降低高温的危  相似文献   

12.
高寒山区植物根抗氧化酶系统的季节变化与抗冷冻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寒山区(海拔2900m)和选取4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即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sphyondylodes)、花誉麦(Bromus sinensis)和垂重申披碱草(Elymus nutans),测定了秋末、冬初、冬季、春季气温变化过程中其根中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变化,分析了抗氧酶系统在根抗冷适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秋末降温植物根中MDA含量增加,尔后下降,在冬季和翌年春季保持相对稳定。从9月初到10月下旬,4种植物根中SOD、CAT、POD活力平均增加170%、130%和56%。在冬季下降,但仍远高于9月,在春季气温上升过程中酶活力上升。根能在组织结冰状况下生存与其具备完善的保护酶系统,能及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膜脂过氧化维持膜完整性有关,据降温过程中MDA含量和抗氧酶活力变化,可将根冷适应分为两个阶段,即第1阶段平均气温在0℃以上,抗氧酶活力增强,MDA增加阶段,第2阶段平均气温降至0℃以下,最低气温降到-15℃以下,抗氧酶活力下降,MDA无明显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自然生境下生长的兴安鹿蹄草(Pyrola dahurica)叶片在雪盖初期、后期的细胞膜相对透性、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兴安鹿蹄草顺利越冬取决于两个关键时期, 即雪盖初期和雪盖后期, 雪盖初期包括积雪期和盛雪期, 雪盖后期包括融雪初期和融雪后期。积雪期(11月1日~12月1日)兴安鹿蹄草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片中的MDA含量逐渐增高, 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大, SOD和POD活性增强; 进入盛雪期(12月1日以后), 雪盖下温度较高而恒定, 兴安鹿蹄草叶片MDA含量减少, 细胞膜相对透性减低, SOD和POD活性减弱。翌年春天融雪初期(3月1日~3月15日), 雪盖下温度降低, 兴安鹿蹄草叶片中的MDA含量增高, 但低于积雪期; 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大, 且高于积雪期; SOD和POD活性增强, 但低于积雪期; 融雪后期(3月中旬以后)兴安鹿蹄草叶片MDA含量减少, 细胞膜相对透性减低, SOD和POD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万春阳  王丹  侯俊玲  王文全  彭芳 《生物磁学》2011,(10):1805-1809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甘草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甘草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配成Hoagland液)处理盆栽一年生甘草,分别于35d、70d和105d取样,测定甘草株高、地上部分鲜、干重、根鲜、干重及甘草叶片SOD、POD、CAT活性,分析各生长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NaCl胁迫70d和105d,0.6%和0.9%处理组的株高、地上部分鲜、干重及根鲜、干重均显著低于CK,SOD、POD及CAT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经相关性分析得知,SOD、POD及CAT活性与各生长指标均负相关,其中POD活性与各生长指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甘草对NaCl胁迫的响应有胁迫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在遭遇胁迫时,通过改变自身的生长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机体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低温胁迫对麻竹叶片和根系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低温处理,研究了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叶片及根部质膜透性、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寻找与竹类植物耐寒性关系最密切的抗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8℃)15d后,麻竹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显著提高,根部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显著升高;低温胁迫处理(-2℃)72h后,经低温预处理的麻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POD活性显著高于未经低温预处理,而质膜透性显著低于未经低温预处理,但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高于-2℃处理前;经低温预处理的麻竹根部SOD、POD活性及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未经低温预处理,而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程度较-2℃处理前无显著差异。说明剧烈降温对麻竹生理特征造成严重影响,叶片通过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维持较高的POD活性以减轻低温伤害;根系则通过维持较高的SOD、POD活性以减轻低温下膜脂过氧化水平,并通过提高膜脂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质膜透性来抵御低温对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以纽荷尔脐橙/3种中间砧/枳为试材,研究不同中间砧对树体生长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锦橙和国庆1号中间砧的纽荷尔脐橙树高、冠幅、树冠体积差异不显著,而两者极显著地高于罗伯逊脐橙36号;春梢生长量和加粗生长以锦橙最强旺。锦橙使接穗叶片和基砧根系的SOD活性、基砧根系活力均较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应较低,反映出锦橙对树体有良好的双重效应。不同中间砧的接穗叶片和基砧根系POD和CAT活性出现极显著差异,且接穗叶片POD活性与树体生长势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系POD活性与树体和根系生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锦橙的接穗叶片和基砧根系CAT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以‘卫士’为砧木,以‘赤峰特选’为接穂进行嫁接,在光照培养箱内对辣椒自根苗(对照)和嫁接苗进行低温 (8 ℃/5 ℃) 弱光(100 μmol·m-2·s-1)处理,处理7 d后在正常条件(25 ℃/18 ℃,550~600 μmol·m-2·s-1)下恢复3 d,研究低温弱光下辣椒嫁接苗和自根苗电解质渗漏率(EL)、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胁迫初期,辣椒幼苗叶片与根系的EL、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显著升高,而根系活力大幅降低;1~3 d后EL和MDA含量趋于平稳,SOD、POD、APX、GR活性逐渐降低,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恢复3 d后,嫁接苗EL、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多达到或超过胁迫前水平(根系的MDA含量较胁迫前略高);而自根苗的EL和MDA含量仍显著高于胁迫前.与自根苗相比,嫁接苗在各处理阶段的EL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POD、APX、GR活性及根系活力明显升高,说明嫁接可有效降低辣椒植株的膜脂过氧化,减轻低温弱光对其细胞膜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Stipa capillata (Poaceae) seeds were harvested from a control area (displaying a gamma dose rate of 0.23 micro Sv h(-1)) (C plants) and from two contaminated areas (5.4 and 25 micro Sv h(-1)) on the Semipalatinsk nuclear test site (SNTS) in Kazakhstan. The plants were grown for 124 d in a greenhouse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nd exposed to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s: (0) control; (E) external gamma irradiation delivered by a sealed 137Cs source with a dose rate of 66 micro Sv h(-1); (E+I) 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internal beta irradiation due to contamination by 134Cs and 85Sr via root uptake from the soil. The root uptake led to a contamination of 100 Bq g(-1) for 85Sr and 5 Bq g(-1) for 134Cs (of plant dry weight) as measured at harvest. The activity of SOD, APX, GR, POD, CAT, G6PDH, and MDHAR enzymes was measured in leaves. Under (0) treatment, all enzymes showed similar activities, except POD, which had higher activity in plants originating from contaminated areas. Treatment (E) induced an enhancement of POD, CAT, GR, SOD, and G6PDH activities in plants originating from contaminated areas. Only control plants showed any stimulation of APX activity. Treatment (E+I)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PX, GR, CAT, and POD activities, but MDHAR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le SOD and G6PDH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ncrease occurred in plants from all origins for SOD, with a greater magnitud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origin, and it occurred only in plants from the more contaminated populations for G6PDH. This suggests that exposure to a low dose rate of ionizing radiation for almost a half century in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of Stipa has led to natural selection of the most adapted genotypes characterized by an efficient induct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especially SOD and G6PDH, involved in plant protection agains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内SOD、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内肝脏、肌肉、心脏、复眼和鳃等5种组织的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滨对虾体内5种组织中SOD和POD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对虾体内,SOD酶阳性反应颗粒主要定位于肌肉、心脏、肝脏和鳃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膜、细胞质中,以及肝细胞的脂滴周围;POD酶主要定位于心脏、鳃和肝脏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内,肝细胞中脂滴周围也有POD的阳性反应颗粒。感染病毒后,各组织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性结构变化,大量的髓样小体出现,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各组织中SOD和POD酶的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心脏、鳃、肌肉组织细胞胞质中的SOD阳性颗粒消失,肝细胞中的SOD阳性颗粒明显减少,在心脏和鳃的线粒体基质内也出现SOD阳性颗粒;POD仍主要定位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但心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解体而有许多呈阳性反应的小颗粒分布在细胞质中。结果表明SOD和POD在凡纳滨对虾防御氧的毒性损伤以及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