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华北落叶松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标准地-标准木-分层分割法测定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为:树干木质部水平方向N、P、K质量分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Ca、Mg的逐渐减少。树干木质部垂直方向N、P、K质量分数随圆盘高度增加而增加,Ca、Mg变化较小。树皮N、P、K、Mg质量分数随圆盘高度的增加而增大,Ca有减小的趋势,但梢部质量分数较高;树干主要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大小排序为:K〉Ca〉N〉Mg〉P。不同个体不同组分质量分数之比分别为,皮/木 N:4.1~6.3,P:2.8~4.8,K:2.1~2.7,Ca:2.3~4.1,Mg:2.1~3.1;皮/心,N:4.9~8.6,P:5.2~7.5,K:2.2~2.7,Ca:2.6~3.8,Mg:2.0~3.2;边/  相似文献   

2.
金华北山区部分绿色蔬菜的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马铃薯、菜豆、萝卜和番茄等4种绿色蔬菜进行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全面测定。结果表明:绿色蔬菜具有高营养、无毒的特点。(1)4种绿色蔬菜的含钙量分别为一般蔬菜同一品种的240%、198.5%、163.7%和157.8%,含铁量分别为17.4倍、8.7倍、10.7倍和12.7倍,含磷量分别为118.2%、102%、163.6%和177.8%,并具有较高的镁、锌、铜和锰等元素的含量。(2)4种绿色蔬菜的镉、砷、汞、氟、六六六、DDT、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甲胺磷、杀螟硫和倍硫磷等13项有害物质全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3)4种绿色蔬菜的VB1含量分别增加20%、22.2%、16.7%和6%,VB2分别增加30%、12%、135%和26.7,Vc分别增加8.6%、68.9%、12.1%和18.1%,胡萝卜素分别为一般同种蔬菜的16倍、2.9倍、13.5倍和4.5倍。(4)其蛋白质含量也分别增加18.5%、13.9%、7.5%和30%,灰分分别为2.08倍、3.15倍、2.85倍和2.96倍,总糖分别为一般同种蔬菜的91%、101.1%、191.3%和95.2%,粗纤维分别为113.3%、89.2%、86.7%和105%。  相似文献   

3.
小鼠卵慢速和快速降温及玻璃化冻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4种冷冻模式:慢速降温(SL),超快速降温(Q1)和防冻剂组成不同的玻璃化法(R-FVM和MVM)对昆明小鼠卵进行冷冻保存的比较研究,并用体外受精技术检测冷冻复苏卵的受精能力。SL和R-FVM的存活率分别为55.1±1.2和65.9±7.9,显著高于Q1(24.2±7.3)和MVM(4.5±2.4)其受精率分别为72.8±1.8和73.9±0.4显著高于Q1(58.6±11.2)和MVM(41.5±8.5),而与对照组(77.5±3.9)相似。结果表明:1)慢速降温程序(SL)和同时含有渗透性和非渗透性防冻剂的玻璃化法(F—RVM)较适宜昆明小鼠卵的冻存;2)同时考虑冻存过程中的冰晶损伤和渗透压损伤是获得较好冻存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秋茄红树群落凋落物进行为期11a(1982~1992年)逐月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凋落物产量年际波动在651.2~1108.6g/m2a,11a平均为862.9g/m2a,其中,叶占总量的63.3%,枝15.9%,果15.3%,花5.5%。不同年份凋落物量变化率(R)为1.7。1年中凋落物量以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凋落物能流量达12702~21664kJ/m2a,年际均值为16832kJ/m2a,其中春季3847,夏季6557,秋季4214,冬季2214(kJ/m2)。各组分能流量分别为:落叶10756,落枝2683,落花930,落果2453(kJ/m2a)。大量凋落物可为近海河口海洋生物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5.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凋落物营养元素动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主要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动态.结果表明,该森林一年中凋落物不同组分各元素的含量具有波动性,加权平均含量为N>K>Ca>Mg>P(落果Ca=Mg、落枝Ca>K)。通过凋落物归还N、P、K、Ca、Mg元素的年库流量,分别为87.41、3.82、40.80、28.81和15.32kghm(-2),灰分量为284.57kghm(-2),其中以落叶形式居最大,分别各占总量的73.4%、68.1%、.77.2%、72.9%、74.5%和79.9%;各元素的年库流量与年凋落物量的月分布相一致,有明显的季节性.森林地表残留物N、P、K、Ca、Mg元素的累积储量.分别为54.83、2.45、9.69、17.0和9.25kghm(-2).五种元素在林下地表的滞留时间,分别为N0.61、P0.61、K0.23、Ca0.56和Mg0.53年.  相似文献   

6.
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携带者的染色体绘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俊江  夏家辉 《遗传学报》1996,23(4):255-260
本文报道了一例罕见的复杂易位男性携带者,结婚8年,其妻连续7次流产、死胎和出生早夭的畸型儿。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技术构建的人类7号和8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地对其进行了染色体绘画研究,分析确定其核型为:46,XY,-7,-8,-9,+der(7)、t(7;9)(q2200;p24),+der(8)invins(8;7)(q2100;q31.2q2200),+der(9)t(9;7)(p24;q31.2).ishder(7)t(7;9)(wcp7+),der(8)invins(8;7)(wcp7+,wcp8+),der(9)t(9;7)(wcp7+)。染色体绘画技术为研究染色体异常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本文并对携带者复杂易位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海桑(6年生)与秋茄(11年生)人工混交林和海桑、秋茄人工纯林共3种类型(类型Ⅰ、Ⅱ、Ⅲ)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38.530、20.012和29.405t·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0%,灌木层占59.0%,类型Ⅱ乔木层占93.3%,灌木层占6.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物量年均净积累量分别为4.701、3.380和2.673t·hm-2·a-1.3种类型10种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差异明显,分别为765.570、343.925、555.886kg·hm-2,其中类型Ⅰ乔木层占41.8%,灌木层占58.2%,类型Ⅱ乔木层占92.3%,灌木层占7.7%,类型Ⅲ灌木层占100%;生产单位净积累干物质对营养元素吸收量及营养元素归还率因林分类型各异,类型Ⅰ、Ⅱ、Ⅲ每生产1t净积累干物质净吸收10种营养元素的总量分别为39.860、36.834和18.904kg,而营养元素归还率则分别为61.3%、40.4%和72.2%.  相似文献   

8.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0,19(2):241-247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 ̄10.4个孢子/mm^2)接种2 ̄3龄若蚜(52 ̄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 ̄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有剂量范围内LT50为2.9 ̄6  相似文献   

9.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养分归还与生产力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通过对野外试验和室内测试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研究了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 杉木纯林养分归还、吸收等生态过程的特征以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混交促进了养分归还过 程.可提高土壤肥力和系统生产力.15年生混交林技和叶凋落物分别是纯林的2倍和3 倍,其中容易分解的火力楠凋落物占 64%.混交林通过凋落物分解所归还的养分是纯林 的 2~ 3倍.相当年凋落量 65. 9%的混交林根系年死亡量是纯林的 2倍,在整个系统养分 归还中占有很大的份额.混交林土壤全 N、 NH+4-N和有效 K分别比纯林提高 64. 3%。 82. 3 %和 63. 1%.与此同时土壤孔隙组成和水分过程也大为改善.混交林生产力较纯林 提高52.7%.混交林5种大量元素的归还/吸收比率是纯林的2倍,表明混交林养分循环 效率较高,较少的人为维持可以保持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调落物量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的含量。8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森林类型的年均凋落物量及凋落物中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别为:常绿阔叶林9.056,0.220;针叶林2.695,0.032。凋落物中叶,枝和花果的百分组成及凋落特征各异。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年均凋落物量低于热带雨林而高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说明不同气候带的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11.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大面积分布的亚热带次生性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预测了该类型林林隙演替趋势。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表现出强烈的相互更替模式,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anensis)等常绿阔叶树种自我更替与相互更替两种模式共存;林隙现实树木更替过程不能维持群落现有组成;Markov转移矩阵分析表明未来林冠层组成中马尾松种群将失去优势地位,整个群落将由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2.
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分析了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在10年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垂直分层日益明显;群落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群落物种组成结构总体上变幅不大,但针叶树马尾松、杉木的优势地位明显衰弱,阔叶树木荷、腺叶山矾、鸭脚木等种的优势地位显著增强,整个群落由针叶阔叶混交林朝着阔叶针叶混交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在增加,生态优势度在降低,群落向着复杂化、多层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鼎湖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分别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内建立了3个永久样地。样地建立前,针叶林常受到人类的干扰,其它2种一直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植物物种动态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3个样地在1982年和1994年的两次调查。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的顺序是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就乔木(DBH>2.5cm)而言,3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从1982年至1994年都已增长。除阔叶林外,两次调查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在保护之下它们正产生进展演替。至于林下层植物则正好相反,除阔叶林外,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物种的丰富度和个体数的变化同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物种的组成变化符合演替规律,随着针叶林发展成为混交林,混交林发展成为阔叶林,其林冠变得较为密集,因而有更多的耐阴植物侵入,而一些喜光(不耐阴的)种消失。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干扰将降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而保护将使物种多样性得到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帽儿山森林落叶分解消耗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引言森林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枯枝落叶分解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枯枝落叶在自然环境下的分解消耗及其与土壤动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4],并对林业生产、营造人工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枯枝落叶分解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N、P、K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内4个演替阶段群落的土壤速效N、P、K的时空特性,结果表明:①除灌草丛的速效K外,速效N、P、K含量在不同群落的土壤剖面上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腐殖质层(A)>沉积层(B)>母质层(C)。②A、B两层的速效N、K含量随群落演替方向升高,即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速效P含量则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林<常绿阔叶林。C层速效N、P、K含量似乎与群落演替规律无必然联系。③各群落内A、B层土壤速效N、P、K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动态规律因元素类型和土壤层次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6年生长季节中两种落叶阔叶林冠层对降水的分配各分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降水在辽东栎林冠层中的分配为:干流量S,66.7mm;透流量T,539.3mm;截留量I,117.6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9.2%、74.5%和16.3%。混交林对降水的分配为:干流量S,32.8mm(4.5%);透流量T;555.9mm(76.8%);截留量I,134.9mm(18.6%)。各分量与降水特性的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干流量S与降水量P和前24小时降水量P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透流量T与降水量P和最大雨强M正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腐木生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DCA排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腐木生苔藓植物分布研究表明,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组成明显不同.红松阔叶混交林以尖叶匍灯藓、毛尖羽藓、细枝青藓等为主;过渡林以尖叶匍灯藓、鞭枝疣灯藓、羽藓、腐木藓、塔藓等为主;暗针叶林的以塔藓、钩枝镰刀藓、拟垂枝藓、曲背藓、毛梳藓等为主.暗针叶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发生量最大,物种的多样性也最高.海拔高度和林冠郁闭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暖温带山地森林的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暖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油松林不同梯度的气温、湿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季节的分析结果表明:1.落叶阔叶林夜间始终存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第1梯度>第2梯度>第3梯度>第4梯度)的辐射逆温现象。油松林夜间林内气温观测值始终低于林冠以上值。2.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人工油松林的林内气温(林地以上2m和4m)的日间波动程度和振幅都高于林冠以上(林冠顶以上0.5m和2.5m)。而在生长季中期,充分发育的落叶阔叶林林冠能够明显地缓减林内气温波动和振幅。3.两类林分各梯度的气温一般均在正午后2~3小时内达到高峰,而早晚较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4.落叶阔叶林林冠以上2.5m处的水汽压及相对湿度始终低于林地以上4m(林下灌木层以上2.5m)处的同期值,具有比油松林更强的增湿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之我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简要回顾了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研究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争论。提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应以植被本身的特征,特别是地带性的生物群落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它们的区系组成和气候指标。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东部划分为6个植被带∶北方针叶林带、凉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带,并对各植被带的特征作了简要的描述。阐述了对一些植被带名称、界线改动的原因,特别讨论了我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的归属问题,认为前者归属于暖温带植被,后者归属于亚热带植被为宜。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nationwide land cover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fores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Nepal. The multi-source datasets were used to generate the forest cover information for 1930, 1975, 1985, 1995, 2005 and 2014. This study analyzes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rate of deforestation, changes across forest types, forest canopy density and pattern of fragmentation. The land cover legend for 2014 is consisting of 21 classes: tropical dry deciduous sal forest, tropical moist deciduous sal forest, subtropical broad-leaved forest, subtropical pine forest, lower temperate broad leaved forest, upper temperate broad leaved forest, lower temperate mixed broad leaved forest, upper temperate mixed broad leaved forest, temperate needle leaved forest, subalpine forest, plantations, tropical scrub, subtropical scrub, temperate scrub, alpine scrub, grassland, agriculture, water bodies, barren land and settlements. The forest cover statistics for Nepal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hows an area of 76,710 km2 in 1930 which has decreased to 39,392 km2 in 2014. A net loss of 37,318 km2 (48.6%) was observed in last eight decades. Analysis of annual rate of net deforestation for the recent period indicates 0.01% during 2005–2014.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orest patches from 6925 (in 1930) to 42,961 (in 2014) was noticed. The significant observation is 75.5% of reduction in core 3 forest, whereas, patch, perforated and edge classes show the increase in percentage of fragmentation classes from 1930 to 2014.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will support the understanding of deforest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fragmentation for maint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Nep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