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微球体悬浮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亚锋  郭刚 《生命的化学》2002,22(5):495-497
微球体悬浮芯片技术是继平面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之后的一种新型芯片技术。与平面芯片相比,具有高通量,快速,精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大规模分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液相芯片技术在检验医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液相芯片技术是以100种不同荧光编码的微球作为探针的载体,生物分子间的反应在悬浮液态体系中进行的一类新的生物芯片技术.在这个灵活和开放的平台中可进行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液相芯片较传统的固相芯片的优势在于检测准确、信息质量稳定、可重复性好.液相芯片以其易于操作、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以及宽的线性测定范围的特点,逐渐进入了临床诊断领域.  相似文献   

3.
悬浮芯片技术(SAT)是一种新型、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它是将流式细胞术、激光技术及应用流体学等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悬浮在液相中的分类荧光编码微球作为检测载体,具有高通量、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检测范围广等特点.近几年来,悬浮芯片技术在免疫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临床诊断检测等方面应用较广泛.就其原理、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嘉  马文丽  郑文岭 《生命科学》2005,17(2):132-136
蛋白质芯片是以高度并行性、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为特点的蛋白质组检测技术。本文综述了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多种作用,包括普通蛋白质芯片在微量蛋白质分离、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以及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定量检测方面的作用,普通蛋白质芯片通过与质谱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结合而拓展其应用范围,以及蛋白质组芯片、活性的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侯斐  王红  罗成  王立魁 《生命科学》2012,(10):1216-1222
复合式悬液芯片系统(multiplex suspension array system,MSAS)由悬浮芯片和微流体芯片组成,具有高通量精确定量的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在多种蛋白质分子的同时精确定量和大规模样品检测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优势,其应用领域覆盖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肿瘤标志物、流行病学病原体的筛查、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研究等。就MSAS在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通量细菌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通量细菌鉴定是微生物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传统的表型鉴定方法,分子遗传学鉴定方法具有稳定性高、检测周期短以及成本较低等特点,成为了主流的鉴定方法。特别是下一代DNA测序技术、核酸分子检测基础上的细菌检测芯片、质谱技术基础上的蛋白质图谱分析为高通量、快速、准确乃至定量的细菌鉴定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几乎参与了机体内所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在细胞的基本生命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开发高通量的PPI检测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目前,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发展快速,能在几天内测定超过10亿个模板的DNA序列。由于并行DNA测序技术所特有的敏感性、特异性、高通量和多路复用优势,其已被用作广谱分子计数器,应用于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物组测序等领域。核酸条形码技术通过将寡核苷酸标签与目标蛋白质连接起来,从而标记编码蛋白质。之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方法检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实现了PPI的高通量检测。这一技术推动了PPI检测方法的飞速发展,提升了单次实验检测的通量,为构建PPI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详细阐述了核酸条形码在PPI检测方法中的设计、生成和读取;通过分析核酸条形码技术在PPI研究中的应用范例,探讨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评估了数据的可靠性,讨论了基于核酸条形码技术的PPI检测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物传感芯片是一类综合了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的优点的新型生物芯片,在保持传统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可寻址、并行处理等特点的基础上,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芯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常见的生物传感芯片主要有光纤传感芯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热生物传感芯片、压电晶体传感芯片等,可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检测,金属离子的测定,病原体的检测,药物筛选等。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芯片是一种新型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由于其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可平行快速分析等优点,因此在肿瘤血清标识物发现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肿瘤血清标记物发现研究中的应用,将蛋白质芯片技术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发现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对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肿瘤标识物发现研究上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的体外培养一直是病原体诊断的金标准,但按照目前的培养技术仅有1%的细菌可以培养.目前用于病原微生物鉴定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主要有:多重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和芯片技术等,本文介绍了这些高通量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系统 (Real time xC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RTCA) 是一种新型细胞检测技术,能够连续监测、记录及分析细胞活动产生的各种信息,在药物研究中的心肌毒性评估和细胞生物活性考察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中首先对RTCA的原理与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分别对RTCA在心肌毒性和细胞生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了解和使用RTCA提供了参考。RTCA技术具有实时无标记、非侵入性、高通量、准确性高等特点,不仅有助于药物研究和新药开发,在其他一些领域也有着广阔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芯片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快速和准确等特点。已成功地应用于蛋白质的鉴定、量化和基础功能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在微生物的监测、检测、分离、鉴定分类和微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就蛋白质芯片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逐渐被开发出来。其中,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RPA已应用于转基因生物、各类病原物及食品安全检测等多个领域,并作为新兴技术在植物病毒检测领域中快速发展。RPA技术只需一对引物,在恒温条件下(37-42℃)只需30 min左右即可完成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因此,该技术正迅速成为一种能够用于条件有限的实验室或现场植物病毒检测的手段。本文介绍了RPA技术的检测原理、引物设计和应用方式,综述了其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RPA技术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在恒温体系内对核酸进行高效扩增的分子扩增技术,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目的基因的指数增长。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技术是把研究样品制备、核酸富集、纯化和检测等多个操作步骤集成到一块"微型化"的芯片上,经自动化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即"样品进,结果出"。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核酸快速扩增,还可以降低对实验器材的依赖。在床边即时诊断、病原体快速筛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了各种等温扩增技术原理,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应用,展望了集成化微流控芯片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等温扩增技术因其对仪器依赖性低、核酸扩增高效等优势,非常适合于快速检测,已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核酸提取、等温扩增(以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为例)和产物检测角度,就近年来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概述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这些新兴技术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和变异性,可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抵抗力弱的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对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巢式PCR、ELISA、免疫层析、基因芯片等技术在诺如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We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an assay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of ATP efflux from the cell surface. Until recently, the firefly luciferase assay has conventionally been used to detect ATP release because of its high sensitivity and wide detection ability. However, since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d only to infer the amount of diffused ATP in bulk solutions, it does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ynamic ATP flux at the cell membrane. We therefore constructed luciferase fusion proteins that could be immobilized onto the cell surface. However, the low activities and limited application ranges of these proteins prompted us to use biotinylated luciferase given its attributes of strong and stable localization. Furthermore, luciferase can be immobilized strongly onto the biotinylated cell surface via streptavidin-biotin binding and can thus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release of ATP near the cell surface.  相似文献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研究领域。与传统测序方式相比,该技术具有通量高、耗时短、成本低等特点。研究生教育中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疾病研究、临床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方面的介绍较少。培养医学研究生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力,可以增强研究生对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方法、原理、应用范围、数据分析的理解,为医学研究生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及解决临床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数字PCR技术作为第三代PCR技术迅猛发展,已被应用于无创产前筛查、病毒核酸检测及肿瘤液体活检等领域。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及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与“数字PCR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和专利文献为数据源,利用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数字PCR临床应用现状与技术热点趋势,明确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弗雷德-哈钦森肿瘤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Bio-Rad公司等。中文文献发表机构中检验检疫部门和疾控中心占比较高。国内外数字PCR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伴随诊断、病毒检测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中国数字PCR技术研究热情较高,专利申请已展现出国际领先趋势。  相似文献   

20.
Fluorescence using ultraviolet (UV) light has seen increased use as a tool in paleontology over the last decade. 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 (LSF) is a next generation technique that is emerging as a way to fluoresce paleontological specimens that remain dark under typical UV. A laser’s ability to concentrate very high flux rates both at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levels results in specimens fluorescing in ways a standard UV bulb cannot induce. Presented here are five paleontological case histories that illustrate the technique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specimens and scales. Novel uses such as back-lighting opaque specimens to reveal detail and detection of specimens completely obscured by matrix are highlighted in these examples. The recent cost reductions in medium-power short wavelength lasers and use of standard photographic filters has now made this technique widely accessible to researchers. This techn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automate multiple aspects of paleontology, 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sorting of microfossils. This represents a highly cost-effective way to address paleontology''s preparatory bottlene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