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被子植物分类基础知识--"花"一节的教学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植物分类学教学实践中,多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的教学模式来讲解被子植物分类基础知识——“花”一节的各类术语,其效果并不是很好,表现在当学生面对具体的实物标本时常常出现不知道采用怎样的观察和解剖方法、应用什么术语对其进行描述,针对该问题,我们对“花”一节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做了一些改进,且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室内室外两个课堂有机结合并在室内课堂中采用“二舍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不仅反映本节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后面3节内容的进行。为此将本节的教学进行如下安排,力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的,把握好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和层次,做到有的放矢。本节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掌握花的结构,明确认识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的方法。中心问题是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教学重点是雄蕊和雌蕊的组成和作用。教学难点是实验材料鲜花的准备。按教材内容的编排,本节内容应放在第IO周讲解,时值IO月底,当地一般植物的花已…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实验修订本)第4章第1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中,蕴含丰富的科学史及经典实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者转变为研究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变经典实验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1.1通过实验观察引出新课题,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本节课前,我提前几天准备了一些刚刚萌发的水稻种子,选出长势相同的分为3组,分别置于①、②、③、④、⑤5个黑纸盒中。①完全不透光;②单…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就人教社高二《生物》第1册第5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介绍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节探究式实验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亮 《生物学通报》2000,35(5):31-32
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往往只注重实验结论和机械的操作训练。为了充分发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改验证式实验为探究式实验是有必要的。我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进行了教改尝试 ,教学中采取了理论讲述与实验同步进行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欲望和能力。1 实验时间的安排按照过去常规教学 ,该实验往往是在全书内容讲完以后才做。为了充分显示探究性实验的意义 ,真正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达到探究的目的 ,我认为该实验穿插在“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节理论教学之中最好。当教师讲授…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教材(北师大版)8年级生物下册“鸟类”一节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形成热爱鸟类和保护鸟类的情感为主,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观察标本、讨论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识鸟类的过程中,激发出爱护鸟类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桂庆 《生物学通报》2000,35(12):15-17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 )理解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2 教学重点 体内的气体交换。3 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的原理。4 教学方法及手段 观察、实验与讲授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5 教学用具  CAI课件 (课前自制 )、澄清石灰水吹气实验的有关用具、计算机、香水和盆栽茉莉花。6 课时安排  1课时。7 教学过程引言和复习提问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章第一节“肺的通气”,知道人不仅需要饮食 ,而且还需要进行呼吸 ;而人体进行呼吸 ,…  相似文献   

8.
王建森 《生物学通报》2005,40(12):29-29
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一个简便实用的探究实验不仅能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能大大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明晰的科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尝试以一实例,来介绍在7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教学内容中,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基因分离规律”一节中提到“虽然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通常很少出现 ,但在近亲婚配的情况下 ,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其中的原因学生一般都能理解 ,但这里提到的“大大增加”,到底有多大 ,能大到何种程度 ,学生一般很难自我体会到。教学中如若适当点拨和引导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出“大”的程度 ,而且还能加深对“基因分离规律”的理解 ,深刻领会学习“基因分离规律”的意义 ,充分明确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根据。教学中 ,当涉及到这一内容时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近亲婚配主要有哪些…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8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一节中,教材安排了建议活动“模拟自然选择”,这个活动能将抽象的生物进化理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教学中生存竞争这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对活动做一些改进,就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生存竞争,还能让学生理解生物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下面介绍改进后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Birefringence of flow of preparations of myos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hydrophobic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uch as butylatedhydroxytoluene (BHT) and butylatedhydroxyanisole (BHA) in aqueous samples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involves extraction of the hydrophobic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to an organic solvent phase,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reaction of an aliquot of this extract with the stable cation radical tris(p-bromophenyl)ammi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TBACA). In experiments with BHT and BHA, the loss of TBACA absorbance at 730 nm was found to be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ntioxidant added, with quantities of BHT as small as 200 pmol being easily detectabl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assays of the aqueous BHT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BHT partitioned strongly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achieving very high BHT/phospholipid ratios.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of BHT,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was greater in large,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than in either small, single-walled vesicles or in purified rat brain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Direct assay of BHT and BHA i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a non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BACA and the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