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对珠江全流域13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10119尾,隶属于94种72属17科。鲤科鱼类占显著优势,其次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鲿科、鳅科。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以餐、南方拟餐、黄颡鱼等小型鱼类为主的中上游类群、以赤眼鳟、鲮鱼、广东鲂等中型鱼类为主的中下游类群和以罗非鱼为主的重要支流类群。同时发现中下游物种多样性高,上游及河口江段多样性低的格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年均气温、降雨量、年均径流量、河流宽度与透明度是珠江水系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珠江鱼类种类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宾铎  曾慧慧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生态学报》2013,33(10):3074-3082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西北部近岸浅水区进行的鱼类逐月定置网调查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44种鱼类,其中海洋性27种,河口性鱼类17种.鱼类种类组成与底层水温和盐度有密切关系.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0.33-3.5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42-2.2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0.93.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表明,不同鱼类种类组成的各月份样品可划分为3个组分:水温较低的冬季组G1(12月-翌年4月)、水温次高的春秋季组G2(5-6月、10-11月)和水温最高的夏季组G3(7-9月).其中G1的典型种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等冷温性常栖类群种类,G2的主要典型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和尖海龙,G3的主要典型种为鲐鱼(Scomber japonicu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等洄游性鱼类.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3个月份组间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月份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底层水温是影响胶州湾近岸浅水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胶州湾内近岸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但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表明胶州湾的产卵、肥育场功能有所下降,应加强胶州湾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年7月和12月在柳江9个江段(榕江、从江、融安、柳城、象州、永福、鹿寨、河池和宜州)开展鱼类和环境调查。共采集鱼类36474尾, 隶属于5目20科80属115种; 其中, 鲤科鱼类最多(68种), 占59.1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12、0.81—0.93、0.58—0.80和4.65—7.18。鱼类优势种以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胡Microphysogobio chenhsienensis、银鲴Xenocypris macrolepis和南方拟?Pseudohemiculter dispar等小型鱼类为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 宜州、榕江、鹿寨、柳城、象州和融安江段鱼类群落受到中度或严重干扰, 河池、从江和永福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将鱼类划分为3个类群: 柳江上游的从江-榕江类群, 洛清江支流的永福-鹿寨类群, 柳江中下游及龙江支流的融安-柳城-象州-河池-宜州类群。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宽、海拔和pH是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 柳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经济鱼类占比减少, 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柳江鱼类多样性保护: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偷捕、电捕等非法行为; 对主要经济鱼类开展增殖放流; 恢复河流的连通性; 对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监测、救护和繁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3年夏季(6、7、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水域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夏季共捕获鱼类44种,隶属于11目25科40属,以暖温性和底层鱼类为主.经聚类分析,该海域夏季各月鱼类群落可大体划分为3个站位组.经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黄河口不同水域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矛尾虾虎鱼、斑鰶、短吻红舌鳎、蓝点马鲛和日本鳀等是各月份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夏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2011年冬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和环境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冬季捕获鱼类共60种,隶属于10目34科51属,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底层鱼类为主.站位间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1.14 ~ 2.84,多样性指数介于1.08 ~2.64,均匀度指数介于0.41~0.83之间.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站位组Ⅰ(35° N以北水域站位)、站位组Ⅱ(靠近湾顶的近岸水域站位)和站位组Ⅲ(35° N以南水域站位).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站位组间及两两间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R=0.45 ~0.91).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表层盐度是影响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R=0.803,p0.001;秋季:R=0.855,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 H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秦皇岛新开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3个站位的细菌多样性,了解入海口污染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海域微生物的生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4年8月选取秦皇岛新开河入海河口(XKH)及其邻近海域(W1,W2)共3个站位采集水样,采用荧光显微镜计数以及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海水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邻近海域W1站位的细菌总数(2.62×10~6 cells/m L)和多样性均高于新开河河口XKH站位(细菌总数:6.62×10~5 cells/m L)和W2站位(细菌总数:2.02×10~6 cells/m L);从XKH、W1、W2 3个站位的16S r RNA基因克隆文库中分别获得57、89、87条有效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性分别划分为46、51、56个OTU,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和Verrucomicrobia七个门。其中在XKH和W2站位中,Proteobacteria门的克隆子分别占总克隆数的50.9%和75.9%,是最优势的类群,分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Deltaproteobacteria和Epsilonproteobacteria纲;在W1站位中,Cyanobacteria门的克隆子占总克隆数的38.2%,是该站位的最优势类群,这些优势类群可通过利用水体中的氮等营养来调节水体生态环境。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溶解氧、p H和氮营养盐。【结论】秦皇岛新开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处于河口海域过渡带的水样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受氮营养盐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东江源头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反映人类作用及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影响的重要指标。2010年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覆盖整个东江源头区的12个采样点收集和鉴定的鱼类标本共计7目18科56属74种。除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齐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和食蚊鱼(Gambusiaaffinis)3种为外来物种外,其余71种均为土著鱼类。主要以鲤形目(77.5%)、鲇形目(9.9%)和鲈形目(8.4%)为主。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占14.87%,其次为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9.93%)和侧条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9.36%)。本研究还以G-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均匀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评估了东江源头区域的鱼类多样性;东江源头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定居性、中下层和底栖种类为主,源头这种鱼类群落组成结构与东江下游鱼类具有相同趋势,但相似性指数仅为0.39。拦河建坝是导致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水体污染、河道取沙、过度捕捞及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仍是源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区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及其杂交种,前期研究构建了一个YY超雄黄颡鱼的BAC文库并筛选到了一个包含性别连锁标记Pf62-Y的BAC克隆。研究对该BAC克隆进行测序并鉴定到了一个新基因Inad-like,而且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在X和Y染色体上基本一致。通过黄颡鱼Inad-like的外显子序列及序列的保守性我们设计引物在瓦氏黄颡鱼中扩增获得了其部分内含子序列。通过内含子序列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少了一个DNA片段。基于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显著遗传差异,设计了一对引物,该引物在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1908和1178 bp DNA片段,而且在杂交黄颡鱼中同时扩增出这两个DNA片段。总之,这个新的遗传标记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识别黄颡鱼及其与瓦氏黄颡鱼杂交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四种黄颡鱼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洞庭湖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长须黄颡鱼、普通黄颡鱼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对 4种黄颡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通过筛选的 90个引物对 4种黄颡鱼基因组DNA的扩增 ,获得了 36个有效引物 ,并计算出了 4种黄颡鱼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 ,遗传距离最大的为普通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 (D =0 9895 ) ,遗传距离最小的为普通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 (D =0 672 0 )。同时运用聚类分析 (UPGMA)的方法建立了 4种黄颡鱼的聚类图。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e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dentify the drivers contributing to homogenization/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in four tributaries to the Pearl River, Guangxi Province, China,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We sampled 22 sites seasonally from 2013 through 2015, and these sit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archived records of previous sampling conducted in the 1980s. Jaccard's faunal similarity index, cluster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ere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homogenization/differentiation of fish community and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effectors.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present in three of the four sampled tributaries declin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leading toward a trend of increased fish community homogeneity throughout the watershed. Results from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cluster analyses allowed us to divide the study area into two distinct ecoregions. Four species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ond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and sharpbelly Hemiculter leucisculus) were considered to be indicative fish species contributing more than 5% of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eco‐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imilarity percentage procedure. Results from CCA revealed that pH and latitude corresponded with the dominant fish species of each respective tributary. More specifically, CCA results allowed us to classify dominant fish species into three distinct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as mainly located in Guijiang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latitudes and lower pH values, the second group was widespread in the four tributaries, and the last group wa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Yujiang, Youjiang, and Zuojiang characterized by lower latitudes and higher pH value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emporal homogeneity of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actions of human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dams and introductions of exotic fish species that led to habitat degeneration and fragmentation, and unequal interspecies competitions.  相似文献   

14.
汉江支流堵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堵河2018年6月—2019年5月渔获物,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及变化、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外界环境扰动作用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38种,分属4目8科,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26种),占总种数的68.4%。群落优势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Hemiculter leucusculus);生态类型主要以杂食性、底层性、定居性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0%、50.0%和89.5%;渔获物的相对重量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为主,分别占总重量的49.8%、16.6%,相对数量以马口鱼、■、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为主,分别占总数的30.0%、17.4%、12.7%;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处于一般至较丰富水平,其中中游S3区域Shannon指数(H)、Maragalef指数(R)和Pielou指数(J)均高于上游S1、S2和下游S4区域,夏季和秋季的H、R指数均高于春冬季,但J指数为春冬季高于夏秋季...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水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动趋势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990-1999年间长江下游江段生物多样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就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量大值为1.1112,最小值为0.0327,反映物种均匀度,丰盛度的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反映优势度的指数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优势度指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34046,优势种前6位分别为杂虾,青虾,餐条,吻Qu,蛇Qu,黄颡,表明长江下游江段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丧失,经济鱼类数量趋减,小型野杂鱼类数量趋增。  相似文献   

16.
研究调查了蓬安段2014—2019年洪水期 (6、7和8月)和枯水期 (11、12和1月)渔获物, 用11项鱼类功能性状类型结合蓬安段鱼类群落结构特点来分析该江段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在洪、枯期上的变化及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2014—2019年洪水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浓威纳指数均高于枯水期; (2)SIMPER分析显示,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Siniperca chuatsi、蛇 Saurogobio dabryi、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 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洪水期与枯水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差异贡献种; (3)各年份洪水期的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离散度FDiv、功能散布度FDis和二次熵指数Rao及2015、2016和2017年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 表明枯水期鱼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显著低于洪水期, 即枯水期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较脆弱; (4)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水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但不同时期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程度则呈现较大差异, 表明功能多样性是鱼类群落结构和各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2~1993年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1959年和1982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洪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洪湖鱼类从江湖阻隔初期的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河海洄游性鱼类亦有一定的产量、大型和中型鱼类占较大比例,逐渐演变成以鲫占绝大多数的“众小”局面;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从草食性种类的比例高达23%~35%、肉食性种类比例波动于10%~20%之间,逐渐演变成以鲫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占绝大多数,草食性种类基本上从湖内消失;种类组成从阻隔前的推测应不下100种演变成50余种,且实际能在洪湖生息的只有30余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拒马河鱼类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基于2019—2021在拒马河的6次季节性鱼类调查,分析了拒马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37种鱼类,隶属5目11科,鲤形目最多,占总种数的64.86%。相对重要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显示,IRI>≥500的优势种鱼类有10种,以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黑鳍鳈Sarcoch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 Temminck&Schlegel为主。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表明,春、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个体数(N)、物种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差异。SNK多重比较检验(Student-Newman-Keuls)显示个体数、种类数以20...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性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进行丝状真菌的分离,然后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单因子法研究其无性繁殖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了4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真菌HP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无性繁殖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P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能够产生第二孢孢子;新孢子囊以内层出的方式产生;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HP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多子水霉菌株Arg4S(GenBank登录号GQ119935)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HP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此外,菌株HP在5°C-35°C、pH 4-10范围内均能产生游动孢子,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0°C和7,而且5-25 mg/L福尔马林和0.25 1.25 mg/L二硫氰基甲烷对菌株HP产生游动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鉴定了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并确定了其无性繁殖特性,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鲤、鳜、斑点叉尾、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大口鲇和乌鳢作为捕食者,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作为猎物,在室内水泥池(2.4 m3)进行捕食试验。以日捕获率和日摄食率为指标,评估这些鱼类对幼蟹的捕食作用和危害程度,为提高湖泊幼蟹放流效果、建立蟹—鱼复合的优质高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在幼蟹完全暴露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至少9次)重复的试验(短期1d和长期7d),鳜对不同大小的硬壳和软壳(刚蜕壳的)幼蟹没有任何捕食作用;黄颡鱼对硬壳和软壳幼蟹也没有捕食作用,但还需做进一步观察;虽然鲤、瓦氏黄颡鱼对硬壳蟹的捕获率低,但对软壳的幼蟹有较大的危害性,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070%、0.012%;大口鲇、斑点叉尾、乌鳢对幼蟹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幼蟹的日摄食率分别为0.122%、0.188%和0.284%。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建议:(1)在池塘和湖泊河蟹养殖中,完全可以将鳜作为套养或混养对象,以期提高养殖效益;(2)在河蟹放养的湖泊,需要抑制乌鳢和大口鲇种群,适当减少鲤和瓦氏黄颡鱼丰度,以期减少这些鱼类的捕食作用,提高幼蟹存活率;(3)在河蟹养殖池塘,不能放养乌鳢、大口鲇、斑点叉尾、瓦氏黄颡鱼和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