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通过测定中国亚热带5个不同林龄(3、8、14、21、46a)杉木人工林不同序级细根氮稳定同位素(δ~(15)N)组成,研究它们对土壤净氮矿化、硝化速率的指示并将其与叶片δ~(15)N值对土壤氮循环速率的指示作用进行对比,从而探索研究植物同位素对土壤氮循环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细根δ~(15)N值间具有极显著差异,3年生幼林与46年生老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分。不同序级细根δ~(15)N值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具有随着序级增大δ~(15)N值逐渐降低的趋势。细根δ~(15)N值与土壤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并有随着细根序级减小相关性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叶片δ~(15)N值与土壤氮循环速率间则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叶片来说,细根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能更好地指示土壤氮循环速率,且序级越小的细根指示作用越强;细根δ~(15)N值反映出尽管中国亚热带地区氮沉降现象严重,氮素可能仍是处于速生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δ~(13)C、δ~(15)N测定了洞穴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同位素比值,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及洞穴动物食源。结果表明:洞内植物δ~(13)C范围为-41. 78‰~-38. 80‰,较洞外植物低;δ~(15)N范围为-1. 31‰~1.23‰,在洞外陆源有机质δ~(15)N范围内;洞穴土壤有机质的δ~(13)C范围为-31. 09‰~-24.95‰,δ~(15)N范围为-1.08‰~7.72‰;洞穴动物δ~(13)C范围为-30.41‰~-12.02‰,δ~(15)N范围为2.07‰~8.94‰;洞穴土壤有机质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超过72%,远高于植物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即洞穴土壤有机质是洞穴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麻湾洞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营养层次组成:植物为第一营养层次;闪夜蛾、螺类、马陆类处于第二营养层次;裸灶螽、长头地蜈蚣处于第三营养层次;蜘蛛类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层次。即大部分同种(或同类群)动物在洞穴中所处的营养级位置相对稳定,少部分同种动物在不同光带或同种类群的不同种动物在同一光带所处的营养级位置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织金洞有光带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探讨有机碳源对洞穴动物的贡献率和洞穴动物的营养级。结果表明:植物δ~(13)C变化范围为(-43.46±0.06)‰~(-37.54±0.03)‰、δ~(15)N为(0.71±0.01)‰~(2.38±0.00)‰,土壤有机质δ~(13)C均值为(-24.99±0.01)‰,不在植物δ~(13)C的变化区间,说明该洞植被对土壤有机质(SOM)的贡献较小,δ~(15)N为(3.93±0.03)‰,较洞外土壤有机质δ~(15)N低;Iso Source软件计算6种有机碳源对洞穴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得出,土壤有机质对洞穴动物(除大蚊Tipula sp.和闪夜蛾Sypna sp.外)的食源贡献率均超过60%,高于植物,说明土壤有机质是洞穴生态系统的主要食源;根据营养级的计算公式得出,该生态系统由3个营养级构成;土壤有机质为第一营养级,裸灶螽(Diestrammena sp.)、粗糙鼠妇(Pocellio scaber)、角囊马陆(Camberlinius sp.)、平顶巴蜗牛(Bradybaena strictotaenia)、长踦盲蛛(Phalangiidae sp.)、栅蛛(Hahnia sp.)等为第二营养级,果蝇(Drosophila sp.)、上野行步甲(Uenotrechus sp.)、大部分蜘蛛类群为第三营养级。  相似文献   

4.
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针对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探讨了环境因子(海拔、水肥、草地退化、温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的影响:高寒草甸植物δ~(13)C值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大气压强、草地退化和温度均呈负相关,与降水的关系尚有争议;土壤δ~(13)C值与海拔和草地退化呈正相关;植被的δ~(15)N值与水肥呈正相关,土壤的δ~(15)N值与草地退化呈负相关。其次,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高寒草甸植物光合型鉴定、植物水分利用、食物链营养关系、碳氮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重现植被类型更替和气候演化历史、土壤N_2O溯源、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的原因、藏药与动物食品产地溯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发挥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研究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冶金区节肢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营养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不同生境植物和主要消费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冶金区不同消费者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节肢动物δ13C、δ15N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61‰~-29.63‰、1.73‰~9.94‰,变化幅度较大.研究区植物以C3植物居多,导致不同群落生境动物δ13C值较低;螳螂、蜘蛛δ15N比值高于其他动物;通过营养级模型计算可知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蝗虫、蚱蜢等草食性动物形成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包括蜘蛛、螳螂,为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6.
黎道洪  苏晓梅 《生态学报》2012,32(11):3497-3504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δ13C和δ15N)研究了东风洞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东风洞主要为腐食食物链,由于在洞穴内黑暗带中无光照也无植物生长,所以碳源主要为东风洞中的土壤有机质,作为第一营养级;主要摄食关系为马陆与土壤有机物质,螺类与土壤有机物质等;在该洞生态系统中,将3种马陆直接作为初级消费者,以隅蛛和其它马陆平均值之间的差值(2.04‰)作为东风洞食物网稳定氮同位素的富集因子。根据营养级模型可知,马陆类群、细长钻螺等土壤动物,裸灶螽和涂闪夜蛾形成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包括蜘蛛类、盲蛛、地蜈蚣以及黑眶蟾蜍,为次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7.
草海湿地食物链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与食物链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草海湿地食物链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特征,计算各生物类群营养级别,建立草海食物链结构。结果表明:草海湿地生态系统中δ13C比值范围为-27.56‰~-13.25‰(均值±标准差,-21.52‰±3.61‰);δ15N值范围为0.32‰~15.14‰(8.69‰±3.92‰),δ13C与δ15N呈显著负相关(r=-0.423,P0.01)。草海湿地食物链中消费者营养级处于0.8~3.7,其中:鱼类营养级为0.8~2.5,相对其他地区偏低;底栖动物营养级为2.0~2.8,鸟类营养级为1.0~3.7。鱼类和底栖动物的营养级别均表现为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草海食物链结构复杂,主要的两条碳流动途径分别为:底泥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鸟类以及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  相似文献   

8.
刘启龙  程赛赛  陈婷  常亮  高梅香 《生态学报》2023,43(6):2242-2252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营养关系研究对了解森林土壤动物的食性特征进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十分必要的。采集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型的地表甲虫共10科31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甲虫中的δ13C、δ15N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型内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差异。结果表明6、7月份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δ13C值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择伐林。δ15N值在阔叶红松择伐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营养级差异显著(P<0.05),林型内各物种营养级差异不显著(P...  相似文献   

9.
植物体内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组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子的变化。本研究对自然分布于珠江口(珠海淇澳和广州南沙)的红树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及其底泥的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底泥和老鼠簕根的C、N含量差异不显著,但茎(P0.05)、叶(P005)中的N含量及C/N(P0.01)有显著差异;老鼠簕为C3植物,两地老鼠簕植物根茎叶δ~(13)C值有逐渐下降趋势,且淇澳的δ~(13)C值均高于南沙的相应值,这可能与底泥盐度有关;两地老鼠簕根茎叶δ~(15)N值则有逐渐上升趋势,且淇澳的δ~(15)N值均高于南沙的相应值;两地的底泥、老鼠簕茎叶的δ~(15)N值差异明显,但根中的差异不显著,这与根茎叶中N含量的变化规律较一致;整体上,植物体中δ~(13)C、δ~(15)N值与底泥中的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AMF对喀斯特土壤枯落物分解和对宿主植物的养分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跃军  钟章成  董鸣 《生态学报》2012,32(8):2525-2531
为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喀斯特土壤中养分利用机制,采用分室系统隔室装置(用20μm或0.45μm尼龙网双层隔离)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进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接种处理和施氮处理,并采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标记了黑麦草(Lolium perenne)枯落物作为土壤有机残体,幼苗生长15周后测定了隔室幼苗生长性状指标、氮、磷摄取量、植株和隔室土壤中的δ15N值、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以及菌丝体密度,结果表明:AMF具有腐生营养能力,促进了土壤枯落物的分解并吸收其释放的15N传递给宿主植物利用;香樟幼苗优先利用根际周围氮维持生长;在低氮状态下,香樟植株通过AMF菌丝体更多地利用了相邻隔室枯落物分解释放的15N;施加根际外源氮有利于AMF对隔室枯落物的分解,但降低了植株对枯落物氮的利用;根际高氮状态下植株的氮、磷摄取量较大;高养分状态下提高了相邻隔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菌丝体密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Birefringence of flow of preparations of myos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hydrophobic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uch as butylatedhydroxytoluene (BHT) and butylatedhydroxyanisole (BHA) in aqueous samples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involves extraction of the hydrophobic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to an organic solvent phase,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reaction of an aliquot of this extract with the stable cation radical tris(p-bromophenyl)ammi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TBACA). In experiments with BHT and BHA, the loss of TBACA absorbance at 730 nm was found to be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ntioxidant added, with quantities of BHT as small as 200 pmol being easily detectabl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assays of the aqueous BHT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BHT partitioned strongly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achieving very high BHT/phospholipid ratios.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of BHT,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was greater in large,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than in either small, single-walled vesicles or in purified rat brain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Direct assay of BHT and BHA i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a non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BACA and the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