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绍了马的起源及驯化历史,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马品种进行分类,介绍了目前世界与中国的马种资源与登记管理状况,并对国内外马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23个中国地方马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查中国马种的群体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状况, 本研究应用FAO和ISAG推荐的25对微卫星引物, 结合荧光标记PCR分析技术, 对中国23个马群体和1个英纯血马群体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地方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23个中国马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和遗传杂合度等都高于英国纯血马。根据群体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能够清晰地将英纯血马从中国马中独立出来, 同时可将中国马群体分成不同的支, 基本上与其地理分布格局相符。我们用MVSP软件进行群体遗传分化分析可见, 前三个主成分的三维散点图可以明显地把英纯血马从所有群体中独立出来, 并把中国的马群体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支。进一步分析第一、二主成分的二维散点图, 可将中国的马群体分化成南方支系、藏马支系、新疆和青海支系、内蒙古支系及东北支系等5个部分。根据Structure软件分析, 推测中国马群体含有5个潜在的支系, 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现在主要家马来源的基础遗传支系。这些信息可以为我国现有马种类型的划分与马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遗传》2017,(11)
马属(Equus)动物的祖先大约在5500万年前出现,经过持续分化形成现今的马、驴和斑马,统称马属动物。马作为家畜中的重要一员,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在人类的饮食、战争、农耕、运输和娱乐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人类为了满足需求,或多或少影响着马的进化方向,从而在长时间自然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性状的不同马种。驴和骡在全球的存栏量也较多,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而且还提供了食物和营养保健品。可见,马属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性。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家畜的遗传学研究。人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索马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种群变化历史,解析形成独特性状的分子机制,为其育种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综述了马属动物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该技术在马属动物的进化历史和功能基因挖掘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期今后对马属动物的深入研究、产业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Kit基因对白马被毛褪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i DY  Yang LH  Unerhu U  Zhao YP  Zhao QN  Hasigaowa H  Dugarjaviin M 《遗传》2011,33(11):1171-1178
马毛色是品种鉴定和个体识别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育种方案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性状之一。因此,研究马被毛褪色已成为当今国际马毛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试图弄清导致马被毛褪色的真正机理。目前已经发现,许多马种被毛褪色表型个体中3号染色体上的kit基因存在不同的显著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马kit基因的正常表达与否与表皮中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的形成密切相关,从而控制是否出现褪色表型。然而,研究证明在不同马种间褪色表型个体在该位点上出现的突变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具有被毛完全褪色表型的马群非常少见,只是偶尔见于有些马种,但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生存着较大数量的被毛褪色表型个体,被称为蒙古白马。然而,造成其被毛褪色的机理还没有得到证实,有趣的是至今为止在蒙古白马kit基因的21个外显子中还没有发现任何典型突变。因此,文章对近些年国际上对马被毛褪色的分子研究进展做一比较系统的综合叙述,为蒙古白马毛色形成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为今后的马匹毛色研究及其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晋江马,是福建省特有的地方经济马种,历史上主要分布在以晋江市为中心的惠安、南安、莆田以及仙游一带。晋江马形体矮小,既可以骑乘,也可以农用。长期饲养在闽地生态条件下,晋江马已成为耐高温高湿,适应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夏季酷暑自然环境的特殊马种。晋江马以红肤赤色为常见品种,真称得上是关云长赤兔马的迷你缩小版,少数还有白龙马般的雪花色、奶牛的花色等。小马出生时即可站立,数小时后即可行走奔跑。在晋江当地,晋江马还被传称为明朝大将军  相似文献   

6.
马驴骡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Hsu et a1.,1967;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5;Short,1974)。70年代初,用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有学者(Ryder,1978)从进化角度探讨马科种属的起源、进化和杂种不育等问题。在国内除了我们报道了马、驴和他们的杂种马骡和驴骡的核型外(李胜利等,1982),至今尚未见有关于马科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报道。本文的目的就马(Equus caballus)染色体的三种带型作初步的介绍,以促进马科动物核型、染色体带型、杂种不育以及进化等方面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立足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战略生物资源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期《动物学研究》组织了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2篇综述与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生物》课本中写到:“现代马是由躯体较小的始祖马,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又写到:“在晚近一些的地层中,发现了马的较近祖先——三趾马的化石。”这样,许多人对马的进化顺序往往理解为:现代马的远祖是始祖马,而近祖是三趾马。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就马的进化历程中出现的各种化石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付孟  李艳 《遗传》2022,(3):216-229
在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牛(Bos taurus)、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山羊(Capra hircus)等家养动物之后,家马(Equus caballus)才被人类成功驯化。虽然驯化历史很短,但其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变革的影响却最大。家马出色的负重移动能力使人类社会由固定的农耕模式向移动分享模式过渡,使历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因此其起源驯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家马直系同源野生种早已灭绝,加之现代品种化培育引起遗传多样性骤减,使得相关研究长期争议不断。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古代样品的逐步丰富,目前对家马起源驯化过程、群体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从核基因、mtDNA、Y染色体、古DNA等不同层面综述了家马起源与驯化历史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品种分化状况、群体演化特征等方面讨论了现代家马品种的群体遗传结构,最后总结了马匹毛色、速度、体型等重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期为今后家马的起源驯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品种优化方向、现代马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藏马鸡分类地位和马鸡属系统进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藏马鸡的分类地位问题以及马鸡属内各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对藏马鸡的分类地位和马鸡属的系统进化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藏马鸡更适合作为白马鸡的一个亚种;蓝马鸡与褐马鸡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白马鸡较远;白马鸡是马鸡属内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