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牙周炎治疗过程中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研究,为牙周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8 例经门诊确诊为成人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均施以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其中A 组和B 组分别给予艾利克及洗必太含漱液含漱。所有患者每周复诊一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处牙龈指数(GI) 。结果 A、B 组患者经治疗1 周后,GI值变化极为显著(P< 0.01) ,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 0.01) ,至3 周时趋于稳定;C 组则在1 周时GI值及菌斑组成的变化有显著性(P< 0.05) ,至2 周时变化才最为明显(P< 0.01) ,4 周时趋于稳定。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口腔含漱液作为一种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可明显改善菌斑的组成,促进正常口腔卫生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患者菌斑细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细菌对于口腔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培养牙周可疑致病菌,测定6种口腔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以上致病菌对这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从50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中分离培养72株革兰阴性厌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全部实验菌株都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对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未见耐药株产生.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厌氧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的抑菌作用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4.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儿与其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相关性,为儿童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别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儿和牙周健康的儿童作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应用PCR技术检测采集的牙菌斑和含漱液样品中的H.pylori,并比较两组儿童口腔H.pylori检出率的差异及龈上、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中H.pylo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 1,P0.05);慢性牙周炎患儿龈下菌斑H.pylori检出率明显高于龈上菌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119 9,P0.05);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H.pylori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3 1,P0.05)。结论口腔中H.pylori可能在儿童慢性牙周炎致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血链球菌在不同牙周状态下的分布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主要过氧化氢产生菌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在不同牙周健康状态下龈下菌群中的分布,及与牙周健康状态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群中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0人,受试位点86个,其中健康组11人,位点30个,龈炎组9人,位点29个,慢性牙周炎组10人,位点27个,检查记录牙周健康状态[包括牙龈指数(GI)和牙周袋深度(PD)],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经厌氧菌培养基和AP-PCR及PCR鉴定后,将各受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获得草绿色链球菌523株,产黑色素菌241株。经AP-PCR及PCR鉴定后,得到血链球菌112株,口腔链球菌56株,牙龈卟啉单胞菌84株,健康组龈下菌斑中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与牙周炎组相比有差异显著性;血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与GI、PD呈负相关,牙龈卟啉菌与GI、PD呈正相关;血链球菌的构成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呈负相关。结论:血链球菌等过氧化氢产生菌在龈下菌斑中比例的下降。可能是微生态失衡,致病菌过度增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通过对30例中度以上牙周炎患者在口服替硝唑后的观察来评定该药物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30例中度以上牙周炎患者,口服替硝唑片。服用方法为:首日2.0克,分二次服用,次日后单次口服1.0克。服用4日,共5.0克。每病人选择3~4个牙齿,服药后用四点法测量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针深度(PD),在同一部位采集龈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甲苯胺蓝介导超声对龈上牙菌斑中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从门诊20例牙周炎病人下前牙区取龈上菌斑一份,每个患者的菌斑于实验室培养后,在同一甲苯胺蓝浓度下与不同超声强度联合作用,利用涂板计数法分析其对菌斑中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分组:空白组、单独甲苯胺蓝组、单独超声组、甲苯胺蓝+超声组。结果:单独超声作用时没有灭菌效果,细菌数目反而有所增长(P〈0.05),超声联合甲苯胺蓝作用时取得明显的灭菌效果,超声强度2W/CM2灭菌率可达到79%。结论:低强度超声能够促进细菌生长,甲苯胺蓝介导一定强度的超声疗法对龈上牙菌斑中的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牙周炎优势菌的AFM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牙周炎患者龈下优势菌表面超微形态特征,分析糖尿病牙周炎、非糖尿病牙周炎研究对象菌斑中优势菌表面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有致病作用的优势菌形态与两种类型牙周炎病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糖尿病牙周炎、非糖尿病牙周炎典型病例各30例,应用AFM对符合设定标准的优势菌进行扫描。测量每个菌体表面平均粗糙度、峰值、隆起平均大小,观察其纳米结构变化,评价两种类型牙周炎龈下优势菌的形态学特征。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牙周炎组、非糖尿病牙周炎组龈下优势菌表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牙周炎组优势菌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峰值、隆起平均大小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牙周炎组(P<0.05)。结论糖尿病牙周炎龈下优势菌表面的纳米级超微形态不同于非糖尿病牙周炎,其差异性显示两种类型牙周炎的牙周损伤特点与其各自龈下优势菌的形态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