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虫转基因欧洲黑杨的培育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用带有35S-Ω-Bt-NOS嵌合基历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LBA4404转化欧洲黑杨的叶片外植体,共独行54株转化再生植株,用这些再生植物对杨尺蠖进行毒力测定,昆虫校正死亡率在80-96%的再生植株占总测定植株的15%。部分再生植株对舞毒娥进行测定,表明在5-9天内校正死亡率高达100%,存活昆虫的生长和发育也明显地受到抑制。根据苗木在苗圃中高生长的昆虫校正死亡率采用重心聚类法进行分析。初步选出高生 相似文献
2.
3.
4.
用带有35 S-Ω-Bt-NOS嵌合基因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LBA 4404转化欧洲黑杨的叶片外植体,共获得54株转化再生植株。用这些再生植株对杨尺蠖(Apcchimia cinerarius)进行毒力测定,昆虫校正死亡率在80一96%的再生植株占总测定植株的15%。部分再生植株对舞毒娥进行测定,表明在5~9天内校正死亡率高达100%,存活昆虫的生长和发育也明显地受到抑制。根据苗木在苗圃中高生长和昆虫校正死亡率采用重心聚类法进行分析,初步选出高生长良好和杀虫率居中的3株再生植株。以选出的植株为主进行了PCR及PCR产物的South—ern blot和再生植株DNA Southern blot测定,结果证明Bt基因已插入到这些植株的DNA上,并表达出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6.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物,但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获得抗虫转基因植物是更具前景的途径。目前主要利用的抗虫基因是苏云金杆菌的δ-内毒素基因和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凝集素基因等),各种抗虫基因在转基因应用中各有其优缺点,如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是植物中表达水平低。随着抗虫转基因植物在大田中的应用,昆虫的抗 相似文献
7.
8.
杨树NL-80106转Bt基因植株的获得及抗虫性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毒蛋白基因Bt转入杨树NL-80106(美洲黑杨×小叶杨,Populus deltoides×Populus simonii),获得了再生植株.PCR及PCR-Southernblotting的分析结果表明,Bt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部分转基因植株的杀虫实验表明,转基因植株B45和B64对一龄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幼虫有明显抗性,饲喂转基因杨树叶片的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 相似文献
9.
10.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先芝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999,19(6):47-52
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物,但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利用植物基因工程获得抗虫转基因植物是更具前景的途径。目前主要利用的抗虫基因是苏云金杆菌的δ-内毒素基因和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凝集素基因等),各种抗虫基因在转基因应用中各有其优缺点,如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基因在植物中表达水平低。随着抗虫转基因植物在大田中的应用,昆虫的抗性或适应性问题也随之产生,这将是转基因植物发展道路上又一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8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但在水稻生产中,由于病、虫、草害及不良气候等逆境因子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稳产。转基因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水稻抗性育种提供了新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的研发,目前已经培育出大量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抗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这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流及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已有报道证明,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异交向非转基因品种和野生近缘种漂流。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抗除草剂基因有0.05%-0.53%逃逸的可能,其向不育系的最大漂移频率可达4.518%。抗虫基因向相邻非转基因水稻的平均漂移频率最高为0.875%。因此,本文对水稻与其近缘野生种的杂交情况,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野生非近缘种的漂流和渐渗及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转基因水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获得一批转双抗虫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毒蛋白表达进行了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同时用转基因株系叶片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各项外源基因表达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的28个转基因株系中,对杨扇舟蛾高抗株系占总参试系号的41%,中抗系号占35.0%,低抗系号占24%,对舞毒蛾高抗株系占参试系号的70%。转基因植株可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且不同转基因株系饲养的幼虫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连续两年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幼虫死亡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转基因植株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均表达出抗虫性,并存在极显著相关。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转基因株系Bt毒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变化在0.0011%~0.0161%。转基因植株对害虫的杀虫效果与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存在显著相关,表明Bt毒蛋白在抗虫效果中占有重要地位。转基因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与抗虫程度相关不明显,单纯用卡那霉素作为筛选手段并不能完全反映植株的真实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物抗虫基因工程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新品种是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本综述了来自细菌的Bt基因及来源于植物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凝聚素基因、α-淀粉酶抑制剂基因等转基因植物的防治效果,探讨了它们的安全性,并指出了理想杀虫剂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对其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导致的潜在环境和生态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转基因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涉及两方面关键问题:如何科学评价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以后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如何利用环境生物安全的研究成果来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价应包括三个重要环节:(1)检测转基因的逃逸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逃逸后的表达和遗传规律;(3)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的影响及其进化潜力,本文将围绕对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价,以转基因水稻为案例来对转基因逃逸带来生态影响的研究好评价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并对目前依据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制定的各种管理策略进行了讨论。只有提高对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措施,才能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应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标记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遗传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是区分转化和非转化的细胞,以筛选并鉴定出转化的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目前,已报道的标记基因种类很多,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出于对生态环境和转基因食品的生物安全性考虑,从传统的选择标记基因、与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能解除化合物毒性(或胁迫)的基因、编码能产生特定荧光物质的蛋白酶类的基因、利用颜色差异性筛选转化体的相关基因及抗性标记基因的敲除技术八个不同的方面,综述了标记基因的种类、作用原理、应用价值及存在的问题。在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方面,详细总结了标记基因与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和MAT载体系统的结合应用,以及P.葡萄糖苷酸酶作为多功能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最后,对标记基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苏棉区种植转基因抗虫棉GK22对棉田害虫、杂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1年在江苏选择南京、盐城两地,试验观察转Bt基因抗虫棉GK22的种植,对棉田害虫及杂草种群变动的影响,结果是: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红铃虫(Pectinophora goosypi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不造桥虫(Anomis flava),棉大卷叶虫(Adoxophyes orana)等虫口数量,蕾铃被害均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处理区咀嚼式口器害虫的幼虫总 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92.51%,78.4%,其中:棉铃虫幼虫数量分别减少88.3%,72.9%,蕾铃被害虫减少87.5%,90.7%,74.11%,55.85%,红铃虫虫花减少74.4%,51.64%,铃内活虫减少90%,100%,玉米螟虫口减少72.7%,100%,金钢钻,造桥虫,卷叶虫虫口减少93%以上,对刺吸式口器盲蝽象(Adelphocoris suturalis),棉蚜(Aphis gossyppii),棉红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uns)等害虫,试验区和对照区种群消长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差异不显,两试对杂草种类及数量调查,抗虫棉区和对照区差异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大豆是事关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提高大豆生产水平和增加自给能力,是中国农业生产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国耕地资源不足的限制,科技创新是提升大豆生产能力的唯一出路。转基因育种是推动大豆生产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对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世界主产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科技创新,中国转基因耐除草剂和抗虫育种技术已经成熟,这些产品的产业化种植可显著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和提升单产水平。基于中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发展进度和大豆生产的国情特点,我们提出了采用如下策略科学有序推进产业化工作。一是,在产品应用时间上,按照单一耐草甘膦除草剂、多个基因耐草甘膦和草铵膦等多种除草剂,以及耐除草剂与抗虫等复合性状等产品,依次推进相关种子的产业化;二是,在产品区域布局上,按照靶标杂草和害虫的地理分布特点顶层设计各种耐除草剂和抗虫大豆产品的种植区域;三是,在生物安全管理上,研发应用抗性杂草和害虫种群监测与治理技术,延长转基因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要加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工作,降低转基因大豆基因漂移对野生大豆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A major challenge for futur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 is to prevent undesired gene flow of transgenes to plant material intended for another use. Recombinase-mediated auto excision of transgenes directed by a tightly controlled microspore-specific promoter allows efficient removal of either the selectable marker gene or of all introduced transgenes during microsporogenesis. This way, transgene removal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biology of pollen maturation, not requiring any external stimulus such as chemical induction by spraying. We here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engineering transgenic plants to produce pollen devoid of any transgene. Highly efficient excision of transgenes from tobacco pollen was achieved with a potential failure rate of at most two out of 16 800 seeds (0.024%). No evidence for either premature activation or absence of activation of the recombinase system was observed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in the laboratory. This approach can prevent adventitious presence of transgenes in non-GM crops or related wild species by gene flow. Such biological containment may help the deploy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existence practices to support consumer choice and will promote clean molecular farm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value compounds in plants. 相似文献
19.
Jean Charles Leplé Michel Bonadé-Bottino Sylvie Augustin Gilles Pilate Véronique Dumanois Lê Tân André Delplanque Daniel Cornu Lise Jouanin 《Molecular breeding : new strategies in plant improvement》1995,1(4):319-32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potential of proteinase inhibitors to controlChrysomela tremulae, a beetle that causes severe damage in young plantations and in short-rotation intensive culture (SRIC) of poplar. As a first step, cysteine proteinas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major digestive proteinases ofC. tremulae and oryzacystatin OCI, a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was shown to inhibit this activityin vitro. The gene encoding OCI was introduced into poplar (Populus tremula ×P. tremuloides) and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OCI at a high level were selected. Feeding tests on these transgenic plants demonstrate the toxicity of OCI-producing poplar leaves againstC. tremulae larvae.J.C. Leplé and M. Bonadé-Bottino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及其对应策略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前,生物安全性问题已成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能否获得足够的研究空间和良好开发市场的关键所在。然而,在重视安全性的同时,也必然认识到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出现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当务之急不应该是简单地反对或赞成,而是必须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和客观、具体的评价,从而使其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对人类健康及其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当然,对社会公众进行科学宣传和指导,从而使其在对转基因产品具有客观了解的基础上培养一种健康的接受心态也是必需的。本在简述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对应策略,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