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海明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62-2069
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 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 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 =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夏秋季瓯江口海域鱼类数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50.54kg/km^2和271.53kg/km^2,尾数密度为29.11×10^3ind./km^2和14.99×10^3ind./km^2。以此推算出:6月鱼类资源量为67923kg,9月为122193kg。鱼类资源量在3个月中增长近一倍。6月的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和9月的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分别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的分布趋势。6月至9月是幼鱼索饵肥育季节,索饵群体往往停留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宽阔海域。水深和鱼类密度相关性显著。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水和瓯江径流的交汇是形成鱼类高密度区域重要的水文因素,表层水温是影响鱼类数量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瓯江口鱼类数量的变化动力来自主要优势种对鱼类数量变化的回归贡献[动物学报54(6):981—987,2008]。  相似文献   

3.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和潮流对虾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10年11和201 1年5月苏北浅滩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苏北浅滩虾类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结合该海域沙脊潮沟系统,探讨了地形特征和潮流对虾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拖网调查共鉴定虾类15种;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得出该海域春季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秋季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春季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均高于秋季,春季和秋季虾类生物量分别为35.64和9.24 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35.42× 103和25.92×103ind·km-2;根据贡献率β值,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平面分布规律也一致;因苏北浅滩海域潮沟和沙脊相间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之受东海前进波和黄海旋转波作用,形成潮流从北、东、南3个方向向心辐聚作用;潮沟的流速大于沙脊的流速,致使无论在春季还是秋季,形成虾类生物量和尾数密度在潮沟内远大于沙脊上、在沙脊与潮间带浅滩之间的深槽处略高于沙脊处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福建南日岛南部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伟  徐兆礼  陈佳杰 《生态学报》2017,37(9):3172-3181
为探究南日岛南部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在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与夏季于南日岛南部海域展开了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采用Bray-Curtis聚类方法,对南日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群落鱼类种类数、数量密度、生态类群和多样性特征,讨论了水团变化对鱼类群落格局划分及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季调查海域的鱼类可划分为北部沿岸群落和南部近海群落,这两个种群种类数分别是27和32种,密度分别为7.47×103尾/km2和24.34×10~3尾/km~2,多样度H'值分别为2.71和1.97,南部近海群落中暖水种数量密度均高于北部沿岸群落,而暖温种相反。与春季不同,夏季由西至东划分为西部沿岸群落和东部近海群落,种类数分别为55和27种,密度分别为329.24×10~3尾/km~2和106.47×103尾/km2,H'值分别为1.97和1.62,西部沿岸群落中沿岸种和近海种数量密度均高于东部近海群落。冬季调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北部沿岸群落和南部近海群落,种类数分别为25和32种,密度分别为9.96×10~3尾/km~2和28.85×10~3尾/km~2,H'值分别为2.45和2.33,南部近海群落暖水种与暖温种数量密度均高于北部沿岸群落。冬、春季时,海峡暖水影响的海域鱼类种类数、数量密度、多样度以及暖水种的数量密度均高于浙闽沿岸水控制的海域;夏季,西部沿岸径流影响的海域鱼类种类数、数量密度、多样度以及暖水种的数量密度均高东部海峡暖水影响的海域。可见鱼类群落分布特征与季节性变化的水团有关。  相似文献   

5.
洋浦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洋浦海域是北部湾良好的近岸产卵场。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对该海域的渔业底拖网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洋浦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两个航次共捕获68种鱼类,隶属于10目37科49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9种),其次为鲽形目(9种)、鲉形目(6种);渔获物以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数的93.7%;鱼类群落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和季节间种类更替明显的特征,6月和12月共有鱼种11种,种类相似性仅为21.8%;6月的优势种为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印度舌鳎(Cynoglossus arel)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12月优势种包括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少鳞舌鳎(Cynoglossus oligolepis)、黄鲫(Setipinna taty)和四线天竺鲷(Apogon quadrifasciatus);6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37.66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11.38×103ind·km-2;12月鱼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84.67 kg·km-2,平均丰度密度为3.21×103ind·km-2;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生物-环境分析(BIOENV)表明,两个月份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的相关性较好,不同月份水深对鱼类群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 年11 月(秋季)、2016 年5 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源资料, 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品, 经分析共鉴定出鱼类种类81 种, 隶属于12 目39 科63 属; 春季和秋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0.36 kg·km-2 和98.01 kg·km-2, 尾数密度分别为26.29×103 ind·km-2和33.30 ind·km-2; 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规律, 都是东部外侧海域高于122.3°E 以西海域; 不同季节优势种种类不同, 春季的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 均为小型低值鱼类; 鱼类春季和秋季总种类数变化较为稳定, 但种类数的季节变化较大, 春季以沿岸浅海附近种类较多, 秋季以调查海域东北部较多; 水深对鱼类资源密度及种类数分布影响明显; ABC 曲线显示, 舟山近岸海域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状态。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兆礼  孙岳 《生态学报》2013,33(22):7157-7165
本文利用2008年4月和9月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类型海域虾类密度的时空分布,优势种特征、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2.05kg/km2)低于兴化湾生物量(23.33kg/km2), 而尾数密度(12.34?103 ind./ km2)高于兴化湾尾数密度(8.42?103 ind./ km2),9月也是如此,闽江口虾类生物量(205.54kg/km2)低于同期兴化湾生物量(329.60kg/km2),但尾数密度(131.25?103 ind./ km2)大于兴化湾尾数密度(95.79?103 ind./ km2)。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闽江口和兴化湾虾类资源种类规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广盐性大规格的哈氏仿对虾为主,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生物量变化的贡献不大。反观闽江口的优势种,除了广盐性的哈氏仿对虾,还有个体数量巨大的半咸水小规格中国毛虾,其中,中国毛虾尾数密度的百分比占了虾类的大部分。不同盐度环境,种类对不同盐度环境盐度适应是形成闽江口和兴化湾优势种不同格局的主要原因。在闽江口,南部渔场是当地的主要渔场,9月是主要的渔汛,与闽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闽江口地形地貌特征有关。在兴化湾,湾口是虾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场,湾外则是虾类越冬场,与构成资源主要种类哈氏仿对虾暖水性和兴化湾水团特征有关。不同季节比较,在9月,兴化湾和闽江口虾类资源品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兴化湾和闽江口比较,闽江口虾类资源品种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鱼类生态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0年春夏季吕泗渔场沿岸海域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季(5月)出现鱼类21种,生态类群以暖温种(9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45.2%和72.9%;优势种主要由暖温性的小黄鱼、焦氏舌鳎和半滑舌鳎组成.夏季(9月)出现鱼类28种;暖水种(21种)大量出现,分别占该季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75.2%和71.7%,棘头梅童鱼、凤鲚等成为优势种.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吕泗渔场温度和盐度均差异明显,导致鱼类物种更替,呈现出暖温种、沿岸种和近海种逐渐减少,而暖水种和河口种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8,28(12):5948-5956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鱼类64种,其中16种是暖温种,其余48种为暖水种。银姑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是6月份的关键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mus)是9月份的关键种。瓯江口北部岛屿密集的区域,也是鱼类种类密集的水域。多样性指数(H’)值平面分布格局显示:岛群之间水域H’值较高,岛群外部水域H’值远远低于岛群之间和岛群内侧水域。岛屿周围与岛屿之间鱼类物种丰富,物种分布与海底地形多样化、底质多样化和水流环境多样化有关。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侧水域鱼类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种数较少仅仅是次要原因。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暖流势力减弱,一些物种开始向外海深水做越冬洄游,这是9月份鱼类种数少于6月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瓯江口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12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门8纲20目41科,其中桡足类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主要由亚热带种构成;就盐度适应而言,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外海种居多,而近海种在浮游动物总丰度中占有明显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9)明显高于夏季(2.23),这与秋季物种数较高有关;夏季水团交汇处的大门岛邻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该水域多样性指数呈现从河口到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于2020—2021年对永兴岛上岸渔获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和演替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101种,隶属于5目21科,以鲈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的84.16%,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90%;科级水平鹦嘴鱼科鱼类最多,达21种,生物量超总渔获物的45%。28种珊瑚礁鱼类是永兴岛附近海域主要捕捞对象,占总渔获物的80%以上。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呈现过度捕捞,一是主要渔获物中的中大型鱼类均重偏小;二是本海域个体体型最大的鱼类出现较多消亡;三是肉食性鱼类大量消亡;四是植食性鱼类生物量占比超过了肉食性鱼类。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演替到以植食性鱼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大量海胆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进一步衰退,向以海胆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演变。保护西沙永兴岛附近海域珊瑚礁鱼类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严格地控制本海域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君  徐汉祥  王伟定 《生态学报》2013,33(18):5905-5916
基于2010-2012年在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进行的8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资料,从鱼类分类学和生态类群等方面,结合多样性、资源密度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2纲12目32科44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7.3%;趋礁性鱼类41种,占74.5%;暖温性、暖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分别为30、24和1种,其中暖水种约占所有偶见种的70%;定居种、近海洄游种和季节性种分别为27、24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分别占40.0%、36.4%和23.6%,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鳀科鱼类分别成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所有调查站点鱼类平均生物量指数夏季最高(1043.7 kg/km2),春季最低;尾数密度指数春季最高(122×103 尾/km2),冬季最低;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指数最高与最低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多样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D)冬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H')与Pielou均匀度(J')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聚类和NMDS方法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组成格局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资源结构受近海季节性洄游种类影响较大,鱼类分布季节动态多呈现洄游性更替节律,保护区内虽已出现鱼类多样性下降趋势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传统经济种类的优越性在逐渐下降或边缘化,但独特的岛礁生境仍能很好地发挥着维持固有种类和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优势,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与一系列资源保护与修复措施,石首鱼科幼体已形成优势群体,而且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小型饵料鱼类。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2003年长江口近海(122°00′—123°30′ E,29°00′—32°00′ N)四季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多样性、数量波动过程及其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近海共有浮游糠虾14种,秋季10种,春、秋季8种,冬季2种.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其中从秋季到冬季更替率最高(90.9%),春、夏和秋季多样性指数(H′)值均大于2,冬季为1- 夏季丰度均值最高[234.70 ind·(100 m3)-1],秋季为103.34 ind·(100 m3)-1,春季80.36 ind·(100 m3)-1,冬季最低12.40 ind·(100 m3)-1,丰度变化与温度一致.因温、盐适应范围最广,漂浮囊糠虾是春、秋、冬3季的优势种;短额刺糠虾是夏、秋两季的优势种;长额刺糠虾是冬季的优势种各季节优势种对总丰度贡献均较大.夏季短额刺糠虾的聚集强度最高.长江口近海浮游糠虾类对长江口渔场及舟山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7年披山岛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浙江省玉环县披山岛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有18种,属3门12属,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2.22%;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瘦拟哲水蚤(Paracalanus gracilis)、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红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rosea).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及生物量均为春季比夏季高,春季的平均丰度为6.55×103个/m3,夏季为6.13×103个/m3;春季的平均生物量为216.49 mg/m3,夏季为98.26 mg/m3.桡足类的生物量占浮游动物总量的75.97%~97.55%,是决定披山岛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和变动的主要成分.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披山岛海区生物量与其接近或大于东海各海域.春、夏两季生物多样性(H′)有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且远海的生物多样性大于近海.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春秋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相对重要性指数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 两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504种, 隶属于2纲31目129科294属; 其中北部湾口海域出现鱼类301种,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出现鱼类357种。优势种数量较少, 多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季节间变化较大。春季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 这主要是因为春季出现的大量鱼类为补充群体, 而许多种类在秋季有向较深海区移动的趋势;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多样性指数高于北部湾口海域, 这主要是由于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受水温和洋流的影响较大造成的。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 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低于春季, 而且两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结构都偏离平衡状态, 主要是由鱼类的洄游和不同适温性鱼类的迁入迁出造成的。综合来看,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定性均高于北部湾口海域, 在努力控制资源可捕量范围的同时, 可合理开发南海中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7.
春、夏季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该海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11目36科56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种丰度占总丰度的82.9%;夏季共捕获鱼类58种,隶属于11目38科51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aris)和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其丰度占总丰度的60.8%.春、夏两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为3个组.春、夏季出现率大于5.0%的鱼类分别有26种和30种,并且分别相应形成2个和3个组群.  相似文献   

18.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89-1999年的渔捞纪录,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海底地形,水深与中上鱼类群聚的关系。结果表明,渔场地形起伏,水深变化大,中上层鱼类分布较为密集,但各渔区间的分布不均匀,南北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北向南递增,东西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浅滩两侧向浅滩的南,北中部靠拢;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区,其中心渔场位于上升流终年存在的高盐区,同时群聚于海底断裂区和海底隆起边缘区;中上层鱼类群聚区或中心渔场随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不仅与渔场地形,水深有关,还与影响海区季风的风向,风力和不同水系强弱有关;本渔场中上层鱼类在不同季节群聚水深,春,夏季为30-60m,秋,冬季为40-80m。  相似文献   

19.
A total of 168 bottom longline oper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depths between 72 and 1102 m during four cruises off Lanzarote and Fuerteventura, Canary Islan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 resulting in the capture of 1167 fishes belonging to 55 species. Clear variations in fish total weight and number,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ingle species occurred among five different depth zones between 100 and 1100 m. The particular platform topography of the Canary Islands may affect the density and diversity of slope-dwelling fishes. Whereas fish body length and weight showed an overall increase with depth, no such trends were foun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species. One species, Lepidopus caudalus , even revealed a bigger-shallower trend. Among three species of trichiurids, dep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detected that may reflect vertical space partitioning. In October 1995, an unusually high number of Mora moro with advanced gonadal maturity were collected off eastern Fuerteventura at 997 m depth. At lesser depths and during other seasons, only a few individuals of this species were caught in the same area. This indicated a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local abundance that is most probably related to reproduction. Mora moro has an excellent flesh and may represent a valuable fisheries resource. Open problems requiring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study area such as selectivity effects of the fishing gear and possible influences of ecological factors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ep-water ichthyofauna, as well as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future demersal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Canarian archipelago are briefly outlined.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鱼类组成及其生态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的相关历史调查资料和文献, 分析了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及其生态类型和区系特征, 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台湾海峡鱼类物种组成变化。结果显示, 台湾海峡共有鱼类1,697种, 分隶40目206科740属, 其中, 目级分类阶元种类数最多的为鲈形目, 科级分类阶元种类数最多的为鰕虎科; 从适温性上看, 暖水性鱼类最多, 有1,560种, 其次为暖温性鱼类(128种)和冷温性鱼类(9种); 栖息地生态类型则以大陆架砂泥质底层鱼类和岩礁性鱼类种类数最多, 各有596种, 其后依次是大陆架近底层鱼类(249种)、大陆架中上层鱼类(158种)和大洋性鱼类(98种), 洄游性鱼类181种, 经济性鱼类735种; 海区间鱼类种类数对比显示, 台湾海峡鱼类与南海鱼类共有种最多, 共有种比例高达91.9%, 其次为东海(69.3%)和黄海(19.4%), 多为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分布种, 仅288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海区。由此, 台湾海峡鱼类区系特征兼有热带和亚热带海区鱼类区系特点, 属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中—日亚区和印度—马来亚区的过渡海区, 其分界区域在台湾浅滩东部外缘至澎湖列岛偏北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