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杉醇产生菌HU1353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紫杉醇产生菌HU1 35 3群体形态的观察 ,以及个体形态包括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产孢细胞、是否具喙等特征的研究 ,确定了HU1 35 3的分类地位 ,为链格孢属一新种 ,命名为红豆杉链格孢。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 ,研究了醋酸钠、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对紫杉醇产生菌HQD3 3 产生紫杉醇的影响。结果表明 ,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提高紫杉醇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改良的S - 7培养基基础上 ,再加入醋酸钠 1 0g/L、苯丙氨酸 5 0mg/L、酪氨酸 1 5mg/L、亮氨酸 6 0mg/L ,可以使紫杉醇产生菌HQD3 3 产生紫杉醇产量提高到 2 0 3 6 5 6 μg/L。  相似文献   

3.
紫杉醇产生菌Nodulisporium sylviforme原生质体诱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酶系组成、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影响树状多节孢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因素和原生质体诱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 :用pH5.5~ 6.0的0.7mol/LNaCl配制由 3%溶壁酶 + 3%蜗牛酶 + 1 %的溶菌酶 + 3%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系 ( 1ml酶液/2 5 0mg湿菌体 ) ,在 30℃恒温水浴条件下酶解 6h ;然后 ,将获得的原生质体过滤洗涤后 ,在含0.7mol/ LNaCl的PDA再生培养基上 ,采用双层平板培养法再生制备到的原生质体。树状多节孢紫杉醇产生菌原生质体诱变的最佳条件为 :30w紫外灯、距离 30cm、照射 5 0s;UV + 0.6%LiCl复合诱变、照射时间 40s,诱变菌株经初筛和复筛 ,选出了两株高产紫杉醇的原生质体诱变菌株———UV40-19和UL50-6,其产量从出发菌株紫杉醇的产量 ( 314.07μg /L)分别提高至 376.38μg/L和392.63μg/L。  相似文献   

4.
紫杉醇产生菌的细胞总核酸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状多节孢(Nodulisporium sylviforme)为中国新记录属种,首次发现它可产生特效抗癌药物紫杉醇,国内外尚未见其DNA提取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为了获得高质量的DNA,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其细胞总核酸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找到了一套适合紫杉醇产生菌DNA的提取较为简便易行可靠的方法。用此法直接从紫杉醇产生菌中提取DNA,并将所提取DNA进行随机引物扩增(RAPD),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  相似文献   

5.
树状多节孢发酵生产紫杉醇工艺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树状多节孢HQD33内生真菌融合子TPF-1摇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2.8L和10L通用式机械搅拌罐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HQD33适宜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时间16~18d,培养基中蔗糖、苯丙氨酸、醋酸钠、酪氨酸、2,4-二氯苯氧乙酸和亚油酸的加量分别为10g/L、1mg/L、1.5g/L、15mg/L、5mg/L和15mg/L,摇瓶装量为150ml/500ml,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液中紫杉醇平均含量为448.52 g/L; 2.8L和10L罐发酵液中紫杉醇含量达406.95和395.12g/L(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树状多节孢发酵生产紫杉醇工艺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树状多节孢HQD33内生真菌融合子TPF-1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2.8L和10L通用式机械搅拌罐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HQD33适宜发酵工艺条件是:发酵时间16-18d,培养基中蔗糖、苯丙氨酸、醋酸钠、酪氨酸,2,4-氯苯氧乙酸和亚油酸的加量分别为180g/L、1mg/L,1.5g/L,15mg/L,5mg/L和15mg/L,摇瓶装置为150ml/500ml,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液中紫杉醇平均含量为448.52μg/L;2.8L和10L罐发酵液中紫杉醇含量达406.95和395.12μg/L(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分离自太平洋红豆杉的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Taxol)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市场需求日益增强,但工业产量受原料红豆杉树木短缺的制约,供需存在巨大差距。1993年,Stierle等分离到一株与太平洋红豆杉共生的真菌安德烈紫杉菌,证实产生紫杉醇,为利用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带来可能。通过分析目前工业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产紫杉醇真菌研究的进展及其重要意义。认为利用真菌大规模发酵生产紫杉醇或其中间体,是摆脱制约的一条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可以带动其他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采用AFLP技术对三株紫杉醇产生菌(HQD33、HQD43、HQD54)及HQD33菌株经复合诱变后再经原生质体诱变得到的两株诱变株UL50-6和UV40-19及其融合菌株J1-3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株紫杉醇产生菌分属不同的种属,同时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Z35-8,J1-3为两株不同的融合子,为下一步的基因工程育种工作中的基因定位和分子克隆提供丰富可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紫杉醇是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特效药物,微生物发酵法是生产紫杉醇的有效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4株紫杉醇产生菌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重新从分子水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并将为下一步的基因工程育种工作中的基因定位和分子克隆提供丰富可靠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
脱落酸产生菌的遗传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珩  吴江 《菌物系统》1999,18(2):164-167
从南京蔬菜研究所植物致病株中分离到3株脱落酸(ABA)产量较高菌株,经初步鉴定均为灰葡萄孢。分别命名为A23,A101,A160。通过紫外诱变及菌株生长状况比较,选出一株菌A101作为出发菌,经紫外,硫酸二乙酯多次诱变,在ABA合成代谢关键酶抑制剂平板上定向选育出一株ABA高产菌UUD-1,该菌固体发酵可产生ABA374μg/ml,是出发菌株产量的14倍,且其产量连续培养5代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紫杉醇产生菌树状多节孢HQD33的诱发突变株UL50-6和UL40-19 为出发菌株,将收集到的出发菌株UL50-6和UL40-19的菌丝体分别用pH5.5~6.0的0.7mol/L NaCl配制的3%溶壁酶、2%蜗牛酶、1%溶菌酶组成的复合酶系,30℃恒温酶解3~5h,制备原生质体。两菌株的原生质体经纯化后分别用热和紫外线灭活,其中UL50-6的原生质体在54℃热灭活5分钟,UL40-19的原生质体在30W紫外灯下,30cm,照射85秒进行紫外灭活,双亲株的原生质体存活再生率为零。同时对融合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含有Ca2 和Gly的35%~40%的PEG作为融合剂,融合时间为20分钟时,融合率可以达到4.44?0-2~6.92?0-2。对融合株TPF-1与双亲株的形态学、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分析,确证其为双亲株的融合子。  相似文献   

12.
13.
14.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 ,有关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发现 ,内生真菌能产生许多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 ,并且在分类学、生物防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表明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TEs)是一类短的非自主DNA转座子,其分布的位置会对宿主产生影响。文章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无颌类、软骨鱼纲、肉鳍鱼纲和辐鳍鱼纲鱼类基因组进行了MITEs预测,最终在33种鱼类基因组中鉴定出2433个MITEs家族。文章发现鱼类基因组中MITEs含量存在较大差异(0.11%—21.18%),并且MITEs含量与鱼类基因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末端重复序列(TIRs)和靶位点重复序列(TSDs)的特征将MITEs分为10个超家族,其中TC1-Mariner超家族的含量最高。MITEs在鱼类基因组中的插入事件主要发生在4百万年前至今,大多数物种的MITEs在2百万—0.5百万年前发生了爆发式扩增。鱼类基因组中的MITEs多数插入到基因内部或附近,这些转座子可能在基因的表达调控方面存在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嗜热真菌ThermomyceslanuginosusA_236在液体培养基中50℃下静止培养14天,粗提酶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Toyopearl离子交换层析、Butyl-Toyopearl疏水层析、SephacrylS100凝胶过滤和FPLCMonoQ离子交换层析,得到了凝胶电泳均质的葡萄糖淀粉酶。酶促反应产物经TLC分析为葡萄糖,证明纯化的酶为葡萄糖淀粉酶(EC3.2.1.3)。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为72,000,不具亚基,PI为4.0,富含Val和Leu。酶反应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70℃和5.0。在pH5.0条件下,酶在60℃保温1h,仍具有原酶活性。酶活性在70℃和80℃的半衰期分别为20min和6min。Ca2+对酶有激活作用,Fe3+、Al3+、Hg2+等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纯酶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4%。纯酶可水解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精、糖原、麦芽三糖和麦芽糖,其中可溶性淀粉为最适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