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ITS序列的特点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的成熟及广泛应用,分子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运用核基因序列或将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序列相结合作为遗传标记,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已成为分子系统学领域的发展趋势。由于长度适中、易于扩增、进化速度快、变异性高等优点,核糖体基因中内转录间隔区(ITS)已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ITS序列的结构特点,重点对ITS序列在近缘种及种型快速鉴定、属及属上高级阶元系统学研究、谱系生物地理学及与其它基因联合分析昆虫系统进化关系等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电生理在昆虫学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91年Galvani发现了动物的肌肉电位,1849年Dubois-Reymond改进了刺激技术和记录技术,发现生物电的两种基本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使电生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近代电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电生理学已经成为研究昆虫生理功能的一项专门技术和方法。例如,以电生理学方法去了解昆虫的求偶,对寄主的选择和趋避,了解昆虫的趋光特性,信息激素和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一个新兴的学科─-昆虫分子生物学已经形成。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基因探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工具。由于在系统进化上人和哺乳类遗传距离较近,其基因探针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所以医学发展起来的人基因探针为哺乳动物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而无脊椎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向十分薄弱,因此可用于昆虫的基因探针来源困难,研究者常需在实验设计初期对已有的众多基因探针进行预选或自己制备。所以基因探针的选择和使用对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至为关键。本文就昆虫学常用的基因探针的类型,标记方法,特别是应用等方面选择若干典型实例作一些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基因探针及其在昆虫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十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一个新兴的学科--昆虫分子生物学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7.
鸣声是鸟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这为通过声学监测评估鸟类多样性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利用声学指数快速评估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新兴的调查方法,但城市森林中的复杂声环境可能会导致声学指数的指示结果出现偏差。为了解声学指数在城市森林中应用的可行性,本研究在北京市东郊森林公园设置了50个矩阵式调查样点,于2021年4–6月每月进行1次鸟类传统观测和同步鸣声采集,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来探究声学监测的有效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评估6个常用声学指数与鸟类丰富度和多度的关系,并衡量了每个指数的性能。结果表明:(1)本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0目23科35种,通过声学监听识别的总物种数与传统鸟类观测相等,但具体鸟种存在差异;(2)不同月份间声学指数与鸟类丰富度和多度的相关性有明显差别,声学复杂度指数(ACI)和标准化声景差异指数(NDSI)优于其他指数,是评估鸟类多样性的关键变量;(3)声学指数对鸟类多度的预测能力(R2m=0.32,R2c=0.80)要高于丰富度(R2m=0.12,R2c=0.18)。声学指数为快速评估生物多样性提... 相似文献
8.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在280年前荷兰的列文虎克(Leeuwenhoek)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发现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的微生物世界。这是显微镜第一次显示出伟大作用。 为什么人们的眼睛看不见微小的东西呢?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缩颜蚜蝇族的系统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国有分布的食蚜蝇科其他族为材料 ,以成虫及幼期形态学性状为基础 ,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缩颜蚜蝇族与捕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腐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而缩颜蚜蝇族应从现行分类系统中的迷蚜蝇亚科移入食蚜蝇亚科 ,其系统分类地位可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 相似文献
13.
14.
染色体外DNA在酵母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衰老的影响因素甚多,机制复杂。近年来已发现酵母染色体外DNA在细胞衰老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细胞的衰老受控于一种特定的染色体外DNA复制的次数,具有精确的时间控制机制[1、2]。1.染色体外DNA与衰老的关系酵母染色体外存在大小不等的rDNA环,称为染色体外rDNA环(extrachromo-somalrDNAcircle,ERC)。已发现衰老的酵母细胞中含有丰富的ERC,而年轻酵母细胞中的ERC则很少。芽殖酵母中含有人类Werner氏综合征(一种早老症)WRN基因的同源序列——SGS1基因… 相似文献
15.
杨学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3):464-467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有6对,分别位于6对染色体上.在1AS、1BS、5DS的端部同时存在458 rDNA和5S rDNA位点,并在物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同时讨论了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变异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采自泰山的虫草子实体可孕部分进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泰山虫草在子实体形态、子囊的排列方式、子囊的包埋方式、子囊壳的形态等与九州虫草完全一致。对虫草核糖体DNA的18S、28S、ITS区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两种虫草的碱基差异较小,其同源性高达99%,符合种内遗传特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特征,初步推断两者可能都是九州虫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菠菜rDNA及端粒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拟南芥25S rDNA、5S rDNA以及端粒序列为探针对菠菜的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其中25S rDNA用生物素标记, 端粒序列用地高辛标记, 5S rDNA用生物素和地高辛共同标记。杂交结果显示, 菠菜中期染色体25S rDNA杂交位点为6个, 分别位于3号、5号和6号染色体的随体部位; 5S rDNA杂交位点为4个, 分别位于3号和5号染色体长臂, 端粒序列杂交位点位于6号染色体端部以及其余染色体的端部和着丝粒部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建立蕺菜rDNA ITS扩增反应的优化体系.方法:以蕺菜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影响蕺菜rDNAITS区扩增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最优蕺菜ITS-PCR的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o酶0.75U、Mg2+2.5mmol/L、dNTP 0.15mmol/L、引物对0.6μmol/L、模板DNA 10ng.扩增程序为在94℃下预变性4min,然后进行36个循环(94℃变性45s,60℃退火50s,72℃延伸90s),最后在72℃延伸8min.结论: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蕺菜rDNA ITS区研究蕺菜种质资源的系统进化提供了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