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寄生人和猪的小肠中所致的一种蠕虫病。其传染途径通过粪便将虫卵散布到外界环境中,通过中间宿主——扁卷螺,才能发育成为具有感染力的囊蚴。囊蚴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如荸荠、菱角、竹叶菜、水浮莲、水葫芦等)。人或猪吃了这些没有洗净的媒介物,就会发生姜片虫病。根据姜片虫的传染途径必经过中间宿主——扁卷螺,所以消灭扁卷螺是直接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布氏姜片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及北方部分地区,危害人民健康与养猪事业的发展,是各地畜牧场中严重疾病之一。病原是由片形科的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Lankester,1859),Odhner,1902]所引起。流行是由中间宿主扁卷螺(Planorbidae)的传播,为查清此病流行的原因和规律,弄清何种螺在当地起主要的传播作用与掌握病流行的季节动态,都必须掌握查螺技术。同时灭螺措施也是防治吸虫类疾病的关键之一,本文对查螺技术及试验灭螺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以及东南亚各国,印度、苏联、南非等地,是人畜共患的吸虫类寄生虫病之一,流行广,危害大。 人畜感染姜片虫的方式,据国内外有关的文献介绍,都认为姜片虫的尾蚴在水生作物上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灭钉螺效果初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1 引  言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过程中 ,人们一直致力于消灭其唯一中间宿主钉螺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有螺面积扩大 ,疫情回升 .常用化学药物灭螺法虽有较明显的灭螺效果 ,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90年代以来生物灭螺开始成为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筛选灭螺植物 ,提取植物灭螺活性成分和利用植物他感作用灭螺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绩[1~ 4 ,7,8] .目前 ,植物灭螺难以推广的主要问题在于利用新鲜植物材料灭螺常需要较高的浓度 ,而原料来源往往有限 ;提取植物灭螺活性成分制作灭螺剂的成本较高 ,难以广泛应用 .因此 …  相似文献   

5.
自1979年发现这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蒙字1号对布氏杆菌属(Brucczk)有抑菌作用后,又用104株牛、羊、猪三型布氏杆菌作了进一步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对猪型布氏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部分牛型布氏杆菌也有抑菌作用,但弱于前者;对羊型布氏杆菌无明显抑菌作用,这就提供了应用微生物抑菌作用对布氏杆菌属进行分型鉴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常用的灭螺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常用的消灭钉螺的方法:物理灭螺,主要有土埋吹沙、沟渠硬化、翻耕种植、蓄水养殖、开新填旧、热力杀螺等;化学灭螺,包括化学合成药物灭螺和植物性药物灭螺;生物灭螺主要有捕食灭螺、微生物灭螺和竞争灭螺。并对几种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主要害鼠,破坏草场,传播疾病,由于洞道距地面近,有时使马匹陷蹄,影响战备和放牧,必须加以消灭。 1972—1973年,在呼伦贝尔盟生建部、畜牧局以及省、盟卫生防疫站的组织领导下,采用飞机撒播毒饵的方法,防治布氏田鼠,效果尚属满意。为了便于交流,现在将初步效果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乐山市从1986年开始应用调痢生防治畜禽下痢的试验,自调痢生批准试产以来,于全市17个县(区)应用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共防治畜禽下痢80余万头(只),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调痢生由四川农业大学提供。猪、兔每公斤体重100mg;牛、羊每公斤体重200mg;雏禽(1~30月龄)每只每次20~30mg,成禽每只80mg。口服或拌入饲料、饮水中服。一天一次,连服3次为一个疗程。2.常用下痢药物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等,均购自当地医药公司。3.受试动物均来自猪、鸡场和农村自然发病病例,均采用随机抽样编组,同窝、同群对照。  相似文献   

9.
研究湖螺(Viviparus quadratus Benson)的生态,主要是为了养鱼业生产上的需要而进行的。湖螺是太湖流域等地区重要鱼饲料之一,随着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也要求鱼饲料的不断增殖,能供应不缺。根据浙江省最近几年来嘉兴、吴兴地区的螺类生产情况,产量是逐年在下降的,耙螺专业渔民也反映说螺蛳越耙越少了,所以青鱼饲料供应就相当紧张,往往为了购买螺蛳而远途奔波。有时还是买不到。因之如何提高螺类(主要是湖螺)的产量,就成为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之一了。要使湖螺产量提高,就必须先了解湖螺的生  相似文献   

10.
以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9%的配合饲料为试验饲料,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饲料颗粒长度(5、10、15、20mm)、日投喂量(3%、6%、9%、12%)和日投喂频率(每天1次、2次、3次、4次)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幼螺(壳高2.37±0.03 cm)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颗粒长度、日投喂量和日投喂频率对幼螺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存活率均在95%以上,但对幼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水中氨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饲料颗粒长度10 mm饲料组效果最佳,颗粒长度5 mm组效果最差;日投喂量为6%组效果最佳,日投喂量为12%组效果最差;日投喂频率为2次·d-1组效果最好。结果表明,管角螺幼螺养殖以饲料颗粒长度为10 mm、日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