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聚类分析法鉴定川金丝猴头骨产地及其地理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14个定量性征指标的数据,应用5种系统聚类方法,对采自四川境内的若干金丝猴头骨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了基本一致的分类结论,根据这个分类结果,确定了三例产地不详的金丝猴头骨的原产地,并探讨了川金丝猴的地理演化.  相似文献   

2.
川金丝猴柯萨奇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细胞培养方法从长春某动物园送检的死亡川金丝猴心脏中分离获得1株柯萨奇病毒,经系统的形态学、理化学、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扩增,符合柯萨奇B型病毒特征;进而对其VP1基因部分序列和特异性血清抗体分析,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柯萨奇B3型病毒.这是国内外首次从金丝猴分离到该病毒,暂命名为CVB/SGM-05.  相似文献   

3.
通过临床病理剖检,首次在川金丝猴体内发现猪囊尾蚴,表明猪囊尾蚴虽然主要感染猪,也能感染灵长类动物等。  相似文献   

4.
Fisher多级判别准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Fisher准则下多级判别的建模机理,并应用该原理将山东省胶南市第二代玉米螟百株累计卵量的3个影响因素压缩为一个新指标(即线性判别函数),用这一个新指标对样品按距离最小准则判别归类。结果表明,历史拟合率为100%,两年预报,其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isher判别对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CT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GGO患者80例,对结节主要CT形态特征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以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CT征象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采取刀切法估计误判率。结果:80例GGO分为两组,良性者29例,恶性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恶性GGO结节形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以及病灶界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其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所得Fisher判别公式为Z=-1.864X1+1.434X2+2.091X3+1.154X4+0.492X5+0.996X6+0.677X7-1.008,误判率为13.7%,敏感性达91.7%,特异性78%,准确率86.3%。结论:Fisher判别模型诊断GGO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During two consecutive mating seasons from August 2001 to December 2002, we observed the sexual behavior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s in the Chengdu Zoo and the Shanghai Wild Animal Park. We collected urine samples from females in the early morning. We also measured urinary estradiol and progesterone levels using radioimmunoassay. Based on the estradiol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we discovered that the length of the menstrual cycle was 286.33 1.67 days. The length of pregnancy was about 200 days. The level of estradiol after impregn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leve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the non-receptive part of the cycle. Thus we could diagnose early pregnancy in female Sichuan golden monkeys by checking their urinary estradiol level .  相似文献   

7.
秦岭川金丝猴冬季和春季在自然栖息地的空间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0年9月到2003年3月共计197天的时间里,我们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animalsampling)和行为的全事件记录法(Alloccurrencesampling)对一群生活在秦岭北坡周至保护区内的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在自然栖息地内空间利用的进行了研究。当猴群在离开人工投食区进行自由活动时我们开始收集数据。结果表明:秦岭川金丝猴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植被的空间利用明显不同,它们花费每天活动的14%的时间在地面上活动,53%时间在树叉处活动,33%的时间在树冠中间活动。与其它年龄性别个体相比,成年雄性有27%的观察时间在地上活动,并且20%的取食时间或29%的休息时间是在地上的,明显地高于其它年龄性别组的个体。群体迁移时,成年雄性有53%的时间在地上移动,而只有13%的时间是在树冠层移动的。在通过不同树冠的时候,成年雄性经常会同时抓住两边再把身体摆过去。它们也经常下到地上迁移而回避在树间跳跃。相比之下,亚成年雌性和青少年猴更加经常地在低植被层和树冠层中找食和休息。它们明显地比成年猴更加频繁地在树冠中移动,却很少下地。它们还经常使用跳跃的方式通过树冠间的空隙。从观察到摔下树的事例分析,青少年猴从树上摔下来的风险比成年猴大。本文进而讨论了影响秦岭金丝猴空间分布和移动的因素,比如说身体的重量等.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川金丝猴源肠道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培养特征、形态观察、抑菌性实验,从神农架健康野生金丝猴肠道分离到8株抑菌效果明显的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8株菌为粪肠球菌。毒力因子检测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筛选出2株安全性良好的菌株,研究两菌株对胃肠道环境(低pH值、高胆盐)的耐受特性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粪肠球菌dlt7a和dlt7b株繁殖能力很强,无迟缓期,具有较强的耐受胃酸及肠道高胆盐环境的能力,且安全性好,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金丝猴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9.
秦岭川金丝猴群在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研究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 (Instantaneousandscansampling)和行为的全事件取样法 (Alloccurrencesampling) ,对秦岭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一个投食群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秦岭川金丝猴社群的空间结构是以类似于“家庭”的社会单元为基本单位 ,属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主要集中在同一棵树上 (占观察频率的 6 0 6 % ) ,其次是在距离相近的两棵树上 (占 2 9 1% ) ,个体间的直线距离通常保持在 0 - 10m之间 ,主要是在 0 - 5m之间 ,不同的社会单元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主要集中在 10 - 30m之间 ,通常是在 2 0 - 2 5m之间 ,明显大于同一社会单元的个体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一种野外鉴别猴群社会单元的尺度 ,供未来的研究人员参考。通过对空间形状近似圆形的猴群进行分层 ,统计表明高社会等级的单元常出现在猴群的内层和中层内侧 (df =1,χ2 =16 6 97,P <0 0 0 5 ) ,中社会等级的单元主要出现在猴群的中层 (df=1,χ2 =2 1 5 4 ,P <0 0 0 5 ) ,而低社会等级的单元出现在猴群的外层 (df =1,χ2 =12 6 0 ,P <0 0 0 5 ) ;等级较高的单元在猴群中占有的空间大小与空间质量也较高 ,随着单元社会等级的降低 ,其占有空间的大小与质量也随之降低 ;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壳斗科化石是北半球新生代地层的优势分子,然而由于其属种众多,叶片属种间特异性不明显,该科叶片化石的鉴定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面对化石标本不完整的性状特征信息,如何剔除冗余特征,重点考虑具有鉴定意义的标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调研多种降维算法,考虑到植物特征编码及赋值的数值特性,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壳斗科青冈亚属植物叶片为例,对可能在化石叶片上观察到的22个性状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挑选出对于壳斗科化石叶片分类鉴定起主要作用的10个性状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化石鉴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考虑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挑选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仍然能够实现壳斗科化石植物的准确鉴定。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壳斗科性状特征的降维处理效果良好,剔除冗余特征对标本鉴定结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嘉绩  陆桐 《四川动物》2004,23(1):49-52
对3例川金丝猴的内分泌腺作了观察。位于垂体窝内的垂体呈扁圆球形,前后径平均为8.0mm,横径为9.0mm,垂直径为4.5mm;松果体呈扁圆锥形,松果体脚很短,松果体隐窝很小;左肾上腺呈等腰三角形,右肾上腺呈直角三角形;连接甲状腺左、右叶的峡为纤维峡,仅1mm宽;1例川金丝猴有3个甲状旁腺(左侧1个,右侧2个);胸腺右叶较长,伸至颈部形成颈叶。此外,对右肾上腺方位、形态特征的形成也作了讨论。作者认为疣猴类右肾上腺这一特征与它们胃的膨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The logit linear model has been shown to be very useful for investigations in many fields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One kind of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s that of logis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To conquer some theoretical disadvantages of logis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too,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augment their model equations with appropriate interaction terms.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experiences with epidemiologic data going this way.  相似文献   

14.
云南老君山金丝厂滇金丝猴群栖息地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云南省西北部老君山金丝厂滇金丝猴栖息地设置标准样方,调查该滇金丝猴群栖息地的环境特点,研究表明,金丝厂滇金丝猴群栖息地是以长苞冷杉和毛柱红棕杜鹃为主的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该群落发育较好,高大树木占有较大的比例,林下箭竹密度大.这些特征对该滇金丝猴群的安全和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龙马山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2007年12月,对云南云龙县龙马山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龙马山滇金丝猴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并测定了该猴群主要取食的15种植物(包括两种松萝科植物)(取食食物百分比>1%)和次要取食的10种植物(取食食物百分比<1%)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龙马山滇金丝猴冬季取食的植物共计26科45种,其中云龙箭竹、长松萝、花松萝、实竹、空心箭竹分别占19.78%、10.28%、8.37%、4.93%、4.46%,是滇金丝猴冬季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占取食植物的47.99%.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叶是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在冬季食物中所占百分比最高,达75%.冬季滇金丝猴比较喜欢采食P/F值较高、单宁含量较低的食物,其主要食物比次要食物含有较高的P/F值和较低的单宁(P<0.05).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冬季和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植物有7科9属15种,以蔷薇科、松萝科、松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取食的植物有25科37属48种,以蔷薇科、松萝科、四照花科、卫矛科、樟科、桦木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相对高度、相对频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生物量、相对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冬季食物组成与相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高度和相对丰富度呈正相关,与相对频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差异均不显著;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中,松萝类植物所占比例冬季(16.51%)明显高于春季(5.69%),说明这类植物只是冬季食物较缺乏时的一种补救,并非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sampling)对2008年出生的5只秦岭川金丝猴幼体(3 ♂、2♀)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岁的川金丝猴对其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玩耍伙伴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喜欢与单元内的青少年个体玩耍;其次喜欢与新生个体玩耍,与母亲、单元内主雄和其它成年雌性个体玩耍的机会不多.另外,该年龄段的个体在玩耍中常采用追逐和摔跤的方式,采用接近、撕咬和其它行为的方式均不高.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更常采用摔跤的行为方式,而雌性个体相比雄性个体更常采用接近等方式.在整个观察期,社会交往性的玩耍行为频次未发现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此外,这些个体玩耍频次的发育与年龄阶段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个体在这种行为的发育过程中不仅可锻炼身体、实践打斗技巧,建立社会关系,并且能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data obtained from multivariable dynamic (psychophysiological) tests by means of a hybrid computing system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represented. Focal poin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t of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pertinent and statistical aspect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variate variance and discrimination analysis to this set of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given “reaction types” (RT). The discriminations carried out for the classes made visib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learly. The physiological and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cannot be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20.
秦岭川金丝猴一周岁内个体的行为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在陕西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玉皇庙地区,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2003年出生的5只金丝猴个体行为发育进行了观察,应用全事件记录法(All-occurrences record-ing)进行数据的收集。结果表明23日龄婴儿首次从母亲怀内爬出在树枝上活动,68日龄开始在树上攀爬跳跃,5月龄主动采食树叶和啃投食区食物,6月龄跟随社群迁移。依据婴幼儿主要行为首次出现时间及其变化,把1周岁内个体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完全依赖期、探索外部世界期、融入社群期、适应生存期和逐步独立期。1周岁内婴幼儿活动和休息的地方是母亲怀里、其它个体怀里、树枝上和地面上。随着发育,婴幼儿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也在变化。1周岁内婴幼儿在母亲怀中的时间与年龄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其它个体怀里的时间与年龄也呈显著负相关。虽然独自在树上的时间与年龄相关性不显著,但在地面上停留的时间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