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部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群及其时代顺序   总被引:27,自引:22,他引:5  
报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几个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嘎顺音阿得格、阿木乌苏、查干诺尔、沙拉等的新发现。探索了这些动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的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和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的时代更可能为早中新世,过去认为有属于晚渐新世的可能性不大。动物群的组成分析说明,中新世时内蒙古中部的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现代古北区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总被引:24,自引:15,他引:9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群的演替过程在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落线(cenogram)是将陆生哺乳动物群中非肉食性种类按体重分布顺序排列的一种曲线,并可在图中将肉食性种类单独排序,以便显示动物群的整体组成。通过与现生哺乳动物群的比较,化石动物群的群落线已经被用来推断古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基于甘肃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群落线进行古环境重建,时代从晚渐新世直到早更新世。大多数化石种类的体重通过下第一臼齿面积与体重的回归公式来估计,少数种类用其他牙齿或肢骨来估计。大多数体重估计的测量数据来自临夏盆地的化石,少数取自文献。对7个化石动物群分别计算群落线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古环境解释。这些分析揭示了临夏盆地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具有开阔的环境,晚渐新世是半开阔的林地,而中中新世为比较紧密的森林;在晚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早期气候干燥,晚中新世的其他时段以及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为半干旱环境,而中中新世时期相当湿润。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上新世高特格地点的仓鼠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历年来采自高特格地点3个不同层位的共227件仓鼠类标本进行了分类描述和研究,这些标本可以归入2属3种,分别为进步中华仓鼠Sinocricetus progressus,大中华仓鼠(新种)S.major sp.nov.和蒙古微仓鼠Nannocricetus mongolicus。作为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序列中的最晚代表,上新世高特格动物群存在一些特有的进步的小哺乳动物种类,S.major新种就是仓鼠类中的一例。大中华仓鼠新种特征为:个体显著大,齿冠高,下臼齿发育有较发达的(假)下中脊,其中m1的下中脊指向前内方向,m2的假下中脊(或称下原尖后臂)前内向与下后尖后壁连接。古地磁的测定表明,Sinocricetus progressus和Nannocricetus mongolicus在高特格剖面上的年限大致为4.2~3.9Ma,S.major只出现于剖面下部,其年限约为4.2Ma.Sinocricetus和Nannocricetus两属目前主要发现于中国北方晚中新世早期至最晚上新世的地层中,它们可能都是中国特有的新近纪仓鼠。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和哈尔鄂博、早上新世比例克和高特格地点的材料对比表明,Sinocricetus牙齿特征可能存在如下演化趋势:M1-2原脊I发育频率逐渐增高,M1-2的中脊与后尖前壁连接的程度逐渐增高,m1下前脊从双支分别与唇舌两侧下前边小尖连接向单支与唇侧下前边小尖连接转变,以及m2的假下中脊与下后尖后壁发生连接的频率逐渐增高。Nannocricetus在其演化中牙齿形态变化可能存在的趋势是:M1-2的牙根数由3增加到4,M1-2的后小脊II逐渐退化消失,m1的下前边尖逐渐收缩变窄和分裂,M2-3和m2-3的舌侧(下)前边脊逐渐退化消失,及m3下中脊出现频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7.
宁夏海原两个第三纪中期哺乳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宁夏南部海原地区首次发现了第三纪中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产自二个不同的层位:上层的采自红柳沟组的底部;下层的产自清水营组的上部,我们称为袁家窝窝动物群。袁家窝窝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渐新世。这一动物群在海原的发现不但将产中渐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地点往南推移,而且表明在海原的清水营组时代的上限为中渐新世。在红柳沟组底部发现的哺乳动物群表明其时代可能为早中新世(或更早),显然要比典型地区的红柳沟组的时代-中中新世要早。这不但表明红柳沟组是异时性的,至少代表早-中中新世的沉积,而且说明在中新世时从早期到中、晚期宁夏盆地的沉积中心可能由南向北推移。这很可能与六盘山的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8.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时发生过强烈的抬升  相似文献   

1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 ,保存了从渐新世至全新世的连续沉积序列。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为划分和对比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然而 ,此前关于这个盆地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 ,地层命名繁复 ,化石证据混乱。近年来我们对临夏盆地的野外考察已理清了沉积序列 ,并在充分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各个岩石地层单位所对应的地质时代。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的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的真马动物群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河南确山后胥山晚上新世裂隙堆积物中新发现的鲁南鼩鼱Lunanosorex材料;重新观察了内蒙古比例克的李氏鲁南鼩鼱相似种Lunanosorex cf.L.lii标本。确山鲁南鼩鼱的形态特征与属型种L.lii较为一致,其较丰富的材料为了解该种的形态变异及特征补充提供了新的依据。内蒙古比例克的鲁南鼩鼱与属型种有较大的差异,被确定为新种L.qiuisp.nov.。根据比例克新种和确山新材料的研究,修订了Lunanosorex的属征和Beremendiini族征的定义,探讨了鲁南鼩鼱与东亚地区发现的其他牙齿染色的大型鼩鼱类之间的系统关系,阐证了日本中更新世的Shikamainosorex与北美上新世的Paracryptotis关系不大,不应归入Blarrinini族,而与亚洲大陆的鲁南鼩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应当属于Beremendiini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13.
A shortage of Cenozoic vertebrate fossil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an obstac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ectonism, topography, and environm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Paleogene records, so far known by only two sites along the northern rim of the Plateau. We report a Hongyazi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at produces at least three mammalian faunas that span Oligocene through late Miocene. Located at the foothills of the Danghe Nanshan and presently connected to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uganhu Basin through the Greater Haltang River, the intermountain basin i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s of the Danghe Nanshan to the north and Chahan’ebotu Mountain to the south, making the basin sediments well suited for inferr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se two mountain ranges. At the bottom of the local section, the Oligocene Haltang Fauna is best compared to the early Oligocene Desmatolagus-Karakoromys decessus assemblage in the Dingdanggou Fauna in Tabenbuluk Basin. The Middle Miocene Ebotu Fauna from the middle Hongyazi section shares many taxa with the late Middle Miocene Tunggur mammal assemblage in Inner Mongolia, such as Heterosminthus orientalis, Megacricetodon sinensis, Democricetodon lindsayi, and Alloptox gobiensis. Toward the top of the section, the Hongyazi Fauna includes late Miocene elements typical of Hipparion faunas of North China. All three faunas are of typical North China-Central Asian characteristics, suggesting a lack of geographic barriers for fauna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he late Miocene. Sedimentary packages producing these faunas are array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progressively younger strata, consistent with a compressive regime to accommodate shortening between Danghe Nanshan and Chahan’ebotu Mountain by thrust faults and folds. With additional constraints from vertebrate fossils along the northern flanks of the Danghe Nanshan, an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Danghe Nanshan is postulated.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三趾马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高特格上新世地层中的三趾马属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下部层位的材料因吻部间颌突较高、犬齿粗壮并在其内侧前后缘形成嵴和沟、下颊齿齿冠较低、双叶较圆以及外中谷很深等特征而归入意外(笨重)三趾马(Hipparion(Baryhipparion)insperatum Qiuet al.,1987),其古地磁年龄为4.3Ma;上部层位的标本因下颊齿高冠、双叶贺风型、外中谷宽浅以及下马刺发育等特征而归入黄河(近)三趾马(H.(Plesiohipparion)huangheense Qiu etal.,1987),其年龄约为3.9 Ma。在此之前,这两种三趾马的分布局限,仅发现于山西榆社和陕西蒲城的上新世地层,高特格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人们对于其地理和地史分布以及特征演化的了解。此外,还对高特格颊齿标本进行了连续横切,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H.insperatum的双叶一直较圆,下后尖逐渐大于下后附尖,但外中谷形态并不随磨蚀加深而有大的改变;H.huangheense的双叶稳定、贺风型,外中谷内端随着磨蚀的加深变得宽圆,下马刺渐弱而下反马刺逐渐显现,下内尖逐渐变得圆钝,其后的凹也逐渐变小。高特格地点相对较低齿冠的H.insperatum向极高齿冠的H.huangheense的转变,指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在上新世逐步干旱化和草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1984年于泥河湾组下段下部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1800余件,经初步鉴定,它们代表了食虫目、啮齿目和兔形目的26个种,其中的 Paenelimnoecus, Pliopentalagus, Germanomys 为我国首次发现.估计动物群的时代为游河期早期,相当于欧洲的维拉方早期 (MN 16).  相似文献   

16.
同号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4):325-336
20 0 2年 4月 ,笔者有幸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雅加达办事处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组织的“北京猿人与爪哇猿人遗址研讨会” ,借此机会参观了有关遗址和博物馆 ,并和印尼同行进行了有益交流。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遗址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点 ,也属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之列 ,又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两国的学术交流在过去几十年不够畅通 ,国内同行对爪哇猿人遗址的了解有限 ,笔者最近在研究我国第四纪貘类化石与现生马来貘的关系时就遇到很多疑难问题。笔者充分利用了这次宝…  相似文献   

17.
Five new species of marsupial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middle Eocene La Meseta Formation of Seymour Island, Antarctic Peninsula. Three are derorhynchid didelphimorphians; one species is a prepidolopid polydolopimorphian, and the last is a microbiotheriid australidelphian. Additionally, fragmentary specimens representing an indetermined derorhynchid and a possible marsupial are also described. The prepidolopid and one of the derorhynchids are sufficiently derived as to preclude any close relationship to other members of that family, but the remaining taxa show the closest affinity with species otherwise known only from Itaboraian and older faunas in Patagonia. This differs from the affinity to early Eocene (Casamayoran) taxa shown by the polydolopid marsupials and placental mammals previously known from the La Meseta Formation. The newly described marsupials indicate that the relict La Meseta Fauna is composed of forms that must have dispersed to Antarctica no later than about early late Paleocene, whereas the previously known taxa apparently arrived in the early Eocene. Ecologically, the La Meseta Fauna is composed mostly of small-sized marsupials of likely insectivorous to frugivorous habits and larger-sized placental herbivores. Whereas the ratite bird of the La Meseta Fauna was probably also herbivorous, the phorusrhachoid and falconid birds comprised a large and smaller carnivorous to possibly scavenging compon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contemporary faunas of Patagonia, the medium- to large-sized marsupial carnivores are lacking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Nevertheless, the La Meseta Fauna is Patagonian in origin and affinity. In conjunction with new faunas of Itaboraian age (early late Paleocene) in Patagonia, the evidence available indicates that from at least Itaboraian time onward the land mammal fauna of Patagonia and northern South America, as well, is a self-contained unit, developing the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leogene in that continent, including the australidelphian (but South American) microbiotheres. Thi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pparent separation of Australia from Antarctica at ca. 64 Ma, reinforces interpretations that the precursors of the Australian marsupial fauna most likely dispersed from South America to Australia in the late Cretaceous–early Paleocene.  相似文献   

18.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兔形类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进行了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探讨;并就华北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常见的Hypolagus作了一些评述。本文指出:Hypolagus—Plio-pentalagus组合已延至早维拉方期;Ochotona lagrelii—Ochotona minor则为已知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