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鼎湖山大气降水、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冠穿透水、土壤水(30cm和80cm深)以及溪水中某些沉积元素进行了系统连续的观测研究,从沉积元素的转移过程阐明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所承受的环境压力,通过分析沉积元素在这些水文学过程中的浓度变化和相互联系,试图揭示该生态系统相应功能过程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结果:(1)大气降水中的Pb含量远远高于穿透水、土壤水(30cm和80cm深)以及溪水中的含量,随着水分由输入向输出流动,Pb的浓度逐渐降低;(2)在大气降水、林冠穿透水、土壤水(30cm和80cm深)以及溪水中,Al离子的浓度逐步增加;(3)除Pb外,所有其他元素(Al、Mn、sr、Mg、Na、K和Ca)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都高于5个水文过程的平均值;(4)Mn、K、Ca的输入和输出的浓度都不高;(5)Na和Mg在土壤水和溪水中的浓度超过5个水文过程的平均值。这表明:(1)鼎湖山的大气具有高浓度的Pb含量,而且Pb在季风常绿阔叶林系统中处于一个持续的积累过程;(2)酸性降水不仅活化了土壤中的Al元素,对各个水文学过程中的离子浓度也有增大的作用;(3)Na和Mg在当前的大气环境下有可能加速地从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淋洗出来。总之,由于酸雨和大气污染的影响,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类型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雨水的水质在通过森林后会发生变化.如果雨水是酸性的,这种变化会更加明显.通过一年多时间在鼎湖山主要森林类型采样分析发现,鼎湖山大气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阔叶林穿透雨pH值比大气降水高,树干径流和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低,土壤自然酸化非常严重;混交林穿透雨和地表水酸度比大气降水低,树干径流酸度则大于大气降水;针叶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都有进一步酸化趋势,但地表水pH值比大气降水高.3种林型比较,阔叶林林冠缓冲能力最强,针叶林土壤缓冲能力最大.3种林型,林内降水和地表水养分N、P、K、Ca、Mg和Na含量除N外都明显高于大气降水.各林型树干径流对养分富集能力强于穿透水,养分在大气降水中的浓度低于在地表水中的浓度.针叶林林内降水比混交林和阔叶林养分含量高,但地表水中养分浓度比后两者低.从地表水的养分浓度看,阔叶林和混交林养分亏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2001年2月~ 2002年3月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对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水 (30和 80cm层 ) 和溪水中的沉积元素进行监测, 拟通过不同水相元素浓度的比较及相关关系分析, 揭示系统的营养循环功能状况以及对区域化学条件变化的响应, 阐明因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 :林冠与大气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极大地提高穿透水中Mn2 + 、Sr2 + 、K+ 、Mg2 + 、Ca2 + 浓度。水与土壤作用后, 极大地提高水相中Al3 + 的浓度。 30cm土壤溶液和溪水中的Al3 + 浓度分别是大气降水 (0.32 9mg·L-1) 的 4.8和 3.7倍。溪水中的Al3 + 主要来源于土壤的淋溶。大气降水平均Pb2 + 浓度为 0.0 6 2mg·L-1,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Pb2 + 污染, 其浓度分别是穿透水和溪水的 5倍和 10倍。林冠吸收和土壤过滤吸附是森林生态系统净化Pb2 + 等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过程。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水和溪水中Na+的浓度逐步增加, 但增幅不大。元素浓度的变异系数在 5 1.1%~ 2 36.7%之间。水相中的离子浓度与雨量有关, 大气降水、穿透水、土壤水中的沉积元素浓度大部分是干季大于湿季, 而溪水中是干季小于或近等于湿季。元素相关分析发现, 与元素Mg相关的元素最多, 穿透水所含相关元素对最多, 不同水相间元素相关状况差异与其元素的来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有关系。Pb与金属元素Al、Mn在大气降水中极显著相关, MnAl、MnMg、MgK在所有水相中显著相关, AlSr、MnSr、CaK、CaMg在除溪水外的所有水相中显著相关, NaK、NaMg在除大气降水外的所有水相中显著相关, 而PbNa、PbK在所有水相中都无相关关系。结果说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系统已经遭受一定的外界环境压力, 但是其物质循环功能依然稳定。  相似文献   

4.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TOC)总量和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林外大气降水输入的TOC总量为41.80kg·hm-2·yr-1,地表径流和地下水(50 cm土壤渗透水)输出分别为17.54和1.80kg·hm-2·yr-1,输入输出之差为22.4kg·hm-2·yr-1,系统TOC为正平衡.各类型水中TOC总量月动态基本上与大气降水月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大气降水的TOC平均浓度为3.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和树干淋溶后,穿透雨和树干流中TOC的平均浓度分别比大气降水中TOC浓度增加了.10倍和7.39倍.地表径流、25 cm和50 cm土壤渗透水中TOC平均浓度分别为12.72、7.905和3.0 mg·L-1.穿透雨和树干流中TOC浓度的月变化相似,生长季初(3月),TOC浓度开始增加,9月后逐渐下降,12月又有所回升.降水量较大的月份地表径流中TOC浓度较高.25 cm和50 cm土壤渗透水中TOC浓度无明显的月变化规律.不同树种树干流中TOC浓度差异很大.大气降水、穿透雨、25 cm和50 cm土壤水中TOC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规律性递减,树干流和地表径流中TOC浓度与大气降水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除树干流和土壤水外,水文过程各分量水中TOC浓度随着大气降水强度的变化呈现规律性波动.  相似文献   

5.
北亚热带3种森林群落对大气湿沉降重金属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群落截留消纳沉降重金属的能力影响着森林集水区溪水输出重金属的情况,决定着小流域的水质安全。为评价北亚热带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主要重金属离子的截留能力和分配特征,以浙江庙山坞林场3种典型森林群落(毛竹林、杉木林、青冈阔叶林)和森林集水区-小溪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2019年6月监测了12次降水事件,分析、比较和讨论了大气降水、林内穿透雨、树干茎流、枯透水、地表径流和集水区溪水中7种重金属(铅(Pb)、锌(Zn)、镉(Cd)、铜(Cu)、砷(As)、镍(Ni)和锰(Mn))的质量浓度和通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7种重金属,Pb、Cd、As、Cu、Zn、Mn和Ni的年均浓度分别为0.974、0.124、0.512、3.42、36.7、8.48和1.94μg/L,3种森林群落林冠层截留的干沉降重金属中Zn和Mn的比例最高,林冠层降水对重金属Mn和Zn的淋溶量极高,超过大气降水沉降量的2.78倍和54.2倍,同时截留了降水中的As和Ni;枯落物层对Mn、Cd和Zn表现出截留作用,对Cu和Ni有淋溶或释放的作用;3种森林群落的地表径流中Pb、Mn、Cd和Zn浓度明显降低,As和Ni的浓度略高于枯透水,但由于地表径流量非常小,土壤表层对降水中重金属均表现出极强的截留作用。3种森林群落对大气降水中的重金属均表现出极高的截留率,森林群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青冈阔叶林的截留能力最强,杉木林较弱。而地表径流及土壤渗透水等汇集到森林集水区后,溪水中重金属Mn、Ni、Cd和Zn的浓度和通量均有大幅的增加,仅对重金属As和Cu呈现截留的作用,这可能与森林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偏高以及森林长期接收的重金属沉降在降水淋溶下从酸性土壤中大量溶出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山东南四湖沿岸麦玉轮作区玉米季内减少土壤无机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的施肥策略,降低其对湖区水质产生的潜在威胁,采用田间原位安装淋溶水采集器和地表水径流池收集水样结合室内分析不同形态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无机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淋溶水量及地表水径流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水量受秸秆类物质还田的影响;硝态氮(NO3--N)与铵态氮(NH4 -N)随地表水径流损失的浓度及总量均明显高于淋溶水,由径流方式损失的氮素占2/3以上,是氮素以水溶液形式流失的主要途径;淋溶和径流均以NO3--N损失为主(径流损失中NO3--N占总量的82.9%-90.8%,淋溶损失中NO3--N占63.5%-72.9%),地表径流水NO3--N浓度对水质有较大影响,但土壤淋溶水NO3--N浓度对地下水污染不构成威胁;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在玉米整个生育期淋溶和径流氮损失最高。在保证玉米产量前提下,降低氮素流失造成湖区的污染,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施用控释氮肥、有机替代无机和秸秆还田等措施均可在沿南四湖区农田使用。  相似文献   

7.
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大气降水化学元素含量在观测时段内变幅较大;测定时段内各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12.001mg@L-1.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N>K>Mg>Na>P>Fe>Zn>Cu>Mn;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不一,但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且总量呈增加趋势,林内穿透降水化学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20.614mg@L-1,树干茎流为73.324mg@L-1,比林外降水分别高出8.613mg@L-1和61.323mg@L-1,引起树干茎流和穿透降水中化学元素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K含量增加所致,K在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的含量约是大气降水含量的3倍和25倍.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山地区油松林水文过程中营养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登芝  聂立水  李吉跃 《生态学报》2006,26(7):2101-2107
对北京西山地区31a油松林降水化学进行定位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流经油松林过程中,其营养元素(除Na^+外)的浓度出现梯度变化:树干茎流高于穿透雨高于大气降水,并且有明显的月际变化,表明从林冠、树干淋洗大量的营养元素,林冠和树干中养分元素迁移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重要的组成部分.(2)营养元素变化中,浓度差异变化较大的元素是NO3^--N和K^+,NO3^--N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浓度分别是大气降水的4.4倍、9.9倍,它们中的K^+浓度分别为大气降水的4.1倍和8.1倍.(3)降水经过油松林,养分淋溶总量为54.12kg hm^-2,淋溶量较多的元素是Ca和K,淋溶强度最大的元素是K^+.(4)北京西山地区大气降水输入林地的养分66.38kg hm^-2,较多的元素是Ca、N.降水经过油松林输入林地养分总量为120.50kg hm^-2,Ca元素最高,为61.22kg hm^-2,其次是N元素(NH4^+-N+N3^--N),为31.34kg hm^-2,K元素为16.49kg hm^-2,Mg元素为8.11kg hm^-2,Na元素最少,为3.34kg hm^-2.  相似文献   

9.
酸雨胁迫下樟树林降水中无机阴离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大气降水及城市樟树林穿透水、树干茎流、地表径流中的SO2-4、NO-3、Cl-、NO-2、F-、Br-、PO3-47种水溶性无机阴离子进行了定位测定,Br-、PO3-4未检出;主要的阴离子为SO2-4、NO-3,二者占总阴离子含量比例最大,占到75.6%—89.0%,且在水文学各分量中变异系数均值都很稳定,变动幅度在0.40—0.47;在各分量中SO2-4、NO-3、Cl-、NO-2、F-含量变化较大:大气降水、树干茎流中均为SO2-4NO-3Cl-F-NO-2,穿透水为SO2-4NO-3Cl-NO-2F-,地表径流为NO-3SO2-4Cl-F-NO-2;穿透水SO2-4、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3.83、2.61、4.18、4.32、16.06,树干茎流SO2-4、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7.52、3.55、4.29、2.76、3.10,地表径流SO2-4、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2.60、4.74、5.00、3.01、3.56,表明阴离子在樟树林水文学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效应;大气降水中PH均值为4.77,SO2-4/NO-3当量比值为1.1,属于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大气降水SO2-4、NO-3、Cl-、F-与穿透水中SO2-4、NO-3、Cl-、F-对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大气降水NO-3与树干茎流NO-3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地表径流中SO2-4、Cl-与穿透水、树干茎流中SO2-4、Cl-对应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说明樟树林能够吸附大气中的酸性物,让酸性养分于自身系统内部吸收、迁移、络合,从而起到净化大气的效用;穿透水p H与地表径流NO-3、NO-2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地表径流SO2-4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表明NO-3、NO-2有助于促进地表水的酸化,而SO2-4有利于缓解地表水的酸化;穿透水p H均值5.62,对酸雨起到中和作用,树干茎流p H均值4.61,有被酸化趋势,地表径流p H均值7.19,接近中性。  相似文献   

10.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和草本层滴透水中N、P、SiO2、K、Ca、Mg、Cu、Fe、Zn和M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Zn>NH4-N>K>NO3-N>Fe>Mg>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分别为Ca>K>Zn>SiO2>NH4-N>NO3-N>Mg>Mn>Fe>P>Cu、Ca>K>Zn>SiO2>NH4-N>NO3-N>Mg>Fe>Mn>P>Cu和Ca>NH4-N>K>SiO2>NO3-N>Mn>Mg>Zn>Fe>P>Cu。林冠层穿透水和灌木层穿透水中Fe,草本层滴透水中Fe、Zn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上述3项中,除NO3-N、Fe、Zn外,草本层滴透水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都强于其它2项。  相似文献   

11.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方运霆  莫江明 《广西植物》2002,22(4):305-310
鼎湖山马尾松林中 ,马尾松各器官碳含量平均为 5 4.46%,灌木层植物 48.1 0 %,草本层植物40 .2 1 %,地表现存凋落物层 5 4.40 %,以上各组分总平均为 49.2 9%。土壤碳密度为 7.3 7kg· m- 2 (深 1 0 0cm)。生态系统各组分碳贮量分别为 :乔木层 68.876t·hm- 2 ,林下植物层 6.0 3 0 t· hm- 2 ,凋落物层 5 .892 t·hm- 2 ,土壤层 73 .70 5 t· hm- 2。根据研究结果 ,还对广东省马尾松林的现有碳贮量和碳吸存潜力进行了估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以鼎湖山退化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林恢复过程中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为对象 ,研究了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林下层年凋落物量除在第 5年有所下降外均随时间逐年上升 ,但其增加速率随年份不同而异 ,总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3 8%。第 4年凋落物量为 0 .2 0 t· hm- 2 · a- 1,第 1 1年为 1 .1 7t·hm- 2·a- 1。凋落物养分元素平均浓度为 (% ) :N0 .95 ,P0 .0 4,K0 .5 7,Ca0 .1 3和 Mg0 .0 8,基本上以夏季和秋季最高冬春交替月份最低。第 1 1年凋落物各元素养分归还量为 (kg· hm- 2·a- 1) :N1 1 .1 0 ,P0 .47,K6.65 ,Ca1 .48和 Mg 0 .91。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失重率呈直线模型变化 ,第 1年的分解速率为 3 1 % ,至试验结束时凋落物的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66%。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和 P浓度随时间逐渐上升 ,但 N增加的速度较 P快 ,其余元素浓度均下降 ,但 K下降的速度最快。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是唯一表现残留量呈先上升然后下降变化的元素。P的残留量变化与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几乎一致。各元素在分解试验结束时残留量占起始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N 90 % ,P 67% ,K 9% ,Ca 3 0 %和Mg 1 4%。可见 ,林下层凋落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碳及其它营养元素循  相似文献   

13.
Different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tourism, religious activity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on atmospheric CO2, NOx and SO2 concentr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forests and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of two woody plant species (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and Pinus massoniaha Lamb. ) we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sites were at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and its nearby industrial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Biosphere Reserve has received more than 700 000 tourists and nearly 120 000 vehicles each year. A steel production plant and a chemical plant are located in the nearby industrial area. The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was measured by a modulation pulse fluorometer (P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human being activities have caused an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CO2, NOx and SO2 within the forests. Comparing to the control site (core area of Biosphere Reserve), the CO2, NOx and SO2 concentration in the disturbed sites have increased 17 to 40 μmol· mol-1, 5 to 20 nmol· mo1-1 and 2 to 19 nmol·mol-1 respectively. The Fv/Fm, qp and ФPSⅡof two woody plant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uman being activities.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Fv/Fm, qp and ФPSⅡ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of qN in leaves of forests pla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ing CO2, NOx and SO2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forests.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早期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薛璟花  莫江明  李炯  李德军   《广西植物》2007,27(2):174-179,202
通过以南亚热带森林三种主要树种即荷木、锥栗和黄果厚壳桂为主的苗圃试验地的苗圃控制实验,初步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施氮增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根据类群和氮处理水平不同而异。总的来说,施氮增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对放线菌数量仅在一定(中氮)处理水平以下,超过此水平施氮增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而施氮对真菌数量则始终表现为抑制作用,尤其以中N处理水平的抑制作用最强。但目前细菌仍占微生物总量的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则占微生物总量的比例最小。分析结果还表明,有效氮与放线菌、有效氮与细菌数量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之在生物进化史上一直是物种的繁育、演化中心之一。据初步调查 ,本区计有各类动物 6 8目 (亚目 ) ,34 7科 ,110 3种 ,其中有许多原始物种。本区动物具很强的热带亚热带特色 ,它的形成与本区地质、生物进化史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该区的动物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动物种质资源库 ,有必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模拟酸雨的早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人工模拟酸雨控制实验,探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南亚热带主要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土壤不易氧化有机碳(NROC),在不同模拟酸雨处理梯度:对照CK(pH4.5的天然湖水)、pH4.0、pH3.5、pH3.0处理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上层土壤(0~20cm)易氧化有机碳、不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与森林类型密切相关,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混交林阔叶林马尾松林。经25个月模拟酸雨处理,鼎湖山森林土壤酸化有加剧的趋势;CK、pH4.0、pH3.5、pH3.0四个处理下土壤上层剖面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阔叶林(7.14、8.29、8.74、9.84g·kg-1)、混交林(8.58、8.53、10.28、10.36g·kg-1)和马尾松林(3.90、4.49、4.74、5.48g·kg-1),三个林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随模拟酸雨强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和不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缓慢,在各酸梯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的酸雨作用使土壤酸化不断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对酸雨的响应更敏感,但其在酸雨下积累的趋势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存埋,但关于酸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仍然需要长期的实验监测。  相似文献   

17.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0~40cm土层中细根(≤2mm和2~5mm)的现存量、死亡量、生产力和周转率,并比较了用“连续钻取土芯法”和“埋无根土柱法”来估算表层土(0~20cm)细根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中,季风常绿阔叶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6.59t·hm-2和4.81t·hm-2,死根比率各为29.9%和22.9%;针阔叶混交林≤2mm和2~5mm细根现存量分别为5.35t·hm-2和4.24t·hm-2,死根比率各为34.4%和24.0%。细根现存量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和年净生产力分别为0.90,1.59,2.65t·hm-2·a-1 (≤2mm)和0.41,0.63,1.25t·hm-2·a-1(2~5mm),针阔叶混交林的相应数值各为0.80,1.4l,2.42t·hm-2·a-1(≤2mm)和0.37,0.62,1.21t·hm-2·a-1(2~5mm)。季风常绿阔叶林细根年周转率为0.57 (≤2mm)和0.34次·a-1(2~5mm),针阔叶混交林分别为0.69(≤2mm)和0.38次·a-1(2~5mm)。  相似文献   

18.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群落的凋落物及其氮素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的凋落物量进行了两周年的观测,结果分别是12.16和6.58t·ha-1·yr-1。不仅年间凋落物量有差别,各月凋落物量也不尽相同。气候的变化对凋落物影响较大。用自然分解法Ⅰ和Ⅱ测得凋落物年分解失重率分别为72.4%和70.2%,t-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别。用网袋法测得凋落物的年分解失重率为64.9%,稍低于自然分解法,与尼龙袋阻隔了某些分解凋落物的生物进入袋内有关。试验开始时测得地被物层重2.87t·ha-1,含氮量36.63kg·ha-1,一年试验期间通过凋落物进入地被物层的氮量为172.19kg·ha-1,合计地被物层应有208.82kg·ha-1的氮。但经一年分解后,在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地被物的重量和含氮量,则分别为4.32t·ha-1和55.25kg·ha-1。经计算(208.82—55.25),已有153.57kg·ha-1·yr-1的氮从地被物层流人土壤。这部分氮相当于该群落年生长需氮量的71%,营养循环相当旺盛,反映了群落处于生长发展盛期。  相似文献   

19.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防止万年青茎段培养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俊辉  杨妙贤  李春霞  宋苑芬 《广西植物》2005,25(3):233-235,268
以玛丽安万年青茎段为试验材料,将浓度为50mg·L1的青霉素、氯霉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先锋霉素6号、链霉素和卡拉霉素7种抗生素分别经过过滤灭菌后加入到MS基本培养基,从中筛选出防止污染效果较好的两种抗生素,分别按50、100、150mg·L1的浓度加入到MS培养基中培养,以筛选出最适合浓度;然后再筛选出利福平和氯霉素的最佳浓度组合。结果表明:7种抗生素中以利福平和氯霉素防止污染效果较好,未污染率分别为68.42%和58.33%,成活率分别为65.79%和52.78%,利福平和氯霉素的浓度均为150mg·L1时防止污染的效果最佳;25mg·L1利福平+50mg·L1氯霉素和50mg·L1利福平+50mg·L1氯霉素组合,未污染率分别达到78.46%、85.18%,极显著高于50mg·L1利福平单独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