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小煤炱目生态及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小煤炱目的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及寄主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中国小煤炱目有7属,341种和变种,占世界的15%;优势属是小煤炱属(239种和变种,占70.1%),小光壳炱属(54种和变种,占15.8%)和附丝壳属(22种和变种,6.4%)。中国小煤炱目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76.8%的寄主植物属属于热带成分。种的分布型可分广布成分(0.3%)、泛热带成分(7.3%)、热带亚洲-热带美洲成分(9.1%)、旧世界热带成分(0.3%)、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成分(2.1%)、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6.1%)、热带亚洲成分(34%)、北温带成分(0.6%)、东亚-北美洲成分(0.3%)、东亚成分(1.7%)、中国特有成分(28.2%)等11种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成分(68.9%)和中国特有成分;在分布上,与东亚、北温带区系相距较远。  相似文献   

2.
论睡莲目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讨论了睡莲目的地理分布,将现存睡莲目(3科9属)分布区归纳为以下分布类型:(一)热带分布类型(1)热带亚洲分布:Barclaya,(2)热带美洲分布:Victoria,(3)热带澳洲分布:Ondinea;(二)温带分布类型(4)温带亚洲分布:Euryale,(5)欧亚-北美连续分布:Brasnia;(三)热带,温带分布类型(7)亚澳-北美间断分布:Nelumbo,(8)世界性分布:Nymphaea  相似文献   

3.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扩大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由省级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7,762hm2增加至20,170hm2。为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海南大学于2003年10月通过路线调查与标准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扩大区域展开了植被资源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记录到43种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其中黄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fulvicoma)、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卵叶石笔木(Tutcheria ovalifolia)、蜜茱萸(Melicope patulinervia)和南烛(Lyonia ovalifolia)等5种为海南特有种。在本次调查的9,600m2天然林标准样方中共记录到高1.5m以上的立木3,466株398种,隶属于69科161属。在扩大区域内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植物41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新记录到的尖峰岭地区国家级濒危植物2种,即毛茶(Antirhea chinensis)和琼棕(Chuniophoenix hainanensis),并基本确定了这些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扩大区域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3种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Simpson指数(D)及Shannon-Wiener指数(H')均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均匀度则是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矮林〉热带低地雨林。表明经过多年封山育林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区域内曾经受过强烈干扰的热带低地雨林和山地雨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霸王岭垂直带热带植被物多样性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孝  臧润国等 《生态学报》2001,21(9):1438-1443
以常用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新近提出的两个非参数指数(Chao多样性指数和二阶刀切法多样性指数),计测了海南岛霸王岭垂直止不同植被类型(包括热带低山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云雾林、热带山地矮林)的物种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模拟绘制了整经度的多样性变化谱。总体而言,样带下部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上部,或者说热带低山雨林与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热带云雾林与热带山地矮林,而南部稍高于北部。这种基于插值方法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探索植被结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竹类地理分布及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慷林  薛纪如   《广西植物》1994,14(2):144-150
西双版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的竹类根据其分布特性可分为三类,即(1)热带竹类,(2)南亚热带竹类,(3)山地温带竹类。而从区域地理分布区来看,根据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则可将西双版纳竹类划分为五个分布区类型,即(1)泛热带分布类型,(2)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类型.(3)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类型,(4)东亚分布类型,(5)中亚分布类型(喜马拉雅和我国西南分布亚类型)。文章还对西双版纳现存主要的天然竹林群落的分布及生境以及主要的栽培种及竹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地理探索天南星科的起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天南星科含105属2500余种。分布区跨越赤道带到寒温带的各个生态地带。本文将天南星各属的分布区划分为10个类型和31个亚型:(1)泛热带分布型,含3个亚型和8个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型,含3个亚型和8个属;(3)热带亚洲分布型,含5个亚型和26属;(4)热带非洲分布型含5个亚型和13属;(5)热带大洋洲分布型仅有1属;(6)新热带分布型含5个亚型和32个属;(7)北温带分布型含4个亚型和6个属;  相似文献   

8.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9.
云南稻种资源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BioDiversity等技术,基于云南丰富的气候类型、特异的民族生境和多样的稻种资源条件,分析与观察了608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①不同气候环境对稻种资源的资源量和多样性的形成有显著作用。②稻种多样性从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逐渐减小。反之增大,结合各气候带的海拔和温度变化规律看,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而减小,反之亦然。籼粳亚种的多样性与稻种多样性呈现同样趋势。早、中、晚稻多样性在南温带、北热带和中亚热带相对较大;水、陆稻多样性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相对较大;而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粘糯、特种稻多样性富聚区主要集中在北热带地区。③根据稻种多样性在各气候带中的分布可分为:低富聚气候带(指中温带和北温带)和富聚气候带(指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④稻种多样性在各类稻区中呈现:水、陆稻区〉单、双季籼稻区〉一季粳、籼稻区〉一季粳稻区。  相似文献   

10.
申琳  于晶  李丹丹  郭水良 《植物研究》2019,39(6):826-834
以舟山群岛284种苔藓植物为对象,根据世界生物多样性网站、Tropicos网站和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获得它们在全球的地理分布记录,然后按经度15°、纬度7°30'间隔,将世界分成576个地理区域,运用ArcGis 10.2,获得它们在576个地理区域分布的0/1数据矩阵,基于这数据对284种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布式样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它们在全球的分布情况,识别出了11个地理成分,分别是世界广布(26,9.15%)、北温带分布(36,12.68%)、全温带(北温带—南温带间断)分布(30,10.56%)、旧世界温带分布(16,5.63%)、东亚—北美间断分布(11,3.87%)、东亚分布(84,29.58%)、泛热带分布(28,9.86%)、旧世界热带分布(6,2.11%)、热带亚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布(11,3.87%)、东亚—热带亚洲—巴布亚新几内分布(6,2.11%)、东亚—热带亚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大洋洲分布(11,3.87%),其他(19,6.69%)地理分布特点不明的种类。舟山群岛的11组地理成分中,有8组与吴征镒的种子植物地理分布类型划分标准相吻合,但是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的热带亚洲地理成分不明显,范围也比种子植物同类型分布更广,因而作了进一步细分。  相似文献   

11.
1996~1997在芸豆(云南)、红小豆(河北)、大豆(黑龙江)和花生(山东)绿色食品产地,研究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这些作物籽粒中NO^-3、NO^-2的累积特点。结果表明,芸豆和红小豆不论施用有机肥还是尿素,土壤中的速效氮与籽粒中NO^-2的灰色关联最好;施用有机肥的最大关联度分别出现在土壤库内部(全氮与速效氮之间)或籽粒库内部(NO^-3、NO^-2之间);而施用化肥的最大关联度分别出现在土壤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条件下竹叶眼子菜NH4^+-N吸收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无菌系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体营养浓度水平(低营养:TN 0.213 mg·L-1,TP 0.0093 mg·L-1;中营养:TN 0.71 mg·L-1,TP 0.031 mg·L-1;高营养:TN 7.1 mg·L-1,TP 0.31 mg·L-1)对其生长与NH+4-N的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体营养对竹叶眼子菜生长的影响较小,而NH+4-N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差异.竹叶眼子菜在高、中和低营养培养条件下的NH+4-N最大吸收速率Vmax分别为 41.1、 29.1、 21.1 μmol·g-1·h-1,米氏常数Km分别为 0.356、 0.306、 0.122 mmol·L-1.竹叶眼子菜营养吸收动力学与其生长环境关系紧密,在低浓度生长环境中时,竹叶眼子菜可以通过降低Km值来提高对营养离子的亲和力以满足营养需求;在高浓度生长环境中,该植物通过增大吸收潜力来适应高营养.  相似文献   

13.
水培硝态氮浓度对冬小麦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门中华  李生秀 《广西植物》2010,30(4):544-550
以Hoagland营养液为培养基质,以冬小麦为试材,动态测定高(含NO3--N15mmol·L-1)、中(含NO3--N7.5mmol·L-1)、低(含NO3--N2.5mmol·L-1)三种氮水平处理条件下硝态氮的吸收和累积、硝酸还原酶活性、铵态氮含量、小麦吸氮量及根系活力,分析不同供氮水平对冬小麦硝态氮吸收、还原、转运的影响,探讨不同供氮条件下,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硝态氮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营养液NO3-的消耗量、pH变化、植株全氮以及根系活力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氮水平对植株硝态氮代谢的影响;高氮条件下植物体内NO3-进一步同化较中氮弱,冬小麦植株积累了较多的NO3-,而非过多的吸收营养液中的NO3-。不同氮浓度处理下,NO3-的供应与植株NRA间无相关关系,根系与地上部的变化曲线不同;NO3-供应浓度高时,植物地上部是主要同化部位;低浓度时根部是主要同化部位。虽然NO3-是一种安全的氮源,但供应过高则抑制体内硝态氮进一步同化,而供应过低,植物吸收NO3-量不足、根系活力下降,不利于小麦幼苗氮素营养。  相似文献   

14.
李俊年  刘季科  陶双伦 《生态学报》2003,23(9):1816-1822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根田鼠对单宁酸的解毒代价。结果表明,在食物蛋白质为10%的条件下,摄食3%和6%单宁酸食物的根田鼠经尿液分泌的葡萄糖醛酸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3.77%和38.80%;与对照组比较,在食物蛋白质为20%的条件下,摄食3%和6%单宁酸食物的实验个体尿液分泌的葡萄糖醛酸分别增加6.11%和22.25%。在食物蛋白质为10%时,用3%和6%单宁酸食物处理的个体,其尿液NH4^ —N含量较对照组个体分别增加51.69%和198.44%。在食物中蛋白质为20%时,摄食3%和6%单宁酸食物的试验个体,其尿液中的NH4^ —N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1.72%和74.19%。由此说明,单宁酸能显著增加根田鼠尿液葡萄糖醛酸分泌量,根田鼠尿液的NH4^ —N的含量随食物单宁酸增加而增高,从而增加动物机体对单宁酸的代谢价。  相似文献   

15.
1.氢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率及其持续的时间同氢醌浓度成正相关,与土壤脲酶活性成负相关。2.氢醌能有效地抑制施入土壤中尿素氨的挥发,而对铵盐和尿素的硝化强度产生强烈抑制。3.在麦秸还田土壤中,由于脲酶活性增高而提高了施入尿素的水解速度,故需提高氢醌用量;但由于麦秸的“氮因子效应”又固定了尿素分解产物及其氧化产物,从而弥补了氢醌失效后可能造成氮素的继续损失。  相似文献   

16.
用含有不同浓度NH4+-N (0、0.5、2.0和4.0 mg·L-1)和10 mg·L-1Cd的1/10 Hoagland营养液培养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研究了氨态氮对Cd胁迫下轮叶黑藻的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探讨富营养化污染水体沉水植物退化机理.结果表明,10 mg·L-1Cd对轮叶黑藻能产生明显的胁迫作用,叶绿素合成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H4+-N能加速Cd对植物的胁迫作用,单因子Cd作用3 h时SOD明显升高,而Cd和NH4+-N共同作用0.5 h SOD就明显升高.Cd与NH4+-N共同作用时,相对于叶绿素和蛋白质,抗氧化酶是早期敏感指标,并且SOD比POD更敏感.本试验条件下,NH4+-N与Cd共同作用2 d后,对轮叶黑藻的胁迫作用主要取决于Cd,NH4+-N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为材料,研究了苜蓿在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苜蓿生长年限10~23a内,随着种植时间延长苜蓿生物量和体内养分累积量呈下降趋势。23a生苜蓿已进入衰败期,土壤肥力逐渐得到恢复,苜蓿根系养分含量随种植年限延长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地土壤NO3ˉN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同,2m以内土层生长年限越短。NO3ˉ-N含量越少,2m以下变化趋势相反。NH4^ -N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表层高于下层,生长年限长的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流域内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特征对土壤氮循环过程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下游水体无机氮素来源以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比较小流域内4种植被类型(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次生林和农田(玉米))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空间变化的影响,揭示流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源涵养林与土壤无机氮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NO3--N和NH4+-N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坡上到坡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土壤表层NO3--N和NH4+-N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机氮含量减少;与水源涵养林天然植被和人工林植被相比,农田土壤NO3--N含量最高(11.86mg·kg-1),有较高的氮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南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 (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结果显示 :(1)马尾松林、混交林和阔叶林 0~ 10 cm和 10~ 2 0 cm两个土层有效氮 (铵态氮 硝态氮 )含量总平均分别为 6 .2 4、6 .2 2和14 .77m g/kg,其中铵态氮占 4 5 .3%、4 8.7%和 14 .5 %。 (2 )外加氮处理使 3个森林两个土层的有效氮含量都在增加 ,但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土层、氮处理水平、氮处理时间和森林类型。总体而言 ,0~ 10 cm土层略比 10~ 2 0 cm土层敏感 ;氮处理水平越高土壤有效氮增加越多 ;外加氮处理时间越长 ,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距越大 ;阔叶林的响应稍落后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采用2种氮源并分别加入选择性微生物抑制剂进行室内培养,通过测定样品中NH4+-N和NO3--N及土壤中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含量,研究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时间特征及其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加入青链霉素明显地降低了NH4+-N的转化速率,且影响远大于真菌抑制剂放线菌酮;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相对比例急剧增加,而后趋于平衡;加入放线菌酮后NO3-N转化速率持续下降,氨基葡萄糖的合成受到抑制,但加入细菌抑制剂青链霉素对其转化无显著影响.培养初期,细菌在葡萄糖存在下能快速固持NH4+-N和NO3--N,并以NH4+-N为首选氮源;培养后期,氮转化主要为真菌所推动,且真菌对NO3--N的利用能力显著大于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