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保存的来源于广西的98份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0,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5.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6.75%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98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大部分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2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红茶的资源,第3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保存的来源于广西的98份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0,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5.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6.75%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98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大部分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2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红茶的资源,第3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儿茶素组分的变异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204份种质作为试材,对其儿茶素6种组分进行测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在儿茶素组成成分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8,变异系数平均为31.2%。根据儿茶素品质指数和儿茶素总量分别对204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制绿茶的种质材料15份、适制乌龙茶的种质6份、适制红茶的种质7份。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的资源,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之比均较高的种质材料4份,品质指数高的特异资源5份。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综合分析了我国茶树种质鲜叶中氨基酸含量水平及在不同萌芽期良种间,不同环境条件的相关影响,氨基酸含量对茶类适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茶树地方种质鲜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总平均水平略有提高;杂交后代人(云南种父或母本者)水平略有下降;云南等野生大茶树高于栽培种水平,有待于开发利用。氨基酸含量偏高及酚氨比低者,绝大多数种适制名优绿茶,反之,绝大多数红绿茶兼制。从上述,提高早芽种氨基酸含量及依据有利其含量增进的环境开发、生产名优茶,对当前名茶高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更对丰富氨基酸应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夷山茶区42份武夷名丛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2.06%,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2.01%。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9.02%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42份武夷名丛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除了咖啡碱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生化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第Ⅰ、Ⅱ类群大部分为适制乌龙茶的资源,第Ⅲ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广西金秀野生茶叶片解剖结构特性与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叶用作物,茶树叶片不仅是收获的主要对象,而且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活动的重要器官。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与茶树的遗传特性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叶片解剖结构鉴定常作为评价茶树生理活性、抗逆性、茶叶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优劣的重要手段。为探索茶树育种早期鉴定,并为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供试的37份野生茶树资源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显微观察,探索叶片解剖结构中的角质层、表皮细胞、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厚度及生产力指数与产量、适制性、抗逆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杨柳屯1号、白牛2号、白牛3号产量性状及抗性最好。适制性方面普遍以适制红茶为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甜高粱种质资源鉴定及利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收集到甜高粱资源1536份,包括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及国外引入品种,已于"七五"至"九五"期间相继编目入库.本文综述了我国甜高粱种质资源特性鉴定及在制糖、青贮、制酒等方面的利用概况,并介绍了甜高粱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发掘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51份云南茶树地方品种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5.84%,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4;生化成分变异系数平均为16.5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8;茶叶感官审评红茶品质总分达87.5分~94.2分,绿茶品质总分达78.8分~91.5分,茶树品种红、绿茶适制性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2和0.94;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品种主要适合制作红茶,第Ⅱ类品种主要适合制作绿茶,第Ⅲ类为生化成分特异性品种。并从中筛选出18份优异品种资源,为今后的生产和育种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9.
紫色芽叶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化群体种紫色芽叶为原料加工红茶,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对紫色芽叶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感官品质略优于用绿色芽叶(对照)加工而成的红茶,其滋味、香气明显优于对照.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均较绿色芽叶高、水浸出物含量相近,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低;用紫色芽叶加工的红茶,其茶多酚、茶黄素、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对照,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对照.紫色芽叶加工红茶具有较好的适制性.  相似文献   

10.
张俪斌  王趁  李姗  王雨华 《广西植物》2019,39(3):386-393
蓝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蓝草制备的植物靛蓝具有抗菌消炎和抗紫外线等保健作用,然而在合成靛蓝商业化的冲击下,蓝草制靛技艺几乎消亡。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植物靛蓝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蓝草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该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我国民间利用的蓝草种类及分布,对我国蓝草制靛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制靛工艺原理和工艺传承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文献记载的我国蓝草共10种及变种,分属于6科6属,现利用的蓝草仅5种;我国蓝草制靛工艺从浸揉染色法发展为固态发酵制蓝法和液态发酵制靛法,只有液态发酵制靛法沿用至今;制靛工艺是将蓝草中的前体物质转化为靛蓝并伴有靛玉红等副产物生成的过程,影响靛蓝纯度的因素包括蓝草的材料选择、温度、浸泡时间、pH值、溶氧量等。目前我国蓝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蓝草种类的古籍考证、蓝草种质资源的挖掘以及蓝草传统制靛工艺的还原和再现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黍稷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历时22年,从全国23省(区)搜集黍稷种质资源8515份,并进行了16项农艺性状鉴定,编写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繁种入国家长期库贮存.对其中6000余份种质资源进行了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分析,耐盐鉴定和抗黑穗病鉴定,筛选出一批单一性状突出和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资源,有5份直接提供生产利用,其中3份被农业部评为1级和2级优异种质资源,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优异种质资源提供育种单位利用后在全国培育出43个优良品种,成为当地的主干品种,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贵州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利用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收集整理了地方稻种5168份并入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系统完成其农艺性状和特性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大穗、大粒、优质、特种稻、抗病虫、抗衰以及耐冷、抗旱性突出的优异种质;(2)研究表明,品种多样性是环境对品种的选择和品种对环境的适应双向作用的环境同化产物,在贵州高原低温高湿寡照生境下形成禾类和旱稻等种质资源;(3)开展了地方稻种中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非sd-1基因新矮源、广亲和、双(多)胚等特性有利基因资源的鉴定和筛选;(4)明确了收集品种的类型及其保存途径,建立以基础样品、活动样品和核心样品的分类数据库为基础的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低农药残留量的乌龙茶种质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鸟龙茶种质资源圃12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31份比较有希望的品种(系)。将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嗪酮4种农药喷施于这31份资源,7d后采摘鲜叶,烘干固样。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31份品种(系)鲜叶中4种农药的残留量,筛选出低联苯菊酯、低甲氰菊酯、低氯氰菊酯和低噻嗪酮残留量的乌龙茶特异资源各5、4、3和7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国内140个红小豆种质资源,探究其抗性淀粉含量与蒸煮后硬度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蒸煮后硬度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同时筛选抗性淀粉含量高与蒸煮后硬度低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40份红小豆抗性淀粉的平均含量为14.25 %,蒸煮后硬度的平均值为150.72 g。吉林地区红小豆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15.71 %;内蒙古地区红小豆蒸煮后硬度最低,为96.42 g。抗性淀粉与总淀粉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蒸煮后硬度与抗性淀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总淀粉及蛋白质之间无显著相关。筛选出12份抗性淀粉含量>17.83 %的优异红小豆种质资源,可用于糖尿病人专用品种的选育及产品开发;9份蒸煮后硬度<76.48 g的优异红小豆种质资源可用于豆饭、豆粥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 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山茶属中一个重要油料树种。广西是普通油茶的重要分布区,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为深入了解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服务于种质保存和品种选育,该研究首先对已开发的SSR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97份广西有代表性的普通油茶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已开发的10对油茶SSR分子标记中,7对能稳定扩增且表现为共显性,2对扩增不稳定,另外1对无法扩增出产物。(2)7对共显性SSR标记总共检测到33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3~6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714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2.0842~4.314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288;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202~0.7682,平均每个位点基因多样性为0.6281。(3)参试群体中绝大多数位点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存在遗传结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0~0.6701和0.5233~0.7724,其平均值分别为0.5698和0.6316。(4)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5~0.7917,平均遗传距离为0.3545;UPGMA聚类显示相同来源的种质资源无法聚成一类,在同一聚类分支上混有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这表明已开发的油茶SSR分子标记适用于广西普通油茶,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拥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普通油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近20年中国茶树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保存编目、鉴定评价、分子标记、遗传稳定性等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着重提出近期继续征集、在资源个体与基因水平上深入鉴定评价、加强种质创新不断提供新基因源、建立核心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等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解钾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的促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玉米的主产区,土壤缺钾严重限制了玉米的高产。解钾促生菌可活化土壤中难溶的钾,提高土壤钾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目的】从中国东北黑土区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鉴定高效解钾菌,研究其在缺钾条件下对玉米生长的促生效果,为开发适应当地环境的微生物钾肥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玉米根际土中筛选解钾菌;采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培养基测定其生态适应性(耐酸碱、耐盐、耐干旱及耐农药);2年的田间接种试验验证解钾菌在缺钾条件下对玉米的促生效果。【结果】筛选出3株高效解钾促生菌MZ4、KM1和KM2,经鉴定MZ4和KM2属于芽孢杆菌属,KM1属于短小芽孢杆菌属;3株菌可耐受强干旱、强碱、不同浓度的吡虫啉和嘧菌酯,并耐受一定程度的酸和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缺钾区不接种解钾菌相比,接种MZ4、KM1和KM2增加了拔节期、吐丝期玉米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接种MZ4和KM2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可增产9.65%-11.50%。【结论】鉴定出适合东北黑土区的高效解钾微生物,为该区域微生物钾肥研发及微生物解钾机理研究提供了优良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Exploring the elite al eles and germplasm acces-sions related to fiber quality traits wil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of cotton for fibe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is study, 99 Gossypium hirsutum L. accessions with diverse origins were used to perform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fiber quality traits using 97 polymorphic microsatel ite marker primer pairs. A total of 107 significant marker-trait associations were detected for three fiber quality traits under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ith 70 detected in two or three environments and 37 detected in only one environment. Among the 70 significant marker-trait associations, 52.86% were reported previously, implying that these are stable loci for target traits. Furthermore, we detected a large number of elite al eles associa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wo or three traits. These elite al eles were mainly from accessions col ected in China,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r rare al eles with a frequency of less than&amp;nbsp;5%. No one cultivar contain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elite al eles, but 10 accessions were col ected from China and the two introduc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id contain more than half of these al eles. Therefore,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mining elite al eles from germplasm accessions for use in fibe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modern cotton breeding.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棉花育种的基础种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自1918年我国引进美国脱字棉开始,到2000年止,我国共育成陆地棉品种1376个,海岛棉品种59个.按系谱及优良种质衍生品种的数量分析,我国品种可追溯到54个基础种质,其中海岛棉7个.按照引进时间和育成年限,可将陆地棉分三期基础种质,海岛棉分为二期基础种质.近百年来,这些基础种质对我国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茶树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莉  廖文波 《生态科学》1997,16(2):60-64
1987~1995年开展了茶树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研究.经田间和室内鉴定试验,从34份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对茶轮斑病高抗材料1份,抗性材料11份;从30份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对茶苗根结线虫病高抗材料5份,抗性材料13份.从而为抗病育种或推广生产提供了抗源材料,同时也为抗性机制及遗传规律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