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持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试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寰枢关节尾向于硬膜外腔置入PE-10导管,采用特殊的固定和管理措施。4周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后4周的成功率为65%,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2.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寰枢关节尾向置管建立持续上胸段硬膜外模型和特殊管理的可行性,并具有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冯志佳  刘晶  陶涛  席宏杰 《生物磁学》2013,(25):4823-4828
目的:探讨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家猪肝缺血再灌注时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幼年家猪,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7只。基础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侧卧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T8-9)置管。经腹正中切口暴露肝脏,分离肝十二肠韧带,游离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备用。E组给予0.5%布比卡因0.75mL/节段(阻滞T5-T12脊神经),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15min后,夹闭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45min,然后开放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进行再灌注4h。分别在缺血前(TO),缺血末(T1),再灌注1h(T2),2h(T3),4h(T4)采血样用于测定AST,ALT,NO,ET-1,TNF-α,IL-1β和ATP。实验结束后取肝脏组织样本测定MDA和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MAP水平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pH值以及PaC0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E组各时点AST,ALT,ET-1,TNF-α,IL-1β浓度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NO及ATP浓度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MDA含量c组高于E组,有统计学差异(P〈O.05)。光镜下可见E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于C组。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加肝脏能量的生成,纠正NO/ET的失衡,减少促炎介质的生成,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阻滞对有糖尿病、心腔扩张的顽固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腔大小的影响。方法:经胸3~胸4棘突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留置硬膜外导管,0.5%利多卡因3~5ml每2h推注一次,持续4w,适当辅以常规治疗。测定并比较TEB治疗前及后4w射血分数(EF)、左室内径(LVED)和左房内径(LAE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EF)由治疗前的(31.53±9.29)%升为(44.75±8.32)%(P0.05);左室内径(LVED)由治疗前的(70.59±6.25)mm缩减到(63.59±7.05)mm(P0.05);左房内径(LAED)由治疗前的(46.16±7.19)mm缩减到(39.05±7.23)mm(P0.05)。结论:心区交感神经阻滞结合常规用药对有糖尿病、心腔扩张的顽固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使其扩大的心脏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5.
家兔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兔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报道甚少,且文献报告多采用切开置管法[1、2]。我们采用自制穿刺针,不切开黄韧带和椎板间孔,直人行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1穿刺针及导管的制备采用普通的12号输液针头,去掉针尖一半并锉钝,针蒂处剪一小口与针尖斜面平行。用医用硬塑胶管拉制成内径1mm左右的细管与穿刺针相匹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igh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HTE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global cerebral ischemia,GCI)再灌注期间脑血流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成功进行T4-5间隙硬膜外置管,并建立四血管阻断的全脑缺血模型进行15 min的全脑缺血。根据通过硬膜外导管输注药物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0.9%生理盐水)、假手术-硬膜外组(Sham-HTEA,0.25%布比卡因)、全脑缺血组(GCI,0.9%生理盐水)和硬膜外组(HTEA,0.25%布比卡因)。给药时间从缺血前15 min开始以20μL/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再灌注24 h。缺血前至再灌注2 h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Western-blot检测再灌注24 h海马凋亡蛋白Bcl-2和Bax含量。结果:HTEA组与GCI组相比,缺血期间及再灌注2 h内的MAP和HR无统计学差异,而与Sham组相比,GCI组的MAP缺血时升高,而再灌注时降低(P0.05);再灌注10 min的高灌注期HTEA组CBF明显低于GCI组(123.1%±35.2%vs 177.5%±32.4%,P0.01),再灌注60 min至120 min的低灌注期的大部分时间点HTEA组CBF均高于GCI组(P0.05);再灌注24 h海马组织Bax/Bcl-2比例明显降低(P0.01)。结论:0.25%的布比卡因20μL·h-1连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可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低灌注期的脑血流量,并减少再灌注24 h海马Bax/Bcl-2比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有无合并房颤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入选4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根据入院心电图有无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所有患者均在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及左房前后径(LAD)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NT-pro BNP、LVEF、LVEDD及LAD均明显改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而言,给予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有效,且房颤的存在与否不影响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韦龙华 《蛇志》2002,14(2):9-1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用于多发性痔、瘘手术麻醉效果及硬膜外注入布比卡因混合液术后镇痛研究。方法 于L3-4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管,阻滞应用1.6%-2%利用多卡因8-11ml,术中必须时辅助用氟芬合剂,术后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性汪入布比卡因混合液一个单位进行术后镇痛。结果 全组麻醉效果良好,术后镇痛优良率达100%。而且全组术后在无刺激的情况下始终无明显疼痛。结论 硬膜外阻滞用于痔、痔手术效果,而且较安全。硬膜外注入布比卡因混合液达到长时间术后镇痛作用,认为地塞米松能显著延长布比卡因止痛时间,维生素B12也具有局麻药协同作用及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TEA)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ALI)兔肺水肿程度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数量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LPS致伤组(B组)、LPS致伤加硬膜外阻滞干预组(C组)。脂多糖5 mg/kg缓慢静脉注射复制兔ALI模型,T4-5硬膜外腔头侧置管注射0.5%利多卡因0.3 m L·kg-1·h-1进行干预,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并观察肺水肿的程度,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B组和C组中炎症细胞总数明显多于A组,且B组多于C组,P0.05。C组硬膜外阻滞干预后肺水肿程度较B组明显减轻,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TNF-α水平B组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能够减轻脂多糖所导致兔的急性肺损伤的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应用局麻药为手术提供麻醉与镇痛,同时胸段硬膜外麻醉与镇痛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胸部和腹部的手术中.它不仅可以加快病人麻醉后的苏醒,而且可以提供很好的术后镇痛.除了上述优点,许多基础及临床研究发现硬膜外麻醉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作用,如:减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通过暂时性的阻滞胸交感神经提供心肺及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改善免疫和凝血功能.本文就近年来胸段硬膜外麻醉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手持激光器作为光源建立光化学法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A组:开骨窗至硬脑膜,不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rain;B组:开骨窗至硬脑膜,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min;C组:保留颅骨内板,注射玫瑰红,手持激光器照射5min;D组:开骨窗至硬脑膜,注射玫瑰红,冷光源照射40rain。于术后24、48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进行MR扫描,术后48h处死动物,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比较各组的模型制作成功率。结果不同方法进行动物模型制作时,24h神经功能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48h后差异消失。头部MR扫描显示,A组未见脑梗死形成,B组、c组全部有脑梗死灶形成,D组仅部分大鼠形成梗死灶,但体积明显较B、C组小,另外C组有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TTC染色A组未见梗死灶形成,B组、C组可见恒定的梗死灶,D组仅部分形成梗死灶。B、C、D组模型制作成功率分别为100%、80%、50%,将B组、C组合并为手持激光器组,与冷光源组(D组)比较,两种方法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应用手持激光器作为照射光源与冷光源相比,有更高的模型制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右心房插管留置术实验方法。方法20只SD大鼠进行右心房导管置入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导管穿弹簧正内孔组、导管穿弹簧侧边入内孔组),每组各10只。导管在体内固定后由颈背部引出,穿过弹簧,导管另一端固定于饲养笼外的支架上,导管外接三通管等。结果24 h对两组模型进行实验观察。(1)导管穿弹簧正内孔组:只有1只导管弹簧设备未完全破坏,另9只模型的导管被咬断或拉出了出来,10只模型都不能从导管抽取血液样本。(2)导管穿弹簧侧边入内孔组:导管和弹簧设备都完好,其中9只模型都能从导管抽取血液样本。结论导管穿弹簧侧边入内孔组模型方法是成功的,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一种新的男性导尿管拔出后排尿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胆外科利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拔尿管后 排尿障碍的60 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 例):用10 mL注射器经尿道给予2%的利多卡因和0.9%的生理盐水各5 mL混合液,并 保留5 min;对照组(30 例):施行常规腹部热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在2-5 小时内排尿,对照组16 例在2-5 小时内排尿, 14 例尿潴留,最终应用治疗组方法后全部排尿。结论:经尿道给予利多卡因推注治疗男性术后排尿障碍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 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了100例开胸手术患者,按手术顺序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开胸手术术前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54例)开胸手术前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通过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 h、6 h的应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率、呼吸频率,评价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h,6 h两组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6 h血糖、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6 h两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均下降,且观察组全血低切粘度、高切粘度更低(P0.05),术前术后两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 h心率增加且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 h心率趋近于术前心率。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 h、6 h呼吸频率增加且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呼吸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体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气管插管全麻三种不同麻醉方式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的影响。方法:纳入行择期剖宫产产妇152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硬膜外组(48例)、腰硬联合麻醉组(52例)、气管内插管全麻组(52例)。观察麻醉前正常状态时(T1)、麻醉成功后5 min(T2)、胎儿娩出时(T3)三个时间点产妇SBP、DBP、HR、SV、CO、SVR及胎儿相关指标,包括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PCO_2、PO_2。结果:硬膜外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全麻三组间麻醉起效时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起效时间最快。三组间在T1时间点SBP、DBP、HR、SV、CO、S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硬膜外麻、联合麻醉、全麻三组SBP、DBP、HR、SVR水平均较T1时间点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全麻组SBP、DBP、HR、SVR水平高于硬膜外、联合麻醉组(P0.05)。T3时间点三组SBP、DBP、HR、SV、CO水平均较T2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全麻组SBP、DBP、SVR高于其他两组,心率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agr、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学pH、PCO_2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脐动脉血PO_2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气管内插管全麻组脐动脉血PO_2最高。结论:三种麻醉均可以用于剖宫产术,全麻剖宫产术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起效快,但对胎儿脐动脉血氧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技术和方法的改进,提高动物颈静脉置管以及药物成瘾自身给药模型构建的成功率,为成瘾研究提供更稳定和高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对建立自身给药模型的传统颈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良,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手术组(n=30)和改良手术组(n=30),分别完成颈静脉置管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再将每组分为对照训练组(n=15)和成瘾训练组(n=15),构建大鼠自身给药模型,观察两组大鼠自身给药模型成功率。结果:大鼠的颈静脉置管手术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堵管、漏管、感染甚至死亡等,最主要的并发症是漏管,占比最大。颈静脉置管传统手术组手术成功率为43.33%±3.333,颈静脉置管改良手术组手术成功率为90.00%±3.333,显著高于颈静脉置管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成瘾训练组有效鼻触次数均分别明显高于其对照训练组(P0.05)。结论:大鼠改良后的颈静脉置管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颈静脉置管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大鼠长期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中微导管体外端的保护装置,并证明其有效性。方法 24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应用装置组(n=12),术前1 d和术后第1、3、7天行转棒和热水甩尾试验,检查置入装置对大鼠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影响情况。计数术后大鼠导管保留情况,利多卡因试验证实导管性能。结果本次试验两组大鼠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瘫痪情况;术前及术后1,3,7 d转棒实验及热水甩尾实验均未见两组明显差异(P〉0.05,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体外导管末端在术后几天内被损毁或拔出无法进行进一步实验,术后第7天应用装置组所有导管末端仍保持完整,利多卡因实验显示导管功能良好(P〉0.05,χ2检验)。结论该装置可有效保护置入大鼠腰蛛网膜下腔导管的体外端,非常适用于需要长期反复腰蛛网膜下腔注射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