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及干扰状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修 《生态学报》2002,22(11):1825-1831
对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的线状密度为21.15个/km,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29.45%,冠空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5.81%;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24%,干扰轮回期为416.7a左右;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17.9—340.3m^2之间,<100m^2的冠空隙个数较多,冠空隙的平均面积为93.60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43.6—482.3m^2之间,50一200m^2之间的扩展林隙个数较多,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174.34m^2;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风倒;在长白山暗针叶林中,大多数林隙是由2—6株形成木形成,其中由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员多,单株或7株以上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数量很少;在暗针叶林中,10一40a前这段时间形成的林隙较多,特别是20一30a期间形成的林隙员多。其它阶段形成的林隙较少;暗针叶林的林隙大多是由臭冷杉、落叶松和鱼鳞云杉形成。径级在10一30cm之间,高度在25—30m之间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暗针叶林林分组成、林隙干扰方式和程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分析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6%,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8.9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以50~10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而以50m2以下的所占数量比例最大.大部分林隙是在大约40年前形成的,其中以10年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高度在20~30m之间.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72.94m2,冠空隙面积为25.06m2.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动态变化对早春草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的动态对早春草本层植物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以及早春草本层择林冠空隙的反应,进而探讨了早春草本层植物在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生态作用。本研究为全面系统地揭示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列深入地研究森林循环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蛟河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及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臧润国  徐化成 《植物研究》1999,19(2):232-240
研究了吉林蛟河实验林场阔叶红松林的林冠干扰状况及林隙更新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18.09%和12.51%,林冠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700a左右;CG的大小平均为EG的69%,EG的面积变化在17—284m2之间,平均为75.49m2,而CG的面积变化在10—234m2之间,平均为51.98m2,大多数林隙的平均直径仅为主林层树高的20—60%;大多数的林隙是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形成林隙最重的方式是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沙松、枫桦和鱼鳞松四个树种组成,林隙形成木的胸径大都在40—80cm之间,树高在25—30m之间;林隙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均匀型的。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不同,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不同树种的优势地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差值的大小,可将蛟河阔叶红松林内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及其自然干扰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85%·年^-1和0.28%·年^-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年.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竞争生长及林冠空隙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木的年龄资料为基础,分析林木冠重叠与年轮径向生长的关系;通过林冠空隙边缘人隙边缘株的干扰释压分析,揭示林冠空隙集中形成的动态规律。红松林相邻林木间理论树冠重叠率与年轮径向生长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树种间存在不同的竞争和协同关系;红松林中除个别小空隙是经过一个集中形成期形成外,大部分空隙是经过2-3个集中形成期形成的,1900-1920和1910-1930是大部分空隙的集中形成期。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树种更新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1998,9(5):449-452
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Gap)内更新树种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34个林冠空隙中,更新乔木树种出现频度为7.27%,更新灌木树种出现频度为21.02%,Gap形成后,阳性先锋树种首先侵入,出现频度较高,占据较宽的生态位,随着Gap年龄的增加,树种间的竞争逐渐增大,阳性树种的生长逐渐受到限制,阴性树种逐渐增多;Gap年龄与Gap郁闭度和Gap面积呈负相关,Gap面积与树种出现频度呈负相关;Gap年龄主要分布在5~15a和46~55a两段期间,树种出现频度与Gap年龄存在着密切关系,当Gap年龄小于25a时,二者呈正相关;当Gap年龄在25~40a时,二者呈负相关;当Gap年龄大于40a时,树种出现频度趋于稳定;34个Gap内4种主要乔木更新树种和4种主要灌木更新树种的胸径均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乔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4~6cm径级,灌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1.2cm径级.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相似文献   

10.
云南亚高山云冷杉林林窗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研究了云南碧塔海两块亚高山云冷杉(Picea-Abies)林内中小尺度林窗的干扰体系,结果表明: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9%和41%,平均面积为44m2和139m2,林窗的形成频率为0.005~0.007/y。估计平均林窗周期为167年。大多数林窗(占87%)的制造林窗树木(gap-maker,简记为GM)为1个以上,平均每个林窗的GM为2.9个,同一林窗内的GM常常死于不同的时间。在所有调查的GM中,折断占60%,而根拔和直立死亡分别为28%和12%  相似文献   

11.
阔叶红松林林隙结构与树种多样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阔叶红松林林隙与林下不同层次树种多样性进行比较,探讨林隙大小及发育阶段与树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隙与林下树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林下相比,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增大,生态优势度减小(P<0.01);演替层树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减小,生态优势度增大(P<0.0001).林隙中不同层次树种多样性随着林隙大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演替层树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上呈单峰形变化,中等大小林隙(100~250 m2)中树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生态优势度较小.而更新层树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250 m2和<100 m2的林隙中最大,在200~250 m2的林隙中最小;生态优势度在200~250 m2的林隙中达到最大.更新层和演替层树种对林隙面积大小反应不同,有利于更新层幼苗建立的林隙面积并不是演替层幼树发育和成活的最适面积;随林隙年龄的增加,更新层和演替层树种多样性在不同层次上呈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的基本规律,得到了描述林隙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扩展林隙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是27.36%,而实际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3.05%,林隙干扰的频率每年约为0.15%;林隙的分布格局是均匀式的。形成林隙最重要的方式是掘根风倒,其次为干基折断;大多数的林隙都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组成;阔叶红松林的主林层乔木在直径为40~60cm和高度为25~3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3.
格氏栲林林窗自然干扰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杨文晖 《生态学报》2003,23(10):1991-1999
通过对格氏栲(Gastanopsis kawakamii)林林窗自然干扰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得到了描述林窗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特征。结果表明:格氏栲林中扩展林窗(EG)所占面积比例为34.46%,而实际林窗(CG)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7.81%,干扰频率每年分别为0.69%和0.36%,林窗干扰返回间隔期为281a;EG的大小变化为63~1257m^2之间,平均为244m^2,而CG的大小变化为22~707m^2之间,平均为126m^2;形成林窗的主要方式是干中折断,比例占36.22%,其次为枯立,比例占32.28形;大多数的林窗是由1~5株形成木形成,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窗最多;大多数林窗是在前50a形成的,其中10~40a之前形成的林窗最多;林窗分布格局是均匀分布型的。林窗形成木主要由格氏栲、大叶乌饭(Vaccinium mandarinorum)、山胡椒(Lindera glauca)、狗骨柴(Tricalysia dubi)组成。林窗形成木的地径主要集中在60cm以下,地径20~60cm的主林层乔木形成林窗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4.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云杉林林窗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庆  吴彦  吴宁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45-848
研究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典型丽江云杉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占林分面积比例冠层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为28.8%和42.5%,干扰频率以林窗密度计算,林窗出现的平均密度为35个·hm^-2左右.林窗大小分布为面积大于100m^2的大林窗约占25%,面积为50~100m^2的中等林窗占41%,面积小于50m。的小林窗占34%.形成林窗最重要的方式是干基和干中折断,其次是枯立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形成木80%以上是丽江云杉,通常直径为40~50cm、高度为15~25m.每个林窗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约占68.8%,5株以上很少,最多为6株.随着林窗面积由大变小,林窗中更新苗木的密度逐渐变大,小林窗中更新木密度约为大林窗的5倍.  相似文献   

15.
黄山松群落林隙光能效应与黄山松的更新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研究安徽黄山海拔1400~1600m垂直带自草甸发育的黄山松林分的林隙,采用林隙周边树木年轮生长序列分析方法来推测林隙形成的时间,结果表明林隙形成与更新发生的时间基本相近。通过对林隙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动态观测,建立了林隙中不同接受辐射总量及光合有效辐射与林冠空隙面积、扩展林隙面积、扩展林隙上方树冠郁闭状况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在观测时间段内,林隙中心点的总辐射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全光照条件的90%  相似文献   

16.
藏东南亚高山冷杉林林隙特征与干扰状况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从林隙的大小结构、干扰频率、形成方式及林隙内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等几个方面,对藏东南色季拉山亚高冷杉林的典型群落类型--藓类冷杉林的林隙干扰关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杉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41.73%和14.71%;平均每年有0.82%的林分面积转化为扩展林隙,0.29%的林分面积转化为冠空隙;每年1hm^2面积上约有0.31个林隙形成;林隙的干扰周期为345年,在调查的16个林隙中,共有形成木(GM)78株,平均每个林隙中有4.88株,形成林隙最主要的方式是形成木的折倒,其次为根和枯立,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当主林层林木直径达到40-60cm、高度15-2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同一林隙常常受到形成木多种死亡方式的影响,且形成时期各不相同,藏东南亚高山杉林林由不同年代的多次干扰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贺丹妮  杨华  温静  谢榕 《应用生态学报》2020,31(6):1916-1922
2019年8月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0.36 hm2),对48个林隙及幼苗(0.2<更新高度RH<1 m)、幼树(RH≥1 m,胸径DBH<5 cm)进行调查,分析林隙大小(<20 m2,小;20~50 m2,中;50~120 m2,大;>120 m2,特大)对林隙内红松、鱼鳞云杉及冷杉幼苗幼树密度和生长指标(高、基径)的短期影响,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云冷杉更新的密度通常随林隙增大而降低,仅对幼树影响显著,小林隙下云冷杉幼树密度分别为0.34和1.74株·m-2,红松密度不受林隙大小的影响。林隙大小对冷杉幼苗幼树生长指标的影响最大,对红松影响最小,平均最大值多出现在大林隙。红松和云杉幼树的基径和树高最大值均分布在小、中、大林隙东北部,在特大林隙中转移至冠空隙西北部。小林隙有助于幼苗的建立和萌发,可通过择伐冷杉创造小林隙,随后扩大林隙面积(>50 m2)促进幼树生长,需要持续监测来确定林隙大小对森林更新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