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扫描电镜观察ABS丁酮溶液灌注的榆林沙蜥肺微血管构筑情况。榆林沙蜥肺壁内面有许多网状隔膜及肺泡隔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多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网眼多由5-6支毛细血管围成。微动脉及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可显示有内皮细胞核的压迹。 相似文献
3.
<正>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关于人(Homo sapiens,真炳攸等,1990)、鼠(Ferrieira et al.,2001)、家兔(俞诗源和李重阳,1995)、牦牛(Bos grunniens,柳东阳,2007)、绵羊(Schraufnagel et al.,1995)、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俞诗源,1997)和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Yu et al.,2004;Zhao et al.,2005)等动物肺的微血管构成情况已有报道。金钱豹作为大型食肉兽,体格强健,行动敏捷,能跳善爬,其肺应具有更加完善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5.
6.
金丝猴肺毛细血管和肺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 roxellanae)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其肺微血管构筑对于呼吸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人、鼠、犬、家兔肺的微血管构成情况已有报道, 有关野生动物肺微血管构筑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积累哺乳动物肺的微血管构筑资料, 笔者于1995年至1996年对金丝猴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作了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鸟类肾小球微血管构筑与哺乳动物肾小球微血管构筑的异同,用微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对红腹锦鸡和小白鼠的肾小球微血管做了铸型观察。结果表明:小白鼠肾小球由小球内小叶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小叶及小叶间交通支和小叶输出血管构成,小叶可分出亚单位;红腹锦鸡肾小球为一簇迂回盘曲的血管团,血管间未见有复杂的分支和吻合;小白鼠和红腹锦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均为一支,但有的出球小动脉有分支。另外,文章还对肾小球微血管构筑与滤过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鼠兔子宫血管铸型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液灌注的达乌尔鼠兔子宫血管与微血管构筑情况。子宫大部分血液来自子宫动脉,小部分来自生殖动脉。各弓状动脉进入宫壁后,即在宫壁内分支形成3个血管层:浆膜层、大血管层和粘肌层。研究发现鼠兔子宫内膜血管呈树杆状或有轻度弯曲向腔面垂直穿行,直至浅层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较大的窦状毛细血管;其内膜血管形态与有月经的人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明显差异。文中还对子宫微血管构筑与月经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似孵化条件(波动温度、-12 kPa)下,山地麻蜥的孵化期明显比丽斑麻蜥长.山地麻蜥幼体的尾、头部大于丽斑麻蜥,但体重和SVL相似. 相似文献
12.
13.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相似文献
14.
J. Liao Z. Zhang N. Liu 《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2007,45(2):151-154
The lengths and widths of body parts are influenc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by th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wings of arthropods degenerated or even disappeared so that a trend of degeneration on their acoustic systems appeared. We measured 131 adult skulls of daurian pikas, Ochotona daurica , in order to know whether the degeneration will happen in mamma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size and relative size of auditory bulla of daurian pika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and this change wa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ear length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We suggest that lower oxygen concentration, constantly strong winds and lack of resources at high altitud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auditory bulla. Besides thermoregulation for larg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f day and night in high altitude, larger external ears of the pika help detect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dator and could compensate for a relatively small bulla.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的摄食行为及对栖息地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采食。对小生境内的高大植株进行刈割,是高原鼠兔保持其防御视野开阔,降低被捕食风险的适应性策略;达乌尔鼠兔则善于利用栖息地内高大植株覆盖物作为它们的临时隐蔽所,以有效地躲避敌害。这表明它们具有反捕食的行为调控能力,也证明捕食风险强化了物种对栖息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