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菌草灵芝孢子油与段木灵芝孢子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菌草灵芝孢子油与段木灵芝孢子油中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者脂肪酸GC指纹图谱极为相似(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说明了菌草灵芝孢子油与段木灵芝孢子油一样有同样的开发价值,但是脂肪酸含量不同,菌草灵芝孢子油中亚油酸和油酸占55.61%,不饱和脂肪酸占61.15%;段木灵芝孢子油中亚油酸和油酸占49.87%,不饱和脂肪酸占54.88%。而且两者的外观、气味略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灵芝孢子油对大鼠产生的长期毒性反应和严重程度,确定本品安全用药剂量。方法:按1.67g/kg、0.83g/kg和0.42g/kg三个剂量,连续灌胃给药4个月及停药1个月,观察测试大鼠体重、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体重减轻,高剂量组ALP、TG值升高,高、中剂量组MCH、CREA值升高。结论:灵芝孢子油长期用药的安全剂量建议为每日用量不大于0.42g/kg。 相似文献
3.
建立灵芝孢子油所含三萜类组分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利用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0批次灵芝孢子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批次的灵芝孢子油样品均出现10个主要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41,0.33,0.32,0.30,0,29,0,26,0.26,0.28,0.32和0.60,并且10批次的灵芝孢子油样品的10个主峰面积均在80%以上,重叠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灵芝孢子油脂肪酸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GC-MS)联用分析,从超临界CO2萃取孢子油中鉴定出18种脂肪酸成分,包括6种不饱和脂肪酸、7种饱和脂肪酸、2种环链脂肪酸,以及己酸、辛酸、壬酸等短链脂肪酸。G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灵芝孢子油中检出9种已知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73.6%;其中,主体成分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棕榈酸(C16∶0)等含量分别为57.5%、13.4%、19.6%;此外,不饱和脂肪酸十六碳烯酸(C16∶1)、亚麻酸(C18∶3)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2%、0.5%。 相似文献
5.
喷雾干燥β-胡萝卜素微胶囊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胡萝卜素是所有类胡萝卜素中含量最多、生物活性最大和研究最多的一种。但它极不稳定,易氧化变质而失去生理活性。本文采用微胶囊技术,选用明胶与蔗糖作为复合壁材,对β-胡萝卜素进行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探讨其主要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分析、正交实验等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中明胶与蔗糖的比例为3:17,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0℃,喷雾压力0.1MP,进料速度为5mL/min. 相似文献
6.
7.
珊瑚状灵芝制备饮料研究技术的应用蔡敬民蔡荟梅朱本堂(合肥联合大学化工系,合肥230022)灵芝是木腐性大型真菌,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灵芝属。灵芝按色泽分有红芝、黑芝、白芝、黄芝、紫芝等。按形状可分成带盖灵芝和珊瑚状灵芝。自古以来,灵...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被广泛用于肠胃疾病的治疗,但是益生菌容易受到胃肠液环境的破坏,不能有效发挥其药效。为了提高地衣芽孢杆菌在胃肠液的存活率,以结冷胶、β-环糊精和酪朊酸钠为复合壁材,在冻干条件下将地衣芽孢杆菌包埋为微胶囊,以冻干微胶囊的包埋率为响应值,设计正交试验考察3种壁材间的最佳配比。在复合壁材最佳配比条件下,进行壁材浓度、反应转速和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单因素实验,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测定地衣芽孢杆菌冻干微胶囊的理化性质以及在模拟胃肠液(SGJ)中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微胶囊完全暴露在模拟胃液(simulated gastric fluid, SGF)环境中180 min后,微胶囊的活菌数平均为6.87 lg(CFU/g),比未包埋的芽孢杆菌高3.14 lg(CFU/g);地衣芽孢杆菌微胶囊完全暴露在模拟肠液(simulated intestinal fluid, SIF)环境中180 min后,微胶囊的活菌数平均为10.36 lg(CFU/g),比未包埋的芽孢杆菌高2.34 lg(CFU/g)。实验为微囊化的地衣芽孢杆菌在肠胃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9.
生姜精油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以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及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包埋生姜精油的壁材,采用三因子单形重心法优化确定壁材的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采用喷雾干燥技术进行生姜精油的微胶囊包埋处理以获得固化的生姜精油微胶囊产品。 相似文献
10.
灵芝(Ganoderma lucidum)远在东汉(纪元102—200)年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国劳动人民认识它远在此之前。国外最早的记载是1781年W.Curtis的“Boletus lucidus W.Curt.,t.no.224”.此种模式标本已不存在。Karsten(1881)在赫尔辛基植物博物馆留下一号标本作为新模式(neoty pc)。不同的分类学家认为在同一种不同的标本上皮壳构造可能有变化,甚致在同一号标本中也有变化。菌肉的颜色也有变化。或许菌肉颜色变暗是由于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平均温度渐渐增加所致(steyaert,1972)。有些分类学家认为菌柄的有无不能作分类的依据。Steyaert(1975)证明甚致硬皮灵芝(Ganoderma tornatum coinplex)的孢子因纬度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改变。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灵芝复合种(Ganoderma complex)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不稳定的。诚然,这是一条自然规律。在自然界每一个生物种都是连续不断的变化着。但也相对的稳定。它们在自然界的矛盾中生长和发育。本文作者同意其他分类学家的意见,即在灵芝属中孢子诸性状是唯一地分类根据。种与种之间孢子的性状是清楚的不同。同时他建议应用每一个种的综合性状作分类依据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不同的分类学家对灵芝有人持广义的概念,也有人持狭义的概念。对它的亲缘种自然也有不同。下列种类现作者认为可能是它的亲缘种类。它们是:无柄灵芝;弱光泽灵芝;四川灵芝;紫芝以及松杉树芝。现作者假定灵芝在本组中是一个中心种。其它亲缘种围绕它而诞生。于是形成一个较大的种群。也有分类学家称之为灵芝复合种。长期以来灵芝复合种已经成为分类上的困难问题。有人认为成了本组分类的绊脚石。作者研究本组真菌已有多年。根据他的经验认为持种的狭义概念大概更合乎自然规律。对于以上观点作者拟在另文中阐述。本文因限于篇幅,只报道4个新种。其中1新种应隶属紫芝组。它们是:大青山灵芝(Ganoderma daiqingshanense Zhao),昆明灵芝(G.kunmingense Zhao),多分枝灵芝(G.ramosissimum),澄海灵芝(G.chenghaiense Zhao)。以上所有引证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测定灵芝孢子粉中三萜的含量,运用高效液相建立适合孢子粉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对前处理条件的优化,确定40%乙醇为孢子粉中等极性三萜酸类的最佳提取溶剂,浓缩倍数是子实体提取条件的50倍。通过色谱柱和洗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包括灵芝酸I、灵芝烯酸C、灵芝酸C2等13种标准品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显示该分析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5%,可以用于灵芝孢子粉中三萜类成分的定量检测。通过5组样品的分析发现,灵芝酸C6、灵芝酸G、灵芝酸A、灵芝酸D、灵芝酸F是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三萜类成分,其中灵芝酸A含量最高,平均占样品三萜总量的比例达19.71%;三萜类成分的溶出量与是否破壁没有相关性。三萜类成分在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产品中的含量非常低,孢子粉的三萜含量为14.24-99.70μg/g,仅为子实体的1/100,灵芝孢子油中三萜含量也均低于50μg/g,因此三萜类成分不适合作为灵芝孢子粉及其相关产品的定量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同时对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Ultimate AQ-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9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适用于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分析。运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破壁时间、不同采收时期龙泉、奉化、大别山、黄山4个产区的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破壁处理对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不大,不同产地的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孢子粉中的核苷含量随着产粉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各待测样品中均含有胞嘧啶、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等成分,其中尿苷、鸟苷、腺苷3种核苷的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在待测样品中均达到70%以上,为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核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3.
运用高效液相建立灵芝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色谱柱、洗脱条件、ELSD参数的优化,建立了12种脂溶性成分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稳定,可以实现孢子粉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甾醇三类脂溶性成分的同时提取、分析;破壁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为301.49-397.37mg/g,孢子油产品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为626.00-713.07mg/g,远高于三萜含量;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甘油三油酸酯、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酯是主要的脂溶性成分,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油酸为主,甾醇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研究结果明确了灵芝孢子粉中脂溶性成分的物质基础,为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全面评价孢子粉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基于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反应的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灵芝三萜的修正方法,并对该方法应用进行了探讨和优化。采用此方法检测了灵芝子实体中含量较高的几种三萜酸,结果表明若采用齐墩果酸为标准品检测灵芝三萜,检测结果远低于真实值。在光谱分析上,研究表明对紫外-可见光扫描吸收峰进行面积积分,获得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更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灵芝学名之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灵芝是最重要的药用真菌之一,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记载和利用历史。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真菌学家Patouillard就有给中国的灵芝冠上Ganoderma lucidum这一学名,并沿用至今,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过去外国人的定名并不正确。实际上,G.lucidum是1871年由William Curtis根据采自英国的标本描述的新物种。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广泛分布和栽培的灵芝与产于欧洲的G.lucidum不同,是一个独立的种,其合法的拉丁学名应为G.lingzhi。鉴于\"灵芝\"这一名称在中国已使用2,000余年,故建议\"G.lingzhi\"的汉语学名为\"灵芝\"(俗称赤芝),而灵芝属的模式种G.lucidum的汉语学名改为\"亮盖灵芝\"(俗称白肉灵芝或白灵芝)。灵芝Ganoderma lingzhi广泛分布于东亚暖温带和亚热带,其主要形态特征是孔口表面新鲜时浅黄色至硫磺色、成熟时菌肉中有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80–120μm。亮盖灵芝G.lucidum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海拔较高地区,其孔口表面新鲜时白色至奶油色、成熟时菌肉中无黑褐色区带、管口壁厚度为40–80μm。四川灵芝G.sichuanense尽管其担孢子与灵芝G.lingzhi相似,但基于其模式标本ITS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该种与灵芝不同,是个独立的种,且在广东也有发现。 相似文献
16.
【背景】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是灵芝属中的一个种,在民间有药用历史,但缺乏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科学研究。【目的】以赤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为参照,研究对比层迭灵芝子实体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的强弱,探讨层迭灵芝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的方法,比较2种灵芝子实体中三萜及多糖含量差异,并进行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结果】层迭灵芝和赤芝的子实体中三萜含量差异不大,分别为1.14%和1.21%,但2种灵芝中三萜化合物的种类差异较大。层迭灵芝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较赤芝稍高,分别为3.60%和2.67%,2种子实体中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有所差别。2种灵芝醇提物对肿瘤细胞K562及SW620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层迭灵芝对SW620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达到了52.5μg/mL。2种灵芝水提物可以促进RAW 264.7细胞释放NO,说明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结论】层迭灵芝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可以作为药用开发的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研究灵芝Ganoderma lingzhi子实体的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prep-HPLC等方法分离与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灵芝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降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分别是ethyl 20(21)-dehydrolucidenate A(1)、lingzhi-20(21)-en-24-oic acid A(2)、20(21)-dehydrolucidenic acid A(3)、赤芝酮A(4)、lucidadone H(5)。化合物1和2是两个新的降羊毛甾烷三萜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在白血病(HL-60)、肺癌(A549)、肝癌(SMMC-7721)、乳腺癌(MCF-7)、结肠癌(SW480)五种不同的癌细胞株上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5在40μM时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8.
普遍栽培灵芝种类的拉丁学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普遍栽培灵芝种类的拉丁学名进行了讨论,对学名的使用历史及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回顾,认为中国普遍栽培的灵芝学名应为Ganoderma lingzhi,而不是G. sichuanense;四川灵芝G. sichuanense在形态与分子序列上均与灵芝G. lingzhi不同,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种,其后选的附加模式标本与主模式标本差异较大,且附加模式标本的地理位置与主模式标本的地理位置距离较远、海拔差异较大、生态习性也不同,四川灵芝G. sichuanense的附加模式标本代表的是与四川灵芝G. sichuanense不同的物种,应该被废除。 相似文献
19.
灵芝Ganoderma lingzhi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已被《中国药典》正式收录。本研究主要以菌丝体干重、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 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测定指标,对灵芝液体培养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体现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生长代谢旺盛,可分泌大量多糖、多酚、黄酮、AA等物质和SOD等酶类,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等的清除效果显著,且具有较强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作用,这也说明该菌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自身的生长状况、次级代谢产物分泌及还原能力等密切相关。此外,一定的环境胁迫压力也可以激发该菌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对一种富硒灵芝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并筛选出高产纳米硒菌株。通过实验,得到优化的等离子体放电条件,如:电压15.6kV、电流1.8mA、放电频率1.8kHz、处理2.5min等,在此条件进行诱变处理,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法鉴定,筛选出6株突变菌株。对突变菌株进行传代培养,富硒培养测定菌丝体中硒含量发现突变菌株(H10)与出发菌株相比,菌丝体中纳米硒含量提高了大约30%,从而得到富硒的优良突变菌株。本研究为灵芝提供了一种方便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灵芝纳米硒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